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偏关地名历史文化信息解读

2016-03-15 12:54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命名历史文化

贺 娟

(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 050024)



山西偏关地名历史文化信息解读

贺 娟

(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 050024)

偏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古代边防关口,每个方言地名都是当地居民智慧和精神的结晶,记录了这座古关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形成、发展、演变几百年的历史。这篇文章通过对偏关县辖473个自然村村名的系统分类和详细考察,解读了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深刻认识到地名与地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偏关地名;地名命名依据;历史文化信息

偏关县地处晋西北的晋蒙交界处,西临黄河,北依长城,自古为边防重镇,行政区属山西省忻州市。本文对山西省偏关县辖4个镇(新关镇、天峰坪镇、老营镇、万家寨镇)6个乡(窑头乡、楼沟乡、尚峪乡、南堡子乡、水泉乡、陈家营乡)以及下属的各个村的村名的命名依据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系统的分类,从而揭示偏关地名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

一、偏关方言地名的命名依据

从偏关黄龙池、梨园、吴城三处出土文物的考证,确定偏关为“新石器遗址”。早在新石器时期,偏关就有人类居住,繁衍生息。因此当地地名的命名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本文以各乡镇为单位对各地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分类:

(一)以当地地理位置、地貌特点为命名依据

偏关境内丘陵绵亘、沟壑纵横。因此黄土梁、黄土峁、沟谷地形比较典型,其中80%的地名直接反映了这些特点。在偏关方言中这类地形特点主要用以下词语来表达:“梁”“埝”(当地地形名,两阜相交,两谷相切的未断处)“沟”“洼”“峪”“咀[1]”“峁”“疙旦(河湾淤沙沉积之地)”“塔(当地泛指塔形的建筑)”。比如以此命名的村庄有:

城关镇:西沟、南沟、马梁、赵家塔、磁窑沟、大红沟、泥埝、石洼、深埝、和尚峁、马次梁、阳塔、沙疙旦;

窑头乡:杏树埝、张家埝、铁驼埝、高家埝、泉子沟、何家沟、八打洼(地处坝子山第八个山洼处);

天峰坪镇:寺沟、小蒜沟、苏家梁、韩家梁、欧梨咀(楼山脚下一山咀上,四面环土石,雨水一多即成稀泥)、黑豆埝、石峁;

陈家营乡:杨家洼、窑子咀、张家埝、天洼、秦家咀、杜家沟、薛家咀、小陡沟、韩家沟、寺儿沟、桦林沟、阴窝沟、应子洼;

老营镇:杏儿咀、鸭子坪、南坪;

水泉乡:石家埝、七家坪、高峁、百草坪、池家塔等;

教儿埝乡:孟家咀、野羊洼、小元峁等;

南堡子乡:南沟、教子沟、地椒峁、上井坪、下井坪;

尚峪乡:东上峪、菜树峁、宋家埝、白草坪、甘草咀、黄榆沟、碾儿沟、甘沟、西洼。

(二)以历史上本地区存在的自然资源为命名依据

地名可以反映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状况。因为一些流传至今的地名是以历史上本地存在的自然资源为命名依据的。

城关镇:桑林坡、桃薄村、柏坡;

窑头乡:杏树埝、芦子沟(村中有一湿沟为湿地环境,盛长芦苇);

天峰坪:桦林堡、小蒜、黑豆埝、梨园;

陈家营乡:八柳树村、柳树庄窝、桦林沟;

老营镇:鸭子坪(相传上古时此地积水成湖,有野生鸭栖生)、花园(古时候此地森林茂盛,百花盛开);

水泉乡:后海子(古时候为一海子)、麦老坡(原名麦绿坡,因为古时候种植麦绿而得名)、麻黄埝(其地生长草药麻黄)、白草坪(建在坪上,百草丛生);

教儿埝乡:野羊洼(古时此地野羊居多)、朱儿洼(此地野猪最多,原名猪儿洼)、木瓜贝、柏杨岭;

南堡子乡:大虫岭(古时此地森林茂盛,常有大虫出没)、地椒峁(该地产野生地椒);

尚峪乡:茶树峁、豆儿沟、甘草咀(该地生长中药甘草)、獾子塔(此地野生动物獾子较多而得名);

曹家村乡:苍黄坪(相传古时此地黄榆茂密,苍茫一片)、柳沟;

楼沟乡:柳埝坪、杏埝;

大石洼乡:桃卜湾(古时盛长桃树);

万家寨乡:桃树坪、柏树峁、麻池塔(常种麻子)、槐树庄窝;

(三)以姓氏为主要命名依据

偏关县城有姓氏270个[2],姓氏繁多,因其都为人们所熟知,命名时不需要有较高的文化背景,所以多采用这种方式,交流方便。比如:

城关镇:路家窑、 马家坡、赵家塔、杨家山、沈家村、贺家山、马家埝、阎贵家嘴(相传名为阎贵者立村);

陈家营乡:陈家营、高家湾、柴家山、杨家山、常家窑、杨家洼、王家窑、杨家营、秦家咀、黄家营、曲家湾、阎家贝、杜家沟、张家山、陈家山、薛家咀、刘家窑、韩家沟;

老营镇:魏家湾、林家坪;

水泉乡:石家埝、七家坪(原名戚家坪,戚姓在此定居)、孙家梁、刘家咀、关家新庄窝、高峁、弓家贝、甄家沟;

教儿埝乡:孟家咀、武家庄窝、冯家窑、史家疙台、周家沟、段家沟;

南堡子乡:黒家庄(原名郝家庄)、张家庄;

尚峪乡:马家窑、宋家埝、杨家尚峪、曹家沟、赵家沟、阎家塔、邓家山;

曹家村乡:曹家村、阎家沟、冉家营、李家山、刘满庄;

楼沟乡:窦家深埝、杨家窑、刘家沟、王家坪、张家坪、韩家疙瘩、刘家坨、尹家埝、韩家畔;

大石洼乡:张家沙埝、霍家沟、阎家洼;

马家埝乡:马家埝、穆家埝、蒙家咀、庞家咀、贾家埝、郝家山、靳家山;

万家寨乡:葛家山、常家堡;

黄龙池乡:胡德林嘴(传说最初有一个叫胡德林的人在此定居)、岳家窑、宋家庄窝、李家咀、邓家咀、薛家沟。

(四)以历史上的军事活动为命名依据

据《偏关县志》记载,偏关县“初为寨,宋时属火山军,元代升关。明代为边关重镇,设兵驻防,清代曾驻绿营兵。抗日战争时期部队往来,亦为军事要地”,由此可见偏关的重要战略地位。今天在许多地名中我们依旧能看出当时军事活动的痕迹。比如:

老营:仅次于县城的第二大城堡,周围群山环绕,西北边紧靠长城,关河流经于此,为历代边防重镇。在《偏关县志》中这样描述它:“老营左控平鲁,又接偏头、阳方诸口,恃为耳目,最称要害。”

万家寨:地处黄河东岸的一座山峰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地势十分险要,相传明万历年间为防止外患,兵部右侍郎,蓟辽总督万世德在此建寨。

城关镇:路铺村,清雍正年间划归河曲管辖,并派驻官兵,司烽堠烟火。

窑头乡:下火头村和上火头村,历史上都曾驻扎过火头军。

陈家营乡:陈家营(历史上为军队驻扎之地)、马站(古时候为驻军要地和传递檄文要站)、杨家营(古时为杨家将扎营之地)、黄家营(历史上有军队驻扎);

马家埝乡:马营咀(古时候驻扎过兵马营);

楼沟乡:上铺村(古时候曾驻兵设铺)。

(五)以当地的寺庙建筑物为主要命名依据

偏关县地处干旱少雨地区,春季多沙尘,气候条件比较艰苦。当地居民大多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日子。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封建,信奉鬼神,这些直接反映在几乎“村村有寺”的状况中,大多地名都保留了这些习俗。比如:

天峰坪镇:寺沟村、姑姑庵(当地居民称尼姑为姑子,相当于现在的尼姑庵);

陈家营乡:寺儿沟;

老营镇:岩头寺;

南堡子乡:龙王堂、南泉寺;

曹家村乡:庄子寺、柏杆寺;

马家埝乡:寺埝堡、庙儿梁、红庙;

黄龙池乡:古寺、寺疙塔。

(六)以历史真实故事或神话传说为主要命名依据

聚落的存在都不是偶然的,每个村庄的形成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或是一段美好的神话传说,这些也被人们记载到最具标志性意义的地名中。比如:

城关镇:白龙殿(旧志载“白龙洞在关东北六里,山环峰绕,幽谷危岩,盛夏忘暑,常有一条白龙出没”)、高家上石会(原名高家上十回,《偏关县志》载:“该村高姓,祖先为陕西米脂县人,有兄弟二人,为生活所迫,频年多次外出逃荒,第十回在此定居,感颠沛流离之苦,故名”)、上尧王坪(传说尧王到过此地)、舍身崖(旧志载“去城五里许,崖高佰仞,昔有孝妇,求姑病愈,愿以身代,舍身于此,故名”);

窑头乡:铁坨埝(旧志载“俗传铁坨头出并州太原府镇铁楼下,其尾在此,故名”);

陈家营乡:卧龙滩(相传真龙落于此);

老营镇:方城(传说原老营镇拟建于此,标志既立,天明尽失,为狐仙摄取,后改名);

教儿埝乡:教儿埝村(原名叫儿埝,相传古时有居人子樵而不归,父母哀号终日,村人怜之,改村名为“叫儿埝”);

楼沟乡:磨老洼(原名为卧龙洼,相传古时有真龙栖息于此)、吴城(据《东周列国志》记载:战国时候魏文侯派大将吴起做西河太守时,为了防备秦国,在此修筑土堡一座,取名吴城);

大石洼乡:光明村(相传明朝末年,李自成的起义部队在此打过一仗,战争结束时,天刚刚亮,故起名为“光明”);

黄龙池乡:教官咀(古时曾出过一个武教官)。

二、地名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通过对偏关县众多地名命名依据的系统考察后,我们可以窥测到当地人民的社会文化风貌以及偏关县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具体有:

(一)反映出人们注重宗族的社会心态

用姓氏类命名是大多地方都会采用的命名方式。地名与姓氏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远古时代,地名总是作为部落的名称出现,同时又作为部落聚居地域名的代称,二者兼用并存。部落的名称,后来又演化为姓氏。[3]本地区也不例外。究其根源,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其中小农经济尤为突出,在这种政治经济背景下,广大农村处于长期封闭状态,形成了一家一户的生存方式,由此而来,他们思想中积累沉淀了很强的宗族观念,往往同族同姓的人聚居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村落,村子的名字也以当时拥有比较庞大家族血统的姓氏为命名依据,表现了当地居民十分注重宗族关系的社会心态,虽然也有后来从别处迁移过来的家族,形成了两姓或两姓以上的人们共同杂居的状况,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并未发现村名因此发生改变的情况,可见人们宗族观念之强烈。

(二)反映出偏关县悠久的历史

偏关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劳动、生息、繁衍、偏关人曾经历过旧石器时代,距今大约28000年。元朝时改名为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在军事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这些可以从那些带有“营”、“站”的地名中可以看出来。其次偏关县的手工业历史也很悠久,从那些带有“坊”、 “房”的地名中可以看出来。据《偏关县志》记载,从当地出土的文物中考察到,在古代,偏关就有陶瓷工艺,元代时,瓷窑沟周、秦两家就办过瓷窑。漂染业始于清道光年间。由此可见,偏关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三)反映出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敬畏神灵的心理

中国的佛教建筑多用寺、庵命名。偏关县过去的一些宗教建筑名称后来逐渐转化为地名。含有“寺”、“庵”这些词的地名在反映出当地人民宗教信仰的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崇尚鬼神、敬畏神灵的心理,他们都希望通过供奉神灵来寻求一份内心的安宁、祥和、祈求一年能够幸福安康。偏关县的农村大多都是小规模,比较封闭,发展也十分缓慢,所以当地村民的封建思想还比较浓厚,对于神鬼这些事也深信不疑,生活中的不如意之事都想托付给鬼神,同时也寄予了自己的美好心愿。

(四)反映出人们对当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一部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也就是民族语言发展的历史。[4]从偏关县许多依据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命名的地名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每一个地名的诞生都伴随着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而这个故事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衰亡,却在人们的记忆中一代代传承下来,历久弥新。而许多带有当地自然环境和地理痕迹的地名同样反映出了人们对当地文化的继承。当地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可以成为一个地方命名的依据,代代相传。后人同样可以从这些地名中了解古时候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地名已然成为一个地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结语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区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5]地名一经群众约定俗成,就带上了惰性。政治强制力和群众基础是决定地名稳定与否的两个支柱,一般地,只有政治力量的强制干预,才可能引起地名的根本变化[6]。所以地名的稳定性给我们研究地域文化奠定了基础,通过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我们可以把语言和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一个地区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希望本文能对偏关县的地方文化研究作出一点贡献,并且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

[1] 王文卿.浅谈山西地名的地域文化特征[J].中国地名,2011,(4):34

[2] 牛儒仁.偏关县志[M].太原: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0:3

[3] 郭锦桴.汉语地名与多彩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44

[4] 申小龙.文化语言学论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

[5] 郭端平.山西地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咬文嚼字,2011,(3):80

[6] 褚亚平,尹钧科,孙冬虎.地名学基础教程(修订本)[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9:108

[责任编校:张勇]

2016-01-14

贺娟,女,山西偏关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K292.54

A

1009-5462(2016)01-0030-04

猜你喜欢
命名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谁远谁近?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