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生产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6-03-18 17:50雯,张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35期
关键词:应用型植物生产

王 雯,张 雄

(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榆林 719000)

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生产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 雯,张 雄

(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榆林 719000)

针对植物生产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运用讨论式、探究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探索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设计性、创新性教学模式;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综合实习;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实习;深化校企合作,开展暑期专业实习;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采用闭卷考试、实验(实习)报告、论文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生产学;教学改革

植物生产学是高等院校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生长发育的共性规律和共性栽培技术,了解植物生产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掌握主要作物的生产栽培技术[1]。该课程既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植物育种学、植物保护学),也包括实践能力(作物栽培及田间管理技术)。课程涵盖的知识和能力相关内容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强能力、服务地方”的科技人才具有重要作用[2]。

目前,榆林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植物生产学理论及实验实习课程的课时较少(理论课时45学时,实验实习课时30学时),一般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第1学期。对于这种多学科交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存在着理论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验教学方法陈旧、按部就班、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实习环节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 一是教学以单向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植物生产学前几章节的部分内容,学生在大一、大二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育种学、生态学等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教师往往是将过去的知识再次灌输给学生,这种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缺乏主动思考的欲望。

二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效果较差。教师在植物生产技术基础理论、农作物生产、蔬菜生产、果树生产等章节,常常在“黑板上讲种地”,或者仅在幻灯片上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同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1.2 实验教学方法陈旧、按部就班、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由于植物生产学实验教学课时较少,教师一般选取有代表性的8~9个实验项目,在固定时间和地点开展实验教学。教学模式多为教师先给学生讲解概念、做示范,学生模仿操作一遍,然后撰写实验报告,最后由教师评估。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实验内容较为单一,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重复这种方式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内容脱离区域农业生产与科技发展的实际,使学生对实验教学缺乏兴趣,不利于培养服务地方、立足基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1.3 实习环节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学生实践能力欠缺 植物生产实习时间一般为4~7 d,通常是在学生完成主干专业课程学习后集中安排。目前该课程的实习多以参观为主,教师组织学生到当地农业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农场等校外实习基地,由接待人员带领参观和进行讲解。由于实习时间短,学生对农作物、蔬菜、果树生产环节的实际动手机会较少,因而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很难系统地进行实践锻炼,难以达到生产实习的目标。而且,实习过后通常让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最后由带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评定成绩。这种考核方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实习效果,长此以往,必将挫伤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

2 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

2.1 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2.1.1 充分运用讨论式、探究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在讲授植物生产基本理论、植物生长发育共性规律、植物生产共性栽培技术等内容时,对已学过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以幻灯片形式分组汇报,汇报完毕后教师及其他学生提问,学生现场回答;对于尚未学习的知识,可以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互动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中,以上教学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教学效果良好。

2.1.2 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探索专题式教学模式。榆林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学改革探索中,结合榆林农业发展实际,在讲授植物生产技术章节时,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特聘教授(专家)以及当地专业技术人员为大三学生开设植物生产技术系列专题讲座,先后开设了“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陕北小杂粮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山地苹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栽培技术的集成与运用”“葡萄水肥一体化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等专题讲座,其内容紧贴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专业理论知识更接地气,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讲座结束后,教师及时布置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巩固并消化相关知识。这一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能力

2.2.1 紧密结合陕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实施开放式的弹性教学模式,打破了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局限。在实验时间安排上,紧密结合当地农时,在实验地点选择上也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列为重要实验场地。大二第2学期处于春夏季,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玉米、马铃薯、谷子、绿豆等陕北主要粮食作物播种技术,水肥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苹果树剪枝技术,授粉技术,疏花疏果技术等实验;大三第1学期处于秋冬季,适时开展陕北主要粮食作物收获技术,田间测产及室内考种实验,苹果分期采收技术,冬季设施黄瓜、番茄生产管理技术等实验;学生在实地参与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切身了解陕北主要作物整个生长周期的特征特性和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激发了实验兴趣,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

2.2.2 积极推进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教改实践中,首先由教师布置实验题目,如“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植株含氮量”,要求学生分组查找实验材料、方法、步骤,制订实验方案,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做好实验准备工作,最后开展实验、分析数据并撰写实验论文。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讲解示范关键技术,整个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投入、创造性参与,因此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2.3 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实习教学改革

2.3.1 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植物生产技术综合实习。具体做法是给每个班分配1亩(1 hm2=15亩)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分组,种植马铃薯、玉米、绿豆、谷子等陕北地区常见的粮食作物。要求学生从种植、田间管理到收获全程参与,认真记录作物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掌握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实习指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做好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农事操作关键技术讲解的示范以及考勤考核工作。

2.3.2 依托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实习。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参与“榆林沙区马铃薯、玉米、水肥一体化试验”“小杂粮旱作节水栽培技术”“食用菌无公害栽培技术”“山地苹果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等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在参与田间试验的过程中,观测并记录作物形态指标、生物学特性、土壤理化性质及气象条件,参与田间管理、收获、测产、样品采集及室内分析,并且参加试验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工作。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培养了创新思维与合作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2.3.3 深化校企合作,开展暑期专业实习。例如,选派学生到榆林现代农业示范园、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陕西中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大匠农科产业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暑期实习。学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不仅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了生产实际知识、夯实了实践技能,还锻炼了人际沟通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在教改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2.4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逐步改变以闭卷考试、实验报告、实习报告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报告、论文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在理论课考核中,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15%,课堂幻灯片汇报展占15%;实验(实习)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占30%,实验(实习)报告占40%,实验(实习)论文占30%。在教改中,注重科技论文写作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实验和实习环节带着任务“做”,带着问题“学”,带着收获“写”。这种综合考核评价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3-6]。

3 结语

植物生产学是高等院校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课程涵盖的知识和能力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该课程在教学中仍存理论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验教学按部就班、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习环节流于形式、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鉴于此,应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尝试运用讨论式、探究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参考文献

[1] 董树亭.植物生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陈雨海.植物生产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云儿.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学业三维评价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11(6):102-106.

[4] 王志伟,孙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5):106-108.

[5] 王大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09,28(5):93-96.

[6] 种晓蔚.植物生产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7.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WANG Wen,ZHANG Xi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Yulin University,Yulin,Shannxi 719000)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of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we propose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such as changing the single theory teaching mode,using the discussing,exploring,heuristic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By using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as a breakthrough point,we explored the project-based teaching mode,reformed the tradi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to implement the open,designed and innovative experiment modes,insisted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deeply combination,and made fully use of the in-school practical teaching bases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practice.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was carried out by relying on the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Summer production practice was carried out by deep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Evaluation method was reformed by adopting close-book examination,experiment (internship) report,and the combination of paper and average grade.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graduate talents with solid theoretical basis,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thought.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 Teaching reform

榆林学院校内科研项目(14GK41);榆林学院系级教改项目(SK-1);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2013KC7-29)。

王雯(1982- ),女,甘肃酒泉人,讲师,博士,从事旱区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研究。

2016-09-26

S-01;G 642.0

A

0517-6611(2016)35-0248-03

猜你喜欢
应用型植物生产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用旧的生产新的!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