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过程的六个要素*

2016-03-19 06:26黄合来李春阳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高教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创新教育

黄合来 李春阳(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工科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过程的六个要素*

黄合来李春阳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摘要:创新是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核心,其中包括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将研究生在学位论文撰写工作中的相关培养过程分解为六个要素:论文选题中导师和研究生的角色平衡;科研项目与生产项目中研究生参与方式的平衡;导师参与科研程度和研究生独立科研程度的平衡;成果发表能力的训练方法;论文完成程度的过程控制和指标要求以及导师和研究生的交流方式,提出改善思路,以期优化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人才

*文章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XJK011QGD010)和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32)课题的研究成果。

Abstract: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theme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is the core, including academic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We will divide the relevant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e dissertation into six elements: the balance of mentor and graduate in selecting thesis; the balance of postgraduate participation manner in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projects; the participation balanc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between supervisor and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thods on the competence of publishing result; process control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disse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ans between supervisor and postgraduate. We present improving ideas in order to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 of postgraduates.

Keywords:postgraduate education; creative education; creative talents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面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然而,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发人深省!文章面向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分析和阐释我国高等院校工科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六个重要环节和因素,调查问卷针对我国高等院校工科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六个重要环节和因素,设计了六大部分内容。面向国内各大高校的工科研究生和导师,共收集到了90份有效问卷。其中,70份问卷调查对象为研究生,其所在高校涵盖了985院校(占70%),211院校(占17%),其他本科院校(9%)以及非本科院校(4%)。研究生年级从研一到已经毕业的博士不等,包含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的研究生,男女比例为7:3。20份问卷调查对象为导师,男女比例17:3,年龄覆盖了从30-70岁不等,30-37岁占25%,40-48岁占35%,50-70岁占35%。担任研究生导师的年数最少2年,最多长达34年,导师从事的学科门类均衡,覆盖14个工科专业。

一、论文选题中导师和研究生的角色平衡

论文选题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本身就是创新能力的训练内容之一。在选题过程中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首先,选题要兼顾研究生的个人兴趣,但在选题期间研究生往往还没有足够的对科学问题的甄别能力;其次,导师的科研项目往往成为研究生论文课题,忽视了在科学选题上对研究生的训练,也有可能抹杀了研究生自我选题的创新能力。问卷结果显示,44%的研究生其论文的课题来源出自导师分配,43%的研究生对自己的论文课题感兴趣,而47%的人则认为兴趣不大。那么,应该如何平衡选题时的双方角色呢?

(一)选题需要导师科学的指导同时兼顾研究生的个人兴趣

选题是课题研究的起点,选题质量直接关系到课题有无价值、研究能否顺利进行等重要后续问题。好的选题必须具备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1]。然而,由于研究生有限的知识和阅历,往往不具备甄别科学问题的能力,容易出现课题范围过大或思路过于狭窄的问题,从而导致所选课题缺乏可行性或无法取得高质量成果。因此,导师有必要扮演好科学选题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明确选题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取得科研成果,更要让学生受到科学思想和科研精神的熏陶,学会自主选题的科学方法[2,3]。问卷结果显示,只有约60%的研究生导师在学生选题时提供与课题相关资料、科研设备和经费,并给予指导和进度跟踪。

(二)避免抹杀研究生自主选题的能力

在导师对研究生的宏观指挥和收放有度的前提下,可以有意识的在选题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关键科研思维能力[4],包括:

第一,“问题意识”,提升自主探索的能力。问卷显示:43%的研究生对自己的论文课题感兴趣,47%兴趣一般,还有10%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持不感兴趣和无所谓的态度。仅有10%的研究生在开题前对自己的课题很了解,41%对课题了解很少。因此有必要对研究生进行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起点、动力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求真的科学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第二,“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信息素养。研究生在选题时,无论是由学生自己确定课题,还是由导师选定研究方向,期间都需要做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反思提问等环节的工作,可很好的获得信息收集和加工的能力。问卷显示,有97%的研究生在选题时做过文献调研和问题归纳的工作,与导师交流沟通的占79%,仅有57%的学生会写文献综述,完成开题报告。因此,对研究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质量应进一步提升。

第三,“理性评判”意识,即评判性思维。研究生阶段是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黄金时期,要注重培养理性的科学质疑能力。只有通过独立、深入而认真的评判研察,面向所提出的问题和已有知识积累完成由信而疑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理论,继而做出创新性的工作[5,6]。

二、科研项目与生产项目中研究生参与方式的平衡

我国工科的研究生导师大部分处于科研项目和生产项目兼顾的状况,研究生自然成为了项目的主要参与人[7]。问卷数据显示,20位导师中45%有平均两个纵向课题,75%的导师有横向课题。科研项目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而生产项目强调对已有科研成果的转化。一方面,工科学术型研究生应该具有坚实专业基础知识,能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具有较高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8];另一方面,也需要与工程领域对接,获得从事生产实践的基本技能,储备成果转化能力。因此,生产项目也可以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9,10]。对研究生参加科研项目和生产项目的比重平衡应该因材施教,充分考虑研究生的个性特质和职业规划愿景[11,12]。

问卷中,仅有25%的导师会按学生的意愿安排横向或纵向课题,70%是与学生协调解决。65%的导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部分了解。50%以上的导师将硕士生的主要时间安排在纵向课题方向。参与调查的研究生中有36%职业规划是去生产企业,33%去科研单位。对于有着浓厚的科研兴趣并立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生,要注重其基础理论知识的训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撰写学术论文、创新思维和评判思维等科学素养,为将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也要适当让其参与重点生产项目,以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和与人协作的能力。对于未来希望从事工程实践工作的研究生,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专业课程和科研实验之余,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用理论知识科学地指导实践,也可以联合企业共同培养,通过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设计研发、项目实施等具体过程培养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导师参与科研程度和研究生独立科研程度的平衡

独立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导师既不应该对研究生从事的科研活动过分干预,又不能撒手不管。现实中有的导师过于关注基金申报、项目完成和论文发表,而忽视了研究生在此过程中对基础科研能力的锻炼[13];另一极端是一些兼任行政职务的导师,很少亲自参与具体的科研活动,对研究生采取放养式管理,使得研究生只能孤立无援地自主学习,得不到应有的示范性科研培训,调查中有33%的导师除了科研工作外还有很多不相关的其他工作。而实际中的大部分导师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间,同样可分两类:一类是放养学生独立科研完成学位论文,同时让学生重点参与导师主持的相关生产项目,但二者没有交叉,这种模式有可能培养出科研水平高出导师的学生,但不是对所有个性特征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适合;另一类是学生以帮助导师做课题为主,在此过程中能够学习导师的科研思维过程和科研经验,但是创新水平和独立的评判思维却不够强[14,15]。调查显示,10%的导师指导学生的时间不超过工作时间的20%,55%的导师会抽出20%-50%的时间来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70%以上的导师会对学生的论文提出修改建议和指导,而45%的导师对于自己的指导状况并不满意。同时,有14%的研究生表示研究工作基本没有导师的参与,全靠独立探索;9%的研究生表示其导师几乎没有时间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

对于科研参与方面的能力培养问题,导师需要从四个方面加以重视:

第一,端正态度,注意为人师表的职责,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工作重心。

第二,在培养前期加强与研究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学术背景和职业兴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做好“导”的作用,主要包括详细介绍研究方向的基本发展脉络、研究前沿课题、文献查阅和评判性归纳方法、高水平学术论文在严谨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要求、对学生论文及时反馈、建议论文发表的期刊或会议、鼓励和资助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等。

第四,尽早让研究生明确:获得独立科研能力和取得重要学术成果同为研究生阶段重要的学习目标。

只有加强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意识,拥有独立科研的能力,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生。

四、成果发表能力的训练方法

成果发表能力是独立科研能力的一种表现,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关键能力。论文是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达方式,科研的国际化要求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英文写作和表达能力,以便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因此,提高学术型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和成果发表能力是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内容。

(一)研究生成果发表能力的训练

在读研期间,每个研究生都应该进行成果发表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三种能力:

第一,论文撰写能力。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熟悉研究问题所属领域的最新进展;长期进行文献综述能力的训练;经过缜密严谨的评判,确定论文的创新点;训练学术论文表达方面的清晰性和完备性;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写作思路。

第二,论文投稿、修改意见回复的能力。调查显示,有64%的研究生会很认真并及时修改审稿意见,仅有13%的研究生对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重要期刊的风格很了解。研究生应加强论文投稿、修改意见回复的能力,包括:端正投稿态度,杜绝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熟悉期刊论文的投稿格式和规范;获得对审稿修改意见的理性辨析能力,熟悉修改论文和意见回复的基本方法。

第三,口头学术交流能力。包括学术会议演讲稿的准备以及现场口头报告和回答问题的能力。46%的研究生表示平时很少有机会做学术报告,49%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做PPT的能力很一般,30%偶尔会读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报纸或新闻,仅有25%的研究生在平时有较多进行报告交流的机会,30%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学术交流能力的训练重在平时,应该科学合理安排并充分利用组会上课题的讨论与交流,锻炼研究生的报告、演讲和回答专业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学科视野的宽度也是交流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此外,导师有义务带领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提供与该领域权威学者和学术同行进行沟通和学习的机会。

(二)英文论文写作水平的训练

由于国内外科研水平的差异和英文的主导地位,需要经常撰写英文学术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同一学科的学术论文由于交流对象文化背景不同,语篇结构也会造成差异[16]。为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发表和推广,我们不得不严格遵循英文期刊的种种规则和不断提高撰写英文科技论文的水平,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养成读英文文献的习惯。开始可以以英文报纸和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相关的专业杂志,同时注意泛读和精读的搭配[17]。

第二,重视论文写作形式和英文写作风格,应逐渐掌握行业内若干重要期刊的主题内容风格和稿件形式要求[18,19]。

第三,注重逻辑表达能力培养。要极为注重文章结构、相邻段落和段中观点的逻辑关系,应该先重点推敲论文内容,确定论文主题结构和编排方法,再精细到语法的正确以及观点的精确表达,最后核对论文的格式,斟酌每一个词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切忌在初稿中过度追求句子完美和词语华丽[20,21]。

五、论文完成程度的过程控制和指标要求

明确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拥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独立承担科研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拥有创新思维的能力。国内很多高校对研究生论文评审有论文发表篇数的硬性指标,很多学者指责该类指标催生了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和大量的“垃圾论文”,然而,完全取消论文发表的指标要求又常常导致学生散漫对待研究工作。无论如何,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控制过程,但科学成果的取得又不能完全事先“计划”。因此,需要一个论文完成的科学的控制过程并改进研究生质量考核的具体指标,才能更客观有效地评价人才[22]。

(一)论文完成的过程控制

在论文完成的过程控制中,涉及到的主要因素包括:

第一,导师的因素。导师应该是研究生学习进度的监督人(Supervisor)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指导人(Advisor),而不应该是“老板”(Boss)。导师要引导研究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不是把精力放在投机取巧上,用追求学术创新的精神感染学生。学校可设立对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监督考核制度,并将其与导师的遴选、年终考核等相连。

第二,研究生的因素。研究生自身需要避免被不良风气腐蚀,加强自己的学术道德素养,端正科研态度,下真功,求真知。调查中有10%的被调查者表示曾有过一稿多投行为。

第三,论文的监督和审查制度。学校应根据研究生论文撰写的阶段性任务,分阶段定期审查研究生的论文完成情况和质量。建立研究生的诚信档案,审查研究生论文内容的原创性,并通过匿名问卷等形式实施对研究生的学术监督,进而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80%的导师和39%的研究生表示其所在学校有学术监督机构。

第四,论文的评审制度。论文评审过程中应采取匿名评审制度,答辩会建议采用导师回避制度,加强论文评审内容的控制,审核论文是否具有理论水平、科学价值和创新成果。调查中有40%的研究生表示其所在学校采取了匿名评审以及有外校专家担任评委。

(二)研究生质量考核的指标要求

虽然在硬性要求和量化考核下会促进研究生的学术成果产出,但是能激发研究生做真学问的还是研究生自身潜能的调动和激发。因此,我们应该把质量考核放在研究生平时点滴的努力和进步上,用科学和人性化的方式对待人才培养。因而,当研究生不能按规定要求发表论文时,可以采用其它的途径来评定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其中包括:待发表的论文水平已经得到导师的认可并获得学位评定委员会的确认;对科研实验周期较长的申请学位人员,要求取得某科研项目子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并经学位评定委员会予以确认,20%的导师表示学校采取了该考评制度;是否申请了重要的发明专利,45%的导师表示学校采取了该考评政策;作为主要参加人员有经过高级别鉴定的科研成果或获奖等。采用上述方法,可以避免用“发表论文”的唯一标准来评价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并逐渐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同行评议”和“评审委员会评议”的方法过渡[23]。

六、导师和研究生的交流方式

前述5个要素的实施效果均与导师和研究生的交流方式息息相关。著名的科学家Ehrenfest带出了包括李政道等好几位诺贝尔奖得主,可他曾说:我之所以有这么多好学生,是因为我自己不够聪明。好的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要有收有发,要采用科学的交流方式[24]。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阳光。研究生导师比一般的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25]。研究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不像本科教育那样以课堂学习为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导师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严重影响着研究生。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41%的研究生平均每周和导师沟通一次,还有29%是三周以上甚至更久才与导师交流一次。对这种交流情况,接近50%的研究生持不反对态度,仅有19%的研究生对导师的指导状况表示满意。这种现状不利于师生感情的培养以及科研氛围的营造。因此,导师和研究生必须保证充足的交流时间和科学的交流方式。

在指导关系上,有权威型和平等合作型。在权威型中,“师生”观念过于浓重,导师绝对权威且拥有独断权,调查中此类型占13%;在平等合作型中,导师和学生之间既是师徒,又是朋友,更是合作伙伴。导师与学生保持平等合作的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深度沟通和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培养[26,27],此类占调查结果的35%。在指导制度方面有单一指导和联合指导的不同形式。调查中,40%的研究生是单一导师制,41%是导师团队协助指导。单一导师制在对研究生指导方面责任更为明确、具有更好的规划性;而联合指导可以给研究生带来更多的学术交流和开拓科研视野的机会。在条件容许时,如果能够采用主要导师负责制下的团队联合指导的培养制度则能兼顾两种类型的优势[28]。

在沟通方式上,有定期和不定期的进度汇报和单独约见、研究生取得重要进展时主动汇报、科研进展讨论的固定组会制度等。调查显示,80%以上的导师会采用多样的沟通方式,比如电话短信、qq以及家中做客、外出聚会等形式。他们会和学生交流学业打算,生活见闻以及心理和情绪状况。无论如何,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让学生对导师又“爱”又“敬”,平衡导师的权威性和学生与导师的亲近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平等自由和畅所欲言的研究生学术成长的环境[29]。

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应该针对专业、学科基础、导师风格和研究生的学习动机与潜能的差异而差别化制定培养方案和质量控制指标,文章提出的六大要素为工科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实践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

[1]蔡翔.硕士论文选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57-59.

[2]魏宸官.我是怎样培养研究生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 (12):12-14.

[3]瞿林东.关于如何确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几点认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5):5-7.

[4]唐卫东,阚茹.博士论文创新的两个根源及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6):5-6.

[5]陈文伟.谈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J].海军院校教育,2004 (1):35-37.

[6]楼成礼,孟现志,林良夫,等.略论博士论文的独创性贡献[J].中国高教研究,2003(3):55-56.

[7]黄学.试论研究生导师的素质职责及指导研究生的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2004(4).

[8]BOUD D,TENNANT M. Putting doctoral education to work:challenges to academic practice[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 nd Development,2006(3):293-306.

[9]MEYER D,LEHEW M.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addressing the changing needs of textiles and apparel students a nd industry [J].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2001 (4):75-78.

[10]成建平,朱俊海.变革培养模式是化解工科硕士就业难的重要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60-62.

[11]徐永建,王建,夏新兴.工科学生分层次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1):43-45.

[12]杨建伟,邢克飞,杜金榜,等.浅谈工科研究生厚实的科技底蕴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4-5.

[13]李绍章.五花八门的研究生导师[DB/OL].中国教育在线转载学术批评网,2006.

[14]陈峥滢,杨殿,刘波.工科优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28-31.

[15]彭小玲,林晨.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7):146+80.

[16]Talor G,CHEN T.Linguistic,cultural,and subcultural issues in contrastive discourse analysis:Anglo——American and Chin ese scientific texts[J].Applied Linguistics,1991,(3).

[17]矿业工程研究生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界,2012(9):141-143.

[18]Boote,D.N.,Belle,P.[J]On "Literature reviews of,and for,educational research":A response to the critique by Joseph Max

well. 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6,35(9),32-35.

[19]张文修.创新能力应是博士生教育的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0(4):8-9.

[20]Barks,D.,& Watts,P.[M].Textual borrowing strategies for graduate-level ESL writer,2001.

[21]Kwan,B.S.C.[J]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literature revie ws in doctoral theses of applied linguistic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2006,25:30-55.

[22]张文修.创新能力应是博士生教育的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0(4):8-9.

[23]涂石桥.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J].现代大学教育,2003(4):87-88.

[24]周谊,叶峰.论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冲突[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91-93.

[25]涂智君.浅谈研究生导师的人格魅力[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5):109-111.

[26]毕鹤霞.研究生师生关系探讨[J].中国研究生,2005(4):4-5.

[27]许克毅,叶城,唐玲.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透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2):59-62.

[28]李瑛.浅谈高校导师制中的师生合作关系[J].交通高教研究,2004(4):45-46.

[29]张文斌,方跃平.试论高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9):121-124.

作者简介:黄合来(1979-),男,湖南湘潭人,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交通工程博士,研究方向:交通安全、交通规划和智能交通系统。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9-0007-04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创新教育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