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昭君出塞》的演奏分析

2016-03-08 14:15吴安妮
剧影月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阿炳王昭君昭君

■吴安妮

琵琶曲《昭君出塞》的演奏分析

■吴安妮

《昭君出塞》是我国近代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先生以王昭君出塞时情绪的变化为基础所演奏的一首琵琶名曲。全曲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限感慨,并且倾注了他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整首乐曲情感丰富,让我们感受到了琵琶艺术丰富多姿的魅力。

华彦钧是一名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他的父母很早就过世了,从小就过继予无锡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华清和做义子,华清和音乐水准很高,精通琵琶和中国的道教音乐。阿炳从孩提时代,就从华清和处学习音乐,并表现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本地流行的乐器和乐曲,他几乎样样精通。但好景不长,随着1914年义父去世,道观倒闭,他生活无依无靠,双眼失明后,生活也愈加困苦,然而艰苦的生活并没有压倒阿炳,反而使他的音乐造诣远远超过了他的前辈。阿炳把他苦难的生活经历通过琵琶呈现给我们,他的音乐不仅有着传统琵琶乐曲的韵味,还有着一种来自劳苦大众的质朴和深沉,音乐语言平易近人,情真意切,有着别样的艺术感染力。

《昭君出塞》描绘的是汉元帝时期南郡秭归处(进湖北兴山县)一位姓王名嫱的“良家子”被迫和番的故事,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传说进宫后,入宫多年无缘见到君王,直至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元帝昭示后宫,昭君主动应诏。临近离开时,元帝方见到昭君,十分惊艳动人,想要更改却为时晚矣。昭君怀抱琵琶琵琶出塞而去,和番途中昭君经历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为中原和匈奴带来了50多年友好和平。

昭君出塞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由此应运而生的琵琶曲也很丰富,如 《塞上曲》《昭君怨》等。而本文所述阿炳的《昭君出塞》《昭君怨》及《塞上曲》音调并没有大的相似之处。但是,从本曲的音调旋律,还是能听出广东音乐的特征,本曲有着阿炳老师那个时代流传甚广的乐曲《昭君怨》的要素,此曲也有阿炳自己琵琶曲的一些特点,他通过此曲塑造了一位豪放、刚毅的女性形象,一反过去人们所想象的哀怨昭君,从而更客观表现昭君的人物形象。

全曲分为三段,第一段为慢板,乐曲在从容缓慢的进行中又不乏跌宕起伏,旋律秀丽,富有特色,并且通过停顿使其韵味十足。音程跳进由大小六度和小七度较为多见,形象地表现了昭君雍容华贵的仪态,和心里的激动、哀伤,以及对于以后在异地他乡的生活究竟是如何的期许与担忧的复杂情绪。跟随乐曲,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在昭君千回百转的思绪中,被其每一处细微巧妙的变化所牵动。第二段都是四分音符用了“满轮”,和第一段在音调、速度、指法等地方形成了强烈的比照,叙述了在出塞路上,车轮辚辚,飞沙走砾,心潮澎湃。本段结尾在不同节奏上运用了各种挑轮,生动地描绘了出塞路上的坎坷。第三段较短,以较快的速度收尾,并且运用了锣鼓节奏的渲染给音乐添加了喜庆与欢乐的色彩,更加形象地表现了昭君和番的过程。

在演奏第一段时乐句的划分,如第一句为1到11小节(谱例1),在这句结音之前的一小节,速度宜稍稍变缓,不宜加快,音量上更宜稍稍变弱与前面形成对比。此句开头处以极强烈的“划轮”开始,节奏缓慢,气势很大,接着又轻轻地“打”出一个像是叹息一样的微弱“1”音,在情绪上形成一个很大的幅度的对比。突然,又用“划轮”奏出了“3”的长音,情绪又陡然激烈起来,随后,又在低音区“吟”出一个“2”音,并在“5”音上煞住,在音乐的休止停顿处,却在一琵琶板面上重弹一下,造成一种泣不成声的效果。由此我们在第一句中也可分为三小句在句末前速度也宜变缓,在打音或拉音中表现出少许的收势与下一句开头的扫弦进行对比。相同的处理我们也可以在本曲的32小节处和50小节处运用。这些都是为了表现昭君一心想要离开故土,自请求行,从容不迫,坚强不屈的气度,但又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之情,所以在演奏时速度一定要稳住,否则这段旋律就与王昭君的气度不相称了。

昭君这样处境下的表现,是“顽强”的,“不屈”的,“坚忍”的。阿炳在本曲的演奏中,对昭君的刻画,有着准确和传神的表达。我们在演奏中想要生动表现出本曲的神韵,其关键便是左手吟揉弦以及右手虚实音的处理,例如(谱例2)15小节处是一个5音的长音轮指,在演奏中扫弦过后音量应当立即变弱,并在6拍的轮指渐强过程中,左手加入速率快的揉弦,造成催动的音势,最终落在4音上我们应当采用吟,即用手指以屈伸动作,把弦在品上作较大幅度的来回滑动,滑动的速度不宜过快,需均衡,这种吟弦能给人典雅潇洒的感觉,在此处运用更能凸显昭君的气质特点。而在20小节处也有相同的4音此处,我们左手应采用均匀微小的揉弦,音量上也应较弱与之前形成对比,由此表现昭君内心的复杂情感。

不论是昭君心中的怨愤之情还是她对今后生活的憧憬,都是这一段的表演重点,我们要根据这些重点做出准确的演奏。

在下图谱例3中的5音虽然都为同一个音但演奏起来的力度速度位置都有很大的不同,在第一小节的强拍双弹5音上加以重音,而后面的七个5音我们可以把它视为衬音紧跟其后,右手演奏位置也可在这八个音中缓缓的向上到品上弹奏,在后面一小节八个音中右手弹奏位置再由品向扶手处过度,从四三拍开始做出大的渐强。由此使得音色虚实结合形成对比,不仅表现了路途中车轮滚滚的音效,更能表现旅途的艰难。

第一段结尾处的“5”用“勾”空缠弦的演奏技法,速度自由每组的速度递进式的变快,这虽然看这十分容易但需要这里共作十二次“勾轮”,这里主音只有一个“5”,但“轮”的演奏技法却做了三种不同的变化,切不可突快,一定要做到层层递进,这样才能有一个浑然一体的音乐形象感。此处描述了王昭君怀抱琵琶浅谈轻唱,表达着她心里的悲切。阿炳猜测着昭君的哀怨心境,演奏出动人心魄的悲切之情。

第二段节奏相对要演奏沉着,这里的旋律具有内在的涌动性,展现了一个纷乱的场景。在旋律上结合了“满轮”与“挑轮”的技法,在四条弦上做轮,各个手指在弦上发音既要做到音色和音量的统一,使得音色饱满。还要强调出主要骨干音。我们演奏这段可以联想一下,王昭君回眸凝望元帝站在霸陵桥头,望着昭君离去的方向,昭君内心无限酸楚。回头再向前望,满腹的苍凉,无边无际的大漠,秋风起,黄沙漫天,无处话凄凉。

第三段比较短,速度略快。演奏时运用了顿音的激发,使得音乐情感也较为欢快,展现了昭君婚礼时的喜庆景象。同时,也体现了她长期幽居深宫之后,终于拥有了辽阔天地时愉快的心情。这段的演奏技法虽较为简单,但演奏时,仍然需要格外留意切分音节奏的演奏,强和弱的对比要做的鲜明,特别是旋律上行的时候要加强音量,下行时音量减弱,体现出王昭君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

通过此曲的理解能,我们感受到华彦钧先生的《昭君出塞》和之前的《昭君怨》之处不同,这首乐曲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名古代女子为追求美好生活而体现出的坚忍品质。阿炳是独树一帜的,此曲中他融入了自己刚强不屈的人生经验,诉说昭君故事的同时也仿佛在诉说他自己的故事,不论是作为演奏者还是听众我们在此曲中都受益良多,蘭伯赞在《题昭君墓》中写道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呜镝无声五十年。”通过这首曲子演奏,我明白在以后的演奏中要融入更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好的作品得到更好的演绎和传承。

猜你喜欢
阿炳王昭君昭君
张帮主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
张帮主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
《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解读
脑筋急转弯
马致远《汉宫秋》中王昭君的爱情与婚姻
透过历史文化还原昭君的多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