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

2016-03-07 00:59马炜华
关键词:影响因素大学生

马炜华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

马炜华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241002)

摘要: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他们的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后劲和发展前景。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他们承受着改革开放的冲击,网络媒体的信息轰炸,这些变化影响着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分析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并找出教育引导对策对于大学生自身以及国家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现状;影响因素;引导对策

大学生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但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也要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思想道德观念的冲突日益凸显,网络的高度开放,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并找出适当的引导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主流是健康、向上、积极的,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反思。

1.道德责任感欠缺。

大学生本应该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远大理想抱负的一代,但在工具理性的驱使下,部分大学生只注重物质利益,看中功利目的,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他们认为理想抱负是假、大、空的,不实在的,只有“眼前的”才是真实的、实在的。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了不少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责任感的缺失,形成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2.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脱节。

从入学起广大学生就开始接受道德教育,然而事实上,不论学习了多少年,学生的道德行为离我们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出现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其实,绝大部分大学生是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的,但是在做出道德判断之后有不少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是出现犹豫甚至不作为现象的,这就造成了知行分离现象的产生。例如,看到老人在街上不慎摔倒,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扶起老人,但是最终并没有去践行自己的道德判断;大部分大学生知道扔果皮纸屑是不正确的,但是并没有制止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大部分大学生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是知道要让座的,但是不少大学生会用漠视、假寐等方式逃避让座。

3.个人主义思想泛滥,缺乏集体意识。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大多数为90后,他们绝大部分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是父母长辈眼中的“小公主”“小皇子”,被捧在手心里长大,因此被媒体称为“垮掉的一代”。长辈的溺爱、良好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差,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因此,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往往可能会只顾个人利益,而置集体利益于不顾,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如今大学生发生寝室矛盾的现象不在少数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4.沉迷网络无法自拔现象严重。

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在网络高度开放的今天,大学生在网络上的道德素质备受考验。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诱惑,就业竞争的压力,导致部分大学生在道德理想的选择上出现了疑惑与焦虑,失去了精神寄托。因此,一波又一波的大学生开始选择网络作为自己逃避的港湾,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无法自拔。这时,就会出现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1)网络言行自由的滥用;(2)网络道德观混浊;(3)人格冲突剧烈。具体来说,大学生‘黑客’逐渐增多,存在非法使用他人帐号密码并利用其偷看他人信件、抄袭他人论文、随便下载他人文件、访问黄色网站、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甚至欺骗活动等不道德行为,网上行为的诚信度较低。”[1]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浪潮以及网络高度开放的冲击下,虽然有不少大学生经受住了考验,但依然有很多大学生受不良道德观的影响,如:悲观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那么,探究大学生道德出现问题的原因,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便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因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大学生道德现状形成的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的形成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观念调整未适应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化和变革深刻而又迅速,必然要求人们观念的更新。”[2]传统的伦理道德虽然有许多难能可贵的伦理规范,但需要对其侧重点加以重大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要注入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会产生的商品经济所需要的全新的道德要素。[3]我国当前的伦理道德教育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道德冲突。这势必对大学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道德冲突使大学生在道德选择上出现困惑,在道德行为选择上也犹豫徘徊,造成不少道德问题的产生。

2.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越来越多地与西方社会联系接轨,随之而来就是大量西方思潮涌入中国。这些社会思潮严重冲击着中国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当然也对大学生的主流道德观念进行着干扰。许多道德观念薄弱的大学生没能坚守阵地,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丢盔弃甲。尤其是西方的拜金主义思潮以及自由主义思潮。拜金主义强调金钱至上,认为金钱是万能的,这种价值观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选择,使大学生过分地追求金钱利益,忽视道德责任。自由主义思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个人至上,使大学生忽视了集体利益,过分追求个人价值。

3.学校道德教育缺陷的影响。

中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体系不能适应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中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理念与方法还停留在灌输型教育的阶段,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的需要。课堂灌输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就无法做到道德内化,进而不能外化于自身的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素质只能停留在试卷上,没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甚至,有些学生会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严重的排斥情绪与抵触心理,这也严重影响着德育课程的有效性。

4.网络空间高度自由复杂的影响。

网络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全面地联通整个地球,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信息和媒体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4]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巨大群体,网络信息的传播又是非常快捷迅速以及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中既可能有有益、健康的信息,也有不少暴力、黄色的信息,面对这种情况,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很高的信息甄别能力。然而,很多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薄弱,很容易被极端言论所左右,进而成为极端言论的发布者;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网络管理尚不完善,这就使许多不良言论、视频成为漏网之鱼,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进行着侵害,引发不道德行为。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引导对策

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网络的高度开放等情况,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也呈现出复杂的发展趋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1.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增强道德教育有效性。

有学者指出:“一个没有理想和信仰的个人,犹如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其生命是缺少意义的。而一个民族失去了信仰和理想,仅以吃饭穿衣等物质生存条件为目标,则会变得十分可怕。”[5]传统的理论教育虽然有种种弊端,但是我们不能放弃这一道德信仰教育的主阵地。然而,寻找更有效的方式也势在必行。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对理论的反映。在高校道德教育中,我们要将理论教育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道德观念才会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外化成为学生自发的道德行为,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像参观访问德育实践基地、革命老区、敬老院等不失为很好的道德实践活动。

2.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挥主体功能。

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独立、成熟的群体,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完成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转化。这样大学生就能够及时地对不良的道德行为进行修正,自觉克服错误思想,并且有可能对其他人的错误思想和不良道德行为进行纠正,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就会形成,切实提高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而且,在当今世界不同政治制度共存,不同经济体制交织,不同文化背景的冲突,不同价值观碰撞将长期存在,这无疑都要求高校道德教育把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功能,处理好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识别和抵制消极影响,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加强家庭教育影响,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应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6]正如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所说“在起居室这块圣地,人的各种力量在发展过程中,仿佛自然地建立起平衡,并保持平衡”,[7]在他看来,教育的起点是家庭。家庭教育不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进而引起道德失范行为。加强家庭教育刻不容缓,家庭应与学校相互配合,学校要使家长认识到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争取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一致,这样在学校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时,家长才会做出最有效及时的应对。学校和家长携手合作,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才会有效避免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4.政府搭建网络平台,把握网络阵地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我们的社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对道德榜样进行大力的宣传,尤其是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不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还会相应地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在信息时代,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政府当然不能只依靠传统手段,而是应该牢牢把握网络宣传阵地,毕竟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巨大群体。“网络所提供的形式和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充分并且有效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加强道德教育网站的建设,使道德教育与网络有效的互动起来,以网络传播方式激活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丰富大学生对共产主义道德的真实性的情感内化和体验。”[8]与此同时,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在鼓励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同时也要努力引导大学生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提醒大学生不要掉入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只有政府、高校德育工作者、大学生三方通力合作,网络道德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松庆.守望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J].青年研究,2003(6).

[2]严爱军.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分析和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3.

[3]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第三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4]刘雅政.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现在分析及对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

[5]李向平.信仰但不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周采.外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阿·布津迈尔. 裴斯泰洛齐:第二卷[M].科学教育出版社,1996.

[8]章秀英.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3 (1).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Moral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Ma Weihua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China)

Abstract:The miss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 is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ir moral quality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They are experiencing a transition of Chinese society, which would affe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qualit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moral statu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find out an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counter the problems the college students have met.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moral situ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5-0020-3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4jyxm078)。

作者简介:马炜华,在读硕士,安徽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