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路径探微

2016-03-07 00:59
关键词:网络道德引导培育

张 婧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路径探微

张婧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摘要:网络的开放性、自主性、匿名性,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频发,就其内因而言,网络道德自我约束弱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淡薄。我们应从网上和网下两个路径出发,规范网络社群体系,强化网络朋辈教育引导,抢占网络教学阵地,结合道德规范、法律规章硬管理,教育引导、道德自律软约束,共同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提升网络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网络环境。

关键词:网络道德;培育;管理;引导

继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大媒体——互联网,已普遍运用于办公、生活和学习各个领域,人们进入了E(electronic)时代。E时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在电子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身上处处留下E时代的痕迹。上网已成为他们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①学界、社会对于“低头族”“刷屏族”“手机控”的大学生们的关注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量大、及时,以及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得三观形成期的大学生产生迷茫、困惑、疑难、依赖等心理,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频发,网络道德自我约束弱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缺乏。网络道德培育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借鉴互联网思维的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推进高校德育创新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表征

所谓网络道德,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②综上所述,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的延伸,是现实道德在网络行为中的体现,但网络道德又不同于现实道德。网络的虚拟性,使得道德的规范作用弱化,网络的匿名性,使得道德的主体自律意识降低,网络的开放性,使得道德的影响范围扩大。因此,在E时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出现不同于现实道德的表象。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尔德·J·汤因比指出“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1]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生活乃至创业,同时,大学生也利用网络进行违背道德、违反法律的不当行为。

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量表,③刘慧瀛等对大学生大量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进行了归纳,总结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包含网络言论、网络学习、网络侵权3个因子。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调查问卷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3因子进行调研,调查结果如下表。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如此频发,归因有如下几点:首先网络的开放性,信息资源丰富,利用网络学习成为一种新的方式,但在具体利用过程中,大学生百度思维泛滥,惰性滋生,网络工具化使用不当;其次网络的匿名性,使大学生在网络语言使用过程中,肆无忌惮,认为这种隐蔽性能够“保护自己”;再次网络的自由性,监督缺位,使大学生对于侵权行为无责任意识,这种观念的淡薄,会直接影响现实道德的践行。

二网络道德认知调查

1.自我约束弱化。

在相对自主、自由的网络社会中,网络道德主体打破传统熟人社会,网络交往的任意性,自主选择的灵活性,网络主体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需信息,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思想,自主参加网络活动,彰显个性,凸显以自我为中心,在这个人人平等,高度自主的时空中,道德的约束主要靠网络主体内心信念和自律。

大学生刚刚脱离父母看管,班主任教师的监督,他律一时间变弱,自律也同时松弛。网络道德由封闭走向开放,受不同价值观、伦理观的影响,不同文化观念在网络社会交融、碰撞,传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作为三观处于正在形成期的大学生,,涉世不多,受网络不良思想影响较大,网络道德观念受到冲击。④

在道德观念尚未固化,受网络开放性、自主性的影响,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个体首先要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只有做到“自己管理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科学研究、传播知识、服务社会。当前,大学生独立面对生活、学习的时候,无法有效地做到自我管理。体现在网络社交过程中,就是自律性较差,自我约束不够。

2.责任意识淡薄。

黑格尔指出,道德是从义务开始的。[2]道德义务具有对权利的先在目的性和主体自律性,这种自律性就表现为一种道德责任感。[3]每一个个体的社会性决定着人的责任意识存在的必然性。网络主体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行使权利之前,应考虑主动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或责任。

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追求个性张扬,标榜“自我”,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浓厚,但“自我责任”意识淡薄。 从表现形式来看,这种责任意识淡薄分为三大类:极端功利派,虚无主义派,等待从众派。[4]极端功利派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忽视道德责任;虚无主义派对自我行为放任,对责任持冷漠、逃避心态;等待从众派不刻意追求利益,也不主动承担相应责任,随大流。责任主体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责任承担,权利维护。网络行为的任意性更突显了责任意识缺乏的态势。

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淡薄原因主要有:第一,在教育市场化思潮的影响下,高校教育功利化明显,过多偏向于理智性的概念知识分析,缺乏对周围世界价值观的感受、体验。第二,传统教育理念影响,重理轻文,重科学知识,轻人文知识,忽视个体的责任意识培养。第三,网络责任追究缺位。政府、学校网络监管力度不够,网络侵权责任处于放任阶段。网络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不完善。

三德育干预路径探究

1.网上路径。

(1)规范网络社群体系。

网络社群体系是在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交往密切而关系松散的群体(如QQ群,微信朋友圈,开心网的圈子、人人网的圈子,微博的微群等等)。不同的网络社群中个体都有相同而明确的目标和期望。按照虚拟情况可以分为有现实生活接触的网络群,无现实生活接触的纯网络群体;按类别、功能可以分为兴趣群、同学群、游戏群等;按时间长短可以分为短期群,长期群等。每一个网络主体均有多个网络社群,根据需要创建或加入。这些网络社群是大学生网络社交主要平台,而不同的网络社群人员构成不同,素质、水平均有较大的差异。同时,网络社群管理松散,可以说无管理,无监督。网络社群成员道德素养,行为方式对大学生影响较大,因此规范个体的网络社群体系是减少网络道德失范,提高德育水平的重要举措。

首先,在高校校园里创建有影响、有吸引力的网络社群,鼓励、支持大学生加入。在由教师主导、监督、管理的网络社群里,关注个体感受,个性发挥,正确、有效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其次,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等实际情况,为学生创建自由联合的社群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这些群可以基于兴趣爱好,专业方向,职业规划、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自发形成,挤占由一些社会低素质人群构成的网络社群,从而净化大学生的网络社群体系,有利于其身心发展。再次,在策略上,通过课堂教学群的建立,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营造,强化师生沟通等途径促使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内容积极向上、形式喜闻乐见的网络社群中,激发学习动力,构建和谐课堂,和谐校园。

(2)强化网络朋辈教育引导。

朋辈教育顾名思义,朋友之间,同辈之间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大学生群体可以充分发挥伙伴作用,有计划、有目的、有规模地相互传授生活、学习、工作等经验,见贤思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朋辈教育不同于传统师生教育,地位平等,背景相同,经历相似,朋辈之间的交流不存在代沟,更容易引起共鸣,伙伴之间的楷模影响力更具实效性。网络扩大了当代大学生的朋辈圈,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发挥朋辈教育作用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朋辈之间能够知心,年龄相仿,成长经历趋同,关注的问题交集较多,易于沟通,达成共识,朋辈之间知心更准确。朋辈之间能够交心,伙伴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更有利于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没有防范和顾虑,在交心的过程中渗透教育理念,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朋辈之间交心更科学。朋辈之间能够动心,朋辈提供的自助模式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思想接受从而改变行为,对于朋辈之间的教育、引导更具实效性。

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朋辈教育平台,为突破高校德育瓶颈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为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化提供有效引导路径。首先,依托朋辈学校、社团,打造网络朋辈教育平台,促进朋辈之间网络沟通,形成育人机制平等、民主氛围。其次,组建网络朋辈教育队伍,以“助人自助”理念,挑选优秀朋辈教育者组成团队,开展相关网络活动,如主题沙龙,个案讨论等形式,帮助网络朋辈圈中需要引导、教育的个体,形成“一人帮大家,大家帮一人”的良好风气。再次,学校、学院支持朋辈教育的网络外实践活动。网上、网下相结合,大家走到一起,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接触实现教育的真实性。

网络朋辈教育的优势明显,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行为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有效防范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提高朋辈教育者的素质,鼓励优秀学生在助人中自我锤炼,发挥楷模标杆作用,使这种带动和辐射功能通过网络扩散到朋辈受教育者身上,增强朋辈之间的感染力。

(3)抢占网络教学阵地。

随着视频公开课走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数字化教学”开启网络教学新纪元,一场教育革命的序幕已拉开。网络教学阵地的开辟能有效减少大学生上网浏览网页,网络社交的时间,从而从源头上减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为高校德育提供更广阔平台。同时,网络教学阵地能有效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发挥网络信息传播优势,增强教学时效性。

①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当前诸多高校已意识到网络德育课程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认知与网络行为规范,具有重要作用,但仍未开设网络德育课程,有的也是零散的、碎片化地利用有限的网络教学资源。西方一些国家早已开设了关于网络行为规范的相关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向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1]网络德育课程具体分为课堂教学和网络资源分享。网络德育课程可以首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渗透,也可以在当前教学体系中开设选修课,从点到面地开设相关课程。其次,利用网络中已逐步成熟的视频公开课,建议、要求大学生学习,并以教学任务的形式布置,通过相关机制考核。从而实现以时间换空间的理念,抢占网络教学阵地。

②转变德育的话语体系,创新话语方式。网络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枯燥的德育课堂。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通过网络,结合网络语言、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网络信息,为德育创新带来契机,同时,用积极、健康、正确的观念引导,教学网络化,网络教学化。众所周知,网络语言深受大学生喜爱,内容的自主性,信息传递的人性化,突破传统语言表达约束,与当前德育语言的教条、枯燥、刻板形成鲜明对比。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思想,走进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由单向说教向双向互动转化,由传统封闭向多元开放转化。加强教学内容建设,在E时代背景下,构建网络德育阵地,运用教学智慧引领时代潮流,将单调地教育转化成科学、有效引导,形成网络道德培育新模式。

2.网下路径。

(1)道德规范、法律规章硬管理。

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总和。为了维护网络环境健康、有序发展,形成和谐的网络社会关系,培育健康的网络心理,规范网络主体的行为,必须形成并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网络虽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但网络行为的现实性,侵权、伤害、损失存在的可能性,使得网络道德规范、网络法律、法规出台成为必然。

网络道德认知混乱是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中的道德认知匮乏,很多现实社会中的公序良俗在网络社会中被忽视,不良道德行为甚至被视为正当。我国早在2001年出台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约提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辱骂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要树立良好榜样,不违反行为准则。公约的出台并未较好地规范、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其倡导性规定早被束之高阁,抛之脑后。因而笔者认为网络道德规范应具备以下几点要素:①内容明确。研究网络发展趋势,结合青少年生活、学习实际,提出具体要求。②监督到位。哪里有行为哪里有监督,无监督的行为必然导致无畏。③责任清晰。道德责任明确是网络道德认知的重要内容,责任追究有利于网络行为治理。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推进,网络法治也已提上日程。作为形成中的规范体系,循序渐进是发展的可行路径。我国目前已出台了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等。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已不能满足网络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建立一套体系化、完整化,针对性强的网络法律法规显得尤为必要。纵观当前网络法律法规,首先规范性文件的位阶较低,少量的行政法规,主要是部委规章,专门的网络法律仍是空白;其次关于网络行为的法律规范碎片化,常见的网络侵权行为散见于各个部门法里,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有少量规定,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法律、法规。再次,随着“网络警察”⑤的出现,法律、法规监督管理主体明确,但面对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有限的人力资源,网络警察职业有待进一步推进、完善。同时,网络工商管理、网络文化管理、网络技术管理等监督、管理主体应进一步形成,并发挥应有作用。

(2)教育引导、道德自律软约束。

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是E时代网络道德培育,网络人格健全的必要途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可塑性较大,及时、正面、科学的引导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发扬慎独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趋势。

①重视教育引导作用。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精神实质。E时代的教育离不开网络大背景,提高教育实效性,围绕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引导大学生合理、科学、有效运用网络,教育仍然不可或缺。首先,突出高校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建立一些积极、健康的教育网站,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当然突破当前的传统模式,通过网络讨论、辩论、网络主题沙龙等形式,调动大学生网络道德探究的积极性,使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有效实现教育的正确引导。其次,重视心理疏导和网络沟通。依托高校的心理工作基础,加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培养打造一支熟悉网络技术、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微渗透模式,与大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其思想、心理问题,搭建咨询平台,将德育课堂拓展、延伸。全方位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网络人格健全,并运用网络提高教学效果。

②重视自律作用。网络道德归根结底还需要网络主体的自我约束。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规范有赖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形成,需要正确网络观的影响。作为道德主体,理应培养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自律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主体精神追求。西方关于道德自律的讨论最早源于康德,康德强调,意志的自律是一切道德法则所依据的唯一原理,是与这些法则相符合的义务所依据的唯一原理。[4]马克思在1942年4月15日《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提到:“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需要这种精神自律。自律是一种自觉的自我要求,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通过文化熏陶,素质培养,模范带头引领,教育工作者言传身教等途径,将网络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追求并实现“慎独”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水平,实现网络人格的培养与完善。

注释

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安徽芜湖市三所学校67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20%的大学生上网时间在6小时以上,上网时间为5-6小时的大学生占27%,上网时间为3-4小时的占34%。

②如王贤卿认为:“作为在网络这个特定环境下的‘道德’,网络道德就是在网络环境或网络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

③i郑州大学刘慧瀛,刘亚楠等依托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初步编制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量表,见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量表的初步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年第8期。

④笔者通过对安徽芜湖市三所学校67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认为自己的道德观念受到网络冲击的占31%,网络使自己对传统价值观产生困惑的占7%。

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6条的规定,人民警察应当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卫工作”的职责。即此而言,目前正在从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工作的人民警察当称之为“网络警察”。

参考文献

[1]苟春生,等,译.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因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83,197.

[2]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9,388.

[3]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2,509.

[4]马娟.价值澄清视角下的当代青年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培养[J].青年探索,2015(2):102,311.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Moral Cultivation Path

Zhang Jing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Anhui 241000,China)

Abstract: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force of Internet surfing, Internet has these features: openness, autonomy and anonymity, which lead to network immoral behaviors happen frequently, self-discipline weakens,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But we can standard online communities, strengthening the network peer education and the code of ethics. With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control people’s behavior. . In these way, we can raise the level of network morality, construct harmonious network environment.

Key words:network moral; cultivation; management; guidanc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5-0008-4

基金项目:皖南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招标项目“德育视阈下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干预路径研究”(项目批号:SK2015A12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婧,在读硕士,皖南医学院思政部。研究方向:法律,德育。

猜你喜欢
网络道德引导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新媒体形势下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