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研读”教学模式探微

2016-03-08 12:26李建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研读文言成语

李建华

一、缘起:研读的现状与不足

传统教学重知识的流量与增量,轻知识的质量与变量;阅读教学重学生背读,轻师生研读;重整体划一的要求与分析,轻主体个性的解读与感悟。以致躲不开冗长的分析、烦琐的提问、僵化的讲解,脱离学生实际,忽视语文教学的本位,并日益成了语文课堂教学道路上的坚冰。如何摆脱高耗低效的困境,走出阅读教学的误区,创新新世纪的语文教学?我们认为必须重新审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读”。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研读”已成为阅读教学的时代趋势,开展小学语文“研读”教学模式的研究自然成了架起语文教学理论与阅读教学实际的桥梁,成了我们亟待研究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蕴意:研读的含义与目标

“研读”,广义上指以专题研究为中心的阅读活动,旨在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狭义上指以一篇课文为中心的阅读活动,凭借语言文字来实现自我探研和自我感悟的目的,以增强学生对阅读课文的自主性、研究性和创造性。

阅读教学中的研读活动,其实质就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通过对言语作品的研读,学生的认知结构、意志结构、情感结构,直至身心结构,都得以自主地变革和发展。研读过程正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体性: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互转,进而形成运用语言表达情意、交流信息的能力。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促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和领悟作者在言语上的创新因素,去调用生活体验,创造性地理解、体会作品的“意境”,激活“意象”,再造“形象”,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心智技能。“研读”,变讲为导,明确了教师讲的方向、质量内在机制,以及对学生在研读动态过程中的指导、引导、诱导、疏导和辅导。化繁为简,教师只设一个问题情景,保证了较大空间,让学生自读自思,讨论联系,生命活动得到关爱。以读带研,重视认识的获得,更重视学生获取认识的过程,以发现问题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独立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反客为主,由教师的情节讲问变成学生的研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高了学习者的主体意识。

其研究的目标,主要立足于构建“研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构建研读教学的各种变式,研究研读教学环节的有关策略方式,以及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落实与语文本位价值的实现。

三、价值:研读的模式与操作

1.构建“研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研读的基本模式为“引导需求,铺垫基础——择定专题,进入研读——评议内化,反馈研读——运用创新,检验效果”。具体操作如下。(1)引导需求,铺垫基础。根据课文的情、理、趣、义等特点,初展文境,做好情趣共融的心理铺垫准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最初需求,感知语言表层。(2)择定专题,进入研读。择定阅读探讨点,提炼研读专题。紧扣语言引发想象,推动联想,激活思维。在朗读、默读、画找、批改、赏评、质疑等不同形式中,自我感悟有价值的字词句以及片段,质疑“价值型”问题。(3)评议内化,反馈研读。一是中小群体交流形式。如情感交流、结论互查、自研空缺的互补、疑难问题的切磋、语言的内化和延伸。二是直接以个体自述成果形式。教师要做到导评、点拨、疏导,为深层次的研读作有效探索。(4)运用创新,检验效果。一是让学生欣赏、积累、运用语言。二是提供发展性训练,创造性地解决课内外学习和实践中的问题,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度。

2.构建“研读”教学的变式

(1)板块研读式。板块研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文的问题情景进行自主合作、切磋交流等研究式的阅读。板块就是文中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由问题情景形成的结构大部件。具有集中性、独立性、联系性和灵活性。如苏教版课文《丰碑》,教学时我在学生充分提问的基础上,围绕课题《丰碑》,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并整合了“丰碑指什么”“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成了一座丰碑”“写出会说的什么话”三个板块组织教学,突出第二板块中学生画句、讨论、交流汇报和感情朗读等方式,紧扣主旨,环环深入,既理解积累语言,又欣赏表达语言,还语文教学的本体地位。以此建构了其研读模式框架,即“兴趣铺垫——提炼主题——组合板块——展开研读——拓展延伸”。

(2)中心研读式。围绕某个“中心”,或方法、或训练、或问题、或情感、或学习主题来组织的研究式的阅读。如教学《学弈》一课,紧紧围绕“让学生初步地感性地认识文言文的特点”,设计了两个板块。一是成语引路,温故孕新。A.成语接龙。若干小组接龙比赛,以多为胜。B.典型释义。从中选出最能体现白话与文言区别,又便于学生释义的某个成语,让学生说出字面意思。如“狐假虎威”,就是“狐狸借着老虎的威信”。C.简介“文言”。成语是文言,意思是白话。我们对文言文并不陌生。说出的许多成语都来源于文言文,现代文里也有文言的成分,如成语、句式等,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文言文,不但可以从中学习古代的优秀文化,而且学到的大量成语及其他文言词汇和句式,对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二是今译搭桥,降低难度。A.引题解题。知道“专心致志”吗?它来源于文言文——《学弈》,题目指“学下棋”。B.讲述故事(用现代白话)。C.导入新课。这样一件事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成语,由成语接龙游戏导入新课,以激活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既对白话与文言加以区别,又引导学生对典型成语与意思的属性进行区别,为学生发现成语释义与《学弈》故事间的相通之处——“成语与课文是文言,意思与故事是白话”作铺垫,使之成为认知的起点,新知的生长点。在展开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出发”“通过诵读、古今联系的方法”中,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地感性地认识文言文的特点”“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等。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其模式框架为“明确中心主题——展示研讨交流——运用归纳主题——深化拓展主题”。

(3)习题研读式。以有价值的习题来进行课文的研读。如苏教版教材《郑和远航》,文后有几个题目:“朗读课文”“读一读,再抄写”“为什么只详写第一次”“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风险三个标题分三个部分,归纳段意”——针对以上习题,突出语文学科的价值本位,在具体操作上,其框架是“情景铺垫,导入课题——初读课文,理清习题——分题深读,研读重点——归纳内容,感悟主旨”。四个研读板块,环节上突出读通课文、词句的品悟、详略的辨析、想象拓展等。综观前后,思路清楚,重点突出,难点易突破。这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与对课后习题的正确把握。因此,文后习题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

(4)活动研读式。即以活动为中心组织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学习课文,学习语言,使其受到教益。其基本框架是“情趣导入——学文究读——活动拓展——运用创新”。如课文《望月》,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解读月亮的诗”“欣赏月亮的诗”“赛背月亮的诗”“创作月亮的诗”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积累语言、活用语言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研读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种。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把握本质,勇于创新,还可以摸索出许多种方法。

四、延伸:研读的成果与反思

在“研读”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我们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五年来,所在课题组的教师不仅业务上有较大的提高,而且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都凯旋。其中有3位教师分别获得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2A级课等荣誉;10多篇论文在《小学教育科研》《小学青年教师》等报刊上发表;20多人次在省“教海探航”“蓝天杯”等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学生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作文30多篇,在现场作文、“读写竞赛”等省市级比赛中有16人获一、二、三等奖。教师尝到了课题研究的甜头,研究意识得到了提高,研究兴趣也得到了激发。它正促使渴望专业发展的教师获得勃勃生机与动力。

反思研读教学模式,还有待我们在研究成果的转化、研读模式有效落实于日常行动等方面下功夫,真正让课题成为课题日常化,日常课题化。

猜你喜欢
研读文言成语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