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生物技术专业设置及改革初探

2016-03-13 16:11胡先运江家志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都匀558000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生物技术民族地区

胡先运,江家志,刘 瑛(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都匀558000)



民族地区生物技术专业设置及改革初探

胡先运,江家志,刘瑛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都匀558000)

摘要:在新形势下,探讨民族地区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知识结构、素质能力、职业取向以及培养目标定位,提出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为民族地区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物技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

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其核心是以DNA重组技术为中心的基因工程,还包括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细胞工程及生物制品等领域[1-2]。生物技术专业主要课程有: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进化、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设备等。近年来,民族地区院校纷纷设置生物技术专业,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物产业人才的需求,然而专业设置上明显倾向于理论教学,制约了生物技术专业整体的建设与发展[3-4]。办好生物技术专业对于支撑民族地区新兴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由于生物技术专业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极强的特点,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规律,探索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途径,对于又好又快地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生物技术的学科特点

(1)生物技术是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它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生物学、动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遗传学等几乎所有生物科学的次级学科,又结合了诸如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尖端基础学科。

(2)生物技术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现代生物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应用先进的实验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按照预先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体的一门技术科学。生物技术领域使用大量的现代化高精尖仪器,如超速离心机、电子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DNA合成仪、DNA序列分析仪等。

(3)生物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具有高效益、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的特点。

2 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 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以上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以及对生物技术人才的要求,在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上,应遵循以下几点:(1)继承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2)智育与德育相结合;(3)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5)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相结合;(6)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7)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结合。

4 民族地区生物技术专业设置

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基础课逐渐变化成“6+X”模式,即将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作为6门主要课程,另外根据学校特点及行业企业需求,设置了分子生物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课程作为补充。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安排是:大一、大二开设以上6门主要课程,并且都为高学分的考试课;从大三开始,开设分子生物学、生化工程、发酵工艺等课程作为补充。另外,生物技术是实验科学,通过实验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质量生物学人才的关键之一。制订实验课内容的改革和建设方案,减少验证性实验,淘汰过时的实验,多开设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和创造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是高校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

5 民族地区生物技术专业改革思考

5.1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体现合理性

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习,课程设置有基因工程、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主干基础课及相应的实验课,着重夯实学科基础。专业必修课中删除原有重复、不必要的课程,增设可增强学生操作技能的课程,如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必修课程。此外还增设了微生物综合实训、基因工程综合实训、细胞工程综合实训等专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技能训练环节。

5.2政产学研结合,提高民族地区服务能力

根据政产学研结合提出的三螺旋模型创新结构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由政府、产业及大学3种力量互动完成。政府职责主要是组织创新活动,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及环境,促进产学研间的交流,提供政策指导及服务;大学主要承担的职责以传播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同时进行知识创新与知识转移;企业承担的职责以创新技术转移及知识应用为主。因此,有效推动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是政产学研结合模式,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强化服务民族地区的能力。

5.3强化技能、实践操作及科研素养培养,以社会需求和民族产业发展为导向

在有效利用实践教学资源的同时,强调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对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可采取以下3种方式:(1)主要实践操作训练通过各类实践课程环节来完成,如课间实习、课程实训、技能竞赛、实验课程等,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强调综合性和设计性。(2)通过参与课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根据爱好和兴趣,参与相关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从而系统、规范地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此外,创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实现校企共育人、共发展,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岗位工作的能力。

民族地区生物技术专业设置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教育,同时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技能培养,政产学研结合,培养复合型生物技术人才,结合民族地区自身优势与社会需要,不断积淀凝练专业特色,提升办学竞争力,彰显差异化办学,全面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乔守怡.生物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教育部生物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文件,2004.

[2]韩雅莉.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3(S2):90-93.

[3]布日额,张继星,陈永胜,等.民族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和实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6):675-676.

[4]李德全.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讨和培养目标定位——以南通大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2(41):7-8.

基金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5GZ48861);贵州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资助(黔教科20090114)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2-0148-02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生物技术民族地区
生物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
浅析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现状与对策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