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嬗变下声乐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探微

2016-03-17 02:09李阳阳
梧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研究型声乐教学模式

李阳阳

(广西艺术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教育观嬗变下声乐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探微

李阳阳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在教育观嬗变的历史时期,本科教学不仅处于基础性的认知层面,更加需要完善的是多元文化的深入渗透,使之从传统教学模式的狭隘中突破自我,寻求更合理的教育模式,教师给予各种影响和要求,学生自我构建学习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优化的角度创建研究型学习方式,从外部激励学生,使其更加投入地参与学习的过程。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声乐

高等教育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也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使命与意义,在声乐教学的领域里,本科的教学不仅处于基础性的认知层面,更加需要完善的是多元文化的深入渗透,使之从传统教学模式的狭隘中突破自我,寻求更合理的教育模式,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环节构建更为完善的教学系统,教师给予各种影响和要求,学生自我构建学习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优化的角度创建研究型学习方式,以实现个人的天赋和才能的最大化发展。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慨述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研究,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

“研究”一词,笔者解释为主动地认识、学习某一固有的知识、现象、行为并深入探索事物内部的机理与规律,实践总结出自己对此的认识,产生新的、有价值的科学的成果。所以,在对这个概念进行解释的时候,用了“主动”这一概念,因为研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学习,学习只是一个对每一个主题单元的了解与认识,这其中只是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两种方式。而不包括解释中所提到的“深入的认识事物内部的机理与规律,并通过实践产生新的、有价值的有益的科学成果”。这是研究与学习的质的区别,换一种表述的的方式,也就是说,学习,只是对前人的知识进行物理的吸收,而这个过程没有产生化学的变化,在没有实践内化,对事物本质与客观规律做出深入的认识之前,学习仅仅只是了解,仅仅是一种接受的过程。而研究,是在知识单元面前,主动地找出需要研究对象的根本规律,并对之前所积累的知识结构进行整理、总结、归纳、扬弃,形成新的结论,并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加以检验和应用。因此,研究是深入的、精确的、独特的、不含糊的。而学习只是了解和接受。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创建的意义

在传统的本科教学中,学习只是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两种方式,在研究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提出要研究的对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就比如说,拿出两个不同的事物,传统的教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两个事物有什么不同之处?是在大小上呢?还是在性质上呢?还是颜色上呢?等等诸如此类的引导型问题以启发学生观察事物。在以研究为形式的教学中就会这样提出问题:大家观察这两个事物,找出不同之处,并思考是什么引起了这种不同。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之趋同吗?

很明显,这两种提问方式在知识的范围程度上是不同的,在对实践的要求上也是不同的。这就是研究教学中的一个简单的课堂例子。它的意义在于,作为一种教育体制,学校教育是以培养有文化、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目的,在此基础上传统的教育模式会给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而往往这种教育的要求是共性的,受教者处于被动的、应付和适应的位置;而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有创造力的人才,单纯接受某一学科的认知很难满足文化发展多元化的需求,被动受教的学生很难生长出创造性的灵感,因此,当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不能解决此矛盾的时候,需要为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找到一种更彼此适合的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正是为了合理解决这一矛盾而进行的实践研究。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一)研究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一名授业解惑者,被置于无所不会、无所不能、有问必答的崇高地位。学生在座位上埋头苦读,认真聆听老师的点滴教诲,无一句不重要,无一句能质疑。因为高高在上的不仅是一名教师,他是传统教学的化身,彰显了尊师重道的品德。在这里,笔者没有颠覆这一传统美德之意,只是为了顺应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请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作为一个合作者,一个知识的伙伴,站在学生的内心视角,通过帮助和引导使之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入,更具象,对知识进行全面的、多视角的理解与认知,这其中更是包括对自我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筑,对一个知识点相关问题的发散性思考,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了解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合作者”的引导和帮助,这个过程是自我的、能动的。

研究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一点,高桂娟老师曾说,“现代教育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1]

这段话说明在改革教学的同时,教师也要伴随这种变革而改变自我。不仅要授受知识,更重要的是授受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认识知识,能够转化成相互关联的体系,构建这个体系,并可应用于行为的动力。这个过程在本科四五年的时间里可以逐渐得到显现。在《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有一段话较为准确地表达了这种转变:“教师的职责表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知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创造性的活功: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2]

(二)研究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要求

在本科阶段,研究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给学生学术上的自由,学术思考习惯的养成,为将来的研究生学习和方向的确定做好基础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在学术上的自信心和探索,诚恳的求知精神。同时要有汲取他人意见的谦虚的学术态度,具有求异思维的判断力。这种种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配合,更需要在课程的设置上增加有益于学术思考和碰撞的研讨和论坛。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桥梁过渡了,同时也禁锢了学术的交流与发展。因此,课堂更多的应该是争鸣与碰撞,实践与探求。

(三)教学活动的具体环节

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它能是学生掌握一种知识结构和技能,并且这种结构和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得以应用甚至发展。我想这是“研究型”教学的意义所在。声乐教学并非所有学科的一个特例,但它确实有自身的一些特性所在,以至于多年的教学呈现出基本概念混乱、主要学习程度依赖教师的学科技能水平的问题。这种现象导致了声乐教学标准的缺失、主观因素被强化、同一学校学生学习的程度良莠不齐。也就是说,学生对声乐的学习不是建立在一个对学科基本结构主要思想的理解及深入地学习来支撑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的。目前的状态是过分依赖传统的口传心授,学生在今后的知识拓展上会受到局限,缺乏强有力并且广泛的学科发展可能性。

研究型的声乐教学,可以尝试从基本概念的思想去改变这一传统的困扰,增加一些必要的、适时的基本理论课程。这个问题涉及了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对声乐学科的定义:这是以人声为发声乐器的学科,以研究科学的发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必然应该有一些生理的、机理的理论课程。很久以来,在我国本科声乐教学中总是出现不讲理论直接上声乐课的情况,甚至到了大学四年级,依然不懂横膈膜的运动方式、气息与肺部的关系,声带与气息的关系,而这一切都是学习这门学科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对教材和课程的补充需要很多专家、学者的论证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先尝试的是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相关书籍和适合学生观看的视频教本,供他们课下学习和研讨。当再次回到课堂上时可以有意地针对理论与实践进行讨论,看看学习的成效如何,也许学生会自主选择阅览的材料,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说明他们已经开始自己思考,并跨越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也许他们会求助网络、专家、教授。这种方式给学生推开了一扇窗,同时也可以作为日后教材、课程修补的参考依据。

第二,学生的嗓音条件各不相同,因此,适应的时代作品也大相径庭,如何很好地引导他们学习不同程度的作品,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讨论。

正如每个人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是相同的,但是构成比例却各有千秋,这就造成了声音的多样化,声部的多样化。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都是由教师辨别声音的高低声部以及声部中的类型,这对于声乐课的教学至关重要,因为他不仅辨明了方向更指明了道路。但是否可以在此基础上给研究型教学一点发挥的空间呢?或许让学生自己选择作曲家、作品,在经过音频、视频的学习之后详细地列出高低层次不同的作品清单,给老师修改指导呢?课堂上可以给学生小组授课并试唱准备的曲目,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研究、研讨看似费时费力,但却可以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听辩声部、扩大不是自己领域的曲目量做出积极的推动。

实践教学是艰难的实验,成功与失败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贯穿始终的观点是:不仅让学生理解声乐的基本原理,还需要让学生具有学习求知的欲望和态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实践中,笔者渐渐摸索出这一学科的一些特殊性和教学上的难点:帮助他们建立坚实的学科基础——激发他们对这一学科的学习热情——找出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道路——引导他们自我思考、辨别、鉴赏声音的能力。这一切,对于声乐的学习只是尝试性的,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不断地请教学科专家、教授、歌唱演员,得到了很多启发和帮助。这也是声乐学科能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有力支撑。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理论远远超过了本科声乐研究的范畴,这才能够发展学科、拓展学术。

在许多学科的学习中,知识的授予是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完成的,而作业的完成是在无教师、无指导、无讨论的课后完成的。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课堂囊括了学生课前的各种调查与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之间的讨论,以及对命题长期的深入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筑。扩大到整个音乐学科来看,在课堂上是完成作品与研讨作品,课前和课后主要是了解、调查、分析作品。无论是声乐、器乐还是理论的学科都可以在研究型模式下寻找到多种方式与方法,教师的科研不再是孤军奋战,每一个命题都有来自课堂的声音,当然,这种持续了几百年的教学模式有非常深厚的积累,在当今它也有些许的困惑,用新的教学模式完善它、发展它虽然很艰难,但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转型的时代期待着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希望对这一命题的关注度会越来越高,使“研究”二字不仅仅在研究生阶段才得以出现。

参考文献:

[1]高桂娟,刘智运,王卫华.构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体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74.

[2]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与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责任编辑:高坚)

收稿日期:2015-11-20

基金项目:广西艺术学院2011教改项目“研究教学法在本科声乐教学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35(2016)01-0090-04

[作者简介]李阳阳(1980-)女,河南信阳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表演艺术。

猜你喜欢
研究型声乐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做“研究型”语文教师,从教育笔记开始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