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理虚元鉴》的学术价值

2016-03-11 13:06
光明中医 2016年4期

屈 强



浅谈《理虚元鉴》的学术价值

屈强

山西省柳林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柳林 033300)

摘要:目的熟悉古籍,吸取真知,加深对中医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临床辨治水平。方法通过反复研读《理虚元鉴》,进一步丰富了关于虚劳病症方面的历史知识、经典理论、辨治技巧、实用常见方和预防措施。又通过探索研究、执笔写作。结果使人懂得了它的历史地位和核心理论,明白了该著作是一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实用性论著,特别是对清金保肺、金行清化(即补肺滋肾)的具体内容有了深刻理解,而且也展示了它对临床多方面的指导作用。结论此书价值高,不愧为经典。

关键词:《理虚元鉴》;汪绮石;内科学;学术价值

约成书于1644年 的《理虚元鉴》是一部中医虚劳证治专著,该书理法方药俱全,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对虚劳的病因、病机的阐发、论治大法和临床经验都自成体系,对中医虚损学说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历史地位

《黄帝内经》指出“精气夺则虚”,是虚证的提纲。在《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治疗上《素问》提出了“虚则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总原则。《难经》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论述了“五损”的症状及转归,治法上提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在治法上着重温补,还应用扶正祛邪,祛瘀生新等治法,提出了新的治疗途径。南朝许淑微强调治从脾肾。隋代《诸病源候论》比较详细的论述了虚劳的原因及其症状。金元以后,许多医家对虚劳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都有较大的发展。如李东垣《脾胃论》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朱丹溪《丹溪心法》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

明代温补学派崛起,张景岳、李士材、汪绮石等是其代表医家,他们对虚劳的论治各有特点。张景岳强调肾与命门的真阴真阳、水火与精气在维持和延续人体生命上的重要作用,在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及方药方面有新的发展。李士材的脾肾先天后天根本论对虚劳论治有所贡献。汪绮石《理虚元鉴》有不少新的见解。强调“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阳虚三夺统于脾”和“阴虚之症统于肺”,并把清金保肺和培土调中作为治疗虚劳的基本法则,为后世医家所公认。

2 核心理论

虚劳是由于五脏精气亏损所引起。绮石在东垣、丹溪、立斋学说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互相制约关系的分析,把虚损引起的病变,归纳为治虚有三本,而三本中,又以二统最为重要。

“治虚三本”论指出;“治病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之道毕矣。”若三脏受损,则诸虚之证起矣,如肺虚则营卫不能正常运行,津液不能正常输布,日久百病蜂起;脾虚不能腐熟与运化水谷,则气血生化无源,日久百病丛生;肾阴虚则相火偏亢,久则使劳嗽、骨蒸、滑精、梦泄阴虚诸证而作;肾阳虚,真阳不足,则痿症、痹症发作,累及肺脾则阳虚诸症悄然而至。所以绮石认为虚证要以肺、脾、肾 三脏为主,并主张治肺要清金保肺,无犯中州之土。治脾要培土调中,不损至高之气,治肾要金行清化,不觉水自流长,金水才能归于一致。

“治虚二统”指出“治虚二统,统之于肺、脾而已。……凡阳虚为本者,其治之有统,统于脾也,阴虚为本者,其治之有统,统于肺也。”因为人之病,或为阳虚,或为阴虚。阳虚之久者阴亦虚,终是阳虚为本;阴虚之久者阳亦虚,终是阴虚为本。阳虚成劳有三种原因,就是夺精、气、火。精夺则火与气相次俱竭,气夺则火与精连类相失,火夺则致命火衰弱,阳痿不起。夺精、夺火主于肾,夺气主于脾。阳虚之症虽有夺精、夺气、夺火的不同,但以中气不守为最险;有形之精血不能速生,无形之真气适宜急固,所以益气急于填精也;回衰甚之火有相激之危,续清纯之气有冲和之美,因此益气妙于益火也;又脾气为诸火之源,故绮石先生得出“阳虚三夺统于脾”的结论。根据临床实践中对劳嗽、吐血、骨蒸和尸疰等病症的分析,其病理或为风火伤阴伤肺,或为损伤气血、阳虚血少,绮石认为“凡此种种,悉宰于肺治”,并强调阴虚劳症要以肺为极则,未见上述病证者,预宜清金保肺,见之则急宜清金保肺,由此得出了“阴虚之症统于肺”的见解。

针对前人治阳虚偏补命火,治阴虚偏补肾水的理论,造成要么桂、附煽其虚焰,要么知、柏燥津败胃,于是把补肾之法分别寄于肺、脾之中,主张:“补肾水者,不如补肺以滋其源”;“补命火者,不如补脾以建中”。

治虚三本二统论,说明绮石在重视五脏整体关系的基础上,强调肺、脾、肾为“治虚之本”,又突出肺、脾二脏的统摄作用,对虚劳的治疗提出了新思路与方法,为完善中医虚损学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紧密结合临床

《理虚元鉴》是一部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专著,除虚劳的病因、病机,治虚三本二统论和系统的预防观外,其余大部分内容与临床密切相关。首先,治虚脉法分为心肾不交、遗精梦泄、漏精、肾痹等十五种情况,脉法中包括一般常见的脉象和自己独特的临床心得。其次,内伤杂证中心肾不交、五交论、吐血、劳嗽、咳嗽、虚火骨蒸、遗精梦泄、白浊白淫、呕血、吐血、衄血、肠风便血、阳虚、软懒症等证均分别论述辨证,治疗大法及具体的方药。再次,论述了女人虚劳和传染性疾病尸疰和传尸劳的治法和方药。例如“女人虚劳”指出“此症阴虚成劳,总不离乎清金以为治也。再次,《老年怯症难治说》指出“不知少年精血易生,老年气血易亏,精力不长,病此更难得愈。”更有“少年之病难治而易愈,老年之病易治而难愈”的妙语,确是久经临床的经验总结。此外,下卷载22首经验方。由此可见,该书是一部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虚劳证治专著。

4 切实指导临床实践

《理虚元鉴》系统地提出了一套虚劳病因、病机、辨证、立法和制方完整理论和临床经验用方。自从问世以来在中医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病因方面提出先天、后天、痘疹及病后、外感、境遇和医药等六种情况,比较全面总结了导致虚劳的各种原因。病机方面,提出“心肾不交”“心肾不交与劳嗽总论”“虚火伏火”三论,都从“火”立论,这种观点成为虚劳理论体系的立论核心,对后世某些疾病的病机认识产生了积极影响。针对虚证,古代先贤多着重于论述脾和肾,绮石先生对肺的认识独辟蹊径。在治虚三本论中结合补肾中真水、真火,提出清金保肺和金行清化而合金水于一致。根据金生水,水救金二者的关系提出救肾阴的独特见解,如“阴虚为本者,其治之有统,统于肺也”“专补肾水者,不如补肺以滋其源”。再如辨治方面,《劳嗽初治法》:“盖肺部既亏,风邪乘虚而入,风寒入肺,化为火邪,邪火与内火交灼,则肺金愈伤,而咳嗽因之不止。……余凡遇此症,先以柴胡、前胡清理表邪,及桔梗、贝母、兜铃之类清润而不泥滞者,以清理肺金。或六七剂后,方用清凉滋阴之品,以要其终”,如此给临床诸多提示。该书下卷总结了汤丸散丹胶22首经验方,其中固本肾气丸和还元丹同治阳虚,充分体现了“阳虚三夺统于脾”的理论观点,均切临床实用。总之,该书是一部关于虚劳的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实用性著作,对临床起着多方面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汪绮石.理虚元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9.

[2]黄文东.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98-499.

[3]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1.

[4]刘星.中医各家学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20-228.

[5]五晓鹤.中国医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32-234.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4.012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4-0480-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康平201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