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医的科学属性与发展方向(下)

2016-03-11 13:06尹亚东
光明中医 2016年4期
关键词:伪科学西医哲学

尹亚东



试论中医的科学属性与发展方向(下)

尹亚东

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舞阳 462400)

摘要:目的讨论中医的学科属性和发展方向。方法通过“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定义及界定标准的溯源,以及中西医学不同文化基础、哲学基础、认识方法、研究方法的讨论,确定中医的学科属性和研究方向。结果认为构建在经验总结、演绎推理等“形而上”研究方法上的中医理论体系是不同于建立在“实证”“实验”基础上西医“科学”理论体系的“非科学”理论体系。所以没有必要讨论中医的“科学性”,更不需刻意证实其“科学性”。无论以“伪科学”为由对中医恶意的攻击或迫害,还是以“科学化”名义对中医的善意改造或研究,其实都脱离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属性,都是对中医的伤害,都是不可取的。结论中医是不同于西医“科学”体系的“非科学”体系。中医必须在自己特有的文化基础上,坚持自身独具的研究方法以保证确切的临床效果,才能够存续、发展。

关键词:中医;西医;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哲学;形而上;形而下

(上接第3期)

4 不能以“科学”的名义认识、研究中医

法国哲学家保罗·萨特曾经说“他者是自我的坟墓”。因为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相同性,所以对于中医而言,西医东渐伊始就成了挥之不去的“他者”[11]。而如果中医对于自身以及西医这个“他者”缺乏理性且清醒的认识,不从哲学基础提供的不同研究方法的特异性上认识彼此,加上西医“科学”的认识研究方法更简捷直观从而让人更容易接受,那么在这个“他者”的注视之下,中医肯定就会方寸大乱,就会自觉不自觉的以“他者”(西医)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来思考、研究中医,就会直接导致中医固有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弱化,进而导致中医临床治疗效果全面下降,“中医存在主体性消失的危险”(陆广莘)也就是当然的结果,最终会导致中医存在的必要性受到怀疑。

随着西学东渐尤其西医的传入和迅速发展壮大,相对而下是中医这样那样的原因日渐式微。所以为中医“科学性”的辩护以及把中医列为“科学”体系的努力,—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成了中医同仁们的首要任务。发展至当前,中医的教育体系、评价体系、传承方法、研究方法甚至连思维方法,几乎都有意无意沿袭了西医的“科学”模式,还美其名曰“中医的现代化”,实质其实就是中医“西化”。中医包括思维方式、概念、范畴的西化(笔者在《过敏性紫癜对应中医病名辨析--<中医外科学>“葡萄疫”命名商榷》一文中讨论过此现象[12],后专文讨论),已经脱离了中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身基础即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只能是中医理论的异化和临床疗效的急剧下降。而确切的疗效,恰恰是中医数千年薪传不熄的最根本原因。因为医学,无论科学或非科学体系,祛病延年才是最根本的追求。如果疗效再不足以让受众信任期待,那么中医就真的离灭亡不远了。

但是以此为方向的探索研究目前仍然蓬勃,此处仅举代表性一例。

有人[13]在政府基金资助之下研究 “中医药与时俱进发展路径”,认为中医药日渐式微有四方面原因:中医学术理论迄今仍停留在阴阳五行阶段,是中医未能超越医易相通困局的要害;中医临床诊断停留在望闻问切、辨证阴阳的经验医学层面,是中医难有发展的症结;中药治病原理徘徊在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的架构上,是中药不能长足发展的软肋;中医药时常被究竟是否科学的弱智问题纠缠,是中医药事业举步维艰的根源。

中医的基础理论到今天仍然是阴阳五行是事实,但估计很难改变,中医的基础理论想越过“医易相通”也基本不可期待。因为如果抽去了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的哲学内核,放弃了“形而上”的研究方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知道中医理论中可以保留的东西还能有多少,也不知道“失魂落魄”而没有了自我特质的“四不像”中医还能不能称为中医;临床上中医的诊断方法仍然是望闻问切,临证处方靠辨证阴阳,也是客观事实。但这些存在是否就是中医不能发展的症结所在,就颇值得商榷。就在西医传入中国的前夜,坚持“形而上”研究方法的中医学,在中国医史上还出现了一个甚至不比目前西医学治疗水平低的、“温病四大家”治疗发热性传染病的学术高峰。至于今天中医医生诊疗水平的急剧下降,究竟是被望闻问切、辨证阴阳所禁锢,还是因为没有了中国文化灵魂的支撑、中医知识技能的掌握欠火候,已经不能够真正的辨证施治,却自觉不自觉在以西医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使用”中药,因为不伦不类所以才疗效退化,值得中医界同仁们思考;中药的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包括中医的经穴认知,笔者至今都深信不疑和“内证”有关。因为无论如何“形而上”的格致推理,基本上不可能得出如此玄妙细致且颇成体系同时在临床实际施用时又切实可靠的认识。不要因为目前不能“证实”“内证”这种说法就武断的说是“伪科学”,因为虽然你我不能体验“内证”,也不能说“内证”就一定不存在。就如无论有没有“日心说”或“地心说”,太阳和地球其实就在那里自然运转,认识水平有高低而已。另外,用研究单一化学成分西药的方法来认识研究成分相当复杂的中药,是不是就科学?是不是非要研究到分子水平才算科学?而如果非要研究到分子水平,穷一人一生之力能否研究透彻哪怕一种草药?更何况即使相对简单的方剂也有相当繁复的药物组合类型,煎煮之下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潜在新物质生成?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移植来研究中药吗?这样做岂不是没事找事先把自己搞晕再得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结论然后回过头怀疑否定甚至攻击中医中药理论?如作者所言:是否科学的弱智问题纠缠,是中医药事业举步维艰的根源。但其实,作者此论的基础仍然是认为中医属于“科学”体系,认为中医需要科学的改造而又不知该如何科学改造的纠结,才是以上四点看法的精神实质。

中医界尤其不愿认可中医的“非科学”属性,仿佛“非科学”就一定是“伪科学”、就是封建迷信。而事实上,被文化自卑所束缚、纠结于中医是否“科学”的中医界同仁的心魔,正是中医发展的真正大敌。因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如果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都不再被自己认可而想改造,还能奢求体系以外其他人的尊重吗?所以,中医百年来不能发展的原因,是否因为外部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进行学术压榨甚至灭绝,以及中医界自身越来越沉重的文化自卑导致自发的以发展的名义、现代化的名义“阉割”中医理论的复合作用所导致,尤其值得中医界深思。

5 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医才有未来

随着国家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及三十多年来西医学在中国充分发展应用以后所暴露出的局限和不足,中国文化的自尊在回归,所以中医存在的必要性已不容置疑。越来越多的国人也在进一步冷静思考中医应该的发展方向。中医当下科学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的研究好像代表了中医目前以及将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但这些研究思路均是基于中医属于“科学”体系基础之上的,如果颠覆了这个值得商榷的认识基础,如此的所谓发展方向就很值得探讨。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所谓的中医“科学化”进程,历时数十年,目前的结果却是中医虚火不退、病态繁荣。队伍日渐庞大但真正的名医大家越来越少。而无论出发点如何,这种“西化”的研究非但没有赢得“科学”体系西医的尊重,不伦不类的所谓研究成果恰恰又给了以“科学”为名攻击中医者更多口实。实质上就是“努力把中医伪科学化”的过程。以至于延续至今,国人甚至中医人自己,在潜意识里就认定中医是落后的,认为中医学必然会慢慢消亡,西医学逐渐成熟壮大,就是医学科学发展的终极趋势[14]。

正如杨振宁所说,中医基础理论确实是沿袭了《易经》“形而上”的哲学思路,而不是近代科学化实验或实证的“形而下”的研究思路和手段[15]。相较于属于“科学”体系的西医,中医“非科学”的属性特征是明显的。相对于注重“实证”“实验”的西医科学体系,中医“形而上”的经验总结,虽不能为西医理解、认识、接受,但在功能性疾病以及所谓亚健康状态(所谓“亚健康状态”,在中医其实已经可以辨证阴阳、处方施药以纠正、调整。中西医学此方面的不同看法另文专论)、耐药性病原微生物的治疗等等西医学颇受局限的诸多领域,都逐步显现出了自身独特的优势。临床实践的有效性,决定了中医存在的必然性。所以,延续百年以“科学”的名义灭绝中医的目的,是不可能达成的。中医属于“非科学”的范畴,肯定存在有科学的成分,那也只看科学的西医是不是愿意去研究、去借鉴;而如果可以提高中医的疗效而有中西医结合的可能,当然也不妨自自然然结合。但中医界绝不必去刻意逢迎。这其实就是兄弟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而已,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也不需要去证明什么、解释什么。所以与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尤其是与做中医,实在不应该有太大的关联[16]。依靠卓然疗效自尊自信的站立,终究强过削足适履、卑躬屈膝去祈求别人的认可。但是目前许多所谓的以现代化的名义对中医的研究,不但造成了医疗以及科研资源的巨大浪费,客观上导致了人们对中医的信任感逐渐丧失,使中医的发展严重偏离了应该遵循的道路和方法。所以中医不但没有让人接受为“科学”,伪科学的质疑却此起彼伏,中医萎缩和消失的趋势反倒在加剧、加速[17]。

另外需要着重说明的是,“非科学”不是“伪科学”,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伪科学”的,而且仅当它冒充“科学”的时候[1]。既然中医的属性是“非科学”,那么真的就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以所谓的中医现代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西化”研究方法,来证明中医的“科学性”。而且因为方法论与研究主体的不适应,所谓“科学化”的中医研究结果往往得不到西医的认可和尊重,所以这样做的客观结果,恰恰是把中医从“非科学”的范畴推到了“伪科学”的境地。而反之,如果认同了中医“非科学”属性的正确定位,反而可能与“科学”体系的西医学形成优势互补,倒更有可能为卫生事业带来福音[4]。所以钟南山院士才会说“这几十年提出说要中西医结合,我本人不太赞成。中医和西医各有各的方法,还是应该二者齐头并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钟院士此论是否受到“非典”中医药疗效的影响不得而知,但对比中医业界的文化自卑、道路迷茫,以及某些所谓精英专家们丑化中医、消灭中医,不知能否看出底蕴单薄或无知无畏。

综上所述,中医是不同于西医“科学”体系的“非科学”体系。所以某些人以“科学”的名义,武断的认定中医是“伪科学”而口诛笔伐、必欲灭之而后快的做法可以休矣。因为“科学”的定义和界定均未明确,且自己都不了解“科学”为何物,所以不必拿无知衍生出的“无畏”,以所谓“科学”的标准来丈量“非科学”体系的中医;中医同仁也应该知道中医究竟是什么、需要怎么发展传承。千万不要以现代化的名义、以“西化”的研究方法,尽心竭力对中医的“科学性”进行证明,却实实在在是“伪科学”化中医。以上两种做法实际上都是对中医的巨大伤害。作为实用性很强的医学学科,疗效应该是评判其存在合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扎实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打好中医基础,通过大量诵读历代经典充分掌握中医理法方药理论,通过跟师以及不懈的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疗效,才是中医传承发展的必然途径。中医既然是几千年来独具体系的客观存在,中医的产生和延续又独具自身特点,那么中医的发展必然要遵循自身独具的规律。科学体系不过区区几百年历史,通过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已存在数十亿年的生命尤其生命最高形式的人,其实就如让一个刚出生几秒钟的婴儿去理解、认识一个年富力强学养深厚的成年人,任之重道之远几乎不可想象。所以即便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在无边无际的生命课题面前同样也很幼稚,但中医以“非科学”的方法研究、呵护生命,客观上是另辟蹊径,毕竟也多了一种道路选择。既然中医西医都非尽善尽美,而且各有所长、不可替代,我们是否更应该以平和、理性的态度支持中医体系的存在并努力完善、发展呢?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真心希望医界同仁们(包括西医、中医)都能于专业技术之外学习一些文化知识、了解一些哲学常识,不要瞎子摸象认识中医,更不要盲人瞎马发展中医,总归不要再以“科学”的名义继续伤害甚至毁灭中医!因为中医不仅仅属于中医人,她还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因为不是哲学专业出身,中医药学又博大精深、堂奥难窥,所以粗疏舛错之处在所难免。以“试论”命题,意在抛砖引玉,欢迎老师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魏屹东.科学、非科学及伪科学的界定[J].自然辨证法研究,1998,14(6):19-20.

[2]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958-959,963.

[3]李建华.科学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184-191.

[4]陈斌.关于中医非科学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34(11A):73-74.

[5]罗素.西方哲学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

[6]曾仰如.形上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5:1.

[7]华岗.辨证唯物论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1,18.

[8]尹亚东,刘书红.《黄帝内经》与《道德经》养生思想渊源初探[J].河南中医,2002,22(3):71-72.

[9]郑志坚,孟庆云,孙涛,等.哲学、科学及中医的划分[J].中医临床杂志,2011,23(10):914-915

[10]陈治维.影响世界的哲学家[M].台中:好读出版有限公司,2003:322.

[11]李明,高颖,李敏.西医,中医挥之不去的他者[J].医学与哲学,2006,27(4A):18-19,42.

[12]邵启峰,尹亚东,刘书红.过敏性紫癜对应中医病名辨析——《中医外科学》“葡萄疫”命名商榷[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2):89-90,92.

[13]吴红娟,张效峰.医易相通的哲学反思[J].医学与哲学,2013, 34(4A):11-13.

[15]黄利兴.对中医的科学性与未来走向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11):66-67.

[14]杨振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N].中国中医药报,2005-01-24(3).

[16]张瑞萍,黄超平,尹亚东,等.从肾病治疗看中西医结合[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3):467-468.

[17]张春丽.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划界与中医学的生存与发展[J].医学与社会,2011,24(4):35-37.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4.004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4-0463-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杨建国2015-04-28)

猜你喜欢
伪科学西医哲学
“半小时才燃脂”是伪科学
菱的哲学
华盛顿大学开“反胡说八道”课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伪科学的属性、特征和判断标准
坚决反对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