高校思政课内容体系组织原则与意义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2016-03-06 16:04李斌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概论马克思主义思政

李斌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高校思政课内容体系组织原则与意义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李斌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关系到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问题。对思政课内容体系组织原则和意义的研究,对于更好地开展思政课教学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改革的原则体现在保持原有政治理论课系统的基础上,适度调整其课程内容与指导思想,协助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思政课;内容体系;意义;原则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1]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16号文件精神,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于高校思政课设置做了调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新的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课程,是占有最大学分分值的课程。如何科学地组织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对于成功实现新一轮的高校思政课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系转换的意义

(一)向“概论”体系的转换,更有利于从根本体系上学习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这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本身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是在不同时期,结合不同时代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不同时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它们是不同时期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新思想、新经验、新观点的总结,解决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课题,完成的同样是在中国建立公平公正的经济政治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应当也只有将它们当作一个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来学习和看待,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以及意义和价值。

但是,以往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分列在两门课程中实施教育教学的做法,客观上不利于将本来就一脉相承、血脉相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一个完成的体系来看待。新的课程体系中,“概论”课程的设置,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会贯通,进而科学组织,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二)适应了高等教育变革和教学改革的要求

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发展长期面临着教育课时和计划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不仅表现为外语、体育、政治等公修课程与专业课程,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之间也存在“争夺”课时的矛盾。在思政课内部,还存在着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更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思政课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意识的教育,是人的思想意识层次的问题。因此,应当根本地变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概念,积极探索不同于一般人文知识教育的方法、途径,保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指示精神,真正立足解决关系和影响大学生一生道路选择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些根本问题,而不是用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解决系统理论的教育、系统知识的教育。

新的课程体系的调整和设置,虽然未曾较大幅度地增减计划课时,但新的课程整合便于集中精力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一些问题。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所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1]

(三)使课程成为开放性的体系,更有利于及时吸收新思想,有利于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命力源自实践。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然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与时俱进地发展。因此,直接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也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更容易使人直观感受到它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容易使人感受到它们始终就是一种开放的体系,永远没有发展的止境。也更便于将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同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防止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便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成果和党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其他战略思想及时地吸收进课程内容体系,加以宣传教育。“概论”课程开设,从根本上置高校思政课于一种开放、发展的状态,使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成为一种开放、发展的体系。

二、向新的课程体系转变和内容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党和国家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的有关指示精神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3]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1]这实际上对于“概论”课程的核心任务作了具体的规定,即立足培养“三观”,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理论、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中央16号文件同时规定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1]同时努力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改进方法,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设置中必须考虑的原则,也是适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念、方法、途径、内容设置、内容组织等各方面的根本原则要求。

2.结合思政课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克服现行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设置和组织形式的弊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体现时代性,关键是紧密联系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变革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体系,保证理论联系实际,保证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思政课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教育内容的复杂性与教育目标实现之间的矛盾,由此造成教育资源占用、投入与效果不尽如人意。思政课教学方面的精力投入、人力投入越来越多,课时比例也较大,对于根本保证中国高等教育方向、人才培养、高校稳定和社会经济政治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依旧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根源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内在的技术因素。

3.从实际出发,保证适合现有的学校教育的客观状况,保证内容体系设置模式和具体内容规定便于贯彻落实

教学内容的设置既包括具体内容的设置,也包括设置的形式。首先,无论是具体内容、教育教学重点的确定,还是内容设置形式的确定,都必须充分地考察整个思政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思政教育的目标既是复杂的,又是明确、具体的,存在层次的划分。根本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共同理想,养成爱国、勤劳、奉献的思想品德。因此,思政课教学内容、形式的设置,必须有利于这些目标在实践中的实现。其次,与此相联系,新的课程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实践中具体教学形式的需要,便于在实践中操作、贯彻,便于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形式。即,教学内容的设置方式、组织方式应是灵活、开放的模式,应当考虑实践中便于科学组织的专题教学、实践教学、社会考察、学生自我教育、日常生活德育等的需要,不能简单、僵化、划一。

(二)准确处理几种关系

1.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在“概论”课程教育教学内容设置中,首先面临着如何处理与“纲要”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关系问题。在“概论”课程与“纲要”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关系中,矛盾冲突是次要的、末流的方面,而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则是主流的、主导的方面。“纲要”课程中,系统、准确的历史轮廓的教育和掌握是准确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和灵魂的前提与基础;“形势与政策”课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现状的链接,是“概论”课程的理论学习与现实连接的纽带,是对“概论”学习的必要和科学的延伸。三者间通过科学的内容组织和设置可以最便利地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去、现在、将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内容浑然一体,并与“原理”教育一起构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因此,“纲要”“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之间的具体分工应当是:“纲要”负责历史过程和历史事实的教授,完成关于党的信仰、社会主义的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教育;“概论”课程负责具体地介绍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理论的系统理论,特别是加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的学习掌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

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客观、普遍地存在着一个将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体系转变为一个课程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的问题,存在着将“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变为教育教学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的问题。两者间不能以一种形式存在,实质上存在着形态和具体体系转换的要求。以往的研究和实践中,实际上未完全重视或者根本忽略了这一问题和环节。而“概论”课程面对三大理论成果的系统教育的繁重任务,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尤为关键。

无论是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是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言,它们的原始形态,都是具体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经验、原则总结,是与一定的实践课题联系在一起的,也有超越具体历史课题的普遍原则。因此,转变为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讲授体系,需要一种科学的理念、手段和载体。比如,在整体轮廓上,既可以超越时间界限,也可以超越具体实践课题的界限和理论体系的划分方法,寻求最便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体例、体系、组织形式。比如超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样的三大成果的机械分割,将三大成果中关于道路、党的建设、思想路线、祖国统一等的内容融会贯通,集中分析、学习和讲授。但前提是课程体系的设置与组织上,就必须考虑这种客观要求。

3.完整性、整体性与重点教育内容突出性的关系

“概论”课程的设置,从根本上有利于把本来就属于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真正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这是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变革的重要意义之一。但是,在实际贯彻中,仍然存在着将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真正融会贯通的问题。必须保持三者间的整体性,又充分体现三者间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概论”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中,这一问题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

在“概论”课程中,正确处理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完整性、系统性与突出重点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大成果的体系分析的简洁、划分角度的科学,即用尽量节约的语言、明快的方式、科学的形式分析其结构、相互间的关联点以及各自体系的重心。其次,正确处理“概论”课程中系统性和重点鲜明性要求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准确选择解构其体系的切入点和重点。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自身实际上的关联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容等,就是它们之间显性的关联性和纽带;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纲领、道路、经验和三个活的灵魂,就是庞大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点。而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的理论,就是准确和深刻把握复杂、完整的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体系中的几个重要抓手。

4.核心是教学内容设置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所有思政课课程内容体系和组织形式设置所面临的矛盾关系中,居于核心和根本地位的是教育教学内容设置与目标的关系。即由于忽略了思政课教育教学作为特殊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的研究,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同于一般科学、人文知识教育的本质特点,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知识教育、简单的不变真理教育、生活技能教育,而是如何做人的思想教育、行为教育的特点。因此,不仅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根本问题上,在教育教学内容选择、重点和重心选择、体系和体例设置、组织形式等同样是事关全局的问题上,也忽略或漠视了这一问题的客观存在。即在实践中,思政课教学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被赋予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沉重的不应负担的内容。实质上,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被赋予的使命、承担的任务都是简单、明确,特别富于鲜明层次性的。无论多么复杂庞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多么繁多、庞杂的教学内容的规定,根本上就是解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这些问题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健康成长,对于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具有重大意义。但它们的解决不能仅仅通过简单的书面教育、课堂教育,或者主要不能凭借形式单一、呆板的课程教育来完成,还需要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考察、长期的操行训练等来共同完成。因此,无论是“概论”课程的体系选择、内容选择、要点选择、形式选择等,都要审慎、充分地考虑这一根本问题的要求。实质上,上述各种矛盾关系根本上也是由这一问题派生的,或者说是从属于这一问题的,是这一根本矛盾的具体反映和要求。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于上述诸问题的解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思政课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课程,对其课程内容体系组织进行探讨,可以拓展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研究视域与方法,推进教学改革,促进课程建设;更好地推动大学生认识、理解与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与自觉,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与实效性;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曾长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3]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G].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Analysis on the Princip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ontent System Orga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Taking Mao Zedong Thought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Example

Li Bin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Xinzheng,Henan,451150)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relat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ocialist qualified builders and successors.The analysis on the princip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ontent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an greatly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ing.The content reform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urse complies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era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The reform principles is to adjust the contents and guidance concepts of polit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s on the basis of keeping its original system and help to promote the chinization of Marxism the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content system;significance;principle

G41

A

1671-2862(2016)01-0053-04

2015-09-21

本文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5年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5JGYB63)的研究成果。

李斌,男,硕士,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概论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