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2016-03-15 15:16邱文昌
航海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航海技术专业本科学时

邱文昌

(上海海事大学 商船学院,上海 201306)



航海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邱文昌

(上海海事大学 商船学院,上海201306)

针对目前航海技术专业本科人才生源质量下降、毕业生上船意愿减弱、培养方案不合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人才培养不适应市场需要等问题,特别是在培养方案研制中存在的问题,从招生政策、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学生管理体制等几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培养方案

为实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我国建成海洋强国的战略构想,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航运人才是关键之一。航海技术专业人才是各类航运人才的重要来源,改革现行的航海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符合未来航运业发展需要的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对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否认,近十多年来,航海技术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无实质性改变,面对目前全球航运市场持续低迷和船员数量总体过剩的态势,其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1]已越来越多地影响着高素质航海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现行的航海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越来越难以得到保障

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陆上就业和创业机会明显增加、收入大幅提高,国内外航运业的持续不景气,海陆收入差逐渐减小,海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已大幅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到航海技术专业本科生生源质量。另外,考生的报考意愿也与现行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在社会或企事业单位的影响和表现存在一定关联。

2.学生上船意愿减弱,就业去向多元化

随着国内外航运业的持续低迷,海陆收入差距减小,特别是,在船上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无法提供与岸上相同的网络环境,影响到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他们上船工作的意愿在减弱,陆上就业意愿的比例越来越高。据对某届航海技术专业本科在校生的调查,未来陆上就业意愿的占比已超过40%。

3.本科培养方案总学时严重超标

近10年来,航海技术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同时受到教育部、国际海事组织、国家海事局和交通运输部航海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学校等相关文件和许多人的传统观念约束,加之专业授课教师对压缩课时的抵触(因规定了较高的每年额定授课时数),导致现行培养方案实际总学时远超教育部2600学时限制近1.5倍,达3800 多学时。若考虑到各学期学时安排不均衡、航行实习时间常常被延长,毕业前安排参加国家海事局的海船驾驶员适任证书统考等因素,导致有4个学期的平均每天排课量近8节(扣除每周半天的学生活动时间)。这严重压缩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利于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4.学习动力不足,毕业实习问题较多

航海技术专业生源质量下降,学生上船工作的意愿在减弱,在传统的航海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繁重的学习和听课负担以及社会上一些负面因素影响等,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生的数量在提高。有些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有些学生热衷于考研、考公务员,一些学生学习懒散,满足于不挂科或不留级,沉迷于网络电玩游戏等,缺课严重,从而影响了航海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在目前航运业不景气的背景下,航海技术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实习遇到麻烦:一方面学校无法承担数量庞大、被预分配在无船企事业单位的学生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另一方面,学生即使被预分配在有船企业,但也常常无法按要求完成为期半年的船上毕业实习。部分由于此项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几乎或实际上未完成“毕业实习”,他们只能提交虚假的或抄袭他人的实习报告。

5.培养模式难以适应航运发展要求

近十年来,受国家海事局颁布的《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等文件和传统观念制约,我国航海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无实质性变化,培养的毕业生已难以适应航海科技的发展,不能满足航运业创新型、国际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要求。目前我国航海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到大型航运企业就业后,企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他们进行重新培训。我国大型或超大型集装箱船、LNG船、豪华邮轮、特种船等多数因国内找不到合适人才而不得不高薪聘用外国大副和船长。我国在国际海员市场中的占比还很低,距离将我国从海员大国转变成海员强国的差距还很大。

二、对现行航海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1.适当修订招生政策,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吸引高质量生源

生源质量是影响航海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航海技术专业对考生的视力、身高等有一定的要求,且以招收男生为主,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招生范围。因此,应当修改专业招生规定,适当降低对视力、身高等标准的限制以扩大招生范围,并增加招收一些立志于航海事业的“三校生”。在对毕业生的深入追踪调研基础上,应着力扩大在我国中西部省市的招生规模。同时应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各种宣传渠道和手段,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航海技术专业。国家和学校应恢复对报考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减免学费并提供一定生活补贴的制度,以吸引更多学业优秀而家境贫困学生报考。

2.打破传统观念和规则约束,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原则

传统观念认为,本科生应注重理论基础,而重基础就要确保高数、物理、大学英语等通识基础课占有大量学时,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偏向于研究型。国家海事局和交通运输部航海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了目前被多数院校采纳的航海技术专业各类课程的指导学时,其培养目标显然确定的是应用型人才。在航海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一些决策者仍存在许多模糊观念,这导致改革传统的航海技术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困难重重。

笔者认为,航海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培养具有运用航海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较强英语表达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其适应的目标岗位,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船大副和船长,并具有成为航运业管理骨干人才(如航运公司总船长,海监室主任、安技部主任等)的潜能。

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航海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就应当突破传统观念,借鉴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先进做法,在原则上遵守教育部、国家海事局等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要勇于大胆突破,能够充分体现专业培养的基础扎实、英语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和综合素质好的特色,并适当兼顾学生未来就业的多元化需求。

3.大幅度修订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特色[3],适应毕业生就业多元化的需求

基于上述制订培养方案的原则,修订航海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要点包括:

(1)总学时数应压缩约20%,至3100学时以下,保证平均每天排课5节或以下,从而提供给学生较充裕的自主学习时间。

(2)适当压缩基础必修课中高数、物理等学时约25%,但在选修课中加入2~3门数学类课程,以供有考研意向的学生选修。

(3)政治类课程的课时原则上保持不变,但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部分课程可以在航行实习等场所采用现场授课的方式完成。

(4)在前四学期,英语教学采用分A、B、C三级的分班教学模式,每学期末做一次动态调整,同时在选修课中增加一些英语课程,以供英语基础稍差的学生补习。

(5)第一学年以大学英语为主,同时压缩大三、大四开设的专业英语课课时,将压缩的课时补充到第二学年开设的英语课程中。将大二学年开设的2门大学英语改为由航海专业英语教师参与的海事基础英语课,目的是为学生奠定从第5学期起开设全英语教学专业课所需英语听力与会话的基础。

在海事基础英语课程中将划拨一定量学时给学生辅导员控制,以实施在学生辅导员监督下的学生基础英语训练。

(6)第5至第7学期安排开设4~6门非考证类的全英语教学专业课,并安排3~4门考证类的双语教学专业课。考证类专业课选用双语教学形式的目的,是便于学生在第7学期的海船驾驶员适任证书考试中应对中文版试卷。

(7)大幅度提高实践类课程在总课时中的占比,至少不应低于33%。这其中包括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每门课平均加入约15%的实验、上机、现场教学等课时。

(8)将通识和基础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合二为一,规定统一的最低选修学分,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同时将原先参加海事局统考的3门考证复习课的隐形学时明确列入该选修课中,并规定每门考证复习课为2学分,其目的是要求不参加海事局统考的学生增加选修6学分的课程。

(9)借鉴国外培养模式,本科生在4年学制中应安排船上4次实践活动[4]。

第1次实践活动应安排于第一学期开设的航海技术专业导论课中。时间为半天,带学生上船参观、随船观察船舶靠泊和货物装卸过程。

第2次实习为第二学年进行的为期2周的航海认识实习。应该充分利用上船前2~3天和船上实习的2周时间,完成“四小证”的培训和考试。

第3次实习为第5或第6学期进行的为期6周的航行实习。应当充分利用这6周的船上实习机会,在船上完成雷达应用与操作、航海仪器使用等2~3项评估培训和考证。

显然,在实船环境中完成“四小证”和一些评估项目培训的效果会更好。当然,上述项目的船上培训与考试还需征得主管海事局的认可。

第4次实习为第8学期进行的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

(10)按下列四个模块设置各12学分的限选课(任选一组),以适应学生未来就业多样性需求:

① 航海科学拓展

海运安全科学基础 1学分

ISM规则与PSC2学分

超大型船模拟操纵1学分

特种船运输2学分

海洋与港口船舶防污2学分

海事案例分析2学分

船舶气象导航2学分

② 驾机合一

金工工艺2学分

船舶柴油机2学分

船舶辅机2学分

船舶电气2学分

轮机管理2学分

机工值班2学分

③ 国际航运

国际航运管理2学分

货运代理实务与法规2学分

班轮及租船运输业务2学分

多式联运组织与管理2学分

船舶代理业务2学分

集装箱码头业务与管理2学分

④ 海事行政管理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2学分

国际法和海洋法2学分

行政管理学2学分

海洋船舶防污染技术2学分

ISM规则与PSC2学分

航运公共管理与政策2学分

(11)第8学期的毕业实习按船上和岸上两大类设置。对于无船上工作意愿的学生,应安排在岸上航运企事业单位实习,参照陆上专业本科生的要求,撰写论文并回校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4.改革传统的学生管理体制

航海技术专业本科生在校普遍实施准军事化管理,这对提升学生的服从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准军事化管理并不能提升学生课堂纪律性,也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因此,应当将准军事化学生管理模式更多地引入教学管理中,改进传统的学生综合考评体系,引进有效的多层次学生学习成绩预警机制,使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并能够营造一种使学习懒散者感觉压力越来越大的氛围。

5.切实解决毕业实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航海技术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模式,对无上船工作意愿的学生从原强制要求上船完成毕业实习改为在岸上的航运企事业单位完成毕业实习并要求撰写论文和参加毕业答辩的陆上专业模式。

学校与被预分配于有船企业的毕业生所在单位签订协议,以明确企业按学校要求给毕业生完成规定的毕业实习提供条件。

试行本科生导师制[5],明确导师在学生毕业实习中的指导程序和责任,并制定详细的导师和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中的奖惩制度。

开发“毕业实习信息管理与查重系统”,并要求学生一律递交电子版的实习报告。借助上述系统,学生可以下载实习报告电子模板,登记实习信息,远程向指导教师咨询,上传所完成的电子版实习报告,借助系统查重功能尝试完成自己报告的查重检查等。这种管理模式能有效控制目前实习报告存在的抄袭现象。

6.重视毕业生跟踪调查,追踪国内外航运业发展态势,及时修订课程教学内容

定期进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并形成分析研究报告,可以发现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事业对岗位人才培养的要求之间的吻合度,与其他学校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差距,以及是否能够真正体现本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等。因此,应当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作为学校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年进行一次。

要不断追踪国内外航运业,特别是国际最新的航海技术的发展态势,了解国内外先进院校同类专业的发展和国内外相关规则的修订情况,及时修订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应当指出,目前国家海事局海船驾驶适任考试大纲和供适任考试用的试题库的修订周期较长,大纲内容和题库中不少试题已过时,但为学生统考需要,教师还得将一些过时内容编入教材并列入教学范围。因此,改革现行的船员考试体制,给航海技术专业本科院校以宽松的教学改革环境,也是改革现行航海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和难点。

三、结语

在全球航运市场持续低迷、船员数量总体过剩和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态势下,改革现行的航海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更加迫切。应从顶层设计开始,破除传统观念约束,将过去注重满足航运业对航海技术人才培养“量”的需求,转变为注重满足航运业对人才“质”的需求,积极探索将航海技术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向“精品”或“精英”方向的转变。

[1] 池弘福,艾万政.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水运,2011,11(2):53-54.

[2] 唐强荣.航海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J] .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16(2): 39-41.

[3] 冯明奎,杨玉峰,董雪娟.航海技术特色专业质量建设的思考[J] .航海教育研究,2015(2):44-47.

[4] 任玉清,张飞成,姚杰.以就业为向导的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 .航海教育研究,2014(1): 41-43.

[5] 于家根,高孝日,李伟峰,等.航海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研究[J] .航海教育研究,2015(2): 31-34.

2016-07-25

2015年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项目

邱文昌(1957-),男,教授,主要从事海上货物运输与防污染研究。

U676.2

A

1006-8724(2016)03-0001-04

猜你喜欢
航海技术专业本科学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面向机械类专业本科职业应用教育的课程建设——以常州工学院为例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包装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思考
航海技术专业双语教学主线设计
基于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以多元化就业为导向的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系统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