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强化培训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评价研究

2016-03-11 07:11许国峰姜桂娥烟台市芝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烟台264000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安全套携带者流动人口

许国峰,姜桂娥(烟台市芝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烟台 264000)

外来务工人员强化培训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评价研究

许国峰,姜桂娥
(烟台市芝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烟台 264000)

目的探讨流动人口强化培训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信念、行为的差异。方法采用自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评价调查问卷,抽取流动人口相对固定、集中、单位领导支持的从业人员396名。由模拟训练合格的专业调查人员进行现场面对面匿名调查。强化培训三个月后再次调查。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x2检验。结果强化培训前总答对率为75.99%。强化培训后总答对率为99.67%。临时性性活动有培训前的29名,降至13名,均非商业性。而固定性性伴侣性活动时安全套使用率明显增高达51.96%。认为强化培训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详细而系统,记忆深刻。结论总体疫情虽然系低水平,但流行因素依然潜在,艾滋病的扩散与蔓延趋势从高危群体向一般群体发展。强化培训和行为干预是阻止艾滋病的扩散的有效途径。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人免疫缺陷病毒;流行病学;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感染这种病毒后,免疫系统受到渐进性破坏,使人体逐步降低并丧失抵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能力,人体成为许多伺机性疾病的攻击目标,继之机体随时出现的的突变的细胞无节制的分裂和繁殖形成恶性肿瘤[1-2]。并且个体一旦感染和携带病毒将终生具有传染性。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等。为了解烟台市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健康教育宣传模式对流动人口的有效性,为本市区的艾防工作提供可靠理论支撑,从而最大可能的在流动人口中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以有效降低本市区艾滋病发生水平,进行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市区随机抽取建筑工人、共用场所从业人员、汽车零部件制造工人3类人群共396名。其中建筑工人128名,共公场所从业人员134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工人134名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采用自制《外来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和信念调查问卷》。针对问卷对调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对调查涉及到的个人隐私和敏感项目,采取统一的技巧和调查方式,尽可能提高答卷的准确性,降低无效答卷的偏倚倾向。现场统一组织试调,统一对各组调查员现场详细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填表的要求,全部采用自愿、匿名的方式独立完成问卷的填写的工作,调查人员现场发卷、现场答疑解释、当场收卷,对独立完成确有困难的被调查者由调查员逐项询问帮其填写。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1)被调查的流动人口基本情况。2)相关艾滋病防治常识性知识类项目。3)艾滋病传播途径类知识项目。4)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项目。收卷后开展观看警示录、疾控人员现场授课、发放艾防宣传小册子、免费发放安全套等形式多样的生活技能教育活动,三个月后再次进行调查问卷。

1.3 评价指标

知晓率(%)=答正确题数/(试卷总题量×被调查总人数)×100%

准确率(%)=每道题回答正确总数/(试卷总题量×被调查总人数)×100%

1.4 质量保证 选择相关部门和领导支持的流动人口相对较集中而又相对固定的单位进行现场调查,对有问题的答卷当场给与纠正和弥补。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人口特征 流动人口396名,其中建筑工人128名,共公场所从业人员134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工人134名。男237名,占59.85%;女159名,占40.15%,男女比例1:0.67。主要是青壮年,40岁以下277名,占69.95%,40岁以上119名,占30.05%。文化程度的构成以初中、高中或中专及以下为主,304名,占76.77%,小学及以下51名,占12.88%,大专及以上41名,占10.35%。婚姻状况:已婚246名,占62.12%,未婚150名,占37.88%。月收入2000~3000元为主,221名,占55.81%,其次<2000元102名,占25.76%,>3000元73名,占18.43%。来源地主要为省外273名,占69.94%,省内123名,占31.06%。

2.2 健康教育培训前

2.2.1 健康教育培训前的试题答对率 试题答对率占总题数的75.99%(4213/5544),其中常识性知识类题目答对率为72.98%(1445/1980),传播途径类题目的答对率为85.96%(1702/1980),非传播途径类题目的答对率为67.87%(1075/1584)。传播途径类题目的答对率明显高于常识性知识类题目和非传播途径类题目答对率(χ2=102.2290、261.6604;P<<0.001)。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共用牙刷和剃须刀会感染艾滋病的答对率较低外74.75%(296/396),其余的项目答对率在85%以上。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感染艾滋病最高,与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毒携带者发生性关系会患艾滋病答对率次之,与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毒携带者集聚吸毒时共用注射器有可能患艾滋病答对率为第三,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毒携带者的妇女生下的儿童有患艾滋病可能的答对率为第四。在艾滋病的常识性知识类题目和非传染途径类题目两部分项目中,答对率较低。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答对率最低为(58.84%),其次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一起吃饭不会感染艾滋病答对率,再次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政策,第四与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毒携带者拥抱、握手不会感染艾滋病。

2.2.2 不同职业答对率 常识性知识类题目不同职业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能从外表上看出来的答题正确率比较(χ2=8.565;P=0.014)。传播途径类题目不同职业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会感染艾滋病的答题正确率比较(χ2=7.661;P=0.022),其他均无显著性差。非传播途径类题目不同职业中,只有与艾滋病患者或艾病毒携带者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其他均有显著性差异(χ2=6.326~9.868;P=0.021~0.007)。所有项目回答正确率均超过65%。

2.2.3 不同性别培训前答对率 在传播途径类题目中,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下小孩有会得艾滋病和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牙刷、剃须刀会感染艾滋病两个项目的答对率显著性差异,且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能从外表上看出来男性答对率(75.95%)高于女性答对率(73.58%)(χ2=5.212~7.043;P= 0.022~0.007),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知晓率女性(79.87%)高于男性(72.99%)。你了解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的政策男性(68.78%)高于女性(61.01%),其他女性均高于男性。非传播途径类题目性别间比较均无显著性检验,但女性回答正确率均高于男性,可能与男性调皮性格有关。

2.2.4 流动人口不同婚姻状况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前答对率 流动人口不同婚姻状况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前答对率,在传播途径类题目中,只有在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发生性关系会感染艾滋病。婚否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8.966;P=0.003),且已婚的答对率女性(91.06%)高于未婚(80.67%);在常识性知识和非传播途径类题目中,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终生只与一个性伴侣发生性行为可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和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三各项目有显著性差异(χ2=3.886~4.177;P= 0.027~0.049),且已婚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未婚。

2.2.5 不同来源地培训前答对率 在传播途径类题目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牙刷、剃须刀会感染艾滋病和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患艾滋病两项有显著性差异(χ2=4.059~4.947;P= 0.044~0.026),且省内流动人口的答对率明显高于省外。常识性类题目和非传播途径类题目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能从外表上看出来,终生只与一个性伴侣发生性行为可减少艾滋病的传播,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共用马桶,浴、泳池会患艾滋病等几项来源地间有显著性差异(χ2=7.896~5.728;P=0.005~0.017),且省内流动人口的认知程度均高于省外流动人口,其他几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2.2.6 不同年龄组培训前答对率 传播途径类题目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牙刷、剃须刀会感染艾滋病和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患艾滋病两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8.745~8.816;P=0.033~0.032),在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能从外表上看出来21~30岁流动人口知晓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一项21~30岁的回答正确率也高于其他年龄的。在常识性知识类题目和非传播途径类题目中,除目前无有效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和预防的疫苗你了解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的政策两项无显著性差异(χ2= 2.590~6.575;P=0.457~0.087);其他几项(如: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能从外表上看出来,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均有显著性差异,且21~30岁之间的流动人口艾滋病的认知程度较高,41岁及以上的流动人口的认知程度较低。

2.2.7 不同文化程度组培训前答对率 传播途径类题目中,整体答对率较高,均在80%以上,只有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牙刷、剃须刀会感染艾滋病项目在不同文化程度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χ2=8.290;P=0.031),文化程度越高答对率越高,其他四个项目均无显著性差异。常识性知识类题目和非传播途径类题目两类项目中,除无有效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和预防的疫苗项目无显著性差异(χ2=0.256;P=0.968);其他各项目不同文化程度组均有显著性差异,且文化程度越高回答正确率越高,文化程度越低回答正确率越低。

2.3 培训前对艾滋病的态度与信念 流动人口培训前对艾滋病的态度与信念问题在答卷中设了6项,每项下有三个答案:包括肯定、否定、不清楚。培训前对艾滋病的态度与信念正确回答率为62.96%(1496/ 2376)。在不同答题上态度和信念各有不同。选择你认为艾滋病离我们很远正确率为64.39%,选择认为很远者22.98%,选择不清楚者12.63%。选择你认为是否需要进一步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正确率为88.64%,选择认为不必要者6.31%,选择不清楚者5.05%。选择你认为艾滋病或病毒携带者要不要集

中管理正确率76.26%,选择要集中管理者14.90%,选择不清楚者8.84%。假如家人或亲属患了艾滋病,你是否会照顾他(她)选择一定照顾的85.61%(339/ 396),而假如好友或工友患了艾滋病,是否与他(她)继续往来者只有66.92%(265/396),选择愿意与艾滋病患者一起工作和学习者更少只有56.06%(222/ 396),选择不愿意者32.58%,还有11.36%的选择了不清楚。

2.3.1 不同人口学特征培训前对艾滋病的态度 不同人口学特征流动人口培训前对艾滋病的态度经单项χ2分析,结果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来源地等因素,对艾滋病的态度表现不同。公共从业人员的艾滋病正向态度比例高于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和建筑业,建筑业最低。文化程度越高,对艾滋病的态度越趋于理性。年龄21~30组对艾滋病态度正向率较高。省内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正向率较高[3]。

2.3.2 培训前高危行为与健康行为 不反对婚前性行为者26.77%(106/396),不反对婚外情者14.65% (58/396),有显著性差异,婚前性行为的认同率高于婚外性行为。最近一年内有性行为活动者76.26% (302/396),其中有固定性伴侣者254名(84.11%),有临时(含商业)29名(9.60%)。与固定性伴侣每次性生活均使用安全套者11.81%(30/254),不使用安全主要是相互信任和缺乏快感,与临时(含商业)性伴侣的性生活中,每次使用安全套的为55.17%(16/ 29)。

2.3.3 培训前相关知识获得途径与还想知道的内容已获得知识来源,广播电视者82.57%、报刊杂志者70.96%、标语及宣传栏者66.41%及科普手册宣传单者57.35%,是培训前艾滋病相关知识获得的途径,其他所占比例较少,均在20%以下。还想知道的内容,预防措施者79.80%,传播途径者76.52%,症状体征者63.89%、流行动态者62.88%、政策法规者58.08%)。

2.4 健康教育培训三个月后知晓情况

2.4.1 培训的试卷答对率 与三个月前完全相同共396名,培训后的试卷答对率占总题数的99.67% (5526/5544),其中常识性知识类题目的答对率为99.90%(1978/1980),传播途径类题目的答对率为100%(1980/1980),非传播途径类题目的答对率为98.99%(1568/1584)。比较结果,培训三个月后传播途径类题目的答对率明显高于常识性和非传播途径类题目的答对率(χ2=10.033;P=0.002)。在艾滋病的常识性知识类题目和非传染途径类题目两部分项目中,有极个别没有答对,如:常识性知识类题目,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和你是否知道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的政策答错1名。非传播途径类题目四题中均有答错的,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一起吃饭不会感染艾滋病答错者6名,与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毒携带者拥抱、握手不会感染艾滋病答错者5名,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答错3名,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共用马桶、浴池或游泳池会患艾滋病答错者2名。培训三个月后还有18个题答错。

2.4.2 不同职业培训三个月后答对率 流动人口不同职业间艾滋病相关知识三个月后答对率中,传播途径类题目全部答对。共公场所从业人员全部答对;高于汽车零部件制造工人和建筑工人有个别没有答对,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和你了解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的政策两题均有一名没有答对,但无显著性差异(χ2=2.099~1.960;χ2P= 0.350~0.375)。非传播途径类题目四个题目均有答错的,其中:与艾滋病患者或艾病毒携带者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有6名答错,汽车零部件制造工人有2名答错,建筑工人有4名答错;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拥抱、握手会感染艾滋病有5名答错,汽车零部件制造工人有3名答错,建筑工人有2名答错;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有3名答错,汽车零部件制造工人有1名答错,建筑工人有2名答错;与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共用马桶,浴、游泳池会患艾滋病有2名答错,均为建筑工人。非传播途径类题目四个题目均无显著性差异(χ2=2.126~4.285;P= 0.345~0.117)。

2.4.3 不同性别培训三个月后答对率 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没有1名答错,为男性,性别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673;P=0.412)你了解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的政策有1名答错,为女性,性别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494;P=0.222)。非传播途径类题目,四个题目均有答错者,其中: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答错者6名,男性4名,女性2名;与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握手、拥抱会感染艾滋病答错者5名,男性3名,女性2名;蚊虫叮咬会传染艾滋病答错者3名,男性2名,女性1名;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共用马桶,浴、泳池会患艾滋病答错者2名,均为男性;答错率性别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1.349~0.000;P=0.246~0.994)。

2.4.4 不同婚姻状况培训三个月后答对率 常识性知识类题目中: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答错1名,为已婚者,你了解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的政策答错1名,为未婚;婚别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611~1.130;P=0.434~0.288)。非传播途径类题目均有答错者,其中: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答错者6名,未婚4名,已婚2名;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握手、拥抱会感染艾滋病答错者5名,未婚3名,已婚2名;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答错者3名,未婚2名,已婚1名;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共用马桶,浴、泳池会患艾滋病答错者2名,均为未婚。婚别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053~3.297;P=0.305~0.069)。

2.4.5 不同来源地培训三个月后答对率 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和你了解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的政策两题均有1名答错,其来源地均为省外,(χ2=2.223;P=0.136),1名年龄较小、小学没有毕业、未婚名,1名年龄较大、只上了三年小学、已婚。非传播途径类题目中的四个题目均有答错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007~0.906 P=0.932~0.341)。

2.4.6 不同年龄培训三个月后答对率 常识性知识类题目中,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和你了解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的政策两个题目各有1名答错的,前者大于41岁,没有文化,已婚;后者小于20岁,小学文化,未婚。非传播途径类题目四个题目均有答错者,与艾滋病或病毒携带者握手、拥抱会感染艾滋病答错者5名,小于20岁者3名,大于41岁1名,都是文化程度较低,不同年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0.954;P=0.000);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答错者4名,小于20岁者2名,大于41岁者1名,文化程度较低,概念模糊(χ2=4.072;P=0.254)。与艾滋病或病病毒携带者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答错者6名,小于20岁者4名,20~30岁2名,不同年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7.335,P=0.000);与艾滋病或病毒携带者共用马桶,浴、泳池会患艾滋病都是文化程度较低,均为小于20岁者,不同年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3.598,P=0.004)。

2.4.7 不同文化程度培训三个月后答对率 常识性知识类题目中,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和你了解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的政策答错的各有1名,均为低学历(χ2=6.782,P=0.079)。非传播途径类题目中四项均有答错者,答错最多的题目是与艾滋病或病病毒携带者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有6名,与艾滋病或病毒携带者握手、拥抱会感染艾滋病次之,为5名,不同年龄组比较答错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χ2=41.213~13.595;P=0.000~0.004)。

2.5 培训三个月后对艾滋病的态度与信念 396名培训三个月后对艾滋病的态度与信念正确回答率为98.78%(2347/2376)。在不同答题上答错者29名,占1.22%,均因概念模糊,拿不定主意。在你认为是否需要进一步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中认为没有必要6名,占1.52%。

2.5.1 不同人口学特征培训三个月后对艾滋病的态度不同人口学特征流动人口培训三个月后对艾滋病的态度经单项χ 2分析,结果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来源地因素,对艾滋病的态度表现不同。公共从业人员的艾滋病正向态度比例高于汽车制造业和建筑业,建筑业最低。文化程度越高,对艾滋病的态度越趋于理性。年龄21~30组队艾滋病态度正向率较高。省内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正向率较高。

2.5.2 培训三个月后高危行为与健康行为 固定性伴侣(配偶、恋人或同居者使用安全套的频率)最近三个月内有性行为活动者67.42%(267/396),其中有固定性伴侣者254名(84.11%),培训前有临时(含商业)29名(9.60%),培训三个月后降低到13名(3.28%),且均使用安全套。

2.6 培训三个月后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健康教育强化培训后绝大多数熟知了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只有极个别文化程度极低者对个别问题有些模糊。

3 讨论

流动人口在我国概念是没有改变原居住和户籍地的去外地务工、经商和社会公共服务等各种生活经济活动(人户分离),不包括探亲、访友、从军、旅游、读书深造等形式的人户分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流动性也迅速加剧,我国现有流动人口2.36亿(2013年9月11日卫计委发布的2012年数据)。80后占50%以上,流动人口平均年龄28岁,20岁以前外出的人口占75%。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有利于区域间劳动力再平衡,也促进人类基因的改良,降低遗传病的发生率。同时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效应,给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不少困难,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流动人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4]。流动人口有其特殊性,其本身与艾滋病没有因果关系,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为28岁,处于性功能活跃期,大部分夫妻分居,受教育程度低,收入波动较大,正常的娱乐活动较少,生存压力较大,生理、心理需求得不到正常的满足,易造成性混乱、卖淫、嫖娼、吸毒等高危行为。再加上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较少,性交时安全套使用率较低,数种高危因素聚焦使得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显著高于一般群体,已形成艾滋病流行的高危因素和社会因素,造成了艾滋病从高危群体向普通群体传播的桥梁和重要途径。流动人口给不同区间的艾滋病传播创造了温床,流动人口流动性大、管理难,防治艾滋病的蔓延已成为重要课题。目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尚有差异,是防治艾滋病的重要窗口期[5]。我们认为目前防治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措施应为,全国范围内各用人单位对流动人口上岗前培训时加上艾滋病相关知识强化训练,并进行考试合格后方可使用。并对现有正在使用的流动人口进行达标培训(即无缝隙防艾教育)。培训前后差距非常大,培训前不尽人意,培训后非常满意。

3.1 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前后的回答正确情况 培训前的相关知识知晓率75.99%,低于国务院规定的80%目标,但高于有关文献报道的数据[7]。通过强化培训后答题正确率令人振奋和满意。所以,加强和完善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防艾知识掌握率,最大限度的降低和消灭高危行为,阻止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蔓延和扩散。建议政府:要求用工单位对现有工人进行防艾知识强化教育,对未来再进员工,多招夫妻员工,鼓励适龄青年员工多在本单位找对象,单位应提供职工夫妻宿舍,较大的、用工较稳定的单位设有幼儿保育机构和设施,夫妻和子女在一起,即解决了用工荒的问题,又解决了熟练工外流的问题,更降低了艾滋病传播的高危行为的出现,对单位有益处、对社会有益处、对员工也有益处,提高了工作效率。上岗前实施防艾健康教育,以避免本单位员工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出现。

3.2 不同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 不同职业流动人口培训前对艾滋病答卷的答对率存在着差异,正确率最高者为公共从业人员较高,建筑工人较低,与文献报道相似且偏低[7-9],可能与样本有关。因此,要加强全民防艾意识,重点是农民工。所以,政府要对各用人单位加强管理,上岗前进行安全教育时,加强防艾教育。

不同性别培训前后存在整体差异。女性答对率明显高于男性。与报道结果不同[10],其原因可能是女性从事汽车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较多,文化程度较高,流动性小,获取知识途径较多,接受知识能力较强,较认真等因素密切相关。建筑业男性多,文化程度低,不认真,从业不稳定,建筑业中有部分女性多为夫妻工、年龄较大、工作时间较长,且较固定。

培训前已婚和未婚无显著性差异,但整体有两项有显著性差异(终生只有一个性伴侣可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和与艾滋病或病毒携带者发生性关系会感染艾滋病)(χ2=3.8868~966,P=0.049~0.003),已婚高于未婚。可能是已婚者对家庭有责任心,有使命感,心理上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易于接受防艾知识。未婚无性经历者责任心较差,再加上因学习成绩不好,提前辍学,对家庭和社会有逆反心理有关。

培训前省内流动人口答对率明显高于省外,原因是多来自欠发达省份,文化程度低,劳动生活技能低,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语言沟通能力较差,区域性封闭较强,由于“同伴群体论(peer cluster theory)”的效应,不易接受防艾知识。提示今后的工作要全方位、多断面、多部门联合教育。

培训前不同年龄组答对率21~30岁最高81.60%,其次31~40岁75.99%和≤20岁73.81%,最低的为≥40岁71.35%。不同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国内学者报道[10-11]艾滋病感染者多为20~40岁青壮年。建议今后除了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积极实行行为干预,增加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实现高危人群知、信、行改变与监管,逐步提高防范及保护意识,全方位降低传播。

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自我保护意识,文化程度越高认知和自我保护意识程度越高[9]。我们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初中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者。因此,文化程度的不同从知识转变成行为途径宽窄也不同,行为控制水平也不同,再加上对艾滋病的抗拒预期时心理也不同,就造成认知和行为控制能力的不同。在以后的工作中政府应强调各用人单位在岗前培训时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采取多样化、高密度防艾培训,并改变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现象,形成全民防艾的社会大环境,重点是流动人口中的青壮年。

3.3 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态度 培训前流动人口对艾滋病还没有意识到对家庭、社会和自身的危害。流动人口对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携带者还存在着歧视和偏见,本身艾滋病毒携带者已处在社会的边缘,再歧视他们易造成恶性循环,甚或仇视社会再次出现不良行为。

掌握防止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能促进艾滋病的正向态度的形成。省内来源的正向态度高于省外来源的,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原住地性保守程度有关。培训后均有明显的歧视弱化现象。

3.4 健康行为与高危行为 人们对性的观念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加上西方性解放的影响、个别人在性自由上过度炒作,对我国几千年形成性节制优良传统是很大的冲击。卖淫、嫖娼、多性伴侣和一夜情不再是茶余饭后不能开口的谈资,性交易见惯不怪,安全套使用率低。流动人口中高危性行为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是多性伴侣、非婚性行为、同事间性释放等。使用安全套也较低,与文献报道[9]结果一致。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不知道安全套有避孕和防治艾滋病的传播的两种作用。强化培训后,固定性伴侣每次均使用安全套的提高了4.25倍;从来不使用安全套者培训后使用安全套者提高了3倍;临时性性伴侣有培训前的7.32%降低到3.28%,且均使用安全套,商业性性行为没有再发生。因此,要加强防艾相关知识教育,希望性活动100%使用安全套。树立安全意识、加强高危行为干预。降低感染和传播艾滋病与其他性病的危险风险。

3.5 艾滋病知识需求的途径和想了解的内容 知识需求的途径培训前调查与文献结果一致[12,13]。培训后几乎全部熟知了防艾相关知识,这说明主动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不如强化训练,填鸭式教育不失为一个最好的办法,对普通固定人群不易组织的群体采用广告牌、宣传栏、宣传单、手册和广播、电视、手机及移动终端收听收看其他节目时所插播防艾知识。不管是哪种方法都起一定的作用,所以防艾宣传工作应全方位、立体化,对流动人口重点放在用人单位培训。

建议:(1)继续加强政府主导、多部门合力协作、经费保障和机制完善。(2)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疫情监测、提高专业防治水平。(3)加大防艾宣传力度、加强高危行为干预和监控。(4)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办法。(5)从国家层面要求用人各单位对流动从业人员上岗前实行强化培训,用人单位建立健全流动从业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

[1] 陈强,李洋,苏雪丽,等。北京市2009-2011年部分新报告HIV病例中新发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1): 53-56.

[2] 杜秋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检测情况及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2-133.

[3] 烟台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www.iqilu.com/html/ minsheng/zixun/20...2011-05-09.

[4] 许国峰,刘洪庆.烟台市区外来务工人员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评价研究[D].潍坊:潍坊医学院,2014.

[5] 中华人共和国.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1998-10-26.

[6] 赵凤霞,王晓春.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16(3):330-333.

[7] 褚永光,陈文华,李玉珍,等.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16(3):192-195.

[8] 韦晓岑,胡志,将长流,等.合肥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6):405-412.

[9] 孙霄,朱广荣,季成叶,等.流出地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及去影响因素[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3):369-374.

[11] 袁青,魏杏华,陈智聪,等.深圳市宝安区某街道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3):548-550.

[12] 张崛,刘红新,李芬,等.2010年昌平区流动人口艾滋病KAP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2):293-242.

[19] 宁霞,胡俊峰,吕繁.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现状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4):258-260;277.

[13] 郑婷婷,刘奎民,刘洪庆.青州市农村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与态度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4):406-407;410.

[14] 周建波,孙业桓,郝加虎,等.铁路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6):567-570.

migrant Work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nsive Training A IDS Related Knowledge Education Evaluation Research

Xu Guofeng,Jiang Guie
(Zhifu District Epidemic Prevention Station,Yantai 264000,Shandong)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nsive training of HIV/AIDS related know ledge,attitudes,beliefs,behavior differences.MethodsUsing the proposed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life skills education on HIV/AIDS extrac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s relatively fixed,concentrated,support the leadership of the unit from personnel of course of 396.By a simulation training qualified professional investigators to the scene of face-to-face anonymous surveys.After three months intensive training survey again.SPSS19.0 statistical processing application software,data obtained by chi-square test.ResultsThe total right before the intensive training at a rate of 75.99%.After the intensive training total correct rate is 99.67%.Temporary sexual activity have a training before 29,fell to 13,non-commercial.When sexual partner activities and regular condom significantly higher utilization rate of 51.96%.Believed to strengthen training for HIV/AIDS related know ledge and the systemin detail,memorable.ConclusionAlthough the overall outbreak is low,but the popular factors still potential,the spread of HIV/AID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preading from high-risk groups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Strengthen the training and behavior interven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halt the spread of HIV/AIDS.

The floating population;AIDS/prevention and control;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Epidemiology;Health education;The report

R512.91

:A

:1008-4118(2016)01-0078-07

10.3969/j.issn.1008-4118.2016.01.031

2015-12-17

猜你喜欢
安全套携带者流动人口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社会支持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我国女性艾滋病毒携带者的生育权选择探析
新型女用安全套的使用及综合咨询
与细菌携带者决战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怎样戴安全套才能防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