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

2016-03-14 18:19
湖北社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活空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刘 燕

(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北京 100032)



论“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

刘燕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北京100032)

摘要:优化“三生空间”的结构和格局之所以成为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空间布局的核心任务,是由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以及生态文明空间布局的现实状态决定的。其中,生活空间是人类进行吃穿住用行以及从事日常交往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是延续和培育劳动者的主体场域;生态空间是自然基础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要界定了人类活动的地形地貌、活动区域、地理位置等场域内容,是维持劳动主体生命活动的栖居之地,同时,也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提供生态前提,是任何社会生产活动顺利运转的先决条件。而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的空间场域和空间结果,即构成生产空间。生产空间是劳动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受自然和历史条件局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只有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以及集中性与平衡性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促进“三生空间”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三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建构了整个生活世界。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人类实践存在的基本形式,并构成了人类生活世界的总体面貌。在当前历史条件下,“三生空间”失衡是造成环境污染、灾害频发、能源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重要原因。促进“三生空间”协调发展不仅关系生态系统的发展状态,而且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成为优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空间布局必须要面对的核心课题。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促进“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空间布局思想为指导,以“三生空间”的内在运行机制为客观依据,深入研究“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

“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内含横纵两个维度,具体包括系统构成与历史演进过程等内容。

1.“三生空间”的系统构成。

“三生空间”的内部结构和分布格局是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优化“三生空间”的结构和格局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其中,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生产关系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可见,以劳动实践为基础,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至少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等方面的矛盾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内含“人—自然—社会”的矛盾结构。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1](p519)生态空间是这些自然基础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要界定了人类活动的地形地貌、活动区域、地理位置等场域内容,是维持劳动主体生命活动的栖居之地,同时,也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提供生态前提,是任何生产活动顺利运转的先决条件。当然,人类作为生命体存在,“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1](p531)人们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的生命,同时承担着种族延续的使命。生活空间是人类进行吃穿住用行以及从事日常交往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是延续和培育劳动者的主体场域。为了生活,人们还必须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们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活,与物质生产方式的性质和水平是一致的。[1](p520)而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的空间场域和空间结果,即构成生产空间。生产空间是劳动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总之,以实践活动为根本出发点,以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社会为主线,形成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综合系统。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随着实践活动的推进,人们逐步形成了生产、生活、生态秩序的历时性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此相适应,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发展目标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国土空间范畴的共时性要求,也是优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空间布局必须要解决的核心任务。劳动是自然尺度与人的尺度的有机统一,劳动尺度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必然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空间布局的全面实现。

总之,劳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三生空间”是劳动主体、劳动储备、劳动过程、劳动更新的基础和源泉。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相互影响、相互制衡构成整体性的存在。

2.“三生空间”的历史演进。

受自然和历史条件局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劳动是社会实践的基础和核心,既是优化“三生空间”的根本动力,也是衡量“三生空间”系统功能的根本尺度。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分工居于主导地位,生产和生活皆仰仗于自然空间的慷慨馈赠,“三生空间”混沌一体,生活空间居于主导地位。“三生空间”的建构形式和建构规模主要依赖自然气候条件、植物的生长季节和分布结构、动物的繁殖和迁徙规律等自然因素。之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过性别分工到三大分工的完成,人地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空间形态,空间组织结构经历了水平向金字塔型的转变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表现为抽象的时间与空间,劳动的一般形式掩盖了劳动的特殊形式,“人—自然—社会”的空间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资本逻辑成为征服一切的力量,商品、货币、资本关系获得普遍发展,造成“人—自然—社会”的共生性秩序严重失衡,展现为“三生空间”的区隔和分异。以异化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城市和农村相分离,破坏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有机联系。生产空间挤占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工人要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必须定期跑出城市。[2](p133)“三生空间”的自然属性构成资本无限扩张之自然边界,“三生空间”的同质化发展必然导致资本危机的全面扩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空间布局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替代物、超越物,又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具有鲜明的过渡特征。如何平衡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是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阶段的必要条件之一。共产主义是必然布局的结束和自由布局的开始。“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3](p928)消除劳动的外在目的性和外在必然性,必须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变革。构建和谐的“三生空间”,至少要考虑劳动体制、所有制形式、社会分工以及工作日的缩短等方面因素。在自觉生态文明空间布局阶段,将消灭“三生空间”失衡的阶级根源、社会根源,生态空间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总之,“三生空间”是彼此交叉的共生性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要促进“三生空间”协调发展,必须坚持自然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促进劳动的自由发生。

二、“三生空间”的制衡机制

“三生空间”的和谐稳定是人类的公共福祉,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条件。促进“三生空间”的协调发展,必须正确认识“三生空间”的制衡机制。

1.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是“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根本力量。

生产空间在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根本力量,是“三生空间”发展的关键环节。

生产空间作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本属性之一,其决定地位是由物质生产的根本地位决定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空间的主体内容是采集、渔猎、农耕等,生产空间的分布是孤立、分散的,空间活动范围非常狭小。与此相适应,生活空间主要表现为必要的生理活动、少量的娱乐活动,层次比较单一、局限。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被动进行的,所以生态空间的建构还处于萌芽状态。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生产空间进一步专业化、集中化,进而为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发展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物质内容和技术支撑。但是,对于资本家而言,只有生产空间对创造使用价值有直接意义,所以劳动者的主体空间为统治阶级操纵,生产、生活、生态活动的丰富性被剥夺,“三生空间”的框架结构处于畸形状态。“大家知道,空间的节约,从而建筑物的节约,使工人拥挤在狭小地方的情况多么严重。”[3](p106)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消除了“三生空间”畸形状态的客观基础。对于劳动者尤其是社会主义劳动者而言,生产空间集约化发展是根本,生活空间宜居适度是目的,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是前提。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是扩大再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基本途径,是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丰富发展的客观源泉。另外,在空间总量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促进生产空间的集约化发展,还可以压缩生产工具、生产场所的空间占用比例,减少生产空间对生态空间的挤压和侵占,进而为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繁荣创造更多的余地。生产工具的空间节约化,不是简单工具的倍数叠加。从手工工具到机器体系,劳动工具更加复合化、精巧化,尤其是自动化的功能体系取代了原有工具的庞大身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工具的根本性变革必然推进整个工艺环节的压缩,带来全行业的空间集约。生产空间的集约化发展不仅可以减少工业的整体建筑面积,而且有利于减少农业对耕地、草原、森林的占用,为自然生态环境保留更多的自我更新、自我修复的空间。

总之,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内涵式增长,减少生产空间扩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为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丰富发展创造物质基础。

2.生活空间宜居适度是“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生活空间是人们吃穿住用行以及日常交往的空间存在形式。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既要有生产空间的支持,也包含了对生态空间的要求,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最终都是为生活空间服务的。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是正确协调“三生空间”关系的重要纽带。

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出发点。所谓的集约高效、宜居适度、山清水秀都是强调空间对人的积极意义,人类是空间价值评定标准的制定者、执行者、评价者以及受益者。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的目的之一是通过节约国土空间占用,进而保证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充足性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目的之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人类发展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生活资料都是在生产空间创造的,比如通过农业生产空间获得的粮食、棉麻衣服用品,通过畜牧业生产空间获得的肉食禽蛋,通过工业生产空间获得的房屋建筑材料、交通设施等等。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如清洁的空气、清洁的水源、绿色的林荫道、广阔的原野、茂密的森林等等。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是人类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是对城乡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根本生活需求的总体权衡。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最后都回归于生活空间,回归于当代人以及人类子孙后代的生活需求。显而易见,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准是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最直接、最切近目的。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主体,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都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者在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

总之,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重要目标是重构家庭的双重职能,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纽带。只有实现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才能推动城乡、区域、民族关系融合发展,促进“三生空间”的和谐建构。

3.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是“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

生态空间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提供生态前提,并规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发展方向。

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是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生态需求的基本途径。人类必须依靠自然产品存活,同样,空气、水源、矿物产品等必定以某种空间形式表达出来。生态空间直接参与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过程,同时也是生产、生活的初始源泉,并构成人的无机身体。首先,生态空间为人类提供基本生产资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p158)生态空间为工业发展提供矿藏,为农业发展提供耕地,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草原,为渔业发展提供水体空间和鱼类资源。其次,生态空间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生态空间是直接或间接提供生活资料的基地,人类食用的粮食、蛋类、肉类主要是由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人类住宅所需要木材是由森林生态系统保障的。再次,生态空间为人类精神活动提供自然对象。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既是自然科学的对象,也是艺术的对象,构成人类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的无机界和精神食粮。[1](p161)生态空间日益缩小使得人类的精神世界无处安放,只有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才能满足人类崇尚自然、回归荒野的渴求。又次,生态空间能够满足人类的生态需求,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子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元素。人类有类似于其他动物的自然需求,需要与自然界进行持续而稳定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1](p225)生态空间恶化的必然结果是自我恢复能力的下降,是功能性的丧失。因此,只有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才能保障生态资源的稳定和持续性供给,才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总之,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是保障生态产品供给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三、促进“三生空间”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则

“三生空间”的异化状态是历史与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促进“三生空间”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具体原则:

1.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促进三者互利共赢符合自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是衡量“三生空间”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经济效益是指以最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支出获得最多的经营成果。社会效益是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物质文化需求。生态效益是指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活动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有益效应和有利效果。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是狭隘的存在,也是自身活动的目的,然而,“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4](p137)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标准逐渐泛化,人、生态环境都成为获取经济效益的附属品。自然消耗并未或者无法完全纳入生产成本的计量之中,导致很多自然资源、自然力处于无偿使用或者非对等使用的地位。特别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滋生了劳动力的相对过剩,为资本家榨取体力、智力提供空间。经济效益片面驱使生产空间极度扩张,必然导致对自然力、劳动力的无节制使用,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疯狂掠夺,以及对生活空间的肆意侵蚀。

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要求在使用范围内促进三者融合,在具体空间范畴内分清层次。在优化生产空间布局的过程中,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多样性指标。必须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评定标准和保护制度,在可能范围内将生态成本纳入经济成本之中,避免生态环境“公地悲剧”重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类全面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在优化生活空间布局过程中,要全面衡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长远规划,促进生活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引导生产空间的科学化、创新化发展。要树立正确的需求观,坚持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促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低碳化、节约化。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的优先地位。与此同时,也要兼顾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也是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维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一致性。如果单纯强调生态效益,违背人类生活的合理需求,必然丧失民众的支持与配合。无论是促进生产空间的集约化发展,还是促进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求。

总之,只有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促进“三生空间”和谐发展。

2.坚持集中性与平衡性相统一的原则。

“三生空间”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体功能结构,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调整三者关系。

自人类结束游耕游牧生活以来,人口开始向大江大河流域集中,最初的生活集中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力。随着社会分工、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发展,工业生产空间开始向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大城市集中,以便更好地利用原料、市场、运输轨道等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节省基础设施和管理成本费用,增强规模经济的群落效应。只有大规模地应用机器,才能促进工人的集结,才能大规模地应用自然力。[4](p356)集中不代表失衡。如果忽视“三生空间”的位置、比例、结构,必然会产生各种负面效应。例如,生产空间、生活空间过度集中于城市,给城市周边环境带来严重负担;人口、生产过度集中于城市,必然给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各种生活排泄物、生产排泄物不能有效回归土地,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过程。目前,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性质的生产空间正逐渐由发达国家、中心地区向发展中国家、落后及边缘地区转移,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负担。清洁、高端的生产空间集中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阻碍了适用技术的合理转移和扩散。同时,由于自然、社会、群落之间的联动性效应,部分地区的生态恶化现象开始向全球扩散,比如大气污染、气候变暖等。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片面化发展,往往会破坏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比例关系,造成生产相对过剩,产生资源浪费的问题。正是“三生空间”的片面集约化发展,加剧了乡村从属于城市、边缘地区从属于中心地区、发展中国家从属于发达国家的态势。

因此,促进生产空间的集约化,要协调生产性空间与非生产性空间的比例关系、生产性空间内部要素的比例关系,保持生产结构、生产总量的平衡。同样,只有坚持区域、全球经济的平衡发展,才能保障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比例平衡,才能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保障社会再生产的有机协调,从而消除区域、国内、国际的两极分化现象,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在社会发展中,“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成为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的需要”。[5](p313)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必须要坚持集中与平衡相统一的原则,促进城乡、区域、全球经济平衡发展,促进自然、社会和人之间的有机统一。地球是一个有机系统,只有坚持集中与平衡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城乡、地域、国际互动机制,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平衡发展的目标。坚持集中性与平衡性的统一,与促进城乡、地域、民族以及国家之间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总之,优化生态文明空间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宏观层次上要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种种关联,在中观层次上要正确对待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要规范思维习惯、消费行为等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张晓予

基金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伦理诉求”(15JJD710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燕(1981—),女,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研究人员。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6)03-0005-05

猜你喜欢
生活空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活空间与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的研究进展
智己AIRO 流动的艺术品
山骨云根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年年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