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德育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2016-03-19 06:22夏斌文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灌输弟子规孩童

夏斌文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滁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弟子规》德育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夏斌文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滁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作为我国传统德育经典之作,《弟子规》寓道德说教于民谣歌赋中、寓行为规范于生活细节中、寓价值导引于道德情感中,形成了较为系统并独具东方特色的德育方法。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借鉴《弟子规》德育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在价值灌输、言行规范、价值引领中分别突出“趣”、“用”、“情”三字,以增强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弟子规》;德育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启示

一、《弟子规》德育方法特征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秀才李毓秀将儒家传统人伦道德融入私塾教学经验创作而成的,其目的是儿童的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作为“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行”,“使蒙稚之民咸知大义”[2]3的经典读物,《弟子规》除了在编写内容上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正确的人生态度,还形成了一套相互联结、独具特色的方法体系,尤其是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有着自己鲜明的方法特征。

(一)寓道德说教于民谣歌赋中

“《弟子规》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孝、悌、仁、爱,具体列出了为人子弟在家或出外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和规范。”[3]这些道德教化内容并没有引起学龄儿童的反感,而是欣然接受并躬身践行,并将之作为自身为人处事的人生信条。究其原因,是作者将传统的道德说教寓于孩童喜闻乐见的民谣歌赋中,说教方式生动贴合,易于孩童记忆和接受。一是语言形式上具有音乐美。《弟子规》全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纂而成,语词简单通俗而韵味十足。如“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中 “清”、“定”押运,又如“朝气早,夜眠迟;老易知,惜此时”。中“迟”、“ 时” 押韵,孩童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背诵和吟唱。二是体现民族精神生活和思维习惯。《弟子规》用直白而诗意的语言表诉中国传统人伦规范,既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方式,又影响着孩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拓展孩童的心灵世界,在享受语言乐趣的同时形成本民族共同的道德基础和价值理念。

(二)寓行为规范于生活细节中

《弟子规》的“规” 主要指的是规矩,一是给与孩童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示范规则,使其思想行为与社会要求相符;二是给出孩童思想行为的范围限度,不要越界而不符合社会的要求,其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孩童思想言行最终能够纳入到一定的社会秩序中。这种规范的给定,不是法律条文似的强制命令,也不是经世治国的大道理,而是孩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规则的具体化、生活化、范例化,让孩童在具体生活中对规则有生动而鲜明的理解。一是尊重孩童身心发展规律,选取孩童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最基本生活情节进行教育。如“晨必盥,兼漱口;便秘回,辄净手” ,符合孩童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对孩童影响力也较大。二是指导具体实用。《弟子规》直接针对孩童六个方面的礼仪和规范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孩童的具体做法。如“称尊长,勿呼名。长者先,幼者后。”孩童在和长辈相处时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清楚明白,一目了然。由此在具体的生活应用和训练中,使孩童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三)寓价值导引于道德情感中

《弟子规》的显性作用是启蒙养正孩童的道德行为,隐形作用是将行为规范内化为孩童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原则,使之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和言行方式。这种价值导引不是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也不是客观中立的价值判断,而是循循善诱、温情脉脉的教导和指引。首先,《弟子规》将道德教化落实于孩童日常言行指导上,不仅使孩童懂得如何面对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境,而且可以更好的融入一定的道德秩序中,起到保护孩童、成就孩童的作用。从教育情感而言,其目的在于成就孩童而不是禁锢孩童,在于指导孩童而不在于限制孩童。其次,《弟子规》体现以“家”为核心的家庭伦理规范,与父母、兄弟的关系成为其论述的主要内容,这就奠定了全文的家庭感情基础。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讲述的是作为兄长要爱护弟弟,做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间和睦相处,“孝悌”之道尽在其中。再次,《弟子规》作为一部道德启蒙的教材,行文中多次明确提及情感。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伤心。”用情感教育孩子不要做私藏物品的事情,否则父母会因为孩子有违道德而伤心。这里没有用冰冷的禁令强行要求孩童不要私藏物品,而是用“亲伤心”在感情上约束孩子的行为。

从《弟子规》德育方法可以看出,将理论灌输、行为规范、习惯养成、价值导引等德育方式和目标融入德育对象的日常生活、娱乐和情感中,使其不知不觉接收教育,是我国古代普适性德育的精髓,使得传统德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得到社会民众的普遍接受、认同和践行。

这样的几个字,像重锤一样击打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上。他们忽然意识到,这位贸然闯入云浮的女子,以及白鹫一反常态的行为,可能真的是天神对族人们某种意义上的警示。这种警示,是不应该被忽略掉的。

二、《弟子规》德育方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

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直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上下功夫,取得显著成效。但要达到凝心聚力“最大公约数”的效果,价值观教育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急需借鉴和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弟子规》作为传统儒家启蒙教材,虽然有一定的封建糟粕,但在文化传承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方法上可以给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定的滋养和动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弟子规》德育方法的内在联系

从承载的内容来看,核心价值观内涵部分来自对西方的借鉴,但大多数是对本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尤其是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弟子规》中孝、悌、仁、爱的核心思想有直接渊源关系。从教育对象来看,虽然时代不断变化,但中国人仍保留部分共同的心理特质和行为习惯。首先,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传统美德的追求没有变;其次,中国以家庭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基础依然存在;再次,中国人情感丰富,重直观整体的思维方式没有变;最后,中国人追求国泰民安美好生活的愿景没有变。从教育渠道来看,《弟子规》是清代以来私塾中通用教材,以学校教育作为知识传授的主要渠道,同时,《弟子规》中的主要行为规范需要在儿童的家庭和社会交往中逐渐践行并加深,这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的方式一直被中国教育所继承。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缺失

我国价值观教育往往和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在一起。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教育实效性差的困境,也给价值观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1.教育指导性不高。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进行了价值观总结,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凝练性,而教育首先要将这种宏观性的引领转化为微观性的指导。现实中,一些教育者由于理论水平和时间精力的限制,对核心价值观内涵把握不准,不能回答受教育者遇到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形势下,教育者对价值观具体指导作用重视不够,工作中一味强调“寓教于乐”,形式上有声有色、轰轰烈烈,但仔细品味起来,活动品味不高、层次不够,尤其是具体指导不够,不能把道理说清楚,导致价值引导效果欠佳。

2.教育渗透性不强。全国上下核心价值观教育如火如荼,各单位各部门忙忙碌碌,可细细想起来,真正花在价值观认同、培育、践行中的时间和精力还很不够。频繁的比赛、评比、会议等等,都要去抓去管去参与,较少真正研究教育对象的价值困惑、心理特征及不同时期的需要,更难以达到用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思想的目标。

3.教育情感性不浓。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不仅需要深刻的理论认识,还需要强烈的情感认同。缺乏情感认同的主体不可能将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在价值观教育中,情感因素的调动还不够充分。比如:部分受教育者挑剔或戒备心理较重,易排斥外在强加的力量或观念;另一部分受教育者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呈现一种被动覆盖式的盲目接受;还有一部分受教育者在多元价值观冲突的情况下无法得到深入、有效的价值观澄清,处于情感矛盾状态。

三、《弟子规》的德育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和目前我国价值观教育的缺失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厘清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在实践中探寻有效的价值观教育方法和路径。基于传统德育方法和我国价值观教育的渊源关系,在准确认识和把握《弟子规》德育方法的基础上,实现其在价值观教育中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将有益于增强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一)提升灌输理念,价值灌输注重一个“趣”字

所谓“价值灌输”,就是指将基本的有关“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或行为准则通过灌输的形式传授给个人,使个人具备基础的价值观念。[4]这既是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基本保障。《弟子规》根据价值灌输的具体内容和对象来选择灌输形式,非常注重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人的价值判断标准,也是中国人的行为准则。现实中很多人将24个字当成是死记硬背的知识,不仅记不住具体内容,还心生反感。如何将24字讲清楚?还是要在充分理解和领会的基础上对价值观具体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调动人们对价值观的内在兴趣。一是灌输方式要有针对性。比如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灌输方式和方法,对儿童可以采取简笔画、寓言故事等形式,对青年人采取集体研讨等形式;二是灌输方式要体现时代性,具有时代趣味。比如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有效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价值灌输更易于民众的认同和接收。三是提供受教育者直接学习这些价值观念的时间和机会。将解决现实问题、进行相关实践、进行经验分享都作为灌输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价值灌输的水平。

(二)关注日常生活,言行规范强调一个“用”字

知识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弟子规》给出孩童六大方面的礼仪和规范,全部具体到生活细节,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细致性,在指导孩童日常言行中使孩童顺理成章的养成道德习惯、塑造道德品质。反观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存在不少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情况,不少教育者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灵活、易懂的方式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不能接地气。习近平强调“必须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5]就是强调价值观与人们的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精细的设计,富有创意,做到润物无声。落细,关注人们日常思想行为细节,通过打造细节来打造人生;落小,引导人们小中见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认识、理解价值观;落实,即务求实效,针对不同的人群、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层次人员的思想状况和接受能力,了解他们的心理、思想和感情,熟悉他们的喜怒哀乐,从他们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做起。

(三)重视道德感化,价值引领突出一个“情”字

道德与情感联系紧密。[6]道德不仅是一种规范体系,同时也是一种有关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的情感。在道德行为选择、判断、产生、维持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情感的伴随。《弟子规》德育方法的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重视孩童的道德情感,通过循循善诱的态度、家庭亲情的维系来保护和激发儿童的情感因素,顺利实现道德教化的目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一些人还倾向于将价值观教育当成一种纯理性的价值判断,重知识轻行动,重理性轻情感,这就降低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削弱了其规范和引领作用。突出价值观教育中的情感因素,一是价值内容要有简单亲和的表达形式,不能是高高在上的道德教条或行政命令;二是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三是重视实践,让受教育者在实践行动中加深对具体的价值理念的体会和认识,从而促进情感的加深。

《弟子规》总结了几千年来中国儒家道德教化的实践经验,形成一套体系完整、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其教育方法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接受习惯,是滋养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重要源泉。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弟子规》德育方法还存在着因循守旧、不知变通等封建糟粕,不符合当今社会现状和人民的实际需要,更无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使命。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立足时代特征和人民要求,全面审视和合理吸收传统德育方法中有益成分,以传统德育方法之长来规避价值观教育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价值观教育实效。

[1]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

[2]北京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弟子规·龙文鞭影[M].北京: 中华书局,2005

[3]韩大林.弟子规的现代教育意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7)

[4]葛春,等. 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实施及对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1)

[5]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14

[6]吴先伍.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关注情感[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

(责任编辑:乐程)

Drawing Inspirations from Disciple Gauge

Xia Binwen

(CollegeofMarxism,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CollegeofLiteratureandMedia,ChuzhouUniversity,Chuzhou,Anhui, 239000,China)

As a classic example of moral education, Disciple Gauge does moral teaching in the form of folk rhymes which tell people what codes of conduct they should follow in their daily lives. Disciple Gauge leads people to correct values by nurturing the moral sentiments, representing a unique systematic approach to moral education typical of the East. We should draw inspirations from Disciple Gauge and highlight “interest”, “usefulness” and “passion” when we impart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help them internalize the codes of conduct and embody them. This way, we can substantially enhance the effect of values education.

Disciple Gauge; moral education method;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inspiration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4.005

安徽省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szzgjh1-2-2017-24)

夏斌文(1982-),女,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

G641

A

1674-5337(2016)04-0020-04

猜你喜欢
灌输弟子规孩童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Do Softly Pray
孩童之道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弟子规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弟子规
嗯,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惊喜
最美孩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