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选择倾向的影响

2016-03-19 06:22刘国军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校园大学生文化

刘国军,张 珂

(上海电机学院 学生处,上海 201306)



□ 校园文化

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选择倾向的影响

刘国军,张珂

(上海电机学院 学生处,上海 201306)

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是流行文化与校园环境、大学生这一群体碰撞的产物。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准确把握校园流行文化的传播动因,结合当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倾向,从新机制、新媒体、新特征等方面出发,引领校园流行文化的建设风向,使其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益资源。

大学生;校园流行文化;价值选择

流行文化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具有高度时尚性和广泛传播性的文化。“所谓流行文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民众中普遍地传播,并经由社会特定领域内某种力量的推动而在有限周期内迅速起落的特殊文化。”[1]63特别是在当前新媒体、自媒体不断涌现的形势下,流行文化更是以各种传媒技术为基础,以市场化为导向,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明显和突出的影响。“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本质上是同一的”。[2]23特别是流行文化与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发生碰撞之后,便会形成一种影响力更大、更直接的校园流行文化,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当前较为特殊的时代特质下,结合大学生价值选择倾向,梳理校园流行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校园流行文化的传播动因

“大学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3]385“大学校园流行文化是在大学校园中,各种各样具有一定周期性、时起时伏的,在大学生中群体中广泛传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4]校园流行文化经过校园环境的筛选,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紧密结合,在高校当中迅速传播,并深入课堂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影响着大学生。

(一)校园流行文化贴近生活,易于被大学生接受

流行文化之所以可以流行,在于其雅俗共赏,对受众的文化素养没有苛刻要求,传播形式不拘一格,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固定范式的约束,也不容易被赋予太多深层的价值期待,可以较充分地满足大众感性娱乐需求,因此具有在社会中吸引公众的能力。校园流行文化也是如此,它敢于以轻松诙谐的形式传播较为严肃的话题,敢于碰触传统文化不能碰触的内容,甚至敢于以夸张、丑化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对于国家领导人,大学生一般都心存距离,而结合网络术语,“习大大”、“彭麻麻”以及其卡通人物形象,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有些以“习大大”和“彭麻麻”为主题的网络歌曲也在网上广泛流传,揭开了国家领导人神秘的面纱,增进了普通民众与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全国“两会”期间,借助微博、微信平台,以介绍两会知识为主题的视频、文章、段子不断涌现,吸引着广大学生的眼球。以这种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流行文化形式传播“相对神秘”的国家领导人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职权、如何行使职权等相对严肃的知识,起到了夺人眼球的效果,而且容易为大学生所主动接受。

(二)校园流行文化形式多样,全方位覆盖大学生活

校园流行文化存在多种具体形式,诸如行为文化、游戏文化、语言文化、网络文化、服饰文化、外来文化等等。比如,风靡一时的《江南style》将骑马舞一夜之间传遍全国各地,校园广播中、各类学生晚会中经常会听到熟悉的旋律,紧接着《小苹果》的旋律又一次重复了前者的传播路径,大学生将它们重新创作、改编、演绎,融入了更多的大学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校园行为文化,为校园文化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表征形式。网络游戏在大学生中有着广阔的市场,由于网络游戏催生的一些行为、热词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网络语言及其书写方式正深刻地影响着当前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在电脑网络和多媒体的激励下,派生出了新颖的‘网语’及‘网话文’,它与新一代青年的语言紧密相连,将成为新世纪的语言方式。”[5]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热词、网络用语流通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对大学生影响尤为深刻,如“然并卵”、“本宝宝”等词语,在大学生的日常会话中屡见不鲜。网络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于互联网产业的大力支持,不断成型和发展的,当前的网络购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等,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服饰文化一直是流行文化中的重要展现形式,细心观察大学生的穿着打扮,在不断个性化的同时,也有着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对于流行元素的追求。日韩剧、欧美剧等透过剧情传播着外来文化,肯德基、麦当劳等通过饮食传播着外来文化,世博会、运动会等通过文体艺术传播外来文化,这些都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

(三)校园流行文化互动频繁,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

基于对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的重视,大学生有一种心理上的敬畏,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教育融合起来,也使得这种类型文化的传播互动性相对于流行文化显得偏弱。“大学校园里流行文化种类繁多,而且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6]校园流行文化因在内容上的“接地气”、新颖性、个性化等特征,以及在传播形式上的互动性,使其在传播上具有更大的优势。校园流行文化不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播,它将大学生当作一种文化的消费群体,注重大学生对于流行文化的接受力和反馈情况。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校园流行文化,一旦被大学生所接触,带来的不仅仅是单个个体的接受,而且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传播,最后形成一种广泛的传播效应。特别是当前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上网的快速便捷,更是让这种互动易于实现而且更加频繁。

二、大学生群体的价值选择倾向

一定阶段、具体历史背景下的时代将会培育出相应的时代文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情境下,研究大学生的群体特征能够找到大学生与校园流行文化的契合点,科学引导校园流行文化。

(一)侧重阶段性谋划

大学生群体在当前目标和长远布局的选择中往往侧重阶段性谋划。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对“近和远”的关系。由于受到知识水平、人生视野、社会经验、心理特征的影响,大学生往往在这一对关系中选择近的一方,即具体的、阶段性的目标。主流文化的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培育,更多的是着眼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人生目标,进而明确当前应该如何一步步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长远宏大的目标显得有些摸不着、看不到,容易产生不如活在当下的感觉,从而可能忽略整体的规划与布局,对长远目标缺少总体上的平衡。

(二)易于进行感性选择

大学生群体在情感和理性的选择中往往偏向于情感。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完善并逐步定型的关键阶段,特别是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相对缺乏,对一些问题的实质判断更容易从感性的角度去看,缺乏理性的分析与思考,这也成为校园流行文化能够吸引大学生目光的一个动因。一些社会事件经过了媒体或幕后人员的包装进入到校园里,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大学生并不是事件本身的直接参与者,缺少对事件事实的认知,所以很容易被事件之外的那层情感的外衣所感染,影响了对于事件的判断,进而导致了自身行为的偏差。大学生需要情感的涵养,但是在遇到问题、认清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是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去认真分析与判断。

(三)优先选择现实利益

大学生群体在虚拟利益和现实利益之间往往倾向于选择现实利益。“多样性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共同的生存之道”。[7]2大学生在校园中面临着多样的选择,也面临着多重的机会。虚拟利益与现实利益对于大学生来说,前者是不能即时获取的,需要经过特定时间和阶段才能获取的,比如说将来的职业和职位;后者是实实在在的,可以通过短期的努力实现的,比如说奖学金。当校园流行文化进入学校的时候,大学生往往首先将其与自身的实际需求相联系,然后再做出一定的反应。特别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大学生对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个人利益,注意力比较集中,态度也比较认真,而对于与自身利益不太相关的事情,兴趣不大,关注度不够。所以,当校园流行文化中掺杂着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内容的时候,这种校园流行文化往往会传播的更快,影响范围也更加广泛。

三、主导校园流行文化,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

校园流行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影响而言,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8]10“我们应对校园流行文化进行冷静、客观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氛围。”[9]如何将校园流行文化中持久的、有益的、符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内化于大学生的身心,外化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要甄选校园流行文化的内容,并探索流行文化与大学生群体特质的融合路径。

(一)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与共识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形成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合力搭平台、建载体、充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思政教师在德育实践中,要有思想教育的主动性和敏锐感,善于在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通过朋辈教育,引导学生发挥专业特长进行校园创意创作,提升流行文化的品质,同时通过社团活动,培育一批可传播的校园文化创意项目,培养一批在校园文化创作有突出才能的学生骨干,作为思政教师的补充力量。专任教师要将育人工作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豪感,引导学生把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相互结合,寻找更宽广的职业发展平台。

(二)完善校园流行文化的甄别传播机制

“不可否认的是,流行文化良莠不齐,而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流行文化缺乏有效的鉴别,对之刻意模仿,就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10]“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对校园流行文化进行引导,可以将流行文化中有益于学生发展的部分提取出来,将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部分剔除出去,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一来,学生的文化品位也会进一步得到提高。”[11]高校可以就大学生已经接触到或有可能接触大的流行文化进行汇总,然后通过甄选——扬弃——传播这样的流程,祛除校园流行文化中的糟粕,传播有益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引入校园流行文化,并让校园流行文化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发挥校园流行文化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让大学生觉得校园流行文化是有趣的、有用的,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校园流行文化的动力。高校要积极利用教学资源、宣传资源、团学资源中的各种平台和载体,搭建传播校园流行文化的平台,让优秀的校园流行文化进课堂、进活动、进生活,使大学生既认识到校园流行文化的优秀之处,又感受到校园流行文化对自己做学问、做人的引导作用。

(三)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拓展校园流行文化的影响范围

“流行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大众媒介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网络的出现,各种聊天工具的普及,使青少年获得知识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10]“互联网+”更是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成为新媒体的受众。高校要善于利用大学生使用频度高的微信、易班、QQ、微博等网络平台推送校园流行文化,对于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一些文化内容,要鲜明的予以制止,并且使大学生认识到学习和传播不良文化内容所带来的后果及影响。通过这些平台,使大学生能够更为方便的接触到校园流行文化,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认识、传播校园流行文化。同时在网络语言的选择上,“要掌握青年的话语体系,在包容中增进沟通和理解”,[12]要善于利用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的网络语言,将校园流行文化进一步形象化、生活化、活泼化。

(四)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征树立校园流行文化的传播典型

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有着群体特征,他们与身边的同学接触时间最多,朋辈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所谓朋辈教育,是具有相同背景或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在一起分享经验、观念或行为技能,借以见贤思齐、激发上进,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教育方式。”[13]在校园流行文化的传播中,朋辈教育的作用是明显和突出的,朋辈的一言一行不需要中间的传播环节,往往直接作用于身边的同伴。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典型,使他们成为校园流行文化传播的引领者,这种朋辈的示范效应可以使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校园流行文化中克服选择困难,吸收有益成分。同时,大学生朋辈典型的树立,使得校园流行文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可学性和易学性。除此之外,在承载着校园流行文化的课堂、图书馆、活动中心,以及校外的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中,也能够发掘出许许多多的先进典型,他们都应该成为优秀校园流行文化的承载者。

[1]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彭思雅,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流行文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5]王旭,等.“网络流行语”的今天与明天[J].中国青年研究,2001,(4)

[6]李江静.大学校园十大流行文化现象排行榜[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7]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8]曲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

[9]乔富文.浅谈校园文化对德育的影响[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

[10]邱伟光.透视青少年时尚文化现象[J].思想理论教育,2003,(9)

[11]王颖.我国流行文化研究述评[J].山西大学学报,2011,(5)

[12]王延隆.网络流行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变革[J].中国青年研究,2015,(3)

[13]姚斌,等.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9)

(责任编辑:陈九如)

Campus Pop Cul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 Choice of Values

Liu Guojun, Zhang Ke

(StudentAffairsDepartment,ShanghaiDianJi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Campus pop culture can produce profound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 After all,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clash between pop culture, campus environment and college students. When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know clearly the dynamics behind campus pop culture and the tendency of students' choice of values so they can guide campus pop culture toward the right direction with the help of new mechanisms, new media and new features and make it a beneficial resour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college student; campus pop culture; choice of values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4.019

刘国军(1976-),男,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张珂(1986-),女,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处学生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G641

A

1674-5337(2016)04-0078-04

猜你喜欢
校园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