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传统的延续
——南京白局传承人徐春华的音乐唱腔探析

2016-03-08 14:15段宝君薛雷
剧影月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春华唱腔旋律

■段宝君 薛雷

口头传统的延续
——南京白局传承人徐春华的音乐唱腔探析

■段宝君 薛雷

承载着草根曲艺发展的南京白局,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仍活跃着,并以其独特的活动形式,建构凸显自己文化标识的民俗奇观。本文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南京白局传承人徐春华音乐唱腔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揭示在不断变迁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口头传统在代代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白局唱腔音乐创新徐春华

一、南京白局的历史脉络

白局是土生土长、地域风格浓厚、淳朴的一门古老的说唱艺术,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关于白局的名称,行内艺人原称为“摆一局”,因为白局多在中元节盂兰盆会中免费表演,又称为“白摆一局”,渐渐简称为“白局”。此外,白局因曲目、曲牌繁多,又有“百曲之称”,“白”字通“百”字。

白局始于明代,兴于乾隆年间,盛于清代晚期。清末民初江宁籍戏曲家夏仁虎在《岁华忆语·斋狐》中记述:“自七月七后,坊中多廷僧作佛事,谓之‘斋狐’,至中原始已,大坊小街,连台讽诵……亦有高塔灯棚清音做唱者……以不受植,故曰‘走白局’”。由此可见,南京白局盛行于清末晚期。白局的历史发展脉络,总体上跟随社会经济的变化,曾出现过“三起三落”。“三起”是指白局艺术最兴盛时期,分别为太平天国定鼎天京时期、清光绪初期、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中蒙贸易之路复通时期。“三落”是指白局艺术衰败时期,分别是曾国荃破天京后、民国初年以及“九·一八”事变后。

1960年前后,出于对民族音乐的抢救性保护,在当时的南京市总工会主席夏冰流的力推下,创办了南京工人白局实验剧团。徐春华作为当时的学员之一,跟随剧团里的白局老艺人纪鑫山和聂少庭两位师傅学唱白局。

二、徐春华的音乐唱腔特点

“任何一种流派唱腔的形成,总是在吸收和运用前辈艺术家的美学思想、创作方法及艺术手段的基础上,再根据个人条件、时代特点及观众审美要求而进行再创造,逐渐形成独树一帜,别具风格的艺术流派”。由此可见,任何一种风格特点的形成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融入在每位艺人的学艺及行艺中。作为南京白局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徐春华在师傅们传承技艺基础之上,融入了自己多年对白局的理解和演唱艺术实践,进行艺术风格创新,逐渐形成独特的唱腔特点。

1.润腔技术的多样性

①唱腔旋律的高起低落。

传统的白局唱腔旋律较为平缓直白,徐春华一改传统唱腔中“一拖到底”的模式,增加旋律的起伏,形成唱腔的有效对比。以曲目《梳妆台》为例,首句的起腔偏高,随着音乐的发展,其旋律呈回旋环绕进行,前后形成大跨度的音高落差,增强了唱腔旋律的对比性。唱腔乐段结构完整,尾句落在主音结束,纵观整曲,形成高开低走,由上至下的旋律线条,俗称“搬高落矮”。

②大量波音、下滑音、滑腔、扩充等技法的运用。

白局艺人在声腔音乐处理方面,会通过“润腔因素”等手段做进一步的艺术加工,以体现“动人的韵、醉人的音”。传统白局的音乐唱腔较为单一、死板,徐春华在保持传统唱腔头和尾的基础范式上,运用波音、下滑音、扩充音域等技法美化了白局曲调,使之具有较多的起伏感和层次性,形成较为流丽委婉、表现力丰富的旋律特征。

以曲目《老八板》为例子,原本唱腔由15个小节组成,其旋律较为平和,难免给人拖沓的错觉。徐春华在《老八板》的唱腔结构基础上进行扩充,由原来的15小节扩充为现在的21小节的《新八板》;在润腔方面,使用大量波音、休止符及读白等,旨在增强南京白局唱腔的灵动性及旋律层次的对比性,如《梳妆台》。

③以传统的五声音阶为主,间接使用F、B音。

以传统曲目《王老头配茶壶盖》为例、南京白局传统唱腔多以五声音阶为主,尾音在主音上结束。徐春华为了丰富白局旋律的音乐性,在保留传统唱腔基础上,由原来的五声音阶增设偏音F、D音构成七声音阶。在新编曲目《金陵遍地景》中,F、D音作为经过音出现的旋律之中,既不影响传统音腔的主调色彩,又因偏音作为经过音使得白局旋律性更加丰满。

2.唱词说表的独特性

徐春华的白局表演,吐字清晰、身段优美,抑扬顿挫的声腔处理、高低回转的音域拓展、真假声相融的演唱方式、南京腔的地道呈现,加之鼓和板灵活与得体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

徐春华所演唱的曲目有百余首,其中传统曲目达30余首,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主要有 《鸦片烟自叹》《山伯访友》《二姑娘害相思》等。徐春华在传统曲目基础上,进行声腔二度处理,把作品人物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以《王老头配茶壶盖》选段为例,这是一首快梳妆台的曲牌,不仅速度快,而且节奏较为紧凑。徐春华在演唱中,通过大量装饰音的运用、节奏韵律的把握,抑扬顿挫的处理,把王老头接茶壶盖的过程和内心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形成别具一格的演唱风格。

在演唱方式上,由于传统白局曲目定调不高,多以中声区域为主,传统的南京白局演唱多以“大本嗓”演唱方式为主。徐春华在保持传统唱腔区域和方式的基础上,拓展了白局声腔的音域,以真声为主,偶尔假声为辅,巧妙衔接,天衣无缝,这种唱法便于传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南京白局作为地域性极强的说唱艺术,其旁白表演是否地道直接影响南京白局风格是否纯正。土生土长的徐春华在方言俚语方面可谓是地地道道的老南京,在她的白局表演中,可以听到最为纯正的南京腔。

现存的南京白局是老南京的“方言仓库”,主要有三个方面:⑴有音无字。在南京方言中,能够读出发音,大家都知晓意思,却又找不到恰当的字词来表达。比如样子瘆人或肉麻,叫“yiguai”(音“衣怪”);身上淋雨,叫“duo”(音“铎”);用手按住物体,叫“nan”(音“烂”);做事麻利,叫“shua gua”(音“刷刮”)等。⑵入声字。此类字发言短促,在普通话里不合辙,在南京话中却押韵。如《机房苦》中的一些韵脚:“薄”、“阁”、“脚”等。⑶儿化音。如《王老头配茶壶盖》中的唱词,如笑面脸儿、小门口儿、茶壶盖儿、王老头儿等,这些白局语言集中了南京方言的精华。

正是因为在白局表演中保留了地道的南京腔,2010年徐春华受邀担任《金陵十三钗》电影剧组南京方言的指导老师;2012年8月,徐春华作为江苏地方戏曲(南京白局)的发音人,入选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南京腔的纯正性是徐春华表演风格的独特性之一。

3.词本创作的应时性

“应时”即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背景,包括歌颂典型人物、反映社会事件等,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形式性。传统白局的唱词多较为冗长,因此演唱的曲目最短为20分钟,最长则达数小时,内容一般为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喜庆吉祥等。徐春华为了贴进老百姓生活,让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普及开来,徐春华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在保留了南京白局语言诙谐的风格基础上,编创了40余首应时之作,按内容分类主要为:歌颂篇、和谐篇、新闻篇、民间传说篇、金陵美景篇、民风民俗篇、少儿白局教材等七大类。

围绕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徐春华以“和谐”为主题,编创了《邻里情》《告别小平房》《吃野菜》《夸婆婆》《和为贵》《芦蒿香》等作品。其中围绕南京市政府有关征地拆迁政策编创的作品《告别小平房》,曾于2013年获南京市总工会秦淮区群众文艺比赛一等奖等。

《告别小平房》词本

说:我们都是老城南,城南生城南长,吃的是古井水,住的是小平房。最近呀,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要拆掉破旧危险的小平房,那好,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唱唱告别小平房。

唱:改革开发春风暖,城市的建设要发展。

老城区逐步来改造,我们要告别小平房。

新盖的楼房间距广,环境优美心情舒畅。

安居乐业奔小康,咿呀一年更比一年强。

……

《老来乐》词本

甲:我是老来俏

乙:我是老顽童

丙:我是老拾答

丁:我是老不呆

甲:好来,不要韶啦,我们赶快唱哦。

乙:我们是七十年前的南京娃,爬树下河逮蛤蟆

丙:如今满头银丝发,脸上皱纹像乱麻

丁:慢慢长了老人斑,模样有点不理想。

……

甲:亮了一局白局唱,

合:梦想回归童年飞翔

本文通过对南京白局唱腔音乐的“传统”和徐春华个人风格的“延续”做对比,归纳徐春华白局演唱风格的特点、探讨徐春华在传统音乐唱腔中如何进行传承与创新,揭示在不断变迁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口头传统在代代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口头传统的延续,我们看到了文化变异的相对性及其问题的辩证性:一方面,不存在不变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同样存在某种模式、某种时空中相对稳定的文化。徐春华对南京白局的传承与创新,是本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求的生存的机会,更是文化变迁的必然结果。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本文系院“十二五”科研规划第五期重点项目课题“口头传统的延续——南京白局传承人徐春华的个案研究”,项目编号:JSNU2015ZD02)

1.内部油印资料

2.薛雷,南京白局的历史与现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1,(5):117

3.南京白局演唱中纪派的创始人。

4.连波.徐丽仙唱腔研究,[J],音乐研究,1984,(2):21

5.南京腔接近北方语言中的次淮北方言,与普通话接近,但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在声腔上有所区别

6.高安宁,南京白局[J],江苏地方志,2012:39

7.段宝君,田野上的聚会[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65

8.杨曦帆,《音乐的文化身份》[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167

猜你喜欢
春华唱腔旋律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木碗
过生日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张之洞的“三不争”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文若春华思如泉涌
给你的信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