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探析

2016-03-12 02:17上海焦点实业有限公司王为炜
中国商论 2016年22期
关键词:产业园园区能源

上海焦点实业有限公司 王为炜

中国低碳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探析

上海焦点实业有限公司 王为炜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在不断增高,低碳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虽然还处于项目的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已经有成型园区可以作为参考。本文针对低碳产业园区内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且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模式、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模式、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电谷”模式、天津南港工业区模式等为例,对中国低碳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进行阐释,并对其选择路径展开讨论,旨在为项目研究人员提供有效的发展意见。

中国 低碳产业园区 发展 模式

1 低碳产业园区内涵分析

随着环保节能理念的传播,人们对于低碳的认知在不断加深,并且兴起许多和低碳挂钩的项目,低碳科技园区、低碳生态园区、低碳示范技术园区等,虽然都以低碳为主要经营理念,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装备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最优化处理机制。另外,我国在2011年集中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等规定,阐述了关于组织和开展低碳项目的试点任务,要求各地区政府给予必要的重视,并且要求各地以低碳环保和清洁循环为基础,进行园区建设的项目优化,促进我国生态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1]。

另外,我国研究低碳产业的专家也指出,低碳产业园区就是为了实现这个地区的低碳环保经济,利用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优惠政策制定等要素进行整体结构转型,利用最佳优化运行机制促进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向园区结合,从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建立低碳园区过程中,不仅要统筹兼顾实际排放量,也要有效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清洁生产技术进行项目集中升级,利用技术提升原材料以及能效结构,尽可能地将环境污染物投入到有效消解生产项目中,合理布局优化安排,顺利推进低碳产业集群的建立。总之,低碳园区核心在于产业发展,能源结构也以环保为主,形成优化产业结构形式,在技术方面也要突出绿色建筑项目和规划建设结构的优化。在实际管理方面,实现整体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在实际消费方面,实现居民低碳意识的建立以及低碳消费模式的转变[2]。

2 我国低碳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案例分析

2.1 案例1:中新天津生态城模式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中外合资项目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而中新天津生态城模式是中国和新加坡的战略性合作项目,特别是在低碳项目运行结构方面,我国在项目模式中借鉴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该模式中,将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以及产业引进机制方面都和低碳项目融合在一起。另外,针对交通和能源项目也实现了低碳环保机制,在实际低碳指标管理过程中,要针对具体情况制定GDP碳排放强度,管理人员根据实际园区运行模式,对绿色出行比例以及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等项目进行注重分析[3]。在园区的运行模式中,管理人员要规范园区内建设过程的各项指标,确保设计理念中充分融合项目低碳技术,将低碳理念融入园区的各项结构设计中,并且,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初要以低碳规划和低碳指标作为设计行为的引导,从而顺利推动中新天津生态城园区在低碳生态产业体系,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特色化发展结构的建设,顺利推动整体园区模式向绿色建筑、低碳交通以及低碳消费等方向发展,真正推进整个园区运行项目,践行科学发展观要义。

2.2 案例2: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模式

该园区内部主要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宗旨,在建立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化标准的基础上,实现整体项目能耗缩减的项目运行机制。在园区运行过程中,针对其运行模式实现了产业标准和阶梯式能源的有效衔接。在园区日常管理过程中,利用积极的手段,集中引进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碳排放的企业在园区内进行贸易交流。据不完全统计,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园区内部已形成了以电子、生物制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项目为主的产业链条,并且针对航天和服务业产业也实现了项目运行机制,再逐渐构建高端、高质、高能源的园区产业结构模型,从而助力整个园区形成优化的发展机制[4]。另外,园区内部还在运行“对应控制”策略,主要是应用低碳招商项目进行源头控制,推动产业绿色升级,以屏蔽高碳产业为基准,促进园区内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低碳发展。并且,对于产能落后项目进行集中剔除,保证产业能有效实现高碳产业的转移,真正实现了淘汰旧制、更换新制的目的,也实现了整体产业内部低碳结构转型机制的优化运行。

2.3 案例3: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电谷”模式

在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电谷”模式运行过程中,基础项目主要是为了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结构,促进整体项目的顺利运行,有效地推进整体结构实现低碳产业集聚式运行和发展,主要的能源集聚项目包括风电、光电以及高效节能等项目,促进其运行最优化的能源产业集群结构。在利用自身产业基础项目的同时,实现了产业集聚项目优化运行,有效途径循环累积效应运行[5]。

2.4 案例4:天津南港工业区模式

主要是以全新规划建设为基础,实现整体能源阶梯级运行,在利用核心项目技术的过程中,优化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主要是利用IGCC核心实现公用工程岛和产业结构链条的延伸。该园区主要以石化、钢铁精深加工项目为主。不仅以节约能耗和能源结构为基础,也实现了低碳化产业结构转型的需求。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该园区内部运行的是煤炭—焦化—电石—化工—建材产业结构,利用低碳功效实现了整体项目的优化。

2.5 案例5:天津滨海于家堡金融区模式

在园区内部运行结构和项目的过程中,主要是保证全新规划建设项目以及低碳建筑为核心的办公和低碳生活要求,在实际运行结构中,地区管理人员根据实际运行机制制订了《低碳设计及施工导则》,利用必要技术进行建筑以及交通体系的运行,在促进整体园区产业结构运行机制符合时代需求的同时,建立更加低碳环保的园区总框架。特别是园区内部这对能源领域节约机制,符合项目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空间节能30%~35%的要求,并且以低碳商务区为主要目标,运行结构也实现了整体项目的环保工程系统[6]。

3 低碳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选择路径

3.1 基于资源不同的模式发展路径

在产业园区选择发展模式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源结构和资源问题,在能源中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影响十分重要,要实现能源开采结构和项目运行正常,就要保证企业能优化利用能源结构。但是,在化石能源发展迅速的地区,企业会对其加工项目和能源开采项目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些园区只是运用单一化的粗放高碳特性机制,缺少对于环境的维护,这就会导致园区内部出现严重的污染问题,针对这样的园区,就要选择能源节约模式,将工作和运行重点放在高碳能源低碳化运行和利用方面,主要借鉴的园区模型就是上文提到的“天津南港工业区模式”的园区经验,在园区内部集中建立类似于循环发电系统等项目,能有效地提高企业间共享能源设施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一定程度上实现电力系统、蒸汽系统以及热水结构的多项联产,促进工业园区内部优化运行模式和结构[7]。不仅能符合工业园区内部热能消耗大的特点,也能有效地促进园区实现少油少气机制的建立健全。在项目运行结构中,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新能源发电项目,促进整体承载的优势得到有效的发展,并且利用自身能源结构促进管理人员建立优化的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集群。

3.2 基于功能不同的模式发展路径

在园区进行发展选择的过程中,功能模块对其影响非常深远,因此,管理人员要集中关注具体项目,运行最优化处理机制,确保能针对综合性产业园区进行有效的管理[8]。针对产业规模大、空间布局结构合理化的园区,要集中关注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若是基础园区的主营项目中产业门类比较复杂,居住人口比较多,就要针对其具体情况建立对应策略,可以集中参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模式”以及“中新天津生态城模式”两种,在园区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产业兼顾原则,保护对产业的结构进行综合化治理,建立有效的综合式低碳发展项目,若是出现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的问题,就要集中优化运行能源综合梯级的可循环利用,并且有效地建立可再生能源利用策略,以保证整体结构和项目运行完整。另外,管理人员也要集中处理低碳产业集聚以及低碳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隐患。

3.3 基于建设结构不同的模式发展路径

在园区建立方面,主要分为新建型园区和改建型园区。针对改建型园区,由于园区开设时间较早,内部设施对于项目会产生制约,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对基础信息和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并且园区内部工业项目转型还会受到空间布局以及交通设施的影响,这就需要管理人员按照必要的运行结构和模式进行项目推进,可以借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模式,建立优化低碳管理制度,利用必要的项目指标进行产业结构优化,积极地运行低碳环保技术于交通、运输以及能源处理机制方面,建立健全整体园区结构模型的优化[9]。

3.4 基于区域位置不同的模式发展路径

在实际项目处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最优化处理机制,要保证高端产业结构的运行负荷集聚效果,并且集中优化人才等项目运行因素。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部分地区工业化水平较高,对应资本也比较大,企业在产业基础项目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点,并且其运行优势也比较明显。工业园区就可以借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模式,集中推动区域内部推动整体战略性产业发展目标,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利用做优化技术进行项目发展,大力发展各方面现代服务业结构运行,真正实现产业园区内部项目结构优化升级。

4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工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要实现产业园区的低碳化发展,就要优化选择低碳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根据实际需求建立最优化项目处理模式,真正寻找适合于园区自身的发展路径,在借鉴对应模式优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在运行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结构的同时,建立更加多功能的低碳发展模式,建立更加高效节能的园区运行机制和模式,从而在根本上促进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朱坦,冯昱,汲奕君,等.我国低碳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推进路径探索[J].环境保护,2014(02).

[2] 许博涵,龚诚山,赖明当,等.离岛建设再生能源产业园区的潜力与隐忧:以澎湖低碳岛发展为例[C].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4.

[3] 张超.“低碳与安全”视角下的重装产业园规划实践——以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八角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C].2013第八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3.

[4] 李翅,侯硕,郭诗怡,等.“产城一体”背景下现代产业园区规划策略探讨——以四川省简阳市石桥片区大地产业园为例[C].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3.

[5] 丁泓予,王娇.五指山恒昌产业园绿色建筑的初步构想和装配式结构的应用[C].第十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6] 何子张,陈建林.探索可操作的科技园区低碳生态规划方法——以厦门科技创新园为例[C].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3.

F205

A

2096-0298(2016)08(a)-103-02

猜你喜欢
产业园园区能源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