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控制理论的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2016-03-16 13:50官国权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犯罪预防

官国权

(武夷学院思政部,福建武夷山354300)



基于社会控制理论的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官国权

(武夷学院思政部,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要:在介绍特拉维斯·赫希社会控制理论核心观点的基础上,从感情依附、目标约束、常规参与、信念认同角度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犯罪原因进行了分析,探索在社会控制理论的视野下控制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模式和基本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社会控制理论;犯罪预防

一、大学生犯罪现状

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占高校总人数的1.26%。[1]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杀人案、张超抢劫碎尸案、复旦投毒案、曾志杰因丑杀人案、中国政法大学在校生付成励在课堂上杀死老师……无不令人震惊。从已发的案件来看,大学生犯罪往往具有轻因性、残忍性、智能性。大学生一旦犯罪往往导致多重悲剧,不仅给被害人及其家属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精神痛苦,也对自己和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伤害和不良影响。青少年犯罪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犯罪问题,引起全球高度关注,吸引了许多中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西方社会控制理论核心代表人物特拉维斯·赫希。

二、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主要观点

作为“社会控制理论”提出者及重要代表人物,赫希在他的著作《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一书中提出:青少年违法行为是在社会对个人的限制和束缚减弱或丧失时产生的,这里主要有四个基本成分来进行限制和束缚。这四种成分的内容就是:①感情依附。是指对其他人有紧密的情感纽带,喜欢他们,与他们融为一体以及扩大群体规范社会化的程度。包含了对家庭、学校、同伴的爱与归属,并且,因为有了依附,他才会增强遵守社会共同价值规范的意识。②目标约束。主要指对传统目标的追求和对未来成功的期盼。追求成功,是青少年的重要理想,也是整体社会价值观的反映,志向越高,投入程度越高,越不会从事犯罪活动,因为其会考虑由此而引起的代价。许多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如果投入到对传统目标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其从事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③常规参与。参与是指人们专心于日常的活动,如学习、与家庭成员在一起,参与额外的学习活动、体育活动等。如一个人花了很多时间打篮球,那么只能有很少的时间从事其他活动。因而,犯罪活动的时间将受到限制,所以持续地参与常规的活动能使约束增强。④信念认同。指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法制观念的态度或者接受意愿。[2]这种态度或者意愿依靠个人不断努力的学习,随着个人的社会化而形成,当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内化了健康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就会有健全的信念认同,就会强化个人自我控制力,这时人们犯罪的原始本能就可获得控制或有效缓解,就不会犯罪,否则,如果一个人内化了不健康的价值观,就会更容易从事犯罪活动。

以上的每一种成分,可以形成个人与社会的约束关系,当这种关系被减弱或破坏,犯罪将会发生。例如对一个球队而言,球队的成员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情感(依附),为实现球队的目标,他们都有一种潜在的约束感(约束),积极参与小组的训练活动(参与),相信并遵守球队的规范(信念)。如果这四种成分在队员的身上反映比较强烈,那么这些人犯罪的可能性将会减到最低程度。

三、从社会控制理论视域看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一)从感情依附的角度来分析犯罪原因

1.家庭依附问题

当前大学生犯罪率提高与大学生家庭依附、家人依恋程度降低有重大关系。目前大学生都为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传统的家族生活已向三口小家庭模式转移,在城镇小家庭父母为生活而奔波,而在农村则为老人带小孩的“留守”模式,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纽带在逐渐弱化,跟传统的“家训家规”相比,家庭教育也显空虚化;同时功利化社会迫使许多父母过早的将成年竞争压力附加上孩子的学业或其他非情感教育上,甚至采用苛刻严厉的教育方式,而放松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致使一些孩子性格受到扭曲,在品德和人格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成为影响其日后发展的重要“隐患”。青少年产生对父母的厌烦甚至叛逆心理,许多青少年将考入大学,远离家庭作为考试的重要动力,考入大学后,也不愿与家长联系;当子女考入大学后,学生家长从思想上依赖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忽略了青少年成长阶段的思想变化,缺少必要的亲情沟通。绝大多数的家长把主要精力用到经济支持上,而对其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关注不够,一旦子女犯罪,他们才感到惊讶和后悔。四川大学“因丑杀人”大学生曾世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学校依附问题

教育是本,管理是根。高校的教育和管理理应是统一的,有教必有管,有管才有教,管教合一,是高校的立足之本。然而,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确存在教与管相脱节的现象,高校管理机制欠缺。学校只重视教学忽视学生的管理,存在重知识的输入轻思想品德的塑造,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有的学生夜不归宿、逃课旷课、赌博醉酒等也无人过问。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从云南大学张超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张超作案期间没有到校学习,甚至在外租房与社会不良青年同居,在娱乐场所从事异性陪侍服务,学校竟然一无所知,可见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重大纰漏;老师与学生联系纽带不紧。虽然高校都在提出“全员育人”的口号,打造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支队伍。但是实际情况中,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压力和待遇问题,很多高校的辅导员数完全达不到教育部要求的1:200的比例,甚至有的辅导员要带300多个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辅导员无法将工作精细化落实到每一位同学身上,无法与同学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联系,只剩僵化的行政管理关系。[3]而班主任与导师作为专任教师由于受到科研、教学等压力,很少过问学生的教育工作,致使三支队伍在育人方面发展及其不平衡。由于缺乏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缴费、学业预警、补课重修、毕业证取得等环节经常出现学生与学校对立的情况,部分同学甚至产生了仇校心理。

3.同伙依附问题

和父母、学校感情依附一样,社会控制理论认为,青少年越是附着于自己的同伴团体,他就越不愿意失去其所敬佩的朋友,也越会考虑同伴团体朋友们对他行为的意见和建议。大学生活离不开宿舍、班级、社团、老乡会等非正式组织,部分大学生受性格、心理的原因往往孤僻、自闭,有的同学甚至只沉迷于网络游戏,不愿意与人交往,不愿意参加群体活动,与宿舍同学相处不融洽,不参加班级活动.这类同学往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可能性往往更高。

(二)从目标约束的角度来分析犯罪原因

当前许多大学生学习目的并不明确,他们把考大学当成是遵从父母之命,或随大流,或是认为误导于高中老师的循循善诱“大学自有黄金屋,大学自有颜如玉”。很多同学到了大学后,不知道自己所学为何,为何而学,自己的理想是什么,现在该怎么做,许多专家感叹在与当代大学生的交流当中,发现了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他们基本没有人生的方向和目标,他们困惑着、迷茫着。很多高校周边附近的餐馆、网吧、咖啡厅、夜宵店,学生街,一到晚上,热闹非凡,学生无数,而自习室和图书馆的学生确寥寥无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原因在与很多大学生丧失或没有对学业成绩、未来职业规划等“出人头地”的传统目标追求,对目标追求越明确就越不容易产生犯犯罪。如某位同学由于家庭或自身其他原因,把获得各类奖学金作为学业目标,那么他就会努力读书,认真听讲,争取成绩考前,不违规违纪,如某位同学树立了要考公务员的目标,他会认真学习争取综合积分排名靠前,积极申请入党,竞聘学生干部,不违规违纪,因为这些都是考取公务员的必备条件。早就树立考研、公务员、创业、出国留学等目标的同学,对目标实现越渴望,目标的约束力就越强,就越不容易走上越轨犯罪的道路。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大学就万事大吉,学校往往认为理想目标问题是属于学生自我问题,学校做好教学管理即可,而忽略了对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学涯规划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智未熟的大一新生在应试动机下进入大学,一下子失去了奋斗目标,失去了目标这一内心最强控制力的约束。

(三)从日常参与角度来分析犯罪原因

从目标投入问题延伸下来,事实证明大学生的犯罪,经常是和大学生日常活动空闲和寂寞联系在一起的。国外知名学者J.B.纳什曾将人们对日常闲暇时间的利用分为至少六个层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创造性的参与(Creative Participation),如发明、作曲、绘画等行为;积极地参与(Active Participation),如追随等行为;投入感情地参与(Emotional Participation),如欣赏、观看等行为;消磨时间(Killing Time)、摆脱单调(Escapefrom Monotony)、寻求刺激(Amusement)、娱乐Entertainment等行为;伤害自我(Injury or Detrimentto Self)如酗酒等放纵行为;反社会的行动(Acts Per-formed Against Society)如赌博、色情、吸毒等不良行为。[4]大学生日常闲暇时间是比较充裕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日常休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身心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日常休闲活动状况不容乐观,通过观察学生的休闲生活时发现,目前多数学生的休闲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室内闲谈、无事休息、上网聊天和打游戏占去了学生们的大部分闲暇时间和日常生活。玩游戏、休闲阅读和谈恋爱分别以30.40%、17.99%、14.49%的比例而排前三位。此外,体育活动占了7.71%偏爱打牌的7.48%这些统计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我国大学生的日常休闲质量普遍不佳。大部分同学对休闲生活的主观评价为空虚无聊,休息时间过多,活动时间过少,口头活动过多,实践活动过少,一般性活动过多,技能性活动过少,学校、系里、班级以及社团组织的活动只占据大学生休闲生活空间的极小的一部分。日常生活参与的低层次化导致部分学生最终滑向酗酒放纵等自我伤害性行为或赌博、色情、吸毒、打架等越轨行为,并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四)从信念认同角度来分析犯罪原因

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在其人生道路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学校教育功利化的趋势,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一味强调学习专业知识,忽略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正当竞争、贫富差距拉大、腐朽的行为方式、不良社会风气等不同程度地对大学生极大的影响,使他们在成长中迷失方向、对生活丧失信心,对社会抱着一种不信任、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社会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不为他们所认同。更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等新兴资讯手段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文化载体,国外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亚文化等也对大学生积淀已久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其结果是造成部分大学生原有的、稳定的传统价值观走向分裂和趋异,导致他们的道德标准、法纪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畸变。[5]这些影响一旦突破了大学生的心理防线,就会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四、社会控制理论模式对大学生犯罪预防的启示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系统性的,除了大学生自身思想品德、性格及心理状况外,与父母、学校、朋辈的感情依恋,对学习、生活的传统目标追求、日常生活的积极参与、与主流思想的认同度都有紧密的联系。预防大学生犯罪,家庭的亲情滋养是基石,要建立信任、分享、共同成长的家庭教育新理念;学校的教育牵引是防范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关键,要完善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学生主体模式,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重塑核心价值观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提高大学生心理调控能力和学校的心理凝聚作用。加强日常休闲生活辅导,引导大学生创造性、积极性的休闲方式;加强对大学生“为何而生、为何而学”的教育,改进现有的人文教育模式,设置经典导读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方法论教育;同时整个社会的道德重建是防范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点,是修复犯罪大学生的断裂的“社会腱”的关键。

五、结语

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最有影响力的犯罪学理论之一,但是,也有些研究者认为,赫希的理论有若干缺陷。克罗恩和梅西对赫希理论是否能够解释所有的犯罪模式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一理论更适合于解释少女犯罪和轻微的少年犯罪,而不太适合于解释男性少年犯罪和较为严重的犯罪行为。他们认为,赫希的模式适合于解释少年犯罪行为的开始阶段。拉里·西格尔(1989)[6]则认为,赫希的理论没有解释社会联系是如何形成的,社会联系为什么削弱,社会联系的成分是否同样重要,只有一种成分受到削弱才导致犯罪,社会联系一旦受到削弱后是否还会得到恢复与加强等问题。尽管如此,赫希的理论仍然受到普遍的承认和肯定,被看成是20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犯罪学理论之一,对犯罪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研究中国的大学生犯罪及其预防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的了解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228.

[2]吴宗宪.西方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23-524.

[3]陈晓明.学校与青少年犯罪防范: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7):4-10.

[4]周星.大学生日常休闲活动的动机与障碍[J].中国青年研究,2005(4):80-83.

[5]王静.论当代中国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控制[J].法制与社会,2009(7): 55-56.

[6]吴殿朝.中国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23-324.

(责任编辑:林建峰)

On Causes of Crimes by College Student Base on Social Control Theory

GUANG Guoquan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 Theory,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Abstract:Travis Hirschi,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ocial Control Theory, under the supporting of his Social Bond Theory: attachment, commitment, involvement and belief, I briefly analyse the causes and features of our nowadays college student committing crimes in this paper. I hope it will help to prevent the commitment on campus and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asonable elements of Western Criminology with our local Social Practice.

Key words:crimes committed by colleague students;social control theory;criminal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2-0097-04

收稿日期:2015-03-31

作者简介:官国权(1980-),男,汉族,讲师,主要从事朱子理学法律思想、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

猜你喜欢
犯罪预防
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家腐败犯罪预防进路——以新型政商关系为视角
犯罪预防模式研究
女大学生失踪事件背后的法律思考
基于某市女童被摔案件的思考 
大数据时代的犯罪预防问题辨析
PPP项目常见犯罪预防
找寻犯罪根源
从犯罪预防的角度看偶然防卫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
社区安全设施建设与犯罪预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