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护理本科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的实践

2016-03-17 05:38罗晓东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效果

罗晓东

(嘉应学院医学院,广东 梅州 514031)

提高护理本科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的实践

罗晓东

(嘉应学院医学院,广东 梅州 514031)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广泛的交叉性成了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由于免疫学名词新颖概念繁多,内容枯燥且深奥抽象,护理学生普遍反应理解困难。如何针对医学免疫学学科和护本学生特点,有效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笔者在护本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实验课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是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医学免疫学较难理解及掌握,教师感觉教学难度巨大。通过分析医学免疫学学科和护本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实理论课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实验课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医学免疫学学科和护本学生特点

1.1医学免疫学学科特点

医学免疫学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具有交叉性、网络性、实践性、进展迅速等特点。免疫学主要分为基础免疫学与临床免疫学两部分。基础免疫学讲授的主要是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如抗原、抗体、免疫学系统等。临床免疫则包括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等临床相关内容。免疫学内容较繁杂,理论相对抽象,繁多的英文缩写常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难懂难记。

1.2护本学生特点

近几年来,医学院校大部分护本专业为文理兼收的学生,而且相当一部分为文科生。这些学生具有较好记忆方法和较强记忆能力,但也应该客观肯定这些文科生化学基础和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这对抽象枯燥的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带来极大的难度。

2 提高护本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的做法

2.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2.1.1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医学免疫学概念多,抽象,知识前后交错不易理解,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以及知识结构相互依存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现知识,启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加强记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将学习逐步向深引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生们都知道注射青霉素之前需要皮试,且知其目的是预防过敏性休克,但后者是如何发生的,皮试阴性者是否就不会发生过敏性休克;使用青霉素除引起过敏性休克外是不是会引起其他超敏反应性疾病,多数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均是一知半解。所以,可利用青霉素皮试的应用,进一步阐明Ⅰ型超敏反应的机理、特点及防治原则。

2.1.2多媒体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近年来,在免疫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可以讲授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减小学生获得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深受学生的欢迎[2]。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视听结合方式表达授课内容,充分调动视觉、听觉两种功能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使过于理论化、抽象的免疫学理论得到更形象、直观的阐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免疫学教学中,笔者采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如补体激活过程、调理作用、抗原的提呈及免疫应答的过程等难点,通过PPT图片、动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1.3病案教学法针对护本学生的毕业志向大多数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故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对其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同时要尽量理论联系临床实际[3]。这样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避免了基础课讲授的枯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以及临床思维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综合素质。在MHC及超敏反应理论教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器官移植及药物过敏性休克等临床常见病例进行讨论,将免疫学理论联系临床。学生兴趣明显提高,反应积极,获得良好效果。

2.2优化实验课教学

2.2.1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的内容比较广泛。在以往的实验课内容安排上,主要以必做实验为主。这部分实验大多以验证性的基础实验内容为主,对所需仪器材料、基本原理方法进行分类强化训练,重点让学生掌握免疫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要求达到熟练程度。这部分内容是训练学生免疫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所必须的,内容规范,逻辑性强,但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可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改革,删除一些纯属验证理论和不具备基本操作训练而又非不可缺少的项目,例如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环状沉淀实验等;删除一些操作繁杂,影响因素较多且现在少用或不用的实验项目,例如补体结合试验等;删除与别的学科重复而且又可在别的学科中训练的项目,例如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在生理学中已重点讲解且通过实验掌握,避免造成时间上经费上的浪费,同时可以留出时间保证重点内容。在实验内容上,除了开展一些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外,还应大范围增设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较强的项目,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免疫学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进展必然冲击传统免疫学实验课。为使学生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了解掌握诊断疾病,研究病因的方法及相关免疫学高新技术,把教研室和硕士点开展的一些较新科研方法手段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如免疫荧光技术、Westernblot等充实了实验内容,来提高实验技术层次和实验质量。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2实验教学方法的优化实验教学的关键是示教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由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还是必要的。通过此类实验,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原理,思考应选用的条件和器材,设计实验的程序、步骤并得出正确的结果。这对学生也是一种基本功训练,对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对于部分经典的操作性要求不高的实验可通过课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实验课时播放。这样,学生可在较少的课时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了解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为开设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解决教师示教时学生看不清、耗时费力、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多媒体实验示教教学既可增加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又能大幅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其次,基础实验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免疫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免疫学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免疫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并能将免疫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将来临床实践。这决定了免疫学实验课同临床结合的重要性及必然性。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涉及到的临床知识,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为提高免疫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实验内容上从临床实际入手进行更新与扩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和临床实例联系起来,如补体溶血作用试验。在验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举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例子说明。

通过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优化实验教学,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后续的相关课程的授课中,教师了解到:护本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掌握较牢固,实验操作能力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杨静,毛立群,牛秀珑.医学免疫学教学法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571-572.

[2]程桂芝,郗雪艳,马杰,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4):319-320.

[3] 朱平,谢莉,韩莉,等.浅谈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尝试和思考[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6,1(2):157-158.

猜你喜欢
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效果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有趣的实验
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学机理与临床应用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八届编委会名单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高中化学实验课改进和实践及其效果评价
创新策略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