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教授辨证治疗痹病经验举隅

2016-03-10 03:54王志文
光明中医 2016年9期
关键词:王志文经验总结

王 惠 王志文



王志文教授辨证治疗痹病经验举隅

王惠1王志文2△

1.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研究生2013级(唐山 063000);2.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唐山 063000)

摘要:目的总结王志文教授治疗痹病的经验。方法王教授认为痹病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正气亏虚、外邪入侵、痰浊瘀血三方面,根据风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寒热错杂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肾阳亏虚证这六种证型总结王志文教授对痹病的治法及用药规律,而且用临床病例验证了王教授的辨证治疗经验。结果王志文教授多年辨证治疗痹病的经验可行有效。结论王志文教授通过辨证治疗痹病,疗效可佳,使上万风湿骨病患者受益。

关键词:王志文;痹病;经验总结

王志文,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骨病专业35年,现任河北省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师根据临床经验,在古方在“麝香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药味和剂量调整而制成的中药制剂麝香乌龙丸已使上万名风湿骨病患者受益,他尤注重痹病的辨证论治,笔者通过跟师多年,现总结如下。

1 痹病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痹病,古代称为“痹”或“痹证”现代医学称为“风湿骨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的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1]。

历代对本病有众多论述,有关“痹”的含义,《说文解字》云:“痹,湿病也”。痹作为病名最早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是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痹病的典籍,《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灵枢·寿天刚柔》强调“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东汉医家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指出“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提出“历节病”这一病名,并总结出本病的临床特点为“历节痛,不可屈伸”。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痹病列入“诸风门”,提出了“夫历节风着人,久不治者,令人骨节磋跌……此是风之毒害者也。”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对于热痹的病机、治法均有精辟的论述,对于痹病日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中医对痹病的认识,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在不断的完善。

2 痹病的病因病机

痹是阻闭不通之意,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瘀滞,或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皆可发病。另外痹病的发生还与机体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2.1正气亏虚《素问·刺法》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先决条件,痹病亦不例外。正气亏虚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既包括人体精、津液等物质的不足,亦包括脏腑功能的低下[2]。王师认为若平素血气两虚,或大病之后或产后气血不足,若起居不慎,调摄不当,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流注筋骨血脉,搏结于关节,痹阻经络而致痹。

2.2外邪入侵很多医家认为外感风寒湿邪是引起痹病的重要因素。而“杂至”“合而”说明痹病的病因不是孤立的,而是风、寒、湿三者相互复合侵袭人体。在痹病中,风邪不能独伤人,但风与寒、湿关系密切,风送寒来,寒借风势,湿性粘腻,风湿之邪每易复合,寒性凝滞,寒湿二邪之间,关系密切,湿中有寒的条件,寒中寓有湿的因素,寒湿同属阴邪,同气相求,最易相合[3]。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痹》中提出“有暑伤气,湿热入络而为痹者。”亦有些痹病患者,出现涕泪俱干、唇舌干燥等“燥”之证,此为燥邪致病。王师认为痹病的外因不应局限于风寒湿三气,凡外感六淫皆可致痹,且具有相互复合侵袭的特点。

2.3痰浊瘀血痰浊与瘀血既是机体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产物,也是痹病的病因[4]。王师认为痹病大多为慢性进行过程,疾病既久,则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而重,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从而产生痰浊和瘀血。痰瘀既成,则胶着于筋骨,闭阻经络,遂致关节肿大、变形、皮下结节等顽症。

3 痹病的中医证候及治法

3.1风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沉重,痛处游走不定,局部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气候剧变则疼痛加剧,遇寒痛增,得温则减,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淡,苔或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沉紧或弦缓。治以祛风散寒,利湿通络。多用羌活、独活祛风除湿,秦艽、海风藤、桑枝通络祛风除湿,当归、川芎、乳香养血活血,舒筋活络。

3.2湿热痹阻证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灼热、疼痛、重着,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以清热除湿,宣痹通络。多用防己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蚕沙、薏苡仁、赤小豆祛除水湿,疏利经络;连翘、栀子、滑石增强清热利湿之效。

3.3寒热错杂证肢体关节作痛、肿胀、自觉局部灼热,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又感畏风恶寒,脉象紧数,舌苔黄白相兼,关节红肿热痛,或伴见结节红斑,但局部畏寒,喜热,且得寒痛不减,苔黄或白,脉弦或紧或数,关节冷痛,沉重,局部喜暖,但伴有身热不扬,口渴不喜饮,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逢寒更甚,局部关节畏寒喜暖、变形,伸屈不利,伴见午后潮热,夜卧盗汗,舌质红,苔薄白,又如寒邪所致之典型痛痹症状,但舌苔色黄;或临床一派热痹表现,但观其舌苔白而厚,皆属寒热错杂之象。治以清热除湿,温经散寒。若热重于寒,多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减;若寒重于热,多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3.4痰瘀痹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关节常为刺痛,痛处不移,甚至关节变形,屈伸不利或僵硬,关节、肌肤色紫暗、肿胀,按之稍硬,有痰核硬结或瘀斑,肢体顽麻,面色黧黑,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象弦涩。治以活血行瘀,化痰通络。多用阳和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对于痰凝血滞之证,有养血温阳、宣通血脉、祛痰化瘀之功。

3.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脉肌肉抽搐,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以补气益血,祛邪通络。多用党参、茯苓、甘草健脾利湿;补生化之源以壮气血,当归、白芍、川芎补血养血行血;独活、秦艽、防风祛风湿、止痹痛,杜仲、牛膝、桑寄生补肝肾、壮筋骨、除顽痹。

3.6肾阳亏虚证关节冷痛、肿胀、昼轻夜重,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足跟疼痛,畏寒喜暖,手足不温,自汗,口淡不渴,毛发脱落或早白,或面浮肢肿,或小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月经后衍、量少,舌质淡胖嫩,舌苔白滑,脉沉弦无力。治以温补肾阳,祛寒除湿,散寒通络。多用乌头、附子、小茴香、益智仁温阳散寒;牛膝、狗脊、独活、补骨脂、菟丝子补益肝肾,祛风除湿。也有研究表明[5],肾阳亏虚为痹病的多发证型,应扶正固本肾阳不足,治疗上多用温阳药。

4 典型病例

孟秀芬,女,65岁,唐山轻机厂退休干部,2014年11月28日初诊。多关节肿痛伴晨僵2年,加重10天。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全身多关节肿痛,伴晨僵(>1小时),呈对称性,已累及双手小关节、双腕、双肘、双膝、双踝关节。近10天患者病情加重,双手小关节、双腕、双肘、双膝、双踝关节肿痛较甚,四肢末端发凉,且时有头晕,自身旋转感,头重脚轻现象,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查类风湿因子49.6IU/ml,超敏C反应蛋白11.3mg/dl,抗环瓜氨酸肽抗体953.56RU/ml,血沉21 mm/h。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痰瘀痹阻证。治以补肾通络,活血化痰。方药:熟地黄30 g,生黄芪15 g,肉苁蓉15 g,山萸肉10 g,鸡血藤18 g,青风藤20 g,徐长卿15 g,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0 g,穿山甲10 g,桂枝10 g,白芥子6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二诊:药后2周,关节疼痛及肢端发凉有所减轻,余症从前。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守方继服。

三诊:上方进退服用28剂后,双手小关节疼痛减轻,双腕、双肘、双膝、双踝关节仍有疼痛,饮食、睡眠可。舌质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上方加延胡索10 g,伸筋草15 g,以加强活血通络止痛之功,继服21剂。

四诊:服上方3周后双手小关节、双腕、双肘、双膝、双踝关节疼痛基本消失,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继服王师研制的麝香乌龙丸3个月,症状基本消失。

按:本案患者久病不愈,肝肾亏虚,痰瘀痹阻经络,为本虚标实之症,此时应扶正与驱邪并重,治疗宜从补益肝肾、化痰祛瘀立法,用熟地黄、生黄芪、肉苁蓉、山萸肉、鸡血藤、当归,补肝肾益气血,青风藤、徐长卿、穿山甲通络止痛,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补血活血,佐以桂枝温痛经脉,白芥子祛痰化湿。麝香乌龙丸由人工麝香、制川乌、生地龙、生全蝎、生黑豆组成,具有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使风寒湿邪搜剔而出。同时应重视治疗及康复锻炼,这样才能使沉疴得除。

参考文献

[1]李晶,张华东,王振兴,等.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论痹病发病机制[J].北京中医药, 2013,32(6):448-449.

[2]朱良春.痹病治疗必须抓住三个环节,重点解决三大主症[J].河南中医,2008,28(2):2-5.

[3]旷惠桃.风湿病的分类及病因病机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02,18(2):1-2.

[4]刘健.风湿病中医临床思维[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9):753-761.

[5]顾玲丽,粟荣,狄朋桃,等.应用扶阳理论治疗骨痹体会[J].光明中医,2014,29(5):1056-1057.

通讯作者△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9.011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9-1228-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袁强2015-06-07)

猜你喜欢
王志文经验总结
Effect of the codoping of N–H–O on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defects of diamonds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村里有了健身场
王晓燕教授治疗帕金森病思想经验总结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陈建杰教授治疗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总结
王志文因何会被称为北电的“流川枫”
从湿热角度论慢性咳嗽——全国名中医张勇主任医师经验总结
触控时代
四会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实施与技术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