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作用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提升的实证研究

2016-03-17 05:38曹福勇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题组志愿价值观

曹福勇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5)

志愿服务作用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提升的实证研究

曹福勇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5)

志愿服务对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明显提升效果,其实施过程需要坚持渐进式情感认同的原则,创设递进式情感环境和体验项目,通过服务学习模式融合多种利益诉求体,推动校园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项目的有效实施。

志愿服务服务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教育界就展开了探索将这一价值观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路径。徐义圣等在对8所代表性高校采取PPS抽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实现路径多种设想[1]。其中就特别提出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教学改革是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趋势[2]。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志愿服务有机融合?这是一个当前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急需研究解决。本课题组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真实体验情景,基于情感认同理论,探索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的实效,提出校内朋辈情感认同到社会情感认同的体验式教育实现路径。通过理论假设和实践多轮探索,发现以服务学习模式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和教学资源,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项目设计,既有利于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项目的开展。

1 递进式情感环境设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青年学生接受并在实际行动中落实,必须要有情感基础。情感基础是触动青年学生内心的引爆点,是实现青年学生认知升华的关键转折点。如何找准青年学生的情感认同点是思想政治教育情景设置的关键,也是难点。

课题组借助志愿服务,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探索和反复完善发现,建立校内、校外两级递进式情感体验环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验教育更有利于实现青年学生情感认同目标,提升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促进青年学生情感认知转变,最终实现青年学生把个人发展诉求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目的。

递进式情感环境,结合当前青年学生的特质,关注青年学生情感体验感悟的螺旋式上升。体验情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青年学生身边环境到社会环境,逐步实现变化,把青年学生置于相对熟悉的环境中,把行动和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潜移默化的转变效果。首先,校内情感环境利用青年学生熟悉的朋辈关系圈、朋友圈,充分发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强的学生团体的作用,逐步向外辐射,以活动项目的形式把各种青年学生团体吸纳到情感环境,让其了解和熟悉情境,接触朋辈的价值诉求。其次,将参与过校内体验的青年学生引入校外情感体验环境,通过社会真实项目,引导其接触社会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将其带入志愿服务活动项目,通过角色体验,触发其情感转折点,通过朋辈之间的分享交流和反复实践,固化其价值认同。

2 校内情感环境与体验项目

受网络环境的冲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容乐观。青年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接受过大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价值取向方向、价值判断有清晰的认识,知道该弘扬什么批判什么[3]。在实际行动表现上,青年学生往往与理论认知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在高校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继续以理论讲授形式开展,难以得到青年学生的情感认同,甚至会出现情感背离。而这种情感背离突出表现在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不认同。

本课题组通过实验发现,在校内情感环境创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适当退居幕后,开展教育活动的引导、支持和控制。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从青年学生群体中发掘。课题组实验探索选择了利用共青团资源,优先挖掘青年团干部,发挥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高的认同优势并加强对这些星火种子的引导和培育。引导培育的方式包括:引导青年团干部自助策划积极向上的活动项目并支持其将好的项目付诸实施,在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其讨论、辩论,进而提升青年团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并强化青年团干部之前的情感认同,强化团体的情感基础和影响力。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发现,人文艺术类活动、科普技术类活动等软文化活动更容易开展,也容易取得教育效果,方便创设为校内情景和设计体验项目,如将学校图书馆建设为志愿服务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设置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体验岗位,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体验感知。在稳定核心团队后,课题组采取团队影响团队的模式推进实验并取得突破。在实验前半年,课题组指导核心团队广泛发动青年学生参与体验项目。经过尝试,发现项目持续性欠佳,影响力辐射效果欠佳,实验整体效果与预期相差较大。后期分析青年学生特质后,围绕青年学生兴趣团体进行突破。实验发挥核心团队及队员与各兴趣团体的人脉关系,吸纳一些团体参与体验项目,建立较深的合作有益并以此合作成果吸引其他团体参与其中。经过多次体验项目后,逐步扩大了核心团队力量并影响大量体验成员,在青年学生中实现量的突破。

3 校外情感环境与体验项目

创设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开展校外教学活动,这是当前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遇到难题。走马观花式的项目不适合情感体验,也难以达到教育效果。一些不具有可持续性的项目不利于实验的深入开展,尤其在教育效果固化问题上明显乏力,难以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4]。所以,在校外情感环境的创设上,课题组注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性、切实可行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

深入基层,扎根社区,创设可持续发展体验教学项目。学校作为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社区应当是其“必修课”。经过探索实践,广州大量基层实现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大量专业化社会服务团队进驻社区,化解社区发展难题[5]。课题组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专业化社会服务团队由于资源有限,在解决社区发展遇到的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往往有兼顾不到的地方。在“社工-志愿者”理论的基础上,课题组尝试把学校青年学生团体纳入志愿服务队伍,与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合作,利用专业社工团队资源,引导青年学生认识社会发展存在的真实问题,思考解决问题措施并付诸实施。由于借助了共青团组织,所以体验教学项目是以签约合作的形式存在,服务可拓展的范围相对较广,这有利于发挥青年学生团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服务社区。90后青年学生展现自我意识强烈,在参与体验项目过程中能够投入其中,获得较深的感悟。特别是在服务社会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时,青年学生能积极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然而在真正实施设想时,遇到挫折时,他们能对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现象有更深刻的认知。在经历多次的体验项目后,青年学生透过彼此间的反思分享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正面引导,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有明显的提升而这种效果突出表现在青年学生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有了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 服务学习融合多种利益群体诉求

在志愿服务项目深入实施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思考如何将体验式项目深度融入教学,将零星分散的体验资源整合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探索项目的持续性。课题组认为,服务学习模式是较好的选择[6]。服务学习系指由做中学习,它教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工具与方法,协助学生认识自己以激发自己的潜能[7]。“毛泽东早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艰辛探索就蕴含着‘参与、唤醒、激励、增能和协作’五个特质”[8]。这更坚定了课题组深入开展服务学习探索的决心。

如果是基础层次的志愿服务,其对学生的影响有限,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不大,且活动的组织也无需分多个步骤,做得如此复杂。在整个活动的设计中,反思互动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学生在每一个实践环节,教师均要设定学习目标,在服务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如课题组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学生全程参与各种活动的组织策划,在活动结束后,需要进行反思总结,召开小组分享讨论会或小型草地座谈会。学生只有围绕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去反思去分享,才能有所领悟有所提高,真正达到从情感认同到知行合一。在社区服务中,专业社工介入活动中,平衡服务与学生学习,协助引导学生实现认知突破。

服务学习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成长与社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融合了多方利益诉求。把志愿服务资源与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增进学生成长,提升活动层次。加入课程任务,按照课程教学的要求,规范活动规划组织,增强学生参与激励手段,凸显学习,优化服务。多种资源聚合,协同推动多重目标的实现,提升活动的可持续性。

[1]徐义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路径[J].党政论坛,2016,(4):33-35.

[2]曹福勇,黄文洁.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研究述评[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3,(3):25-29.

[3]包雷晶.青年思潮的数字化引领——基于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实证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6):74-78.

[4]李宏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体系构建的现存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9):90-91.

[5]王晓妍.社会工作机构与社区的互动过程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5.

[6]唐彩虹,曹福勇,转型期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3):33-37.

[7]蓝采风,许为民.服务学习在高校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8]梁茼.论毛泽东早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艰辛探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0(7):100-104.

①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2015年科研课题“职业院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与实践——以技工院校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广东省图书馆科研课题“志愿者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DTK1218)阶段性研究成果。②广东省教育厅“基于情感认同的高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14YK039)课题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课题组志愿价值观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iSoil课题组
我的价值观
我志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