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安全视域下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

2016-03-15 17:58涂成林
广东社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族核心价值

涂成林



国家文化安全视域下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

涂成林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随全球化浪潮而衍生出来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全球化语境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是维护我们自身独有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和生活方式。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视野,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是里与表、传统基石与当代显现的关系。而从传统文化内化为核心价值,一般通过直接继承、合理扬弃和融合创新三种方式来实现。

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 文化安全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从当下全球化语境中衍生出来的一个热门议题。当世界逐渐变为“地球村”、“ 世界市场”,“文化熔炉”、“文明冲突”之说甚嚣尘上时,一些国家、民族往往基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利益诉求,转而去确认和坚守自身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原色,以免其经受全球化的磨损效应或不怀好意的他国的敌意攻击。这就使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也使基于文化安全视角下开启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研究成为一门显学。事实上,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积累与生活方式,往往延续和积淀于其独特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思维方式、心理特征、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中,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既是国家、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多民族共识的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国家、民族最突出的文化特色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诉求,其实就是维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和生活方式。

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在文化安全视域下的作用机理

1.传统文化:当代核心价值的源泉与基石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累,也是过去的生活方式向现代的延伸。换言之,传统文化是一种产生于过去却影响至今的“活”的民族历史文化,其存在和延续的方式,一方面是以经史典籍、辞赋诗词等形态保存在各种传世经典中,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则内化为国家、民族共同的思维习惯、语言系统、生活习俗、情感共鸣等,渗透到当代人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之中,并衍生和锤炼出一个国家、民族当下能普遍认同、广泛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所谓核心价值,则是在一个国家、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的社会主流价值,是由国家、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群体倡导、所有社会大众都必须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价值准则。

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就其构成要素而言,固然有对当下盛行的日常社会价值的提升、对外来其他文化价值共识的吸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等多向度的建构。但就其主要思想资源和文化安全视域来看,主要还是对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继承和发扬,“一定是在一个国家、民族长期发展中孕育形成的,反映着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思想结晶”。①这些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恒久稳定的传统文化,既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也代表着人们普遍公认的基本价值共识。这就是说,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已然存在于社会民众的灵魂深处,虽然“百姓日用而不觉”,但却时时刻刻在灵魂深处发挥作用;当代核心价值之所以能够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和自觉践行,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资源和价值共识功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就是维护我们的核心价值,也就是维护了我们的文化安全。

2.当代核心价值作为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呈现

应该看到,传统文化固然是当代核心价值的主要思想资源,但毕竟历史绵延,时过境迁,那些真实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往往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丧失其价值,更新其内容;当代核心价值虽然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价值,但又必须根据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传统文化价值进行继承与发扬、转换与升华,这是传统文化价值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得以保存、延续的基本路径和内在逻辑。事实上,当代核心价值的许多内容,有的是直接吸收了传统价值的基本内容,有的是采用了传统价值的概念而对其内涵进行重新阐释。

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就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富民安邦”、“以民为本”、“贵德明礼”、“和合”等思想元素的同时,结合现代思想资源和我国发展需求对这些思想元素进行继承发展与现代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观、“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等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惟公然后能正”的公平观、“事断于法”“法不阿贵”的法治观,同时也吸收了近代以来随着科学发展和民主进步所形成的先进的思想资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诚信品德、友善态度一直被视为君子的最高德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其实就是对“位卑未敢忘忧国”、“敬业乐群”、“忠于职守”、“无信不立”、“讲信修睦”、“仁者爱人”、“与人为善”等中国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与彰显弘扬。

这就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吸收了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思想资源和传统价值,也对这种思想资源进行了继承性发扬、创造性改进和转换性提升;同时也说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维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既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要求,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要求。

3.维护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要义

如前所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从根本上说就是维护一个国家、民族的生活方式,就是维护其核心价值和传统文化。所以,维护核心价值和传统文化就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一个国家、民族能否长期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质而不被同化或消失,能否形成强烈的核心价值认同和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是全球化大势下国家文化安全的最大关切,也是衡量一国文化是否安全的重要标准。

如果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甚至毁灭,那就意味着其民族特色、文化个性会逐步消失,精神命脉的薪火相传也会出现断裂,最终丧失整个国家、民族主体性、自主性和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能力。同样,如果一个国家、民族失去了对自身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的敬仰与信心,失去了应有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就很难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也难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这样的国家、民族在面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时,只能被动地接受;在面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侵略和价值颠覆时,也只能缴械投降。显然,这样的国家、民族是没有真正的文化安全可言的。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生活方式的历史积淀,最能体现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内在精神标签。核心价值作为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民族在当今世界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我们的国家、民族在当下汹涌的全球化潮流中要在国家安全视域下保持民族的主体性、文化的自主性,就必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维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事实上,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确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础和底气所在。

二、传统文化内化为当代核心价值的基础与模式

在阐明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视域下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的相互作用机理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厘清传统文化何以及如何呈现为当代价值,以此确立传统文化的内生力和竞争力。

1.五千年文明史为传统文化内化为当代核心价值提供了基础条件

自公元前约2600年黄帝统一中原地区各部落、建立华夏部落联盟、开启中华民族文明史以来,中华民族已经历了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黄帝也因此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正式起源应以《周礼》为始。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形成了一系列哲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关键期。此后,经过两汉经学、魏晋南北朝玄学、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漫长演变,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融汇吸收道家、法家、名家、释家等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而成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体系。特别是儒、释、道三派相辅相成,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呈现出多元互补、此消彼长的开放态势,成为人类文化流派多元并存、和平共处的范例与楷模。②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历史演进和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曾多次遭受过外族甚至是野蛮民族的入侵和征服,但中国传统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表现出强大的文化同化力,能化人而不为人所化,使得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没有中断过,在与外来文化冲突碰撞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属于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海纳百川,所以成就了中国文化之大。”③中国传统文化从形成开始,就一直处于一个自我传承、扬弃、创新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使创新和扬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演进中能保持超越时空的生命力、能长久传承延续下去的关键所在。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④这种连绵不绝的文明发展史和强大生命力,为中国传统文化呈现为当代核心价值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2.传统文化内化为当代核心价值的三种模式

当代核心价值的构建,其重要思想资源是对传统文化的积淀、提炼与创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内生能力。一般而言,传统文化内化为当代核心价值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直接继承。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传统,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从苏洵的“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千古名句都是中华民族强烈爱国情怀的体现。爱国主义传统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普遍认同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就是对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继承与弘扬。此外,诚信、友善、敬业、勤劳、自强、自立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也都是通过直接继承而内化为当代核心价值的内容。

二是合理扬弃。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时代局限。这些传统文化思想资源要内化为当代核心价值,就需要去伪存真,将其中的糟粕成分剔除,而保留其基本精神和合理内核。例如,“忠”、“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和传统道德规范的根基,是个人表现在社会、家庭、个人修养以及行为方面的伦理道德要求。在中国古代社会,“忠”、“孝”通常成为评判一个人品德优劣的重要标准,忠孝之人名垂青史,奸逆之人遗臭万年。但在长期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下,形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等不平等的忠孝观念和“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消极主张,甚至出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极端愚忠思想和“埋儿孝母”、“割股奉亲”等非人性化的愚孝做法。显然这些价值要求已完全不适应于当今时代,需要通过淘汰、摒弃来进行转换、升华,但其中忠诚于国家与事业、孝敬父母与长辈的精神内核,则仍然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成为当代核心价值的组成部分。

三是融合创新。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受当时时代局限而并不完善的价值思想,需要通过吸收借鉴并融合现代文化的有益成分,补充、拓展其思想内涵,增强这些传统文化价值思想的感召力和生命力。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民本思想,“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礼记·缁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等“立官为民”的思想主张,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民本精神的具体体现。但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思想,只是“为人民”而不是“由人民”的统治。⑤由于缺乏“人民的统治”的内容,这些宝贵的民本思想在长期的专制社会中被弱化、被淹没,最终没有发展成为现代民主观念。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价值理念,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继承,但同时融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等近现代文明发展成果,拓宽、延展了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内涵,从而构建起中国现代民主思想,确保了民主价值理念的时代性与先进性。

3.漠视、破坏传统文化就是毁损当代核心价值的基础

当前,随着全球化潮流带来的文化碰撞、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冲突、社会多元化趋势带来的价值危机,整个社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漠视、破坏传统文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是竞争国际化、利益多元化、文化冲突化的产物,但从本质上讲,将对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带来消极、负面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不仅存在相互作用的共生机制,而且存在着相互依存、唇亡齿寒的厉害关系,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在当下社会,漠视、破坏传统文化的新闻媒体时有报道,现象不胜枚举,我们不妨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在质疑中逐步消解。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中民族虚无主义沉渣泛起,爱国主义言论频遭贬低,爱国主义信仰被妖魔化、污名化。躲避崇高、拒斥榜样的社会思潮时有涌现,一些人大肆鼓吹“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大讲“理想式微的侏儒时代来临”,肆意调侃与嘲弄崇高神圣的英雄主义价值理念。个人利益至上价值观近年来已进入恶性膨胀年代,作为个人主义对立面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道德价值观遭到疯狂的批判和责难。第二,我国传统的社会美德在西方侵蚀中逐步消失。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当下我国社会“崇俭戒奢”的美德被逐步遗忘,物欲追求日趋奢华无度,铺张浪费成风,奢侈品消费者呈“低龄化”,城市建设中的奢华攀比之风盛行;诚实守信的美德逐步沦丧,数据造假、食品安全、信息诈骗等问题层出不穷,社会面临严重诚信危机;自强、勤劳美德被逐步遗失,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思想蔓延,“啃老族”、“傍老族”、“求包养族”、“非富不嫁族”成为一种时代标签;谦恭礼让的美德正在逐步消亡,流行粗口、推崇粗口为特征的痞子风气、粗痞文风盛行,礼仪之邦变得越来越粗俗;正义、友善等社会美德正在快速消失,人情社会变得越来越冷漠,“扶不扶”甚至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三,我国当下的民族文化心态在攀比中走向失衡。盲目追捧西方文化在当下社会大众层面尤其是年轻一代中表现明显,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被一些人打上愚昧、腐朽、落后标签,文化殖民心态、崇洋媚外心态不断泛滥,社会上焦躁情绪、抱怨情绪弥漫,中华民族温良和顺、不急不躁、互谅互让的民族人格特质正在逐步消失。审丑文化盛行,优美高雅、朴素庄重的民族传统审美价值观被逐步抛弃,民众审美心态已完全失衡。第四,我国传统的文化遗产在利益驱动下不断遭到破坏。当下社会有些人对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没敬畏心,如对历史文化名人进行肆意亵渎与无底线恶搞,对国学、中医养生等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商业滥用与过度消费;大量的文化遗迹、历史建筑等民族文化资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惨遭破坏,一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随意滥用、过度商业开发而遭到二次破坏,中华民族已面临严重的文脉断裂风险。凡此种种说明,一个国家、民族若不珍惜自身的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必然带来社会的思想混乱和价值危机,必然带来文化自信的丧失和文化软实力的下降,长此以往,我们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将是一句空话。

三、正确处理文化安全视域下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的关系

当前,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而复杂的文化安全情势,既有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外部文化威胁,也有社会矛盾多发期形成的内部文化隐患,用“内忧外患”来形容这种情形一点也不为过。⑥综前所述不难看出,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国家文化安全危机,从本质上看乃是一种由漠视、曲解、破坏传统文化所引发的核心价值认同危机、民族信仰危机、文化资源安全危机。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维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来进一步夯实核心价值认同的心理基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的关系,不断提高国家文化安全水平。

1.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促进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

文化演进的历程,不是简单的新取代旧、今天取代昨天、现代取代传统的时间更替,而是在空间上的新旧并存、今天与昨天的兼容、现代与传统的并蓄。⑦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毕竟是历史的产物,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我们辩证地对待。要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真正成为当代核心价值的基石、文化软实力的主体和国家文化安全的屏障,就必须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解决好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

季羡林先生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统一,既相反,又相承。这一个矛盾解决好了,达到暂时的统一,文化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国家的社会生产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经济就能繁荣。解决不好,则两败俱伤。只顾前者则流于僵化保守;只顾后者则将成为邯郸学步, 旧的忘了, 新的不会。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⑨通过对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表达形式等进行全方位综合创新,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精神和适宜的表达形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西文化的相融相通,使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能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弘扬,这是解决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之间关系的科学做法。

2.上下推动相结合促进全民族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

形成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而确立当代核心价值就是在新形势下继承传统文化,形成全社会的价值共识,这不仅为我们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共同的价值基础和“支援意识”,也使我们在危难之时积聚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巨大力量,使我们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⑩因此,形成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全社会的价值认同,进而形成充分的民族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要件。

形成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全社会的价值认同,不能靠政府或者民众单方面的努力,而是需要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的上下联动、共同推动。就政府层面而言,要从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度,把传承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紧密结合起来,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构建有利于培养民众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长效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规范引领责任,科学制定长期推进的工作规划,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做到传承和弘扬工作有组织、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规划、有奖惩。就社会层面而言,要重点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媒体传播在弘扬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的教育引导功能,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家庭活动、重点人群的道德示范引领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引导,促进和形成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全社会的价值认同。

3.内外空间相结合促进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的传承与弘扬

同时,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是我们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建立“四个自信”的历史基础和内在支撑。因此,在国际空间上,要让传统文化在改善国家文化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任务中担负更加重要的职能,进一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外交中的重要作用;要通过加强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和而不同”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以及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文化内涵和理念,消除外界对我国政策理念、思想文化的误解和偏见,化解外界关于“中国霸权”、“新殖民”等各种论调的负面影响,增进了解和互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①居云飞编著:《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20页。

②夏宇旭、王国君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6页。

③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光明日报,2004年12月23日。

④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⑤《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孔学堂研讨会发言摘要》,孔学堂,2015年第1期。

⑥涂成林:《文化安全综合研究的多维视域》,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⑦河清著:《破解进步论——为中国文化正名》,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61页。

⑧季羡林著:《季羡林解读传统文化》,沈阳:沈阳出版社,2016年,第227页。

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全文,新华网,

⑩涂成林著:《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184页。

[责任编辑 刘慧玲]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核心价值视域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研究”(项目号14ZDA057)、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高校省级重大项目(项目号2014WZDXM019)、广州市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培养项目 (项目号12A013S) 的阶段性成果。

G112

A

1000-114X(2016)06-0047-07

涂成林,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 510410

广东社会科学 2016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民族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一粒米的价值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给”的价值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