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柔肝法在中老年高血压病辨治中的运用探讨

2016-03-11 13:06刘海英
光明中医 2016年4期
关键词:治则中医药疗法高血压病

刘海英



温阳柔肝法在中老年高血压病辨治中的运用探讨

刘海英

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潍坊 261041)

摘要:目的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高血压病人占总人口中的比率已经越来越多,由于高压引起或诱发的心、脑、肾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因此血压的管理与控制也极为重要。降压药物不仅要控制好血压,而且要改善高血压症状,中药在此方面有明显优势。方法中医学虽没有高血压病的病名,但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疾病范畴,并与“胸痹”“心悸”“中风”等也有一定关系。临床上发现很多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多有头痛、头晕、胸闷、心慌、脑鸣、腰酸、小便清长、健忘、思睡、舌质淡、苔白、脉沉细、体胖痰多,腿肿,面部虚浮等症状。虽长期治疗,服各种降压药及中药“平肝熄风、化痰活血、滋补肝肾”之剂,病情却不见明显好转,血压难以控制。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仔细辨证,发现此类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阳虚表现,表现纯虚寒证或上热下寒的证候,辨证分析考虑是心肾阳虚或阳虚肝风扰动。经用温补柔肝之剂,症状可明显减轻,血压也可下降到理想水平,且远期疗效平稳。结果温阳柔肝法对心肾阳虚、肝风内动型高血压病人疗效确切。结论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对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长于改善不同证候具有的症状。故中药降压要想取得好的疗效,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分型论治。

关键词:温阳柔肝法;高血压病;治则; 中医药疗法

1 心肾阳虚为中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

原发性高血压病属慢性病,病程较长,大多数中老年人本病后期多有头痛、头晕、胸闷、心慌、脑鸣、腰酸、小便清长、健忘、思睡、舌质淡、苔白、脉沉细、体胖痰多、腿肿、面部虚浮等表现。临床辨证时考虑到中老年人正值肾气由盛转衰时期,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阳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表明中年之后,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肾阳虚衰,肾阳不足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而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可见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以阳气亏虚为主,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心肾阳虚最为关键,心为十二经之主,主血脉,藏神明,五行属火。心的阴阳气血是心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心气心阳主要推动血液运行,心阴血则可养心神。《黄帝内经》认为“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心阳的温煦推动作用,既可保证心脏发挥其生理功能,又可推动血脉运行。如心阳不振可使血脉运行缓慢,血脉不利,久之成瘀,阻塞清窍,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发为眩晕。因心气根于肾气,肾气不足,久及肾阳亏虚,亦必累及心阳,心阳需肾阳的温煦,心火不降,肾水中无阳,肾火不升,则心阳不振可见胸痹、心悸之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指出“肾为先天之本”“五脏阴阳之本”“五脏皆有精而内舍于肾以育百骸”。《景岳全书》亦明确指出:“头目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脑为髓之海,而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之髓”,肾髓亏虚,必然引起髓海乏源,而发为眩晕、健忘、脑鸣、思睡。肾阳亏虚则肾阴偏盛,阴盛格阳,虚阳浮越,则见眩晕、头痛。肾阳亏虚,肾失蒸腾,水湿潴溜,血液中水液过多,下肢浮肿、体胖痰多。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则腰酸腰痛,腰背部畏寒怕冷。膀胱为肾之相合之府,肾失固藏,则小便清长,肾失气化,则小便滴沥不尽。因此,心肾阳虚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

现代医学证明高血压长期反复的痉挛使小动脉内膜出现玻璃样改变,最后形成血管壁的纤维化,血管管腔狭窄[1]。中医认为痉挛属于收引范畴,而引起收引的原因就是寒气。《黄帝内经》云“寒主收引”,导致寒气内生的主因就是阳虚[2]。因此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动脉病理变化与阳虚证相符。另外高血压发病的流行病学提示,长期从事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精神紧张、受环境噪音及不良刺激、经常熬夜者易患高血压[3]。中医属“烦劳”,《黄帝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在烦劳的状况下,人体阳气被激发出来,处于高度运行状态,久而元阳被调动起来,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元阳不足,阳气虚则阴寒内生,阴寒引起络脉的收引及小动脉的痉挛,引起高血压。高血压的发病除了存在全身小动脉痉挛外,还有血浆成分改变,多表现为水钠潴留、血脂增高,这些都属于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还有现代人由于膳食谱改变,长期大量摄入肥甘厚腻、寒凉食物损伤脾阳,再加上劳心过度,思虑过度更使脾阳受损,运化功能下降,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造成水湿停滞而生浊邪,水湿浊邪停滞于络脉之中就造成血浆成分改变,水湿浊邪的停滞又反过来影响阳气的运化,加重阳虚。故高血压病血浆成分改变也符合阳虚的理论。高血压所见的“火”“热”的情况,阳虚患者往往是因为阴盛格阳,虚阳外越导致,并非真正的实火。临床观察到越是虚寒的患者越容易上火(容易出现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自觉有气往上冲、头痛等症状),出现上盛下虚的格局。

2 阳虚肝风动为中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

阳气是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气。它具有温煦气化、推动血行之功,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活动作用。阳气者,正气也,阳气是抗击任何疾病的都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更是生命之所以存在的根本[4]。阴阳之间只有动静相制,升降相因,温煦与滋润相合,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阳气不足,温煦推动功能下降,则整个机体功能势必处于动力不足的“抑郁状态”,如少阴病的“脉微细,但欲寐”,即缘于阳气虚,无力鼓动血脉,故脉沉细无力,温煦推动乏力,则恶寒肢冷,精神萎靡,当阳气不足,功能处于抑郁状态时,机体会启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来抗争这种抑制状态,这一过程是通过肝脏实现的,肝为刚脏,主动,主升,性喜条达。机体一旦出现阳气不足,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时,肝脏即升发以抗争,但升发太过,又会出现一系列化火、生风等病机变化,此与西医学的炎症反应一样,虽然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但炎症也会对机体造成损害,肝之动升太过,会出现两种病理结果,即肝火与肝风。厥阴病的上热证即是木争肝火生,是少阴病阳气不足,功能低下抑制,肝木抗争,动升太过形成肝火,当出现上热下寒证时,即表明进入厥阴病阶段。提纲证中“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即是在少阴阳虚进一步发展,肝气冲越化火的典型表现上出现冲上动越之肝气,既未化热,也没生风,而是出现“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的奔豚症状”。而真武汤证出现“头晕,身瞤动,振振欲僻地”等肝风内动表现,则是太阳病失治,误治,耗伤阳气,继而引发木争肝风起的结果。总之,不论是厥阴病的上热表现,还是真武汤证的风动之候,都是在阳气虚,机体功能抑制的基础上,引发肝木升发以抗争所致。

3 温阳柔肝法是中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针对辨证阳虚风动型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中重在温阳固本兼柔肝。温阳宜温补心肾之阳,柔肝平肝要点到为止,因风动源于木争而起,既是一种自我抗争的生理过程,同时又因木争太过出现肝风内动的病理表现,要慎用重镇潜阳之剂,临床中验证数十例病人,不仅血压控制良好,而且较好的改善了高血压病的一些临床症状。阳虚型高血压病人多用真武汤加减,方中白芍补肝体以制其阳用,旨在柔肝熄风,于方中甚为重要,而非为佐治附子之燥而设。有木争化热者,多用乌梅丸,方中以乌梅之味酸,敛肝泄肝,当归补肝体制其阳用,黄连、黄柏清热,皆是治标之举,附子、干姜、细辛、蜀椒、桂枝则于方中占绝对优势,旨在温阳散寒固其本,上方中白芍、当归皆是补肝体以制其阳用,旨在柔肝熄风。笔者在临床中重视中医辨证,在辨证中发现相当多的原发性长期高血压患者发病根本原因是阳虚而不是阴虚导致阳亢。因此临床采用温阳柔肝之法治疗高血压病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由此可见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不同的病人选用不同的治疗方药。相比较,西药虽然能够降压,但是改善高血压症状方面却不具备优势[5]。故中药降压想要取得好的疗效,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分型论治,应针对高血压病不同的证候去辨证治疗。就像本文总结所见,温阳柔肝法是针对心肾阳虚、肝风内动型高血压病人而设的中医治疗方法,对不具备心肾阳虚、肝风内动证型的高血压病人并不适合。所以临床上在治疗高血压病时不应被一些西医病名限制了思路,被高血压一些症状所迷惑。重视辨证论治,才不会一见高血压就用“清肝降火、滋阴熄风”之剂,使治法盲目、单一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力生.高血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28.

[2]安胜利,张贵平,周发祥.高血压病中医诊治新解[J].光明中医,2014,29(9):1830-1831.

[3]蔡光先,朱克俭,韩育明,等.高血压病常见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观察[J].中医杂志,1999, 40(8):49.

[4]何卫东.引火归元法应用举隅[J].江苏中医药,2004,25(7):62-63.

[5]及孟,张姝.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现状与思考[J].光明中医,2006,21(2):7-8.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4.003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4-0461-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姜林芳2015-03-30)

猜你喜欢
治则中医药疗法高血压病
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
治则在中医临床诊治中的作用
柴枳理中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3例疗效观察
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现状
方邦江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小儿湿疹的中医临床治则探微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