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湖泊的发展现状与应对之策

2016-03-06 21:50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南湖湖泊武汉市

雷 桐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武汉市城市湖泊的发展现状与应对之策

雷桐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在武汉市城市发展过程中,湖泊的开发规划始终是一个需要着重关注的重点,因为曾经“百湖之市”的武汉现在却遭受着忧于水的困扰。武汉市城市湖泊面临着数量和面积的减少、湖泊污染严重、生态系统被破坏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人为截断湖泊、“填湖清淤”和“填湖治污”等原因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让城市湖泊保护有法可依,打破利益分割、实行联合治污,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环保意识,鼓励NGO参与、还城市湖泊清白身。

武汉市;城市湖泊;现状;对策

武汉市经过10多年的迅速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武汉这座百湖之城采取的是向水要地、填湖造地的发展模式。一定意义上讲,武汉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填湖造地的历史。[1]据统计,武汉市2003年的湖泊数量为200余个,但到了2013年,武汉市水务局公布了一个准确的数字166个。但这次普查的标准为:中心城区不论面积大小的所有湖泊,以及远城区面积在0.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据水资源普查专家介绍,这也就是为什么湖泊数量会超越其之前曾公布的147个湖泊的原因:上一次普查只将远城区面积在0.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划在内。2016年入汛以来,武汉遭遇了持续的强降雨天气,6月份和7月初的两场大雨将武汉陷入了严重内涝的险境。特别是在7月6日这一天,武汉出现罕见的特大暴雨,全城渍水严重,部分交通瘫痪,市区多处涵洞被雨水淹没,武昌南湖、汤逊湖等附近的小区成为重灾区,许多住户的房屋都被淹,进出小区的路被渍水封死,地下车库的车辆则被雨水浸泡。在街道上,许多车辆因涉水而熄火抛锚,上班族要么被困在家里,要么困在上班的路上。那么,武汉市城市湖泊的现状究竟如何?成因何在?出路在哪里?本文尝试着对上述问题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武汉市城市湖泊的现状扫描

1.武汉市城市湖泊的数量和面积减少

众人皆知,武汉曾享有“百湖之市”的美誉。也正因为这样,武汉也被称为“江城”、“梦里水乡”。但这座城市曾经的骄傲,现在看起来已经不复存在了。真可谓武汉曾经优于水,而现如今忧于水了。近年来,武汉市政府非常重视湖泊的保护与合理的规划,甚至在2015年正式出台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但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以身试法的乱填湖现象还是时有发生。“新中国成立之初武汉中心城区共有127个湖泊,目前已经锐减至38个,平均两年消失3个湖泊。”[2]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武汉市减少了将近90个湖泊。从面积上来看,据武汉市水务局的统计信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武汉市因为填湖盖楼、围湖垦殖等原因造成的湖泊面积减少了约34万亩,填湖后土地的主要用途就是房地产开发。[3]

2.武汉市城市湖泊污染严重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各种不合理的填湖和截断,湖泊的污染状况日益恶化,湖泊的自然属性不断削弱,原有的城市应用水水源地功能基本丧失,湖泊的自然生态系统体系被破坏。据《2015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武汉市共有湖泊166个,2015年参与监测的164个中,2个达到II类水质,5个达到Ⅲ类水质,62个达到Ⅳ类水质,58个达到Ⅴ类水质,37个劣于Ⅴ类水质。[4]虽与2014年相比有了好转,但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此外,大量生活污水,工业用水排放,使得绝大多数湖泊均受到严重污染,呈现富营养化态势,一些湖泊已经达到严重的过富养程度。曾经清澈见底,且面积广阔的洁净东湖,现如今污染严重,生态体系破坏。水中氮、磷含量显著增高,藻类生物大量繁殖,使得东湖水域富营养化严重。曾经东湖准许养鱼的时期,连续几年都发生满湖死鱼现象。

3.武汉市城市湖泊生态系统被破坏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无序开发和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城市湖泊的淤积日益严重,个别湖泊在过度围垦种植中甚至成为藕塘。再加上日常生活垃圾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湖泊的容量日益变小,蓄水能力下降。武汉市湖泊原来大多相互之间联通,或与江、河相通,过度经济行为使得湖泊的联通功能被破坏,原来完善的水、陆、空生态格局被打乱,城市湖泊丧失了“蓄水池”功能,增大了城市面临洪水时的受灾风险。[5]1998年大洪水和2016年的大暴雨就是对城市湖泊生态环境的一次大检阅。填湖造地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还会影响区域气候变化,增加了诱发地方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概率,容易产生“热岛效应”。同时,城市湖泊具有相互贯通、一荣俱荣的特点,一些湖泊生态环境恶化甚至消失有可能会引起城市湖泊群的集体消失。

二、武汉市城市发展过程中湖泊规划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忽略规划合理性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利益是城市发展最为主要的导向之一,城市中的任何主体都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所以在经济利益的引导下,湖泊的合理规划往往会为房地产开发等一系列获得经济利益的行为让路。例如,遭遇2016年7月6日的武汉特大暴雨以来,南湖雅园小区在7月10日,也就是暴雨过后的第五天,小区内的渍水依然很深,平均水深50~70cm,而最深处甚至达到了1.5m。进出小区基本只能靠划船,被称为媒体“孤岛”。而此现象的产生罪魁祸首并非仅为暴雨所致。南湖雅园小区为武汉市2004年“南湖新城计划”中最早一批的房地产开发。众所周知,此小区为填湖而来,当时开发商及相关部门仅仅考虑了经济利益,从未考虑其他因素,从而建成了此块临湖且地势低的“问题”小区。暴雨的来临使得南湖的水位急速上涨,南湖湖水便倒灌进了南湖雅园,致使成为“孤岛”。此外,武汉市的中心城区湖泊,如东湖、沙湖和后湖等的地势都比南湖、汤逊湖的地势高。再加上以东湖为代表的城中心湖泊因为治理污染的原因,不允许将城市积水排入其中,更加剧了南湖和汤逊湖的排水压力。武汉的排水网方面,本来就是将多余的积水排入长江或者汤逊湖,可现为长江汛期,水位高,难以排水。综上所述,南湖雅园的渍水只能等到南湖水位明显下降后才能逐渐消退。

2.为完善丰富交通网络,人为截断湖泊

随着城市的发展,武汉各区域间的交流日益紧密,人们对一个完善丰富的交通网络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大。而在武汉市,湖泊众多,星罗棋布,内河道纵横交错,人与人隔岸相望的例子实在太多。于是乎,为了节约时间成本,政府在各种湖泊上开建了许多便民之道。可许多手段并不合理,人为截断了河流,整个湖泊被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汤逊湖众多跨湖大道之一的藏龙大道,此段道路硬生生的将汤逊湖的东北角与整个汤逊湖隔断,使其东北角单独分裂于汤逊湖湖区,与汤逊湖主湖隔路相望。这些截断大道实际上为堤坝的效果,强行将两岸之间填出一条道路,分割了湖泊,破坏了湖泊自身的生态系统,湖水被分割变成了死水。长期以往,将湖泊滩地与深水区,部分湖泊与江河人为的分割开来,使得江河联通的格局遭到了打破,湖泊对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急剧下降。此外,还将引起湖泊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如引发湖泊原有营养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变化,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隔断、缩小湖生物生存的空间。

三、应对武汉市城市发展过程中湖泊规划问题的对策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让城市湖泊保护有法可依

长期以来的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填湖造地使武汉饱尝梅雨季节渍水的苦果。当雨水落到地面时,一般会通过地下排水管道流出,但如果雨水过大,超出地下排水管道的最大负荷,过多的雨水就会在地面聚集,而后流向地势较低区域,形成积水区。在此意义上,遍布武汉各地的大大小小的湖泊就成了雨水的“蓄水池”和“缓冲带”。换言之,城市湖泊容纳雨水越多,城市渍水点也就越少。因而,近年来,武汉高度重视城市湖泊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定了首部保护湖泊的地方性法规《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和划定了“三线一路”保护范围。《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让城市湖泊保护有法可依,“三线一路”保护带让城市湖泊保护有迹可循。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到2014年年底,“武汉市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全市166个湖泊家底盘清。”[1]“三线一路”的划定,使得武汉城市湖泊的“岸线”被锁定,使得大小湖泊有了自己固定的“势力范围”,可以有效避免填湖悲剧的重演,从而有利于提升湖泊的蓄水能力和对地方生态的调节功能。

2.打破利益分割,实行联合治污

武汉市城市湖泊分布广、数量多,单纯依靠政府行政部门的力量治理城市湖泊的污染问题显然难以达到其目的。当前中国采取的环境治理模式是属地管理,这与环境的区域性特征并不相符,很多地区湖泊治理出现了越治越污的奇怪现象。因此,打破属地的条块管理和利益分割,实行区域管理与协调合作是城市湖泊污染治理的可行之策。可见,环境治理从局部治理到区域协调是我国环境治理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向。[6]目前,武汉市城市湖泊治理取得了重要成效,核心区域的湖泊水质不再继续恶化,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湖泊的水质有了一定改善。尽管如此,武汉市城市湖泊联合治污的道路依然漫长,条块分割、利益博弈等依然是妨碍武汉城市湖泊治理的重要障碍。因此,有必要成立以武汉市政府牵头的多方利益协调机构,建立城市湖泊治污联动机制,通过打破利益分割、消除不同利益主体冲突等手段,尽快实现“三镇湖泊不纳污”的城市湖泊治理的目标。

3.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相较于定时举行的运动式环保活动,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更为重要。因此,加强武汉市城市湖泊的保护,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湖泊保护意识。在具体实践中,一要将环境保护特别是湖泊保护的意识融入中小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中,从小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环保理念和环保思想,教育他们从小做一个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人。二要地方政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将武汉市湖泊的历史、现状、政府政策等信息以循环呈现的形式在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类媒体进行宣传,使广大市民明白武汉市城市湖泊对武汉人民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窘境,呼吁广大市民从自身做起,爱湖护湖治湖。三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平等、自由、互动、共享等优势,利用移动互联网络进行环保知识有奖竞答、环保知识全民大冲关等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教育市民不仅在思想上更要在行动上爱护武汉有限的湖泊生态资源。

4.鼓励NGO参与,还城市湖泊清白身

湖泊问题不仅是政府的问题,更应该是全民所关心的问题。因为湖泊关系到每一位武汉市民的切身利益,只有让每一位市民参与到监督中来,才能使湖泊规划中的不合理举措得到纠正。因此,在湖泊保护过程中要鼓励NGO参与进来。生态环境属于公共资源,每一个社会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其中,“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与发展中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加入其中并随时进行监督,形成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三方鼎立的污染监控结构。”[7]借鉴国外经验,武汉城市湖泊的治理和保护,要充分发挥非政府部门组织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努力影响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NGO要主动关注城市湖泊治理和保护的动向,积极参加各类听证会,将民众意见真正反馈上去,并就城市湖泊治理和保护提出建设性意见。与此同时,政府应及时将相关政策和信息进行公布,企业也要对产生的垃圾和其他污染物做出有效的回收处理,只有形成“政府—企业—NGO”三位一体的湖泊治理和保护联盟,才能真正还城市湖泊以清白之身。

[1]程远州.武汉,再也不能填湖了[N].人民日报,2015-01-19(15).

[2]夏永辉,程凤.江城终结百年填湖史[N].湖北日报,2012-06-01(09).

[3]李正豪,张家振.湖北变“湖悲” 武汉发展史成填湖史[N].中国经营报,2012-06-04(B11).

[4]武汉市环保局.2015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EB/OL].武汉市环境保护局官网,2016-04-28.

[5] 汪常青,吴永红,刘剑彤.武汉城市湖泊水环境现状及综合整治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5):499~502.

[6]王肇磊.1990年代以来武汉城市湖泊的保护利用问题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6):38~45.

[7] 付婧.地方政府在湖泊治理问题中对策的研究——以武汉沙湖治理为例[D].武汉:湖北大学,2014.32.

2095-4654(2016)08-0037-03

2016-06-17

X524

A

猜你喜欢
南湖湖泊武汉市
南湖之春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南湖的船
在南湖,我画下幸福时光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你相信吗?湖泊也可以“生死轮回”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南湖早春(节选)
奇异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