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导师制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2016-03-17 05:38刘星晔吕立铭莫颖华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灌输式职院品德教育

刘星晔 吕立铭 莫颖华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25)

试论导师制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刘星晔吕立铭莫颖华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25)

本文以德育教育、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推行导师制的实践,探讨导师制在学生品德培养、人格辅导及有效弥补灌输式德育教育的缺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导师制学生健康心理德育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观念更迭,社会竞争加剧等因素,给职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职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卫职院”)实践,拟从心理学角度论述导师制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面的积极作用。

从2013年起,卫职院开始了德育教育导师制的积极探索。具体做法是:每一位导师联系几个寝室的学生,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学业上,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生活上,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难题及人际关系困惑;在就业上,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心理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导师制体现了充分的人文关怀。它的小众化、面对面进而一对一的辅导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品德培养人格辅导并能有效弥补灌输式德育教育的缺陷。

1 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的品德培养

一直以来,我们的德育教育偏重于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忽视对学生个体的品德教育。在教育形式上,学校经常采取开大会、上大课及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大众化”的形式,学生只是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被动地接受几乎无差别的德育教育。然而,在目前互联网发达、国内外各种思潮涌动、青少年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这种教育形式逐渐显示出它的局限性。许多学生对枯燥的理论说教不感兴趣。有的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好,但在家里在社会上却是另一副模样,成了个小“两面派”。更有甚者,如近期频频曝光的校园暴力案,作案的未成年人心理扭曲程度令人震惊。而目前遭国际社会非议的一些国人出国后表现出的低素质也暴露出学校德育教育的短板。

卫职院实行导师制最重要的成效之一就是切实有力地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导师制采取小众化辅导模式,更注重被辅导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小范围的启发教育或是有的放矢的个别辅导。在教育形式上,导师深入寝室,与学生促膝谈心,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容易产生亦师亦友的亲切感。导师在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有针对性地因人施教,话能说到学生的心坎上。

例如,有的学生喜欢书法,导师就以此为切入点,努力培养学生的书法特长,更籍此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的女学生喜欢读言情小说,导师就与学生共同探讨小说中那些独立、坚强、自爱的女性们风采各异的个性特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教育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寓品德教育于校园生活,在潜移默化中熏陶青少年的思想。有的导师让学生把所思所想写到周记里,导师通过批改周记详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症”辅导。导师还利用微信、微博、飞信、QQ、电子邮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型交友工具与学生互动。师生良好互动的环境显然有利于施行因人而异的品德教育。

2 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的人格辅导

中高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尊重原则是很重要的原则。因为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1]。

导师制体现的是面对面的辅导心与心的交流。学生被教师尊重和理解,就会信任教师,愿意向教师倾诉。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人格辅导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卫职院,有的学生面对家庭不和谐,内心倍受煎熬。导师首先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耐心听学生倾诉,待他们平静下来后再分析现状。学生无法改变家庭环境,但可以努力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来养活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导师的帮助下,学生克服了自卑无助的心理,学业进步了,人也自信起来。而自信、自立即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特征。

学校导师还鼓励家庭贫困的学生积极参加勤工俭学,不但可以解决基本生活费用,而且能与社会多沟通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导师还可利用学校资源,请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加以辅导和跟踪,帮助学生们度过心理难关。

3 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弥补灌输式德育教育的缺陷

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方式较为陈旧,多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指导思想上较多地考虑满足社会需要,忽视满足学生作为人的发展需求,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容易被忽略。

在对灌输式教育方式的缺陷进行批判时,有教育工作者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一种相互认同和相互尊重的主体间关系。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方法应该贯彻对话精神,即:师生双方都作为独特的个体与对方对话,在对话中相互敞开内心世界,接纳对方。

卫职院“导师制”的工作实践自始至终贯穿了“对话精神”。不仅有促膝谈心批改周记等传统意义上的对话形式,而且根据年轻人的特点,充分利用新型通讯工具,在师生间大量地进行基于网络平台的对话。在工作中,导师们探索了许多与学生互动的经验,如:“先充分了解学生背景,拉近距离”、“利用网络,建立各种交流平台”、“以学生的爱好为切入点,与学生一起读时事、小说,分享心得,帮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等等。

导师以平等的姿态、民主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有学生说:“导师待我们像朋友一样,与我们聊生活聊未来,教会我们以感恩、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在学校德育教育仍主要采取灌输式教育方式的背景下,“导师制”成功开辟了师生间的对话模式,有效弥补了灌输式教育的缺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成“才”的责任,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成“人”的重担。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探索多种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人才。

[1]蔡笑岳.教师的心理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灌输式职院品德教育
高中政治教学中灌输式与启发式教学策略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职院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与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
藏职院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及培养策略研究
微博时代下小学品德教育的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