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悖论的代价
——论《老妇与猫》的隐含深意

2016-03-16 11:57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吉普赛莱辛中产阶级

赵 金 枝

(青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西宁 810016)



道德悖论的代价
——论《老妇与猫》的隐含深意

赵 金 枝

(青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西宁 810016)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的短篇小说《老妇与猫》从寡妇与猫的相依为命切入人类社会的疏离与残忍,歌颂人与猫之间缱绻缠绵的故事。但小说中的人际关系更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其深意在于揭示人群内部暗流涌动下的道德悖论。本文通过剖析主人公赫蒂凄惨弃世的根源并探寻救赎之道,拟审视这篇尚未被学术界重视的短篇佳作的隐含深意。

多丽丝·莱辛;《老妇与猫》;道德悖论

引言

一般读者仅认为《老妇与猫》是一则有关普通人平凡生活的凄婉故事,忽视莱辛隐藏的深意,部分文学研究者也不例外。该小说在福利制度比较发达的英美尚未得到任何关注,在养老机制尚欠完善的中国,却得到了一批文学研究者的关注。遗憾的是,国内虽有数篇论文围绕《老妇与猫》展开,但显然都没能挖掘出该文本的深层内涵。这些研究流于肤浅的解读甚至误读,滥用文学批评套语,使原本极富深意的小说大打折扣。以此类文章中质量较高的苏彩琴的《自由的真相——从〈老妇与猫〉看个体的处境与自由》一文为例,她认为“为了维护生命的尊严与自由,赫蒂先后放弃了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住所,放弃了养老金的保障和进养老院的机会”[1]。然而,莱辛在原文中非常明确地写出了赫蒂放弃食品售货员工作是因为厌烦,并不是为了维护生命的尊严,她更喜欢的工作其实就是以不太厚道的方式去“买卖”二手衣物,苏明显误读了莱辛。其次,该文作者还认为“自由是财富拥有者和特权阶级的独有体验”[1]只因无钱无权就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这一仓定论未免违背常理。另有多人从生态主义呼吁及人道主义揭露等方面去研究这篇小说,表面上看,这类研究多多少少都涉及到了小说的主题。但铺陈明显不足,未能深入挖掘问题的实质,有套用文学理论之嫌。例如,符贞的整篇论文论述核心即是:“莱辛…期翼改善现状,真正建立和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2]事实上,不期翼建立更美好社会的杰出作家几乎是不存在的,生态主义理论几乎可以用到任何有人道主义倾向的伟大作家的作品中。道明莱辛的人道主义呼吁,而且全文的主旨也仅是“呼吁”,并未指明人类困境的可能原因,也没有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只是停留在研究的浅层而已。因为人人都会表达不满,然后“呼吁”改良现状。优秀作家更擅长表达人类共有的不满,指出人类共有的困境。

该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平直简单。拥有吉普赛血统的中年妇女赫蒂因心生厌倦而辞去了不久前才找到的售货员工作,靠专职贩卖二手衣服谋生。她不太识字,也不大聪明。她挨家挨户去廉价收购二手衣物的行为倒并没有让她的中产阶级邻居们心生厌恶,但她习惯性地乞讨二手衣服,就令他们受不了了,越来越冷落她。当然,她的四个成年子女们也开始慢慢拒绝这个不体面的母亲。被身边所有人疏远的她独自蜗居在小公寓里,倍感寂寞,捡了一只瑟瑟发抖的流浪小猫作陪伴。从此,人猫相依为命的缱绻故事开始了。因为她不能赚到足够的钱支付公寓的房租,也因为公寓开始禁止住户们养猫,她被迫搬离了这个住了近30年的公寓,住进了贫民窟的危房里。她和她的猫倒非常愉快,因为新邻居们不再歧视她,猫也可以捉到更多的鸽子让它和主人享用。不幸的是,伦敦市政府的换届选举在即,官员们利用这个贫民窟做形象工程以表体恤之心,安排70岁的赫蒂及她的邻居们搬到市郊的一所养老院。不出意外,养老院管理者禁止这帮被他们视为愚钝的“顽童”们养猫。为了和她的猫永远在一起,她找借口不搬进养老院,又担心继续藏在贫民窟被人发现送进养老院,她带着猫四处流浪,最终流落到断壁残垣里,被冻死于寒冷的冬夜。

单纯善良、从未有害人之心的赫蒂缘何沦落到众人厌恶、含恨而亡的地步?同样是未受过任何教育的寡妇,祥林嫂的悲剧主要是由于封建社会对普通劳动妇女的经济制约与精神残害导致的。而福克纳笔下的杀死情人并与情人尸体同居的爱米莉小姐,她的悲剧主要是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南北方的包括价值观念在内的价值冲突造成的。生活在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提倡“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保制度而举世瞩目的英国的赫蒂,缘何与解放前贫困落后的中华大地上的祥林嫂一样地凄惨?她的悲惨遭遇打动了我们,也让我们不禁有唇亡齿寒之感。年轻的我们不禁疑问:她的悲剧是如何造成的?如何找到一条救赎之路?带着这两个问题,本文将探讨赫蒂面临的道德悖论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拒绝及孤独心理等,剖析出该文本更深的内涵。

一、赫蒂面临的道德悖论

笔者认为造成赫蒂悲剧的根源是其自身的道德悖论。悖论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在当代的涵义颇多。根据韦伯斯特词典,悖论的定义之一是:初看合理但实际上自我矛盾的论述。“道德是在符合生态发展的大前提下,与人类的欲望、情感和行为相统一的某种根本倾向。”[3]也就是说,与全人类(或者群体内部)的生命发展规律,以及人的基本的欲望、情感和行为相吻合的思想、言行等,即被定义为道德。反之,则被定义为不道德。所以,此文的道德悖论被定义为:初看为合理但是实际上自我矛盾的道德困境。如果不加推敲直接按照莱辛的表面叙述去阅读这部小说,就会误认为赫蒂是主流的资本主义道德观下的受害者,其实不然,她并不是如祥林嫂一般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顺从者,也非任人宰割的羔羊。她有自己的吉普赛式道德观,也敢于挑战世俗、温和反抗包括政府在内的权威组织。简而言之,她与当时社会主流道德观激烈冲突。人类的价值观迥异,但是却不得不共同栖居于同一片土地上,冲突确实难以避免。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布莱恩.S.特纳在其权威专著《脆弱与人权》中指出:“尽管人类并不能共享同一种文化,他们却被由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而导致的风险与不安绑在一起。”[4]

全文将以赫蒂的道德悖论为核心论点展开,那么,赫蒂面临何样的道德悖论呢?她的道德悖论即:身为弱势群体的她丝毫不考虑主流的英国中产价值观而与之发生冲突。表面上看,她是过错方。因为若个人利益与群体发生冲突,从整体的利益出发,个人必须服从大众。但是,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事情绝对不能被这样如此简单粗暴地处理,因为这样极容易导致托克维尔口中的“多数人暴政”的极具危害性的社会局面的产生,如纳粹政权就是“多数人暴政”的可怕后果之一。

身为文化边缘人的她不幸地遭受着经济及社会地位的被边缘化,不受金钱、组织机构及社会地位保护的她,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去行动,既道德又合情合理。然而,她的一切从维护自己利益出发的行为,又伤及了英国中产阶级的利益,既不道德又该受规诫与惩罚。陈波教授把第六类型的悖论定义为“最终能推出逻辑矛盾、但难以找到摆脱之道的命题。如 … 绝大多数道德悖论,都属此列。其中,导致矛盾或冲突的是一组信念或命题,它们各自都得到很好的证成,放弃其中哪一个都感到棘手,甚至会带来很大的麻烦。”[5]赫蒂的道德悖论可见一斑,看似有解又无解,难以找到摆脱之道。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当社会规则及主流道德观并不能像保护强势群体那样保护弱势群体时,凭什么要求弱势群体遵守既定的、更多地保护强势群体的规则来出卖自己的利益呢?就连法律都是偏袒法律制定者的,何况普通的法规甚至社会习俗?而且,很大一部分弱势群体源自社会及传统。所以,弱势群体完全有理由适当地违背主流道德观。但是,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又得出迥异的观点,即:沦为弱势群体也不能完全苛责社会,大部分情况下,是弱势群体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不明智甚至错误的选择造成的。其次,任何人不得在维护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罔顾公平,触犯别人的利益。在强势群体未伤及弱势群体利益的情况下,弱势群体完全没有正当理由触犯强势群体的利益。

赫蒂的出生背景导致了她很容易陷入道德悖论的困境,在求生利我本能的驱使下,生活在英国主流中产阶级群体中的她让自己陷入了实际意义上的道德悖论困境。

二、赫蒂的道德悖论的产生缘由

1.英国中产阶级对吉普赛人的偏见

首先是英国中产阶级道德观对赫蒂的吉普赛式道德观的排斥厌恶。以坑蒙拐骗偷等不良行为“扬名”欧洲的绝大部分吉普赛人,与强调社会责任感的英国中产阶级的道德冲突由来已久。哪怕吉普赛人的后代并不像他们祖辈那样通过“不太道德”的传统方式谋生,短期内他们想避免来自英国主流社会的偏见还是比较困难的。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中所言,“对于人类控制偏见的可能性,我一般不抱乐观态度。”[6]很不幸,赫蒂就是人类这种偏见的受害者。沦为寡妇前的她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吉普赛特征。拥有一半吉普赛血统的赫蒂,外表即带有强烈的吉普赛特征。“她有黑亮的头发,容易晒黑的皮肤,深色的眼睛。她总是喜欢穿鲜艳的衣服,脾气暴躁又极易平息下去”[7]; 当别人在背后称她为“那个吉普赛女人”时候,她立刻骄傲洒脱地反击,称她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她时不时花一两个小时去月台上看人来人往、车进车出,她喜欢看这些就像别人喜欢饮酒与赌博一样。不幸的是,她的这种吉普赛式的洒脱与不羁不是保护她的铠甲,却是一剂慢性毒药,以人群的偏见为催化剂,慢慢地侵蚀她,一步步把她推向最终的毁灭。

她的外表已经让英国中产阶级提防她,她异于英国主流的中产阶级的个性,更容易让普通的中产阶级在第一时间内把她与吉普赛人的负面形象联系起来。可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是人类习惯使用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人们以记忆中的相关事件的信息显著性来判断该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人们越容易想到这些信息,就越倾向于认为这些事件容易发生,典型的例子是坠机及糖尿病。前者因被过多报道而被人们预测有更多的发生可能性,后者因被过少报道而被人们预测有更少的发生可能性。”[8]也就是说,只是因为赫蒂明显的吉普赛特征,普通英国中产阶层就非常容易把她和名声不好的吉普赛人联系起来,甚至可能等同起来。中产阶级们对赫蒂的偏见甚至排斥由来已久,所以当她去半买半乞二手衣物,更像“怪”及“不体面”的传统吉普赛人时,她的朋友们、邻居们以及子女们,马上开始真正从行动上去排斥厌恶她。

2. 赫蒂的“不道德”行为

在讲究社会责任感的英国中产阶级看来,赫蒂的数种行为因严重不符社会规范,而属于“不道德”范畴。“社会规范(Social Norm)是任何被社会成员共同决定了的标准,它暗示了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何种行为是有代表性的以及什么行为被认为是正确的。含蓄或者明确地,这些规范不仅规定了特定场景中的社会认可的行为(正常行为),也规定了什么行为应该被避免。”[8]赫蒂无视这种被人群共同决定的规则,带给她自己更多的自由,带给别人的却是潜在的混乱。没有社会规范制约的人,又不符合被监禁的条件,他的存在就是对社群的潜在威胁,必定被排挤。因为人是时常被利己的本能行为控制的生物,若他没有被约束,那么他作出伤人利己的行为的概率将会高于受约束的其他人。赫蒂选择自行摆脱社会约束之时,也即她对人群产生潜在威胁之际。英国主流的中产阶级社会排斥犯有“不道德”行为的赫蒂,并不令人意外。

而且,乞讨本质上是剥夺别人的生产劳动来养活自己,是侵害别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她饲养的宠物猫为公寓楼的卫生及秩序带来负面影响,而别的很多邻居并没有养猫养狗去扰乱公寓的居住环境,是她个人单方面对别人施加了不良影响。她放弃正规的营业员工作而去做二手衣服商贩时候涉嫌的变相乞讨行为也给她的邻居们、朋友们以及子女们带来尴尬。这种尴尬不仅会让他们损失小额金钱,更是会降低他们的社会地位。当她在公寓内炖猫捉回来的、极易携带传染病菌的野鸽子吃,毫不理会她的这一极不卫生的行为会给邻居们的健康带来威胁。所以,她的确在触犯别人的利益,在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正如约翰·邓恩的那首被广为传诵的诗歌一样,赫蒂并不是一个人生活在一座孤岛上,她是大陆的一小片泥土,她是地球的一小部分。

遭遇道德悖论困境的赫蒂为此付出了代价,她被迫选择退让,搬离这个住了大约30年的公寓。很快,她就遭受了彻底的社会拒绝与重度孤独心理,最终踏入末路。

三、赫蒂道德悖论的代价

1.社会拒绝

“社会拒绝(Social Disapproval)是社会群体对某人或者某事(行为、特性、品质等)的谴责与拒绝。它的表现包括侮辱、批评、轻蔑以及回避等。”[8]赫蒂在追随自己想要的吉普赛式自由时罔顾道德,这一行为把她推向社会拒绝的僵局。她不仅仅放弃她原来的体面工作,也忘记了她以前对中产阶级生活的热爱。看似是对她的猫,其实对痛苦的自己,她凄凉地述说没人理会的凄凉。当赫蒂被社会拒绝的时候,她只是被动地接受了社会及子女们对她的拒绝,缺少对应策略去修复与他人的破裂关系,而是继续活在自己的世界,让邻居们觉得她变得越来越野蛮,也让自己不情愿地丧失了与他人的亲密互动。

当赫蒂搬到贫民窟的时候,她虽然嘴里时不时抱怨邻居孩子们制造的噪音及脏乱,并且告诉他们的妈妈抚养这些孩子根本没用,因为孩子们长大后根本不会感激她。但是,她仍然会不时地塞给孩子们一点零钱以及糖果。曾经总给孩子们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的好妈妈,哪怕她的孩子们再也不管她,她仍然保存着一个女儿四年前寄给她的圣诞贺卡。莱辛向读者描述赫蒂的这些善良与热心,更加突出了赫蒂被社会拒绝后的痛苦。她不仅不生性冷漠,反而如此热爱他人。这样的人若被人群完全抛弃,其心理方面的痛苦程度可想而知。“社会疏离(Social Isolation)经常导致人类以及动物行为异常甚至生理畸变。”[8]赫蒂爱的本能长期得不得满足,她干脆“破罐子破摔”,也开始拒绝社会。如果说买卖二手衣服的半乞讨行为是她“怪异”的开始,她那时候还对社会规则稍有遵守,只是被动的接受社会拒绝,那么当她在家里炖猫捉回来的又脏又老的血淋淋的野鸽子吃,完全不顾她的女邻居进她屋内抱怨她的野蛮与不卫生时,她已经开始主动地拒绝社会了。毕竟,在普通的英国中产阶级看来,吃猫捉来的野鸟的人,已经真的不能算作“正常人”了。

2. 孤独心理

等待被社会拒绝的赫蒂只有痛苦的孤独。从赫蒂领养那只流浪猫时,社会拒绝就已经绑架了她。社会拒绝让她忍受孤独的折磨,丧失了理智,也失去了安稳生活的权利。当她因不体面行为而被邻居、子女及朋友们排挤冷落的时候,倍感寂寞。她越来越少地回公寓,越来越多地热爱喧嚣热闹的街道。终于,她捡了一只流浪猫作为自己的精神安慰,并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她捡来的这只流浪猫上。除了在圣诞日偶尔想起自己是没人理会的孤独老人外,她唯一的生活重心就是在她的宠物猫上。然而,正是这只让她获得极大精神安慰的流浪猫给她带来了死神:为了这只猫,她放弃政府免费提供的养老院;在病重之时,她也放弃了被救治的机会。因为若被送进医院,出院她将不得不住在不许养猫的养老院里。“情感痛苦分量表表明:经历孤独与痛苦、情感混乱、悲伤、无助、无望、空虚感等诸多不良情绪密切相关。”[9]总之,孤独总是与悲伤等负面情绪相伴。被社会拒绝后的赫蒂寂寞难耐,依靠捡来的流浪猫作为自己唯一的安慰。如前文所提,社会疏离会导致反常行为甚至生理畸变。不幸的是,孤独更会导致人的心理发生畸变,对身体造成同样严重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赫蒂这样独自生活的老年人而言。“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可致心理问题或情绪障碍,也可诱发某些疾病。”[10]赫蒂患有慢性肺炎,但是她为了和她的猫在一起,拒绝去温暖的养老院居住而流落到寒冷刺骨的断壁残垣中被冻死风中。

结语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得知赫蒂悲剧的真正成因即是道德悖论,那么她的悲剧可以避免吗?正如她面临的道德悖论一样,其实是无解的。“我们可能会认为,我们是被自我选择造就的。其实,选择只是部分成因。社会形态;家人、朋友及陌生人;文化价值观;机遇;环境因素…等都是造就如今的我们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我们是被我们赖以生活的世界塑造出来的。”[11]虽然赫蒂自始自终都没有放弃赚钱的愿望与行动,她却仍然陷入了与祥林嫂一般的境地。然而,我们却能从她的数种行为中推测出她能如何更少地避免来自社会的敌意,甚至从一开始就避免踏入道德悖论的漩涡,从第一步就杜绝让自己陷入社会拒绝与孤独的恶性循环中。即:研究自己的心理,在有些许异常时尽快找到针对措施;清楚自己是活在社会有机体中的一个独立个体,触犯别人利益时要考虑可能遇到的攻击;作出选择时,不仅要考虑当下的欲望能否被满足,更要顾及自己的长期利益是否会受损。救赎之道,也在于此。

“孤独被认为是有效的情感依附的缺乏,这种缺乏会限制自尊感及自我价值感,进而对‘生活品质’有消极影响。”[12]当身为中产阶级的她做出变相乞讨的行为时,她应该意识到自己行为突变的原因,从一开始就杜绝轻微孤独带来的不良影响;当她辞去店员的“体面工作”去贩卖二手衣物时,她不该乞讨般地“收购”邻居们的二手衣物。因为乞讨这一行为是损人利己的,作出乞讨行为的人会被别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排斥;当她因为孤独难耐而一把把猫搂进怀里时,她不再受孤独的折磨,满足了瞬时的快感,也应该考虑到长此以往地从内心疏离人类的后果。

如上所述,《老妇与猫》并不仅仅是一则缱绻故事,而是人道主义作家多丽丝·莱辛饱含深意的佳作,甚至可以与中国的那篇家喻户晓的传世佳作《祥林嫂》相媲美。在她冷静客观的笔调之下,若仔细研读该作品,就能发现莱辛在歌唱人与猫相依的同时,也看透了弱势群体所经历的“社会不公”的复杂性。正如耶鲁学派代表人物、当代文艺批评界赫赫有名的哈罗德·布鲁姆教授如此评价莱辛:“莱辛富于远见的小说有一些认知力量和相当强的悲怆感,但是读者必须努力从她疏离冷淡的叙事中甄别出来。”[13]生活在二战后伦敦的赫蒂,她的道德悖论不单困扰着她,仿佛困扰着我们每个人;她不是我们,却又极像我们。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也如福克纳笔下的爱米丽小姐一样,莱辛的赫蒂也将是文学史上可读性极强、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之一。

[1] 苏彩琴.自由的真相——从《老妇与猫》看个体的处境与自由[J].安康学院学报,2011,(06).

[2] 符贞.莱辛《老妇与猫》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1,(03).

[3] John Wilson. A Preface to Morality[M].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8.

[4] Bryan S. Turner. Vulnerability and Human Rights[M] .Philadelphia: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6.

[5] 陈波.关于悖论的问答[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

[6] Daniel Kahneman. Thinking,Fast and Slow[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2011.

[7] Doris Lessing. Doris Lessing Stories[M]. New York:Vintage Books,1978.

[8] Gary R Vanden Bos.(ed), 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15.

[9] Sarah J. Bevinn (ed). Psychology of Loneliness[M].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Inc,2011.

[10] 王希林,任桂英,赵晓明.孤独、抑郁情绪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06).

[11] Jill Stauffer. Ethical Loneliness:The Injustice of Not Being Heard[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5.

[12] Christina Victor.Sasha Scambler and John Bond, The Social World of Older People[M].Columbus: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9.

[13] Harold Bloom.Doris Lessing (Bloom's Modern Critical Views)[M].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2003.

(责任编辑:张连军)

The Cost of Moral Paradox—— On the Implicit Connotations of “AnOldWomanandHerCat”

ZHAO Jin-zhi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Xining 810016)

AnoldWomanandHerCatwritten by Doris Lessing gets into human society's estrangement and cruelty from depicting a lonely widow's life with her tom-cat. It eulogizes the sentimental attachment between a human being and a cat. What I argue is that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his short novel has much more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its insightful meaning is expecting to expose the moral paradox that is simmering below the surface.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implicit connotations of this short story by dissecting the roots that cause the protagonist's miserable death, and then finds the redemption road.

Doris Lessing;AnOldWomanandHerCat; Moral Paradox

10.3969/j.issn.1009-2080.2016.06.014

2016-11-02

赵金枝(1989- ),女,江苏连云港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I106.4

A

1009-2080(2016)06-0060-05

猜你喜欢
吉普赛莱辛中产阶级
论吉普赛爵士乐的音乐特征及其文化意义——以詹戈·莱因哈特的创作为例
隧道工范付春的“吉普赛”生活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魔法流苏
我的吉普赛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