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视野的中外职业教育文化述评

2016-03-17 05:38侯松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职业文化发展

侯松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基于比较视野的中外职业教育文化述评

侯松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职业教育文化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孕育和催化作用。基于比较的视野,从学术角度对职业教育文化进行界定,深入研究和认识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文化观,反思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文化探寻之路,探讨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文化,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在不断积淀中走向成熟走向世界。

比较视野中外职业教育文化观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职业教育由于其重要的社会职能和特殊的历史贡献,正在发展成为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对职业教育文化进行科学的研究发展和传承将对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可持续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文化对我们具有很深的启示作用。基于比较的视野,深入研究和认识职业教育文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反思和探讨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发展之路,是一项必须做好的工作。

1 职业教育文化的界定

教育与文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开辟了文化的道路,使文化代代相传;另一方面,文化规定了教育的基本倾向,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特点往往成为教育的民族模式[1]。界定职业教育文化的前提需要我们深刻认识职业教育的类型层次、功能定位、发展模式等,确保职业教育文化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是建立在职业教育这个主体之上的,而非简单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文化元素的叠加。例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的分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包含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属性是我们理解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内涵的重要支点。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同样具有双重属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分支,其教育层次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具备大学文化的丰富内涵。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具备职业文化的特征[2]。

从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实践来看,职业教育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职业教育文化是建立在职业教育这一类型主体之上,能够反映整个职业教育领域并显示职业教育共性的文化类型;狭义的职业教育文化则是指具体的职业院校文化,折射的是职业教育充满个性化的一面,可以具体到课程文化、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等。无论是广义的职业教育文化还是狭义的职业教育文化都要确立职业教育文化构建的支点和遵循其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出职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促进和服务于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发挥,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2 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文化观

在西方尤其在欧洲,职业教育具有独立的发展历史和传统特征。德国具有深厚的职业教育文化底蕴。杨旭辉从民族性格比较的角度认为德国文化中有很多方面非常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生发,国家主义的价值取向、职业主义的人生信条和技术主义的精神追求构成了德国职业教育兴旺发达的文化底蕴[3]。同为欧盟的重要国家,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的历史基础与德国相似,例如“学徒制”的职业人才培养方式。但是近代以来,两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却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而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英国的“准市场模式”的职业教育注重强化雇主的主体地位,强调“工作本位”的学习过程和基于结果的职业资格认定,其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学徒制”自1994年实施改革以来获得巨大成功,成为未来英国教育的重点改革方向。进入21世纪后,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正在成为继德国“双元制”之后中国政府主导下职业教育界研究、借鉴的重要国外职业教育模式。

新加坡作为亚洲先进国家,其职业教育文化观对促进该国职业教育发展及实现国家经济社会腾飞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新加坡是一个由多元文化多元族群组成的现代化国家。新加坡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其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产生的深刻文化理解。成熟的职业教育文化观的形成对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确立、职业学院的功能定位、课程创新等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其职业教育素来关注人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日本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日本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逐步从经济功能向关注人的多样化发展需要,特别是致力于推进旨在培训职业意识的生涯教育,形成了以职业观培养为核心的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发展状态与趋势[4]。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建设一直以来让澳大利亚人引以为自豪。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由证书框架、培训包和质量评估框架组成,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澳大利亚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文化的制度建设,为职业教育管理走上制度化、科学化的道路提供了法规保障,使得职业教育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主流发展模式。

溯源国外的职业教育文化的发展历程,其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健全的法律规范框架是职业教育制度文化建设发展的坚实基础。完备的职教体系是职业教育文化发展的坚强保障。利益均衡原则所形成“政校企行”长效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文化持续发展的稳定动力。重视职业教育的文化传统是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可靠保证。我们要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文化发展的背景来反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特质,反思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出现的突出问题,创新地学习、总结和吸收国外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文化。

3 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探寻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着一个时间、空间双重维度的演进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名称广泛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艺徒制”应该是古代职业教育的最早雏形之一。近代由清政府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广东实学堂等是我国近代第一批具有高职性质的教育机构,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在国民政府时期,北洋政府颁布的“壬戌学制”确立了职业专科学校的法律地位。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从而掀起了一股职业教育普及的思想高潮。

近代中国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以“乡村教育”为主线掀起了一场职业教育实践的热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梁簌溟的乡村教育思想等对那个年代职业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滋养。其中,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最接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因此影响最深远。黄炎培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方针是社会化和科学化的思想[5],特别注重对职业道德情操的训练,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概括为“敬业乐群”。这与西方现代职业道德标准已经非常接近。

我国对现代西方职业教育的系统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并将德国的“双元制”在部分地区的职业院校进行了实验性地试行。在我国,政府主导职业教育发展是一大特色。例如,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不仅主导办学方向、层次、类型和结构,而且还主导专业调控和经费投入,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施、招生计划、资金划拨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指导。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回升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更明显地反映了政府政策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策动作用。

4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文化

传统上,职业技术教育学将职业教育体系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即职业启蒙阶段、职业准备阶段和职业继续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是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尚没有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中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文化的全方位构建和可延续性。长期以来,本应在基础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职业启蒙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实施,造成社会主流文化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和定位认识不清甚至歧视。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不仅关系国家发展全局,而且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文化构建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构建区域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注意职业教育层次的高移,建立配套的职业资格框架体系,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线索完善职前职后一体化,建立学分银行,构建终身职业教育框架,重视、发展和完善5年制高职,建立和完善体现纵向衔接性的职业教育的“直通车”,建立和完善体现横向融通性的教育体系“立交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多元开放的办学格局以及在基础教育中加强职业启蒙教育等等都将为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新的内涵和活力,让职业教育成为社会认可、群众满意、贡献国家的主流教育形式。实践证明,中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恰恰在与它紧密契合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合拍共进,适应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以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推动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6]。

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文化的传承者。职业院校之间由于其所在行业属性、人才培养定位、工作岗位结构和教育培训类型等要素的差异性大,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个性。中国的职业教育文化必须找到一条合理的发展路径,使职业教育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及其他亚文化之间保持良好互动和彼此认同,在完成职业教育文化内化的同时,实现将职业教育文化精神向其他社会亚文化进行有效传递的过程,逐步建立职业教育文化的自信心、认同感进而提高社会话语权,使中国的职业教育在不断积淀中走向成熟走向世界。

[1]何光辉.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B):73-77.

[2]刘国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界定[J].继续教育研究,2010,(6):85-86.

[3]杨旭辉.德国职业教育的文化底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15-20.

[4]石伟平.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1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J].教育与职业,1926,(1):1-4.

[6]刘洪一.中国特色高职文化的建构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54-57.

猜你喜欢
职业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职业写作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我爱的职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