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民族互嵌本科生团队的理论研究

2016-03-07 10:06陈兴文王晓华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本科生成员民族

陈兴文,王晓华,张 丹

(大连民族大学 工程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构建多民族互嵌本科生团队的理论研究

陈兴文,王晓华,张丹

(大连民族大学 工程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在对“民族互嵌”概念及其内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民族高校民族互嵌社区环境特征,提出基于构建多民族互嵌式本科生团队的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度融合,并在必要性、操作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民族互嵌本科生团队,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文化和学习基础的差异性,有效地实施了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方式方法,实现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民族互嵌;本科生团队;创新创业教育;民族团结教育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构建相互嵌入的社区结构和社会环境是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和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特别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标志着党和国家调控民族关系基本理念的转变。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特殊阵地,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学子齐聚校园,校园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这一点对少数民族生源比重大且民族成分众多的民族院校来说更是艰巨而繁重的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因此,民族院校要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民族团结和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从学生生源特征跨度、多元文化差异、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毕业后的服务面向等方面考虑,构建以民族互嵌社区学习环境为特征的本科生团队建设模式,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进行有机融合。

1 民族互嵌的概念

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民族互嵌”,是“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简称[2]。“嵌入”的原义,是指一事物包容于其他事物之中或一个系统有机结合进入另一个系统之中的现象,表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2]。 “相互嵌入”是我党新时期民族问题治理方略的丰富发展和理论的重大创新。“相互嵌入”的内涵就是在各民族权益得以保障的前提下,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互嵌,推动各民族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帮助,提升社区和谐程度,建立新型的社区环境和结构,实现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紧密相连。

2 民族互嵌的内涵

民族互嵌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多民族“混居”或者“散居”。它不仅指从空间上各民族“交错而居”,而且也包括各民族成员之间长期的交往与交流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相和、文化认同、经济相通的的民族关系状态,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因此,民族互嵌内涵不仅表现在居住空间和生产生活方面,而且也表现在文化、思想以及情感等精神文化层面,其主要内涵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3]。

2.1民族平等

民族互嵌概念中的“互”字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民族平等的内涵。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基础,而民族平等与团结又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中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存在主客体也不存在主动和被动,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的主体地位。民族互嵌社区就是建立在各民族相互平等、相互关联基础上的治理结构,并通过结构关联、利益关联、社会关联将不同民族群体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机团结的局面。民族互嵌强调的是在承认民族之间异质性的基础上寻求民族间的相互关联和有机团结而不是追求同质性的机械团结[4]。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互嵌社区就是基于居住互嵌的基础上,通过社区认同来重构、整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实现各民族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交融、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平等民族关系状态。

2.2文化共融

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积淀形成了本民族文化;同时各民族文化在长期交往交流过程中由于彼此之间的互相汲取和学习,最终走向交融。构建民族互嵌型社区就是要从微观层面发挥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所具有的向心力,构筑社区各民族平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家园,实现多民族文化之间的开放、包容、和谐、共生。概括起来文化共融就是价值取向的共融、审美取向的共融、道德取向的共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对文化共融的最佳诠释。“一带一路”战略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致力于构建具有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多元、和谐、可持续特征的互通互联网络,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打造民族文化多元共融的走廊。

2.3经济互通

经济互通是民族互嵌的内在动力;民族互嵌是经济互通的前提和基础。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对信息网络的依赖性在不断加强,信息获取、预测、决策、交易和结算等环节都可直接在信息网络上进行。在“互联网+”的强势推动下,打破了各民族之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加速了不同民族在经济上的合作进程,促进了“你连着我,我连着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的形成。可见,经济互通是加强各民族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继往开来的重要途径。

2.4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的内涵就是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和谐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和谐发展不仅是目标也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各民族的价值取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趋同性日益增强。各民族之间开始互助合作、互促互补、互利互惠,彼此之间交融与共、相互接触与交流往来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发展。构建民族互嵌格局的出发点是要打破民族之间的孤立与隔离状态,这种民族互嵌是一种各民族有机互动的交错格局,通过建立和而不同、统而共存的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和谐共赢。

3 开展多民族互嵌式本科生团队建设的意义及实践

作为民族院校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者和维护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的重任。开展多民族互嵌式本科生创新团队建设是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体现,是中国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族院校基于民族团结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3.1构建民族互嵌本科生团队是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

民族互嵌团队是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宗旨,依托某种创新创业实践载体而组建的创新团队。团队可以是学生自发组成的,可以是围绕教师科研课题而组建,也可以是以创业实践为导向开展市场运作的团队。不管哪种形式的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师生之间都处于平等地位,因此它既区别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又区别于一般的科技社团活动。团队的建设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在实践中体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将不同民族的学生以“项目制”的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为载体,以提高各民族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重点。团队在实践过程不仅要培养每一名民族学子的专业能力,更要着眼于其科研素养、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真正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合作、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成事,可见是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

3.2构建民族互嵌本科生团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包容性认同的具体体现

中华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正是由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百花园。另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多民族互嵌式团队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破解团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磨擦与猜疑,成员之间可以以自觉和开放的姿态进行沟通和交流,彼此取长补短。因此,构建多民族互嵌团队,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提高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着积极作用,并通过各民族学子之间的交流促进团队文化的形成。

在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包容性与各民族文化之间差异性的关系。一方面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各种文化,追求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另一方面当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化发生摩擦时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和衡量工作质量的尺度。

3.3构建民族互嵌本科生团队可以增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构建多民族互嵌团队是将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追求的成员集聚在一起确立团队建设目标。共同的建设目标不仅在各成员合作与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促进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与包容,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提升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通过推动建立多民族互嵌本科生团队社区结构和学习环境,通过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促进成员之间认同,通过相互了解促进感情融入,通过教育教学一体化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嵌入。可见构建民族互嵌本科生团队虽着手于微观,但引导了各民族学子在团队的工作学习环境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进感情。

3.4民族互嵌本科生团队的实践

自2013年起,大连民族大学积极推进大众化、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多民族互嵌本科生团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设,开展了少数民族学子进工作室、进团队、进项目的“三进工程”。目前已经建立校级民族互嵌式创新工作室149个,每年设立200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项经费,每年有1 000多个民族互嵌本科生团队参与到创新工作室、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团队式的学习实践中,每年涌现出300个左右优秀民族互嵌本科生团队[4]。

4 构建民族互嵌本科生团队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多民族互嵌式团队建设包含物质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内容,物质方面是指团队各成员在专业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提高,这是任何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应达到的目标;而多民族互嵌式团队建设核心和实质更是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目的是让各族学子在团队中做知心朋友,实现交心交融、思想相合、文化相美。

4.1互嵌式文化氛围是团队建设的灵魂

由于项目制实践的客观需求,往往需要团队的成员具有不同的年级和专业背景,这对于团队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成员之间学科交叉,促进学术交流和创新;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基础的差异性,这又不利于学术创新。因此只有通过团队成员之间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才能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团队的凝聚力[6]。团队成员来自不同民族,团队成员只有彼此尊重、理解、信任、宽容,才能有利于文化多元、兼容并蓄的团队文化形成,有利于各成员之间和睦共处、和衷共济,有利于成员之间在心理和情感方面产生认同。

4.2机制建设为构建多民族互嵌团队保驾护航

多民族互嵌式团队是民族院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个体之间的各种竞争日益激烈,个体之间还经常存在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或者地域文化的差异,常常会出“原子化”现象,也就是即使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也会成为 “路人”。

通过建立法律的、行政的、文化的、人际关系等有效机制,实施科学恰当的外在干预可消除“原子化”倾向,拉近各民族学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向心力,促进平等地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实现共同成长成才目标。

4.3多民族互嵌团队要注重建设过程的动态性

多民族互嵌团队建设过程是团队成员从了解甚少、情感缺乏共鸣逐渐演化成各成员情感上日益接近的融洽或交融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认识模糊、定位不准,到团队建设目标逐步清晰的动态过程。

建设过程的动态性包括外部动态性与内部动态性。外部动态性指外部的政策环境、制度设计等因素的变化及相互作用对团队建设过程影响的特性;内部动态性指团队成员的专业阅历、知识结构、民族构成、建设目标、成员关系和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变化对团队建设过程影响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团队建设目标、实施过程及成员间的交流、交往和交心的融合程度。

多民族互嵌团队建设过程的动态性既体现在建设过程的复杂性,又体现在团队成长过程对“内外部各要素”的动态依赖性。如果团队建设通过依靠自治组织就能够正确处理内部事务,不需要校内外资源的介入,表明团队的发展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如果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或者内部要素之间出现“不和谐”,依靠团队自身无法解决,此时外部因素必须及时干预介入或调整政策,及时消除不利发展的因素,促进团队内部各要素的良性互动。

5 结 语

事实表明开展民族互嵌本科生创新团队建设是对因材施教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为高等院校学子营造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有效载体和方式。

[1] 王曦阳,丁尚贺.新形势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4):118-119.

[2] 吴月刚,李辉. 民族互嵌概念刍议[J]. 民族论坛,2015(11):5-9.

[3] 吴月刚,李辉.民族互嵌的概念与内涵[N].中国民族报, 2015-10-3(7).

[4] 吴月刚,李辉.民族互嵌的概念与内涵 [EB/OL].[2015-10-30].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602289881-1.htm.

[5]董晨.守成与创新[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5(12):16-19.

[6]陈兴文.基于工作室模式的本科生创新团队建设[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5):505-508.

(责任编辑王楠楠)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Multi-ethnic Interactional Undergraduates’Team Building

CHEN Xing-wen ,WANG Xiao-hua,ZHANG Dan

(Schoo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Based on the study of multi-ethnic interactionconcept and content, combined the features of community environment under multi-ethnic universities and interaction, a mode of multi-ethnic interactional undergraduates’team building is created to promote the fusion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nd ethnic harmony education. In addition, necessity and viability of this team building are verified in this study. On one side,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s’ culture and learning foundation i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is team building while teaching individually. On the other side, effective method is proposed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nationality relationship through this team building. Therefore, utility and pertinence to ethnic harmony education are realized.

multi-ethnic interaction; undergraduates’team;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ethnic harmony education

2096-1383(2016)05-0526-04

2016-03-30;最后

2016-05-08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2015-GM-129)。

陈兴文(1969-),男,辽宁锦州人,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控制及教学管理研究。

G642.0

A

猜你喜欢
本科生成员民族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我们的民族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