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适应选择论视阙下的敦煌地方小吃名英译探究

2016-03-15 22:43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汉英翻译

张 锦

(河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阙下的敦煌地方小吃名英译探究

张锦

(河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结合敦煌地方小吃与西方小吃命名特点的异同,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对现有敦煌地方小吃名的英译中存在的错误进行归类分析,并尝试给出建设性译名,希望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推进该地地方小吃名翻译的规范化进程。

关键词:敦煌地方小吃;汉英翻译;翻译适应选择论

敦煌因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而享誉世界,是许多境外游客西部之行的首选之地,旅游业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给地处“丝绸之路”甘肃段的千年古城敦煌旅游业带来了第二个发展春天。“行”必有“食”,饮食是旅游活动的必要环节。地方小吃是中国特色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极能反映一个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地域风情,加之制作便捷、价格实惠,广受境外游客青睐,对宣介区域文化和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116然而据笔者调研发现,相对其蒸蒸日上的旅游业和饮食业,与之对应的外宣翻译工作却十分滞后。仅就敦煌地方小吃名的英译而言①,目前只有敦煌市旅游局发行的英汉双语的《敦煌旅游指南》和敦煌宾馆的宣传册中包含了当地十大民间名小吃和十大民间特色小吃名的翻译,其他相关旅游文本和网站均无涉及;且这些英译名均出自同一翻译版本,语言、信息失误的现象十分严重,不利于敦煌地方小吃的对外推介及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究其原因,部分是由于制作者缺乏责任心以及相关行政部门监管不严,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合理的翻译理论指导。为此,笔者拟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对现有敦煌地方小吃名的英译中存在的错误进行归类分析,并尝试给出建设性译名,希望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推进该地地方小吃名翻译的规范化进程。

一、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胡教授在2004年所著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对该理论做了详细论述②。该理论的要点是“译者为中心”,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具体来说,译文生成的过程就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者(也可以说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即译者选择译文)的总和。其中,“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该理论对翻译本体解释如下: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的方法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文的评价标准是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等;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程度”最高的翻译。显然,该理论构建了一个极富解释力的翻译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新的综观翻译活动的宏观理论视角,同时对翻译实践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2]67

二、敦煌地方小吃与西方小吃命名特征之比较

敦煌地方小吃的命名有别于许多中国传统菜肴的写意命名,绝大多数以写实为主,表明地域、主料、辅料、烹调方法、烹调工具、制作手法或外形等信息,如西域煎饼、驴肉黄面、胡羊焖饼、红柳拨疙瘩、泡儿油糕、包谷面墩墩等;部分小吃的命名在表明以上信息的同时兼有写意,如宽心捋面、鸿福枣卷等;个别小吃命名则完全写意,如花灯俭儿是敦煌在农历正月十五花灯节时制作的一种食品,通常以碎馍渣佐以核桃仁为馅的蒸制而成,“俭儿”取“节俭”之意。以上特征与敦煌人率直、憨实的个性特点不无联系,同时也反映出其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其次,某些命名带有区域方言色彩。例如,包谷面墩墩中的“包谷面”是陕西、甘肃一代对“玉米面”的俗称,“墩墩”在方言中则指较大的块状物品;红粟饽饳中的“红粟”不是颜色发红的旧米,而是当地对于高粱面的俗称,“饽饳”则是北方方言对用杂粮做成的面食的总称。这一特征无疑给语言维的转换带来了一定难度。最后,从表达方式来看,均以短语为语言单位,或用并列短语(如驴肉黄面、羊肉粉汤等),或用偏正短语(如红柳拨疙瘩、泡儿油糕、鸿福枣卷等)。

相比之下,西方的小吃命名受其直线思维模式的影响,则显得比较直接、简明,均采用名词短语进行写实表达。如Macaroni and Cheese(奶酪通心粉)、Fish and Chips(炸鱼薯条)、Clam Chowder的命名(杂烩,蛤配以猪肉、洋葱等煨成的浓汤)表明了主料和辅料信息;Grilled Trout(烤鲑鱼)、Fish Fry(油炸鱼)突出了烹饪方法和主料信息;Fried Fillet of Fish(炸鱼柳)以烹调方法、外形和主料进行命名;Yorkshire Pudding(约克夏布丁)、Buffalo Wings(布法罗鸡翅)则按发源地或发源地与主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命名。

三、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导下的敦煌地方小吃名英译

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多维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不同选择;但是,基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译者不可能适应所有的维度,他的“适应性选择”也是相对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因此,在进行地方小吃名英译时,译者需要充分考量翻译生态环境,发挥其主体性,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使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达到最高。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语的语言形式做出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作为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者,在地方小吃名的英译过程中,要全面考量整体翻译生态环境,充分考虑到中西地方小吃在命名特征和表达习惯方面的异同、目标受众的理解能力及其在词汇、语法和文体风格方面认知习惯和认知期待进行恰当转换,避免因用词、结构不当或语法错误而导致的信息模糊、信息误导、信息不足或信息冗余。

例如,驴肉黄面是敦煌的一道名吃,莫高窟156窟(宋)壁画上就有制作黄面的生动场面,足见其历史久远,而它却被译成“Yellow noodles and braised donkey meat”。且不论其书写规范方面的失误,“Yellow”一词的使用便有待商榷。顾名思义,驴肉黄面实则包含两道菜,黄面作主食,配以一盘驴肉做菜,因此,参照Macaroni and Cheese(奶酪通心粉)的命名,该翻译版本的结构选择是正确的;但是,将黄面译成“yellow noodles”会让身处异国他乡的外国游客心存顾虑,不明白此面因何名黄,是否添加了某种不利于身体健康或会引起过敏的物质,因此可能会打消部分游客的品尝欲望。黄面实际是用一种沙漠碱性植物汁兑水和面,煮熟后面条略显黄色,故而得名。因而,建议将其改译为Soda Noodles and Braised Donkey Meat。

因用词或结构安排不当造成信息模糊,进而影响文本信息功能和诱导功能实现问题还出现在红柳拨疙瘩的译文“BoGeda cooked with a branch of the Chinese tamarisk as a tool”中。建议将该小吃名译为Branch-Poked Dough Drop,不仅能反映出目标受众所关心的主料、制作方法、外形等实用信息,而且还使译文风格简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规范和目标读者的审美期待。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千,即使是同一名称的小吃也会因为地域不同而有不同。因此,译者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上要格外用心,一定要体现出其地域特色,避免出现信息误导。比如,同为羊肉粉汤,但是对同样地处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和张掖来说,其用料和制作方法却有很大的差异,前者是将凉粉(通常以豆粉为原料)和切成薄片的熟羊肉盛入碗中,浇入沸腾的羊肉汤后食用,凉粉和肉片为主,汤为辅,后者则是在羊肉汤中加上粉丝和切成薄片的熟羊肉,汤为主,粉丝和肉片为辅,因此,建议分别译为Bean Jelly in Mutton Soup和Mutton Soup with Vermicelli。原译“Boiled mutton and vermicelli with mutton soup”无论是在选词、结构还是书写规范上都是需要改进的。

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上出现问题的还有手擀面条的译文“Hand rolling noodles”、胡羊焖饼的译文“Braised mutton and steamed cake called‘Huyang Menbing’”和羊肉合汁的译文“Mixed mutton and juice”,建议分别改译为Hand-Rolled Noodles、Mutton Braised with Dough Sheet和Mutton Soup with Meat Balls and Vegetables,由于篇幅所限,此处将不再一一赘述原因。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使用不同语言的文化不可能对世界有相同的看法,一个国家或民族所熟悉的事物,在另外一个国家或民族或许是陌生或不存在的,即所谓的文化错位(Cultural Disposition)或文化空缺(Cultural Vacancy)。因此,译者在关注原语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同时,还需要适应目的语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根据目标受众的认可接受度,灵活采用不同翻译策略或技巧进行补偿来实现原语文本文化内涵的传递。

中国地域辽阔,方言种类不计其数,很多方言甚至对中国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更不论外国游客。因此,对于某些带有方言特色的敦煌地方小吃名,如果完全采用音译,会令目标受众不知所云,因此,需要进行意译,译出目标受众所关心的主要信息。如红粟饽饳(原译“HongSuboduo”)可译为Millet and Flour Noodles with Meat and Vegetables;包谷面墩墩(原译为“BaoGumian DunDun”)可译为 Steamed Corn Cubes。原译采用音译,虽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性,但在整合适应选择度上不及第二种翻译。第一,从语言维的适应来看,Hong Su Bo Duo不同于Jiao Zi、Wonton等已经为英语所广泛吸收和认可的单词,这种直接的音译转换只会让目标受众一头雾水。第二,从交际维的适应来看,这种转换不利于原文交际意图的实现,因为地方小吃翻译的目的是让外国游客在了解小吃的原材料以及烹饪手法等信息的同时,激发其品尝欲望,在品尝过程中增进对当地独特的小吃文化的了解,信息传递的失败必然会影响交际意图的实现。因此,在敦煌地方小吃英译的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上,意译更可取。需要注意的是,语言和文化一样具有动态的性质,随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不断深入与渗透,特有文化的异化传递终会被另一文化所包容与吸收,成为该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敦煌水饺译为Dunhuang Jiao Zi要比其原译“Dunhuang Dumplings”整合适应选择度更高,更可取;同理,若干年后,Hong Su Bo Duo也有可能成为较Millet and Flour Noodles with Meat and Vegetables更佳的译文。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转换语言形式和传递文化信息的过程中,通过恰当的方法使得交际意图在译文中得以体现。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有其特定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和交际情景,正如Vermeer所认为的那样,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以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文本”。[3]。显然,交际意图或交际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而交际意图或交际目的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交际对象和交际情景的影响;有时,即使交际对象相同,交际情景的变化也会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因此,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中,译者务必要将目的维、读者维和情景维纳入考虑、适应的范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交际意图的实现。

某些带有文化负载因素的敦煌地方小吃名,如宽心捋面、洪福枣卷、花灯俭儿和月泉浆水面,其翻译应该采取意译、音译、音译加注以及加注内容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具体的交际情景、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的变化。菜谱类、招牌类等以食客为主要对象的小吃名英译,由于受空间的限制,应简洁明了,突出地方特色,宜采用意译或音译;其他场合的小吃名英译,主要以促进饮食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宣传为首要目的,译文应当详细、生动,宜采用音译加注,加注文字的多少应以传播媒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1.菜谱类小吃译名宜采用意译。这类小吃译名面向以“吃”为主要目的的游客,富有地域特色的食材、烹调信息是其关心的主要内容,意译既可以突出以上信息,又可以节省空间;再者,原文译名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可通过店内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的宣传画辅助传达,如有译员或朋友陪同,也可藉由他们之口获悉。因此,在此情景下,宽心捋面(原译为“KuanXin noodles”)建议译为Large Hand-Pulled Noodles;洪福枣卷(原译为“Happy steamed cakes with dates”)可译为Steamed Bun Rolls with Dates;花灯俭儿(原译为“HuaDeng jianer”)可译为Steamed Mouse-Shaped Bun,月泉浆水面(原译为“Yuequan Jiangshui noodles”)可译为Noodles in Fermented Vegetable Soup, Dunhuang Style.

2.招牌类或标示牌类小吃译名宜采用音译。在此情景中,外国游客一般可以看到小吃实物或其制作过程,有的甚至可以试吃。因此,这些小吃所蕴含的食材信息、文化信息等无需多言,音译即可。

3.英文旅游类出版物和网站中小吃名的翻译宜采用音译加注。这类文本一般不太受空间限制,外国游客阅读此类文本的主要目的是对旅游目的地的各种信息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因此,音译加注不失为一个最佳选择。这方面可以参考Wikipedia网站中对中国各种中国传统小吃的介绍。譬如,如洪福枣卷可翻译为:Hong Fu Zao Juan is a traditional Dunhuang snack. It is a steamed roll-shaped bun stuffed with minced dates. “Zao (dates)” ha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as the Chinese character “早(early)”,which implies “having a baby as early as possible”, a great happiness (hong fu)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culture. It is originally used as sacrifices for gods or ancestors, and then cherished by women who wish to have a baby and now it has become a popular local snack.

4.纪录片中出现的小吃英译名也应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加注内容和加注文字的多少应与画面保持一致;一般来说,加注文字的量应少于英文旅游类出版物和网站中小吃名的翻译。

需要注意的是,翻译适应选择论所划分的“三维转换”转换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重叠、相互补充的。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通过语言维的转换实现,语言维和交际维的转换始终会受到文化维适应的影响,而语言维和文化维的转换最终都在为交际维的适应和转换服务。

四、结语

在全球旅游业日趋繁荣的今天,小吃名的双语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必然。地道、得体的译文能促进小吃名应有的信息功能和诱导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也有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译者应适时应用翻译适应选择论,对自己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作出正确定位,灵活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作出综合转换,最大程度的避免小吃名英译中的一些显性错误和隐性错误。

注释:

①本文研究的敦煌地方小吃主要涉及敦煌十大民间名小吃和十大民间特色小吃,分别包括驴肉黄面、胡羊焖饼、红柳拨疙瘩、长寿碱面、羊肉合汁、月泉浆水面、莫高酿皮、敦煌水饺、羊肉粉汤、泡儿油糕以及宽心捋面、风味羊杂碎、手擀面条、西域煎饼、烫面油饼、红粟饽饳、花灯俭儿、包谷面墩墩、翡翠榆钱、鸿福枣卷。

②本文所有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论述均出自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 张锦.甘肃河西地区地方小吃英文译名辨析—以张掖地方小吃为例 [J]. 甘肃工业学院学报,2015,(2):116.

[2] 张锦. 适应与选择下的“杂合”—“林译小说”翻译策略解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67.

[3] Nord Chrisi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 2006: 12.

[4] 敦煌市旅游局. 敦煌旅游指南 [Z]. 敦煌, 2014.

[5] 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市旅游局. 中文菜单英文译法 [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责任编辑:陈君丹

An Exploration of the C-E Translation of Dunhuang Locally-Featured Snacks in the Approach of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ZHANG J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Gansu 734000, 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article, by comparing between the naming principles Dunhuang locally-featured snacks and those of western snacks, comments on the existing translations of Dunhuang locally-featured snacks and offers its own versions for them in the Approach of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with a view to contributing a share to the standardized translation of Dunhuang locally-featured snacks.

Key words:Dunhuang locally-featured snacks; C-E translation; the Approach of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收稿日期:2016-02-10

基金项目:河西学院青年基金项目(QN2014-10);河西学院校长基金项目(XZ2015-11)

作者简介:张锦(1980-),女,甘肃白银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4-0106-04

猜你喜欢
汉英翻译
《最简方案》理论下的汉语反身代词英译指称研究
中国网络司法外宣翻译初探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
公示语的功能及其翻译原则
公示语汉英错译的原因分析及其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