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
——以广东为例

2016-03-18 04:42蔡英谦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广东培育红色

蔡英谦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3)

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
——以广东为例

蔡英谦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3)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以物质形态、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表现出来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思想财富,它是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产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红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鲜活资源之一。“互联网+”时代下,广东应发挥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其独特育人功能,培育和践行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广东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凝聚而成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思想财富。它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是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广东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在这块热土上曾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广东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互联网+”时代下,广东高校如何让红色精神再现“光芒”、永放光彩,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这是新常态下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凝聚着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系列治党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

(一)何谓红色文化资源

从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定义至今未有统一的界定。总的来说,它是一种以物质形态、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源,它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成长历程。物质形态是红色文化的一般表现形态,主要表现为革命歌谣、红色影像,诗词语录、书信文件,纪念文物、历史文献,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纪念建筑等,它们是红色文化的来源与基础。红色文化的理论形态是物化形态的凝炼与升华,是红色文化的本质与灵魂。它凝聚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中,渗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里,并激励着人们的行动,推动着社会主义文明的不断进步。红色文化的实践形态是理论形态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红色文化的转化与发展,它包括从理论形态转化为实践形态的具体过程、产生的实践效果及转化后的“物化的”实践形态。通过这一转变,实现红色文化的“资源再生”,进而实现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发扬革命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团结带领各族群众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1]。习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性。

广东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内容众多、分布广泛,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资源。例如,在大革命时期,广州作为全国最早建立中共组织的六个地方之一,早早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创办了黄埔军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开辟了敌后战场(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开创了粤赣湘、闽粤赣、粤桂边、粤中、粤桂湘边等游击根据地,广东成为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战场之一。根据广东爱国主义教育网统计显示,广东省现拥有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12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共广东省委、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东江纵队纪念馆,深圳莲花山公园邓小平铜像广场等75多个省级教育基地。同时还拥有超过27个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和25个红色旅游示范基地。除此之外,广东还拥有大量脍炙人口的讴歌革命人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文学作品,并以地方音乐、歌曲、舞蹈、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绘画、雕塑等形式呈现。为了更具针对性地探讨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及应用,本文所说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省内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其所蕴含的教育内容。

(二)两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接受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形成政治认同和文化自觉,能反映社会主要价值诉求和国家根本利益,并指导个体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育人功效,正是培育和践行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

首先,两者在精神内涵和价值意蕴上是一致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革命的历史产物,拥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革命先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思想基因”,也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优质“精神食粮”。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归根结底是要解决“培育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由此可见,两者内在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集中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上。

以广东为例,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南粤大地涌现出许多伟大的爱国人物及思想至今广为传唱;建国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征程中,如“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等,都是包括南粤儿女在内的人民大众,在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并积淀下来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其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伟大思想、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核心精神等基本内容。就价值理念而言,这些红色资源集中展现了无数革命先驱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为实现主权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政治目标,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诉求,坚持爱国为首要准则的道德规范。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个体的一种思想意识,也是对个体的政治行为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2]因此,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全面凸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蕴,以其情感人、以其神化人。

其次,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良好的教育需要有效的载体。良好的载体能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就内容和构成要素而言,广东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了重大历史事件纪念馆、遗址纪念堂、人物故居、烈士陵园等实体性建筑,以及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物质载体,也内在地包含着革命文化和“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这些都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资源和重要载体。通过这些载体,将伟大的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信仰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透过丰富而鲜活的形式,生动而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而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能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有更深入的认知,也能促使大学生主动去弘扬民族精神、传播红色文化。

由此可见,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精神内涵和价值意蕴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和践行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具体内涵出发,构建好一个有机整体,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要以民族文化传承和红色精神传播为载体,增强其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和高度自信。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时代价值

(一)体现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2]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打破了“天朝美梦”和“西方迷梦”的迷茫,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构筑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例如,南粤儿女在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敢为天下先”的英勇气概,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凝聚成“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这些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成就了广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领头羊”地位。又如,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确定的统一战线方针,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反复实践与发展,成为我党战胜强敌、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直是我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这无不证明,广东红色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内核和呈现出的具体形态,正是我们寻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价值表达,恰恰反映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本质要求。

(二)契合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需要

分布于广东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每个故事、每件文物、每一处纪念场所(遗址)都饱含着丰厚的历史内涵和崇高的精神价值,都能映射出革命先驱们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这些都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可贵的优质载体。广东红色文化资源鲜活生动,感染力强,对于青年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引导力和教化效果。例如,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就是承载着广州起义的历史与精神。这场以周恩来、张太雷、叶挺等共产党人为代表,由中共南方局领导的革命起义运动,是创建人民政权的一次伟大的尝试,它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连接在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和创造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广州起义虽只有短短3天,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怀、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同一。可以说,广州起义展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生动体现和集中展示。再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从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六期共培养772名毕业生和25名旁听生。他们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从事农民运动,成为农运骨干力量,进一步推动了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深刻论证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这些内涵丰富且形式多样的载体,能让大学生亲身去感知和体验历史及其事件发生的过程,从而产生心灵的触动,唤醒内心深处的情感,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能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好的培育与践行,逐步涵养为新时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三)切合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需求

榜样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角色。毛泽东同志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在活动中注意总结典型,及时起示范推动作用”[3]。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相比于简单的说教而言,榜样示范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近代以来,广东地区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涌现出大量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及事迹。如著名革命家澎湃,为了信仰,放弃优越的生活,走上艰苦的革命道路;为了信仰,矢志不移,最终慷慨对敌,从容赴死,年仅33岁。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和海丰县(澎湃同志故乡)联合拍摄的大型红色电视剧《彭湃》,以艺术形式呈现澎湃同志的革命意志和英雄气概。再如,伟大革命家叶挺在狱中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囚歌》,表示“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立志要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革命先驱们这种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和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现实说服力。这些活生生的史实透过形式多样的载体,化抽象为生动,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路径;这些经典的人物及故事,充分发挥榜样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将枯燥的理论教育与鲜活的情感教育相结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在新的历史时期,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抓住时代特征和环境变化,以生为本,以情化人,构建培育新体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弘扬中国梦以增强向心力

中国梦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梦。她凝聚了近现代以来中华儿女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伟大精神和坚强意志。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广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我们早已清楚认识到梦想变成现实往往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在三十多年的辛勤耕耘中,我们早已认识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奉献,需要具备坚定的信仰支撑与强大的思想保障。

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具备怎样的核心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因而,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我们要发挥中国梦的向心力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具体的价值追求和行动准则,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具体来说,广东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一方面要善于依托政府职能部门、民间团体等组织平台,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设专题讲座、主题教学等活动,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奋斗热情,并自觉应用到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去。另一方面,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功能,引导大学生明确认识中国梦也是一个“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的梦,使之自觉将个人所学知识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二)加强实践教育以提升感染力

实践教育环节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渠道。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着力于理论灌输和思想教化,还要着重落实好实践育人环节,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的教育新体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4]大学生一路从校园学习走来,又相对局限于一定的生活圈子之中,理想主义色彩与情绪化思维较浓,常常脱离现实去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潮判断不明。因此,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挥“社会课堂”的教育实效,透过内涵丰富且形式多样的课程教学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让广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际和时代要求,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及其内在精神的价值转化,引导青年大学生将对祖国对民族的拳拳之心化为报国之举。

(三)创设校园文化环境以提高凝聚力

环境于人能产生教育效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是基于一定环境下形成和树立起来的。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5]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文化熏陶是相辅相成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理性对待新思想、科学传递新观念,树立修身明德、立言正行的高尚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

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就自然环境而言,主要是要立足实际,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人文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当前,广东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播红色精神为主旋律。具体来说,就是要运用好高校思政、组织、宣传、学生工作等职能部门的协同创新机制,做到:一是要广泛运用校园文化传播的各种路径(如广播、报刊、展览、宣传栏、横幅,乃至路引指示牌等)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二是通过在校园中合理安放革命先辈的人物塑像(画像),贴挂一些爱国诗词、名言警句等方式时刻警醒大学生勿忘历史、勿忘国耻;三是结合重大历史事件、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重大科技经济项目攻关等契机,在校内外开展相关的纪念活动;四是组织学生社团(协会)定期开展有计划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感受校园美好景观,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油然生成归属感与自豪感,让爱校园成为爱祖国的新加油站。

(四)占领网络新媒体阵地以扩大影响力

历史早已证明,青年学生的思想领域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就会去占领。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力军,青年大学生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焦点。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高校传统的教与学关系。大学生是运用新媒体的主力军。他们能够也善于借助网络来获取新资讯、新思想。这说明,过往单一的“填鸭式”、“说教式”教育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发展的需要,高校要建立起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平台。例如,2016年广东省委宣传部依托高校的专家力量,建设了一个主要以青年学生为受众面的红色文化宣传网站——葵园。该网站主要建设了“理论园地”、“焦点关注”、“经典导航”、“红色之旅”、“广东风采”、“葵花向阳”等栏目,广泛宣传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精神(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尤其是广东地区),结合时政热点焦点话题,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新常态下,通过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运用先进的生动的教育形式,主动建设好网络思想阵地,使之成为大学生了解党史国情、社情民意的“首选场所”,成为大学生提升爱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

总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一项铸魂工程。红色文化开创了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过程,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载体,孕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鲜活资源之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一定要继续弘扬红色精神,丰富文化内涵,创新教育路径,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独特育人功效。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始终符合党和国家的要求,这项铸魂工程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1] 张广智.让红色资源成为发展支撑[N].人民日报,2015-10-09(7).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98-199.

[3] 本报评论员.用好榜样的力量[N].人民日报,2013-08-09(1).

[4]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15-07-03(1).

[5]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8-39.

(责任编辑肖雪山)

The Applic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Foster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Taking Guangdong as an Example

CAI Ying-qian

(Academy of Marxism,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3, P.R.China)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a kind of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ideological wealth expressed in material form, theoretical form and practice form. It created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nessed the grow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of the socialist core source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re also one of the freshest resources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Internet +" era, Guangdong should exploit the advantage of local red cultural resources, to exert its unique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cultiva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llege students; Guangdong

2016-09-19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研究项目“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路径研究”(2014JKDYY32 )

蔡英谦,男,广东澄海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G641

:A

:2095-3798(2016)06-0031-06

猜你喜欢
广东培育红色
红色是什么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红色在哪里?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追忆红色浪漫
广东舆情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