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主创新创业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2016-03-18 17:50林利迈吕慧静刘晓玲叶隐隐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35期
关键词:农场主农场培育

林利迈, 吕慧静, 刘晓玲, 叶隐隐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温州 325006)

家庭农场主创新创业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林利迈, 吕慧静, 刘晓玲, 叶隐隐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温州 325006)

通过分析家庭农场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现实背景,阐述了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招生、培养、服务一体,群星计划、精英计划、创业团队阶梯式成长的创新创业培训新模式,提出构建“学历资质、职业技术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位一体的家庭农场主创新创业培训支持系统、“多维协同”的家庭农场主创新创业培训支撑平台、创新创业能力扶持政策等思路,从而促成家庭农场主创新创业的提升机制。

家庭农场主;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支持

近年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课题。实践表明,以家庭农场主为骨干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未来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所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家庭农场”这一概念。所谓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力,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业经营单位。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过程,我国未来农业经营主体不应该再依靠传统经验进行农业种植的“农户经济”,而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实现专业化种植和经营的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1]。2014年以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以农村青年科技创业致富精英为骨干,积极开展家庭农场主的创新培训,在农村实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注重绿色发展,培养家庭农场主的自我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探索了一套三位一体、阶梯式成长的家庭农场主培训新模式。

1 家庭农场主创新创业培训的现实背景

1.1 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需要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借助“家庭农场”这一特定的载体。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培育家庭农场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是解决农村高端人才缺乏的有效途径。通过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吸引更多人才回流农村,把创业规划在农场中。同时,在培育过程中,不断灌输农业生态理念,既能保护环境,实现绿色生产、绿色产品,又能实现自我发展,打造一批既注重农业生态,又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

1.2 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需要 在农村实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注重绿色发展、培养家庭农场主的自我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举措。家庭农场主的创新创业具有有效引领示范作用,能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回流。农业产业相对弱势,家庭农场主创业群体构成相对复杂,他们的自我创业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相互合作,当务之急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服务平台,推动农业经营业态的创新,注重农业生态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3 是家庭农场主个体能力提升的需要 农场主是现代农业企业家的雏形,它要同时承担农场的生产者、经营者、决策者3种角色。多数家庭农场主在创业实践中都遇到了发展“瓶颈”,不仅要具备规模经营的能力,还要具备适应市场变化和国际竞争的要求,注重农业生态化理念,同时具备自觉创新的能力,从而保持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 家庭农场主创新创业培训的实践

温州先行先试,依托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成立温州农民学院,精准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着力破解现代农业发展“后继乏人”的难题。成功探索出了招生、培养、服务三位一体,群星计划、精英计划、创业团体阶梯式成长的家庭农场主培训新模式,形成了“学以致用、训以致创”的培训特色。

2.1 精准培育,量身定制“群星计划” ①加强顶层设计。以精英型、创业型、高端化为目标的家庭农场主培育工程不再走低、小、散的路子,而是对农民培训对象进行精细化分类,区分对象,分层培养,让有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意愿、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进入家庭农场主班,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群星计划。对他们进行为期1年的系统性培养,促进农村青年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让这些合格的家庭农场主成为各县农村发展的引领者,成为闪耀在农村的新星。②量身定制。温州农民学院根据够用、管用原则,结合现代青年农场主必备的能力需求,创新推出“课程超市”模式,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精准培育。不仅理论课程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现场教学与考察讨论也可以定制,同时还为家庭农场主定制21个农民培训示范基地,为农场主提供了一个“真刀真枪”的创新创业平台。参与的农场主普遍认为这种量身定制的培训不仅解决了劳作与上课之间的矛盾,而且大大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2 跟踪服务,全程对接“精英计划” 从经过1年培养的家庭农场主中选拔若干精英,作为温州市农业发展领军人物培养对象,进行精英化定制培养、个性化跟踪指导,成就第2阶段的“精英培养计划”。学院建立一套首席专家制,坚持训间服务与训后跟踪相结合,专家与学员之间开展结对活动,制订指导方案,努力实现一对一式的精准帮扶指导,从调研、技术指导与建设规划论证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服务,满足家庭农场主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学院构建一套创新课程体系,如农业创客、乡村创客、创意农业系列等,不断挖掘家庭农场主的创新潜力。学院完善一系列信息咨询平台,整合微信平台、短信、网站,让课堂走入田间,交流创新创业经验。

精英计划的目标是使“农民”不再是身份称谓,而是一份有尊严、体面的职业,使家庭农场成为令人羡慕的工作场所。

2.3 创业孵化,牵线搭桥助力“创业团队” 在成长过程中引导形成创新创业团队,这是第3阶段的团队建设。温州农民学院依托浙江小企业创业基地、温州市大学生网商创业园等10多个平台,课证融合、训创一体,指导学员开展创业活动,充分挖掘他们的创业潜能。组建农业创业联合会等各种有效组织,以“创业团队”的形式,既为学员创业孵化牵线搭桥、搭台唱戏,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创业产品的销售搭建平台,开辟发展空间。农业创业联合会成立2年来,150多位学员变成为首批会员,积极引导家庭农场与农业合作社绿色发展,进行“手把手”的创业服务。通过学员农产品推介会,让更多市民了解农场的产品,取得了良好效果。近35位学员成功创办企业,其中泰顺一位学员与30多位青年组成创业团队,吸引了5 000万元的注资,逐步实现培养一人、建一团队、致富一方的培养目标。

3 家庭农场主创新创业培训的进一步思考

3.1 以核心农民为重点开展农民创业培训 日本和韩国通过支持核心农民培育和造就了大量的农业生产队伍,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水平。2010年美国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农场有88%是属于家庭农场,而生产的农产品占全美农产品生产量的79%[2]。因此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要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对新型职业农民及家庭农场主的培育与培训应该具有系统性、长远性,以发挥他们农村社区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各类涉农高校要开展研究与实践,探索高校服务农村的直通车,同时注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农民大学生培育等措施为本乡本土的农民提供一条提升素质、提高学历的通道,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家庭农场主。

3.2 构建“四位一体”家庭农场主创新创业培训支持系统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家庭农场现代化发展的后盾。通过政校、校企等方面共同协作,构建融合式创新创业培训模式,突破校园界限,在设计、实施和运行过程中,教师、管理者、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家庭农场主多元主体参与建立多元主体协作的管理机制。通过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中德农业中心中外合作项目的推进等,引导家庭农场主树立农业生态化理念,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实现“学历资质、职业技术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位一体的家庭农场主创新创业培训支持系统。要求将技术应用与经营管理相融合,使培训模式、手段和方法适应创业型人才培养,同时要求将科技培训、创业指导、技术服务、跟踪扶持相互衔接、互为支撑。

3.3 构建“多维协同”家庭农场主创新创业培训支撑平台 通过农民学院农业智库建设,试点农业联合体、创业孵化、小额贷款、产业对接等构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台。从教育、科研、推广到物质采购、农产品推销、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等无所不包,从而在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建起了顺畅的机制,创新农业经营实体形式,把家庭农场的生产与经营推向新层次。发展农业众创空间,鼓励各类农业科技园、孵化器、农业创业基地等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农场主创新创业载体,推动基于农业生态化背景下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动加速发展。

3.4 加强家庭农场主创新创业能力扶持政策 政府与“三农”机构通过推出创新创业能力扶持政策,如创业保障机制、创业项目、土地审批、资金扶持、减免税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支持,且各种民间组织、保险公司、政府为农民的切身利益保驾护航。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主农业生态理念、农业生态创客文化,激发员工创造力,鼓励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发创新产品,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如何突破成长中的管理“瓶颈”,注重农业生态,形成持续的创新动力[3-4]。

3.5 绿色发展,形成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局面 一方面,引导家庭农场主进行三大产业融合。通过培育家庭农场主,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发展时尚农业等新业态,从而使从事一产的农民能够享受到农业在与二产、三产融合后的受益。另一方面,引导学员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现在的消费者不仅要吃得好、吃得合口味,还要吃得安全。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是否真的绿色、有机,吃完这些东西出了问题找谁,有没有回溯系统,这就对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质量首先是要安全,然后是要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学院引导学员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提高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约束力,完善回溯系统,做到生态自觉和绿色发展[5-6]。参考文献

[1] 王庆锋.基于家庭农场发展的宁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2015(6) :36-38.

[2] 贠敏.让种田精准高效——卫星导航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J]. 卫星应用,2015(6):19-23.

[3] 张亿钧,李想,秦元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家庭农场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 中国合作经济, 2015(6):38-40.

[4] 兰勇,谢先雄,冯嘉颖,等.农场主混合经历、资源网络与农场成长态势关系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9(1):68- 71.

[5] 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57-159.

[6] 王春来.发展家庭农场的三个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1):43-48.

Explor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e Training of Family Farmers

LIN Li-mai, LU Hui-jing,LIU Xiao-ling et al

(We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nzhou, Zhejiang 325006)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enhancing the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e abilities of family farmers, the new mode of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e training was elaborate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enrollment, cultivation and service, Stars Program, Elite Program and the step growth of entrepreneurial team in We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four-in-one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e training support system for family farmers (qualifications, vocational technique capability,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capabi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the “multidimensional synergy”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e training support platform for family farmers, support policy of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e ability and so on, so as to promote the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for family farmers.

Family farmers;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support

2016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6SCG172)。

林利迈(1975- ),男,浙江温州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农业职业教育、农业信息管理、农业电子商务研究。

2016-10-24

S-01

A

0517-6611(2016)35-0240-02

猜你喜欢
农场主农场培育
农场假期
农场
Farmer Rescue营救农场主
吴灵敏:爱折腾的农场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揭秘:90后农场主做农业失败的5大启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一号农场
我的青春不迷茫——访90后女农场主谌海露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