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2016-03-15 21:43贺全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群众工作

贺全胜

(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1)

毛泽东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贺全胜

(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1)

毛泽东的群众观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核心立场是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本质要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践途径是群众路线。它为当前深入推进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毛泽东;群众史观;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大众踔励敢闯、勤劳勇敢、图强不息的英勇奋斗史。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他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吮汲群众智慧,依靠人民博大力量,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胜利,成就了旷世丰功伟业,建构了博大宏富精深的毛泽东群众观。当前传承和弘扬毛泽东群众观,对于尊重群众,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和巩固“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群众观的学理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注重人民群众的力量,关怀群众利益、群众事业和群众运动。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585这就深刻彰显了社会历史的人民主体性、创造条件性。从社会活动的目的来说,社会“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104、群众运动蓬勃和群众利益发展。从认识主体和来源来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力量。一切脱离群众的社会活动,注定要失败。随着工业文明发展和工人运动扩张,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主演人民群众活动的社会历史话剧。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壮怀激烈的伟大实践,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的基本原理,从而建构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学说,并使之武装无产阶级、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这一要义和理论,列宁也进行艰辛探索。他说:广大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正是新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3]53无产阶级必须树立群众观点,依靠群众力量,注意群众工作方法,改进党群关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人民群众最伟大最有力量。无产阶级政党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为毛泽东群众观的创立与发展提供了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实践启示,是毛泽东群众观的深厚理论渊源。

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人民群众事业相结合,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4]23-24他依靠和领导中国人民大众摧毁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架构社会主义制度,开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局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命运休戚相关。毛泽东指出:“世界将走向进步”与和平自由,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侵略势力是一定要被打倒的,人民民主势力是一定要胜利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人民憧憬民族独立和民主幸福。他振臂鼓励英雄的“中国人民应当加强努力,为完成自己的神圣任务而奋斗。”[5]1030-1031历史地说来,中国是一个农民占主体成分的国家。毛泽东出身农家,了解农村,珍爱民力,为中国人民(农民)这股暴风骤雨般的磅礴力量而由衷敬佩、欢欣鼓舞。他盛赞农民运动“好得很”,“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做到了“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这是中国历史未曾有过的大事变,“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6]1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强调,团结一切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全党全国人民群策群力,奋发图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助,力戒任何虚夸和骄傲,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他雄才大略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7]692的东方,雄视环宇,昂立天下。刘少奇非常精确地指出:这个“善于把群众的经验、意志、思想集中起来,又应用到群众中去”的群众立场、群众观的创立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出色地成功地进行了这件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8]336这个论断,也进一步佐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毛泽东群众观的学理渊源和实践基础。毛泽东群众观建构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坚实基础上,是无可争辩的历史的学理事实。

二、毛泽东群众观的核心立场是“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优秀儿子。他敬佩人民,礼重群众,坚持社会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历史是人民写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不可分,缔结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思想感情,彰显了他鲜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政治核心立场。

(一)科学唯物地揭示中国人民大众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伟大主体和力量源泉

中国社会的主体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阶级和民族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人“只是全民族中的一小部分”,广大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毛泽东坚守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视为不可置疑的“根本原理”和不二法则,指出:党的“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人也不行。”[9]324这就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体和力量源泉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思想和鲜明坚定的人民政治立场。土地革命时期,他秉笔讴歌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强,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他要求一切革命党派、革命同志依重和“领导他们”[6]13,指导他们前进。大革命失败后,他领导秋收起义,创立人民军队和中国红色政权,建构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面对强敌围困,他岿然乐观坚定人民群众观,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再强大狞狰的敌人必定灭亡,“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6]139抗战时期,他纵观“敌强我弱”的情势,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要打一场人民战争的卓越思想,坚持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人民才能胜取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中国人民大众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赴困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人民战争,日本侵略者“这匹野牛”必定会陷入中国人民战争的“火阵”,“就非烧死不可”[10]511-512。抗战胜利,我们党动员各民主党派、政治社团、社会贤达共商国事,争取建立人民民主的联合政府,反对蒋介石独裁专制政治。人民群众向往光明,我们党是光明的使者。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5]1096人民群众是伟大的主体,是胜战之本源,是不可侮的。

(二)判定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科学唯物论断

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不仅肯定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伟大主体力量,而且英明提出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科学唯物判断,指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泥土最芬芳,基层最实际,群众最智慧。我们要把深情写在大地上,要把思想仰仗于群众,要把智识用到工作中。我们不体认“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学到最起码的知识”[5]790和学问。中国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人民大众是创造中国社会物质财富的英雄。1949年9月,毛泽东为了回应美国资产阶级发言人艾奇逊的无耻谰言而撰写了《唯心史观的破产》的驳论文,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世上“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他坚信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建设工作,一定“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11]1512了。中国人民刻苦耐劳励精图强,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创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提高中国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二是中国人民大众是创造精神文明的英雄。毛泽东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中国人民群众建树了中国文明的卓越成就,同时对人类文明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他们的英勇智慧写进了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国自有文明历史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与自由。”[7]691中国人民大众“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和精神文明。三是中国人民大众是改造中国社会生产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英雄。人民群众大如天。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迫使“中国人民历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演进中国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历史发展。1954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指出:“现在看来,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不好,其实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比原始公社制度要进步”[7]710得多、要文明得多。这些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关系的更替与进步,应归功于中国人民大众英勇勤行、奋力抗争,凝结了他们的血泪智慧。毛泽东还从全党努力工作的原则出发,把人民群众誉为“上帝”,说:我们努力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人民大众”[5]1102。他深信中国人民群众“英雄”、“上帝”的历史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毛泽东还比喻党群关系是师友关系、苗土关系,指出:“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共产党人“只有向民众学习,向环境学习”,才能“高度地发挥其先锋的模范的作用”[10]522,夺取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结果”,“都要把和群众的关系搞好”[11]1162。中国人民群众的力量比天高地大海深,坚如磐石,似万里长城永不倒。

三、毛泽东群众观的本质要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毛泽东群众观的本质要义。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外就没有自己任何特殊利益,其根本职志和使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成了毛泽东群众观的本质内涵。

(一)敦促全党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把它贯彻落实并转化为工作的实际行动,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党是以民为本、立党为公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我们一切工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12]243他要求共产党人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苦练工作本领,全心全意转化为实际工作力量,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工作能力和水平。1939年5月,他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党员干部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首先“就是要学习本领”,就是“要有大批的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13]178。本领高、能力强,才能真正为人民干成事、服好务。1944年9月,他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演讲。1945年4月,他在党的七大全面深刻阐论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义,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提出为人民服务工作的考评标准是“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1095-1096人民好评是最高的奖杯,群众满意是最大的鼓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特别强调,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牢记人民群众,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出:“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最高利益、根本职志和奋斗使命。他敦促全党,“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在追求利益的价值取向上有两种不同的利益观,为人民服务光荣,为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奋斗可耻;为人民大众利益而死,重于泰山,替剥削阶级和法西斯卖力,轻于鸿毛。毛泽东高度赞扬张思德、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焦裕禄、雷锋等人壮烈为民,彪炳史册;无情鞭挞汪精卫卖国求荣、蒋介石暴政专制,祸国殃民,乃是独夫民贼,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他强调,正确对待个人利益,要从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以大局为重,舍小家为国家。他严厉批评一些党员干部的革命意志衰退了,个人利己思想严重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而闹地位,闹名誉,讲究吃,讲究穿,比薪水高低,争名夺利,这些东西多起来了”[7]799-800,这些人“还不如有修养的封建旧官僚,离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干部标准还差得很远。他教育并鼓励全党努力修养党性,砥砺品质,锤炼作风,立志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0]660

(二)坚守中华民族利益第一、完全彻底忠实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崇高精神追求

利益是社会活动的内在原动力。人们一切奋斗都与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最大事业、最高价值追求。毛泽东指出:依靠人民群众,首先“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必须“最忠实地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10]522为第一位。我们必须做到,一是为人民利益而努力工作。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二是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前进。“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5]1004-1005,就一定会胜利前进;三是勇于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基本要义,就是党员干部牢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勇于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孺子牛,完全彻底地为人民谋利益求福祉。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和革命家要勇于“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877,坚守共产党人完全彻底忠实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崇高精神追求。感受时代责任,领悟历史崇高,体验人民光荣,增强工作本领,才能无往而不胜。

(三)注重经济工作,发展生产力,创造人民群众丰富的物质福利,改善民生,最忠诚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最亲切最实际。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就是“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改善民生。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空喊口号,“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发展生产力,任何“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艰难的革命岁月,既要弘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奋斗的优良作风,也要想办法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丰衣足食,自觉地“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7]563-564,支持革命和建设事业。他要求“各级党部、政府、军队、学校的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同时充分地注意经济工作的领导,要调查研究经济工作的内容,负责制订经济工作的计划,配备经济工作的干部,检查经济工作的成效”[7]566,把经济工作做得更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更满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的根本任务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7]771,向自然界开战,向科学技术进军,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创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忠诚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生活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国强民富,国泰民安,长发其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世族伟大复兴,达到民主中国、富强中国、美丽中国、幸福中国的理想目标和壮志。

四、毛泽东群众观的实践途径是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科学领导方法工作方法,是毛泽东群众观的实践路径。毛泽东就是坚持群众路线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就,发展新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胜利,也是毛泽东群众观的伟大胜利。

(一)总结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毛泽东对党的群众工作的一个创造性重大贡献,就是概括总结和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科学领导方法工作方法,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行动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是根本的工作路线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工作就是实践,就是认识的来源。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源高度来研究和总结提炼党的群众路线,实现了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知与行的辩证统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运动规律的有机能动过程,就是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辩证过程。这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思想”、“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思想”[5]899,同唯心主义认识论存在本质的区别,“同主观主义的和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相对立”[5]902。没有群众工作实践,就没有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就没有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伊始,我们还缺失建设经验,“还没有来得及、也没有可能规定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方针、政策和办法”,“也就不可能真正有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工作,“碰过一些钉子,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有这样的可能。”这也就是说,我们“制定一整套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必须通过从群众中来的方法,通过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作历史的考察,才能找出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规律,才能制定适合情况的各种条例”、方针政策和工作办法。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领导工作方法,“我们就可以更加妥善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7]832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这是我们搞好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历史经验科学总结。

(二)调查研究,学习民众,科学正确制定工作路线方针政策

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工作作风和宝贵工作经验。人民群众最有知识和学问。向人民群众学习,也是调查研究。毛泽东力行调查研究、学习人民群众、“勤访问始”。他通过湖南和江西井冈山农村调查研究,体认“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他们“是很有实际知识、学问的老师。”他以“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向人民群众请教,受益匪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要求调查研究、学习人民群众,必须诚心正意,树立“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他强调,讲究调查研究工作方法,召开座谈会,场面规模不要搞得太大;座谈人员要有代表性、基层性;“眼睛向下”,虚心拜学;“口问手写”,记录实情;自由谈论,“展开讨论”[5]790。他卓远地认为,调查研究,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是科学正确制定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路径。人民群众是科学正确决策的来源主体和依据。一切科学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只能从调查研究中来,只能从群众中来,只能从实践工作中来,别无他途。毛泽东指出:对于领导干部,“我们这些人不生产粮食,也不生产机器,生产的是路线和政策。……我们的脑子是个加工厂。”[9]393我们头脑加工、生产出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科学正确,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根本在于我们是否认真调查研究了,是否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了。这种调查研究和学习态度越诚恳深刻,掌握知识材料就越实际真切,领导干部决策的科学正确含量就越高,群众工作基础就越坚实。社会主义建设形势远非革命斗争所比,情况和矛盾要复杂得多、深刻得多,毛泽东要求全党更重调查研究,更要坚持群众路线,更会群众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科学线、胜利线。

(三)深入社会基层,密切联系群众,把握群众工作规律,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实践发现规律,劳动增长才干。一切知识体系都是劳动人民创造和总结出来的,都是发轫于社会实践。我们把握群众工作规律,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第一要务就是深入社会基层、生产劳动第一线,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基层和群众才是知识之本、智慧之基、力量之源。毛泽东指出:科学的“认识以实践始以实践终”,我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5]902这就是认识运动规律和群众工作辩证法。他强调,全党“要有大批的同志……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需要些什么。从他们的痛苦和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14]39,积极参加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他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一是尊重群众,把握群众工作规律。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内质,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珍惜群众的创造精神。他认为,“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二是热爱人民,深入社会基层,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共产党人热爱人民群众,要与群众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心连心。他强调,“我们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每到一地,就要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特别“注意每一个工作环节上的每一个同志,不要让他脱离群众”,一切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宗派主义、经验主义都是“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一定要改正”。三是教育群众,提高群众觉悟,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他要求,开展群众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去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在群众出于内心自愿的原则之下,帮助群众逐步地组织起来,逐步地展开为当时当地内外环境所许可的一切必要的斗争”[39],把握群众工作规律和群众工作方法,团结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筑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万里长城,迎接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曙光。

五、毛泽东群众观的当代意义

毛泽东群众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胜利,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深入研究和贯彻落实毛泽东群众观,对于当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巩固和发展这一活动成果,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弘扬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巩固和发展这一活动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努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毛泽东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利益格局的调整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人们社会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显著增强,党员干部面临严峻的“四大危险”、“四大考验”。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在拷问我们的党性立场,在检阅我们的群众工作态度和方法,在挑战我们的理想信念,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就显得尤其突出和重要了。毛泽东群众观为当前我们坚持群众观点、群众工作方法,继续弘扬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巩固和发展这一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持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方法是永不褪色的传家宝。

(二)崇尚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转变工作作风,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群众观的一个当代意义,就是全党继续崇尚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调查研究,尊重人民群众,调动积极性创造性,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群策群力,胼手胝足,砥砺品质,励精图治,积极探索谦虚谨慎、学习群众的有效途径,丰富反骄破满、联系群众的内容和方式,拓宽艰苦奋斗、服务群众的领域和渠道,铭记群众观点,坚守群众路线,增进群众感情,历练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从而建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社会局面,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三)全党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着力自律他律、反腐倡廉,以改革创新精神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

权力的来源方向决定权力的负责方向,这是一条基本法则。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执权为民,亦可专权私营。权力需要监督,权力滥用、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执政党是一个国家政权的拥有者行使者,权力监督特别重要。在权力监督体系中,群众监督是最有效的防腐剂。专断生奸,独任成乱;兼听则明,恪守生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这就为广大人民群众监督领导干部运行权力提供了法政依据和方法论指导。同时注重自律,实现自我修炼、自我净化、自我提高。让党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民主行政科学行政依法行政,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良性运行,让领导干部敬畏律法和人民群众,建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依法行政、监督有效的政治局面。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当前深入研究和坚持毛泽东群众观,警示全党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坚持他律和自律,始终奉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转变工作作风,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务实化制度化常态化发展,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党之大事、国之要事、民之幸事。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3]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刘济远]

Mao Zedong's View on Common People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HE Quan-sheng

(Party School of Hunan CPC,Changsha,Hunan 410001)

Mao Zadong,s view on common people is the valuable spiritual treasure of the Party.Its core stance is that the common people are the real heroes.The nature of the view is to serve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The practical way is to follow the route of the common people.It provides scientific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for the contemporary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the common people route education,the improvement of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the work on people,and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Mao Zedong;historical outlook of common people;the route of common people;serving the people

A84

A

1674-831X(2016)02-0055-07

2015-12-26

贺全胜(1964-),男,侗族,湖南绥宁人,中共湖南直属直属机关党校教授,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

猜你喜欢
群众工作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不工作,爽飞了?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