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载体”的可能性和路径探析

2016-03-07 00:59左路平赵爱霞
关键词:可能性思想政治教育

左路平,赵爱霞

(江苏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载体”的可能性和路径探析

左路平,赵爱霞

(江苏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是指物质载体和活动载体,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载体”的含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物质载体的含义有着一定的区别。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载体”主要是指大学生作为主体性的人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大学生成为思政教育“活载体”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语言、交往活动以及自身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属性。大学生成为思政教育“活载体”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教育者的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觉践行;社会环境的支持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活载体”;可能性;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在我国出现得比较晚,主要是在本世纪初才有学者开始进行探讨和研究,但是关于载体的定义与内容广受争议,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本文中试着就促进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载体”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分析,并就其可能性和实现路径做出初步性探索。

一思想政治教育“活载体”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下文简称“思政教育载体”),在陈万柏和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是这样定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如开会、谈话、理论学习、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1]同时,书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第二,必须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1]从上面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对什么是思想政治载体?学者们主要是从活动形式方面加以界定,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和满足主客体之间互动关系才能被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笔者认为,这种定义在某些方面把思政教育载体物化和形式化,并不能概括所有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属性的载体。因而,在这里笔者提出大学生作为“活载体”的概念,如何定义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载体”?笔者认为,所谓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载体”就是指大学生作为人在思想和行为上可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并且能够向其他社会成员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同时,通过大学生作为人所具有的实践交往功能、语言功能、行为的榜样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运用这一“活载体”向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在这过程中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其他社会成员沟通或相互作用的中介性因素。因而,大学生本身就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和特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载体”。

大学生作为思政教育“活载体”与载体的区别就在于:首先,大学生是主动承载性和主动传输性的统一,他既能在思政教育者的引导下主动承载思政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又在传导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主动向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思政教育因素的传输。其次,这种“活载体”可以被思政教育者所运用,但是这种运用不是完全被动的运用,而是掺杂着大学生主观性意志的应用,这也使得对“活载体”的运用变得复杂起来,但是并不妨碍“活载体”作用的发挥。最后,这种“活载体”可以成为思政教育者与间接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性因素,成为他们之间沟通互动的“工具”,但是,作为活动着的人的大学生作为“中介性工具”,必然就具有灵活性和不稳定性,不像思政物质载体那样具有稳定形式。另外,由于大学生社会关系复杂,导致运用大学生“活载体”进行思政教育的间接受教育群体的不确定性,其中较稳定的主体主要包括大学生家人、亲戚和朋友。

二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载体”的可能性

大学生作为主体的人要想成为思政教育的“活载体”,首先要有自觉作为思政教育活载体的意愿,然后在思政教育者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作为“活载体”的可能性包括:语言、交往活动以及自身行为榜样作用等作为大学生本身特质所具有的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功能。

1.大学生语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载体”属性。

语言是人类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方式,语言承载着意识和思想的内容,注定无法避开意识形态的影响,如果主动加以发挥和运用,从而也就具有了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功能。语言作为人的最重要的一种符号系统,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曾研究过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语言作为主体之间交流意识的媒介,必然承载着意识形态的因素。他深刻地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2]因而,语言是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一定程度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语言常被用来暗中传播意识形态,让我们以为意识形态是自然的、不言而喻、不用证明的真理。[3]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语言不仅仅是研究思想的工具,而且是思想的一部分,[4]语言是与意识相伴相生的,因此也必然承载着意识形态内容,因而以传导思想和意识形态为主题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也不能忽视语言的运用。那么作为运用语言的主体的大学生就可以通过构建自身的语言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用语言与其他社会成员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承载于语言之中,向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见,大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沟通,向其他社会成员传导主流思想和观念,帮助其解决某种思想问题或认识问题,成为思政教育的“活载体”。通常,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组织学习能力,因而在自身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语言系统构建中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能动性,能够更好地在运用自身语言基础上发挥思政教育“活载体”的作用。

2.大学生交往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载体”属性。

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根据。[5]交往实践也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要的活动,在大学里,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也会扩大,交往的群体也会增多。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不仅指人际交往,而且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也就是说交往不仅仅指物质交往活动,而且包括意识和精神的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和意识的传播活动,它属于意识和精神领域的交往。骆郁廷先生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质上就是主体间的精神交往,而且是带有价值导向性的精神交往。[6]

大学生作为主体性的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包括物质交往活动,还包括意识和精神交往,因而就可以在思想意识领域承载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在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交往的实践过程中,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成为思政教育的“活载体”。但是意识的交往是以物质交往为前提的,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物质的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7]也就是说,人的思想、观念、意识交往是以物质生产、物质交往实践为基础的。因而,在大学生通过自身交往实践发挥思政教育“活载体”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一味地进行精神交往,而是应该以物质交往为主,伴之以思想意识交往,传导思政教育各方面因素,发挥思政教育“活载体”的效用。

3.大学生自身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载体”属性。

榜样范例是思想道德信息的承载体,是社会对其成员提出的道德期望的具体体现,榜样教育则是通过树立榜样,感染、熏陶和激励受教育者,使道德行为动机得到激发和强化。[8]当前,榜样示范法已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法。通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以及行为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具有较好的教育效果。这样,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行为、人格的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从而成为思政教育的“活载体”,在接受了思政教育者的一定思政教育之后,大学生通过接受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通过言行一致的方式,在自身的行为活动中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从而对其他社会成员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果,进行有目的、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还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从而强化“活载体”的承载、传导思政教育因素的能力,促进教育者与社会成员之间通过“活载体”进行有效的互动与交流。当然,不能忽视大学生作为“活载体”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的主观自觉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活载体”功能的发挥,这也是难点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的教育对象不仅是作为“活载体”的大学生,而且还包括与大学生有交往关系的其他社会成员,这就需要思政教育者能够拥有一定的能力,较好的运用各种思政教育方法,不仅把“活载体”教育好,还得通过“活载体”行为举动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其他社会成员。

三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载体”路径

要想推动大学生成为思政教育的“活载体”,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是不够的,还要有实践上的可行性,在这里,笔者试图就大学生成为思政教育“活载体”的三条基本路径进行探讨。

1.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育大学生成为思政教育的“活载体”。

思政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而且要有意识地培育大学生成为思政教育的“活载体”,也就是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向他们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等信息,还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大学生对自身拥有“活载体”属性的意识。这也是最基本的要点,即首先让大学生承载思政教育的因素。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想让大学生成为思政教育的“活载体”,对于思政教育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大学生学会运用自身的语言、交往实践以及行为示范等功能属性,发挥自身的各种功能属性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要素,从而达到对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发掘和培训。

2.发挥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载体”的自觉性。

要想促进大学生成为积极有效的思政教育“活载体”,这就需要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性人的大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发挥自身的“活载体”作用,只有得到大学生自身的支持和配合,这个“活载体”才能运用下去,否则,是难以开展的。当然,潜移默化的认同有时候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并不明显,也难以发挥更好的效用。只有大学生自觉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交往实践能力以及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榜样示范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自身拥有的功能,被思想政治教育者用以间接对其他社会成员施以思想政治教育。

培育大学生成为思政教育“活载体”的自觉性,首先就是要让他们意识到自身拥有“活载体”的功能,意识到自身在思政教育传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认识到他们的自身价值所在,才会激发他们成为“活载体”的积极性。其次,就是要培育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主动地发挥“活载体”作用的意识,传导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给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最后,要培育大学生在成为“活载体”并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后,成为沟通教育者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中介性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其他社会成员建立沟通的桥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开展。

3.为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载体”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大学生成为思政教育的“活载体”,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环境对载体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7]可见,虽然人对环境具有重要的创造性作用,但环境制约着人,给人的选择和活动以重要的影响。当然,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对大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活载体”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主要是社会环境。

为大学生成为思政教育“活载体”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就是要在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升社会对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的社会信任度,让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不仅停留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而且包括对他们的道德素质、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信任,为大学生成为思政教育“活载体”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信任基础。其次,大学生“活载体”作用的发挥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支持,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为大学生发挥“活载体”作用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最后,物质基础是大学生作为思政教育“活载体”作用发挥的重要支撑,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和高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增加大学教育经费方面的投入和思政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强对教育大学生的教育者的教育等等。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

[3]赵自力.语言的意识形态指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J].平原大学学报,2007(1):112.

[4]骆郁廷,郭莉.精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本质[J].教学与研究,2014(1):75.

[5]毕红梅,张耀灿.关注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168.

[6]刘伟,安丰科.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转向[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戴锐. 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17.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Possibility and Path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Become the Live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uo Luping,Zhao Aixia

(School of Marxism,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refers to the material carrier and mobile carrier. Taking college students as a living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terial carrier . College students as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ving carrier" mainly refers to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in factor to transmit the cont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udents as a "living carrier"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ossibility of students'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The path of students as a live vector include: educators conscious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ly practice; support for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living carrier; possibility;path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5-0012-4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编号:KYLX15_1444)。

作者简介:左路平,硕士,江苏师范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赵爱霞,学生,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可能性思想政治教育
供应链风险发生大小、发生与持续时间的估计:一个动态贝叶斯的推理网络研究范式
海南省热带花卉文化研究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小学数学《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设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