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分析

2016-03-15 07:39白曼曼
关键词:嘉莉妹妹防御机制弗洛伊德

白曼曼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00)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分析

白曼曼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根据嘉莉与两位男性之间的交往情况和她表现出来的相应态度,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的动力理论分析美国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的长篇小说《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内心挣扎及其人格内部各结构的冲突,诠释小说中嘉莉这种爱情抉择与她的人格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得出嘉莉的两段爱情是其人格的牺牲品的结论。

关键词:《嘉莉妹妹》;弗洛伊德;焦虑;防御机制

一、引言

西奥多·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主要以欲望为主线,描述了女主人公嘉莉妹妹从一位农村姑娘变成纽约百老汇著名演员的整个过程,并对其生命沉浮中的种种心理变化进行了细致刻画。小说不仅揭露了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道德沦丧,而且反映的道德观念也一反传统,因为嘉莉妹妹最终非但没有为其堕落行为受到惩罚,反而却红极一时。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自然主义作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先驱。他的小说《嘉莉妹妹》(1990)是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部作品。然而,自小说问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部作品被当作伤风败俗的书而遭到封杀。小说的“不道德”名声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德莱塞所塑造的嘉莉妹妹这位主人公身上。[1]小说描述了来自乡下的女主人公嘉莉妹妹在沦为两位男人杜洛埃与郝斯渥的情妇后变成百老汇著名演员的整个过程。嘉莉妹妹最终非但没有为其堕落行为受到惩罚,反而却红极一时,因此一些评论家认为这种道德观念是一反传统的。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这部作品是消费主义的产物,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女性主义的典范,却鲜有学者研究小说中嘉莉妹妹做出选择的背后动因。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出发,剖析嘉莉面对两段爱情时的抉择,进而揭示这种爱情与她的人格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二、嘉莉的初恋——本我扩张的需要

被誉为“20世纪思想界哥白尼”的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几个方面构成的,他从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垂直层次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把本我看作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原始的欲望和本能,它所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理性部分,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器。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理性部分,它是现实化的本我,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接受现实,防止在追求本我的过程中违反社会准则、道德准则和法律的约束。超我是从自我中发展起来的,道德化的自我,它是人格的最高层次和理想部分,它是监督和制约本我非理性欲望的检查器,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和在道德教化与控制下形成的道德良知。

年仅十八岁的嘉莉犹如一个装备尚不齐全的小骑士去神秘的都市探险。关于嘉莉对物质生活的渴望,从小说中对嘉莉初次遇见杜洛埃的描写中略见一斑。当嘉莉初次遇见杜洛埃时,嘉莉的注意力集中在他身穿的摩登方格呢料子套装,手上的好几枚戒指,背心前面晃着的一根精致金表链,外加一双檫得珵亮的棕褐色厚跟皮鞋上。在他那华丽的服饰映衬下,嘉莉觉得自己相形见绌,无比寒酸。在杜洛埃华丽丽的外表同嘉莉对大城市美好和繁华的憧憬的相互印衬下,单纯无知的嘉莉觉得自己的未来也将在这美好的地方熠熠生辉。嘉莉妹妹的本我代表着她对金钱和物质生活的向往。这一探险为本我的苏醒创造了条件。

同时,大城市的繁华使她眼花缭乱,她渴望着“精致的拖鞋和长统袜子,优美的皱边衬衫和衬裙,花边、缎带、发梳、荷包”。[2]当她看到城里人拥有的财富、时髦和安逸时,妒忌的火焰在她心中的流淌。第一次在鞋厂找到工作以后,嘉莉对她那四块半的周薪做出了种种美梦——买各种她梦寐以求的物品。可是,残酷的现实很快就将绝妙的幻想打回原形。姐姐敏尼家捉襟见肘的生活,嘉莉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的屡屡受挫都使得现实生活中物质的匮乏和嘉莉内心的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她对物质生活更加向往。当她再次遇见杜洛埃时,他那华丽的衣服、健壮的身体以及给她的两张软软的十美元的绿钞已经完全俘获了嘉莉的心。嘉莉拿着这精美的绿钞,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快乐。

著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认为,真正的爱是爱的能力的一种表现,它不是被人喜欢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为被爱者成长和幸福所做的积极奋斗。由此可见,嘉莉并不爱杜洛埃。这一点在小说中也得以体现,“她实际上并不热爱杜鲁埃。她比他聪明。她已开始隐隐约约看出他的缺点所在......”。[2]此时嘉莉的自我已经无法在本我与超我之间进行平衡,在本我的强大驱动力下,自我不断妥协、退让,无条件地屈从于本我的扩张。在本我控制人行为的阶段,人的行为服从本我,按本我遵循的快乐原则行事。不顾社会的伦理道德,追求本能的快乐满足和快乐感受是它的唯一目的。于是,嘉莉就这样从姐姐敏尼家出走,投向杜洛埃的怀抱并开始了她的第一段爱情——成为杜洛埃的情妇。这一出走表面上是嘉莉与姐姐敏尼分离,实质上是嘉莉与贫穷的决裂,与道德挥手告别,向着本我的快乐和满足奔去。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中的自我、本我和超我是追求能量守恒定律定律的。健康的人格拥有强大的自我,自我受到来自超我的约束,同时也满足本我的需求,三者如果能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人格就会健全。反之,当本我获得了过多的能量,自我和超我就必然失去能量,能量的失衡必然导致人格的畸形。嘉莉自身的大部分能量被本我操纵,以至于她不顾社会的伦理道德,追求本能的快乐满足和快乐感受。杜洛埃也是一样,他一味地追求快乐,自我向本我倾斜的可能性远远超过向超我过度的可能性。这段恋情是嘉莉和杜洛埃畸形的人格的发展的产物,因此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爱情也一定是畸形的。

三、嘉莉的再恋——畸形人格发展的产物

在弗洛伊德看来,任何一个人的人格都不是自然地凭空构成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人格的发展是人的“自我”对“本我”的了解和控制,是人与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的结果。在本我和超我的夹击和人格三部分能量不协调的情况下,自我的机能便会失调,自我便进入了焦虑状态。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的发展,是自我对于危险的反应,及逃避之前的预备”。[3]焦虑在人格的发展和人格活动作用的动力状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嘉莉是真的快乐吗?一方面,杜洛埃为嘉莉购置美丽的衣饰,带她出去玩乐,但是他只能在物质上给予嘉莉一定的满足。随着嘉莉逐渐融入大城市的生活,她的欲望也就越来越强烈。当嘉莉和海尔太太同游了华丽的高楼大厦和花园住宅以后,新的欲望即随之而来。嘉莉对眼前与杜洛埃同居的生活开始不满足了,她向往着能够住到代表着更多财富的大房子里,同时也向往着一种更高贵的生活。嘉莉本我的欲望愈发强烈,而杜洛埃再也满足不了嘉莉本我的欲望和需求。另一方面,杜洛埃无法满足嘉莉内心的欲望。杜洛埃只是爱慕嘉莉的漂亮脸蛋,并不想跟嘉莉结婚,为婚姻所羁绊。每次嘉莉要求杜与其结婚时,杜总是许下种种诺言,而不愿意给嘉莉一个在当时对女人来说极其重要的妻子名分。因此,嘉莉违背了道德准则而成为“坏女人”。弗洛伊德认为,道德性焦虑源于自我对超我的服从关系,是自我由于对超我惩罚的惧怕所产生的感情,是一种负疚或者羞愧的痛苦感受。[4]这种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羞耻感和负罪感,伴随嘉莉的超我而产生。在本我和超我的夹击下,嘉莉的自我进入了焦虑状态。这种道德性焦虑植根于嘉莉的潜意识中,挥之不去。嘉莉“感到悲哀和担忧”,内心在思索失去的是什么?

当杜洛埃推托嘉莉的结婚请求时,嘉莉“起初有些不安,有点焦急,要把他完全抓住,但是后来,就安心地等待着了”。[2]为什么如此想要内心宽慰的嘉莉却要把和杜洛埃的婚姻等等瞧呢?因为此时的嘉莉见识到一个许多方面都比杜洛埃要高明的人——赫斯特伍德。赫斯特伍德外表温文尔雅、举止高贵,为人体贴入微、殷勤周到,他比杜洛埃社会地位高,更能满足嘉莉的物质欲望也更会讨嘉莉的欢心。面对赫斯特伍德的表白,嘉莉的“身心都极度兴奋”。[2]事实上,嘉莉并不是真正爱赫斯特伍德,她只是迷恋赫斯特伍德优雅外表下的更加高档物质生活。嘉莉本我对快乐和物质的追求以及自己对成为人妻的合法地位的执着要求使得她投入赫斯特伍德的怀抱。嘉莉以为自己找到了祛除这种道德焦虑的根本方法,但是当她得知赫斯特伍德已有家室时,她的美梦破碎了。她毅然决定和赫斯特伍德断绝关系,可是却被赫斯特伍德骗上火车,与赫斯特伍德逃离芝加哥。

人们在焦虑的警报响起时,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在人格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为了应付、克服或顺应这些外部挫折、内心冲突、个人局限、焦虑等情景,人们还必须掌握各种有助于人格发展的动力机制,如求同机制,防御机制等,使人格不断向前发展”。[5]笔者认为,小说中遭受道德性焦虑的嘉莉试图采取求同机制包括目标性求同机制和对象丧失型求同机制减轻焦虑。

目标性求同机制指向特定目标模仿或按照另一个人的某些方面去行动。首先,嘉莉努力学习有钱人的举止打扮。在杜洛埃多次推托嘉莉的结婚请求后,她模仿别人的神态和时髦的小动作,学习梳理新发式,刻意模仿别人的优雅风度。小说中是这样描写赫斯特伍德斯特伍德第二次见到嘉莉时的情景的,“他所看到的这个年轻女人,已远不是杜洛埃最初与之交谈的那个嘉莉了,原先在服饰和姿态上的缺点已经不见了她漂亮、文雅,因不够自信而非常腼腆……使这位男人群的一本正经的伪君子大为倾倒。”[2]弗洛伊德将这种向所渴求的目标进行模仿的行为称作目标性求同机制。在嘉莉自我感到焦虑后,自我便发动防御机制摆脱焦虑。嘉莉通过模仿有钱人的仪表仪态,褪去自己的乡土气息,提升自己的魅力,让杜洛埃抑或是更加富有的男性和自己结婚,获取自己在城市一隅的合法地位。

对象丧失型求同机制指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对象或不得不放弃他,他就会力求在她的自我中心中建立对象,把该对象的特点吸收到自身中来,以补偿他的损失。[5]潜逃至纽约后,嘉莉和赫斯特伍德开始了新的生活。起初,嘉莉呆在家靠赫斯特伍德在外面赚钱养家,赫斯特伍德是这个小家的顶梁柱。可惜好景不长,几年之后,赫斯特伍德斯渥的事业遭遇挫折,从此一蹶不振。而嘉莉自我中的这个顶梁柱的形象彻底丧失了,于是她不得不在自己的自我中建立起这个男子汉形象来养活这个所谓的家。嘉莉的道德性焦虑已经无法得到缓解而只能被投射到外在的现实世界。于是她开始四处打听,到处找工作。最终,嘉莉登上了舞台并大获成功。与此同时,她和赫斯特伍德的恋情也伴随着她的搬走而告终。

防御机制是自我对付焦虑的非理性形式,它们既为自我提供了某种保护,也多多少少对人格发展形成阻碍。但随着人体生长发育,神经系统不断完善,自我在处理各种内外问题的锻炼中不断成熟,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而也最终使个人和整个人格不断向前发展。[4]爱情心理学家Casler把爱看作是人格缺陷的基本反应,她认为“爱就是害怕失去获得满足的源泉”。嘉莉对爱情的需求是其满足的源泉,是她人格缺陷的标志。嘉莉的两段感情却建立在她本我膨胀,人格畸形发展的基础上。杜洛埃和赫斯特伍德都在嘉莉人格发展过程中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他们间接性地帮助嘉莉采取某种防御机制消除焦虑并实现人格的完善,成为是嘉莉人格成长过程的牺牲品,因而这种建立在人格完善基础上的爱情也必定是畸形的。

参考文献:

[1]王蓉.嘉莉妹妹的新女性形象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5):54-55.

[2]德莱塞.嘉莉妹妹[M].裘柱常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3]赵丽琴,石勤.精神分析的焦虑理论述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75-78.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杨韶刚,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嘉莉妹妹防御机制弗洛伊德
防御机制在医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中的中介作用*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探析《嘉莉妹妹》主人公的成长之路
以《嘉莉妹妹》和《平凡的世界》为例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异
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看《嘉莉妹妹》中的人物原型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防御机制的对照观察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大学生防御机制及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