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情境下高校“立德树人”的省思和探析

2016-03-16 06:03梁晶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微时代立德树人高校

梁晶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微时代”情境下高校“立德树人”的省思和探析

梁晶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摘要]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所呈现出的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全新的传播格局在给高校的“立德树人”教育带来新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认清“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育人环境、育人队伍、育人方式所面临的困境和阻抗,探索“微时代”情境下高校培育“微理念”,增强“微力量”,强化“微阵地”的突围之道,对于探寻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新思路和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微时代;立德树人;高校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微博、微信热潮势不可挡,微阅读、微电影等微产品不断涌现并以超高的人气强势宣告着“微时代”的到来。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微时代”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捷愉悦的同时,也隐藏着各种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隐患。当代大学生作为“微时代”的先行体验者和“微产品”的主要消费者,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习惯等都潜移默化的受到“微时代”的影响。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思潮凭借着“微时代”裂变式的传播强力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在传统教育下形成的价值防线,腐朽、落后的文化借助监管不当的“微媒体”的空间疯狂蔓延滋长,主流价值观模糊、理想信仰滑坡、道德行为失范、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日益凸显,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在“微时代”情境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在这个“无微不至”的年代,如何正视“微时代”带来的新变化,破解“微时代”下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困局,探索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新路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微时代”带来高校“立德树人”的新变化

“微时代”带来的全新的观念、技术、媒介颠覆了人们固有的认知习惯和行为方式,也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开展提供了新契机。分析和理解“微时代”带来的新变化,对于高校把握“微时代”带来的新机遇,培育“立德树人”的新思维、方法和载体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时代”带来“立德树人”新观察

以往信息的发布是媒体和记者的特权,人们只能作为受众接受和传播信息。“微时代”的到来彻底解放了大众的话语权,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将自己的生活点滴、情感体悟、观点见解等以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呈现给公众。当代大学生作为“微时代”的“先行者”有了更多参与教育活动的话语权、信息选择的主动权和价值认同的自主权。高校可以通过观察、追踪“微平台”上学生们的“主动发声”,及时体察学生的思想变化,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开展把握最佳的教育时机。

(二)“微时代”拓展“立德树人”新视野

传统社会中亲缘、业缘、地缘等空间限制因强大的“微媒介”而被逐渐淡化,全球任何地域的人们都可以彼此关注、互动交流,社会交往的时空得到极大的扩展和延伸。学生们可以通过“微媒体”随时了解全球各地的新鲜资讯,通过关注、互粉等功能实现与专家学者的互动对话,可以自由便捷地享受海量开放的各类资源,信息接受的范围和渠道被大大拓宽。高校教育者们也能够借助“微平台”自由开放的讯息和资源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掌握新方法,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步更新,理念能力与时俱进,让高校的“立德树人”更具有鲜活的时代感和感召力。

(三)“微时代”提升“立德树人”新互动

“微时代”人们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ipad等“微载体”即时发布信息和表达观点。便捷的信息接收发布渠道为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们提供了自我展现的机会和平台,他们的参与感和表现欲被空前激发起来。即时的交互沟通平台也为师生之间建立起了不同以往的“双向关注”交往新模式,让教育者们能够通过“关注”、“评论”等方式快速发现学生们的问题和疑惑并即时回复解答。及时有效的反馈和互动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了高校“立德树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二、“微时代”带来高校“立德树人”现实困局

“微时代”全新的传播格局给高校“立德树人”带来更广阔空间的同时也使“立德树人”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微时代”情境下带来的教育主客体的时代嬗变也对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队伍和育人方式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微时代”让“立德树人”的育人环境遭遇冲击

在这个“无微不至”的时代,任何组织、部门、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关注、转发、评论各类话题。庞杂多变的思想观念,形态各异的价值取向,五花八门的利益诉求,不负责任的肆意炒作等凭借“微时代”的传播新格局得以裂变式的传播、扩散和放大,导致学生们的价值标准开始模糊不清,道德判断变得无所适从,学校的主流价值观教育逐渐被海量多元的信息浪潮所淹没。“微时代”下盛行的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也对学生们产生了强大的诱惑力和向心力。在娱乐消费文化浸淫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没有了上一代伟大的理想主义和崇高的道德追求,转而崇尚简单、随性,注重物质攀比和享受,传统的信念教育让他们感觉落伍保守,深刻的道德感化被他们视为很傻很天真,学校“立德树人”的影响力在多元的文化冲击下逐渐弱化。“微时代”下媒体空间的低准入性和无规则性也让“立德树人”教育环境更加复杂。在没有道德约束和社会规则制约的情况下,捏造事实,混淆是非以博眼球、博出位的“恶搞”模糊了学生们的审美界限,人肉搜索、口水战、道德审判等不同程度的“网络暴力”让学生们容易丧失理智,不良思潮的蛊惑和煽动使学生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质疑和不认同,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环境面临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二)“微时代”让“立德树人”的育人队伍面临挑战

“无微不至”的时代氛围与环境特色使学生们的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等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通过微媒体表露心声,在虚拟的空间里表达对社会对生活的真实情感、观点与见解。然而教育者们的教育理念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对微媒体这一新兴的观察学生道德情感、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变化的重要“舆论场”没有给与充分的重视和思考,因此容易出现“我想听的,你没说,你要说的,我不听”的教育疏离和错位,削弱了“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微时代”所带来舆论生态的转变也是很多教育者们还没有适应的。面对强势的网络话语平台可能给学生们造成的干扰和侵蚀,教育者们容易采取“删帖”“禁言”等手段来进行封堵。简单的围追堵截,容易让学生对学校的教育产生质疑,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立德树人”的阐释力和感染力。微时代所带来的角色地位和话语环境的转变也是很多教育者们还没有掌控的。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微时代,教育的环境从封闭走向开放,知识传播的渠道从单一走向多元,以往教育者凭借知识、角色、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所确立的主体权威被逐渐消解,但很多教育者们没有清醒认识到这些重大的转变,还在继续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了保持师道尊严而板起脸来严肃说教,利用自身的角色优势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洗脑”,居高临下的教育姿态,无错也无味的道德宣讲容易给学生造成生硬刻板的印象,师生之间的隔阂和距离导致“立德树人”的亲和力大为减弱。

(三)“微时代”对“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式带来阻抗

“两课”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渠道,但在微时代情境下很多教学活动材料的选取和组织是学生们通过微平台早就获取和知晓的,而教育者们围绕教材体系进行的传统授课,课程内容也存在明显滞后性,因此,很多内容的讲授会让学生认为内容已经过时,从而产生抗拒感,单一的课堂展示手段也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两课”课程育人的影响力逐渐弱化。舆论宣传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在微媒体迅猛发展,持续走红的微时代中,高校也意识到了微媒体的重要性,纷纷开设了微博、微信等宣传阵地,但宣传效果欠佳。教育者们对微时代下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习惯等研究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到位,很多校园媒体平台的宣传内容还局限于信息的发布,活动的报道,文章的转载等,校园微媒体平台的建设演变成为了校园网站的微缩版,自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与动辄数千数万关注者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相比,学校的宣传阵地显得门庭冷落、势单力薄。权威平台的缺失必然引发权威话语的式微,学校的主流声音在纷繁吵杂的网络舆论中被淹没,学生容易被网络空间各类庞杂的信息所引导和蛊惑,陷入价值冲突和道德迷失的境地。因此,如何丰富和拓展学校的宣传内容,将学校的宣传阵地打造成学生的交流聚集地和精神大家园,这是高校“立德树人”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微时代”情境下高校“立德树人”的突围策略

面对“微时代”所带来的高校的“立德树人”的现实困局,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变迁,通过培育“微理念”,增强“微力量”,强化“微阵地”等的变革创新来寻求突围破解之道,从而提升“立德树人”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一)培育高校“立德树人”的“微理念”

凝聚着强大人气和话语磁场的微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立德树人”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教育者们要跟上微时代的步伐,就必须转变观念,主动培育“立德树人”的“微理念”。首先,变“严防死守”为“开放包容”。微时代传播中产生的裂变效应和群体极化效应可以让信息在短时间内覆盖大量人群并产生明显的交互影响,因此传统媒介下“严防死守”的消极保守思维方式已经难以奏效,教育者们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和应对微时代带来的新挑战。其次,变“俯视说教”为“平视交流”。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微时代,没有绝对权威的主体,也没有完全被动的客体,不同的价值观念,迥异的态度观点都可以在微平台上自由传播,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在微平台发表看法和评论,传统教育体系下教育者们的角色优势、主体地位和控制能力被逐渐消解。因此,教育者们需要转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教育理念,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们平等对话。再次,变“显性教育”为“隐性渗透”。教育者们刻板直接的道德说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因此,要让“立德树人”教育被学生们认同和接纳,教育者们需要学习更多的运用隐性渗透的方式,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接受“立德树人”的洗礼。

(二)增强高校“立德树人”的“微力量”

“微时代”下要增强高校“立德树人”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增强“微力量”至关重要。高校教育者们是“微力量”的中坚力量,提升自身的“微素养”势在必行。首先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学生的“微言”中挖掘、分析个性化表达背后所隐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倾向等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因势利导。其次,要提高信息的甄别、研判能力。能够从庞杂纷繁的信息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对负面信息可能造成的干扰和侵蚀进行提前研判,及时介入和化解。最后,要丰富和拓展话语体系。在话语体系越来越大众化和草根化的微时代,教育者们要学习和适应个性化的“微表达”,学习用最潮的形式,最流行的话语对学生说理说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同和接受“立德树人”的教育。学生群体是“微力量”的重要补充。相似的成长经历,相近的兴趣爱好等让学生之间有较强的同质性,彼此之间信任感强,信息传递自由度大,因此彼此之间影响接纳的心理门槛较低,通过朋辈互动向学生们传递正能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育者们在提升个人魅力和修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在学生中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通过学生群体朋辈之间的互相影响发挥“微领袖”的正向正确引导作用,从而有力地增强“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三)强化高校“立德树人”的“微阵地”

“微时代”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在“微时代”下,教育者们要想抢占“立德树人”的“微阵地”,就必须要在“微内容”“微形式”上进行改变。教育者们要主动关注和捕捉学生们在“微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并以专业的视角、鲜活的素材与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尝试“微教学”“微课程”等手段革新,将“两课”教学打造成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的“微课堂”。教育者们还要主动体察学生们在为人处世中的看法和倾向,将传统美德、优秀文化等与“微生活”进行融合创新,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微内容”。学习和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打造出图文并茂、声色交融的让学生们愿意看、喜欢看的“微阅读”“微视频”“微电影”等“微形式”,从而寓教于乐,让学生被学校微平台上的内容所吸引、感染,自觉自愿地接受学校“立德树人”的熏陶。“微时代”也是一个个体狂欢的时代,学生的自我意识充分觉醒,个人参与和表达意愿空前高涨,因此,教育者们要想在“微阵地”上赢得关注,还要变“说教者”为“倾听者”、“关注者”,主动学习和体悟“微表达”,改变学校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的刻板严肃的形象,在轻松、愉悦的语境中营造正面积极的舆论氛围,增强学生对“立德树人”教育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杨建义.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与主导[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郭超.“微时代”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危”与“机”[J].思想政治教育,2015(3):185-188.

[3]周炯.论微时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5):80-83.

[4]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7):45-48.

[5]王雪婷.高校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30-13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04(2016)03-0107-03

[收稿日期]2016-2-19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基金项目:JAS141046)。

[作者简介]梁晶(1983-)女,福建福州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Thinking and Searching of the Universities’Moral Education In the “Micro Era”

LIANG Jing
(Fujian Communication Career College,Fujian350007,Fuzhou)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new media technology promotes the arrival of the“micro era”.“Micro era”,which show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communication changes of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omplex changes.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new ideas and new practices for recognizing the dilemma and impedance of education environment,team and method that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d and exploring the breakthrough way to cultivate“micro concept”,strengthen the“micro power”and strengthen the“micro position”.

[Key words]micro era;moral educ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猜你喜欢
微时代立德树人高校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