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的关系*

2016-03-19 06:26颜茵郭鹏飞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5贵州大学矿业学院贵州贵阳55005
高教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研究生特色理论

颜茵郭鹏飞(、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5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贵州贵阳550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的关系*

颜茵1郭鹏飞2
(1、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2、贵州大学矿业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具有相通性,能够提高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认识,坚定“三个自信”、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素养以及运用理论辨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思想上、情感上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帮助青年端正学业,导向价值人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生;培养

Abstract:Studie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raining of the postgraduate,contents,methods have the same,can improve the graduate student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irm "three confidence"、improve the marxism theory accomplishment and ability to apply the theor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to enhance the sense of identit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emotional,to help young people to correct their studies and guide the value of life.

Keywords:research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ostgraduate;to cultivate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简称“中特研究”课)是研究生阶段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科阶段必修《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进一步升华和发展。研究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当今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下,研究生培养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这就需要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中特研究”课与研究生培养二者具有相通性。通过学习理解特色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能够提高研究生对社会主义中国其特色的理性认识,提升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三个自信”,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真正从思想上、情感上增强对特色中国的社会主义认同感。

一、课程设置的意义

2010年,根据国家《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调整意见》,针对现阶段的研究生教育层次,开设了“中特研究”课程。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方案的调整实施,对加强和改善研究生政治思想理论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思想教育方针,培养有道德、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性高层次人才[1]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列经典作家指导下,几代中国革命导师集体努力的结果,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艰苦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列经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改革观、科学观、发展观、创新观和群众观,吸收了当代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管理等学科的优秀成果,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范畴,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科技、外交等各个领域,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要求[2]。这一理论体系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和基本要求[3]。“中特研究”课系统全面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厘清青年学生思想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道路关乎前途。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主动选择,是中国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实现了伟大转折,逐渐洞悉中国道路的深刻内涵。十七大,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十八大在十七大的而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纳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布局完成。“中特研究”课程的理论主线在于解析中国模式,阐明中国的领导力量,解析中国的基本路线,明确中国的历史方位及历史任务,说明中国的总体布局以及中华民族百年追寻的梦想。其实践则要求立足中国现实,就问题展开分析与思考,为青年学生指明人生道路、国家道路、发展道路。正是因为有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激发青年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道路自信。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制度是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我国的政体、国体、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等。这些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的追寻,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不断探索形成的制度体系,集中概括反映出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这一制度是全体中国人民追寻梦想的智慧和力量。“中特研究”课着力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说清讲明党和国家的活力之源,激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激起年轻一代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汇聚智慧和力量,直面世界新形势新任务下的新挑战。

二、“中特研究”课与研究生培养的关系

“中特研究”课的开设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代研究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5]。我们通过对贵州大学2015级研究生关于“中特研究”课与研究生培养相关性的调研,结果表明“中特研究”课与研究生培养目标、内容、方式具有相通性。

(一)培养目标统一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过程使作为培育对象的研究生在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的表述”[6]。1986年,教育部颁布研究生培养的总体指导思想,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指出,研究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要求,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培养,达到为四化建设服务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研究生教育的培育目标做出明确要求,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是培育社会栋梁的教育,担负着创新知识、研发尖端技术、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其培养的人才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8]。研究生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在新形势下,将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研究生的培养不单纯是学术的培养,更应当是政治素养和道德观念的培育。作为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直接影响着祖国未来建设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和安定。“中特研究”课的开设,其目标在于:知识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与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和特点,问题及现状;培育青年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上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既是研究生学科素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发展对青年学生的必然要求。因此,课程设置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统一,都在于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标准要件基础上增强“三个自信”,塑造“三观”。

(二)培养要求契合

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学校教育,对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也应该有相应的高要求。研究生的培育既要顺应时代要求又要结合培育单位自己的实际情况,以贵州大学研究生培养为例,具体包括德育和学术要求。德育方面是要求研究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目标、有纪律、有文化,能够适应现代化要求创新型人才。要求研究生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远大的理想;认真学习和掌握经典作家有关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与意识;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信念。同时还要求热爱祖国,有集体主义观念,做到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身心健康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和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学术要求则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别要求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尤其要求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当代前沿先进的技术方法,熟练一门外国语。同时,还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较强的实际工作的能力。“中特研究”课尽管目标取向思想政治性,但其内容包含理论宣讲与实践锻炼两个部分,这就要求研究生运用学习贯通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达到知行合一。这与研究生培养要求达到高度契合。

(三)培养方式趋同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多规格、多类型、多层次、多生源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然而,研究生培养方式却面临着许多突出、尖锐的问题。例如:培养方式单一,强调理论研究,忽略生产实践,重学术,轻应用;课程教学多灌输,缺研讨,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互动与启发;导师制不能及时适应新形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研究生导师往往只是注重对于学生专业学术的培养,而忽略了思想上的教育与引导等等。面对当前研究生培养从单一走向双向的选择,培养的方式也必然双向进行。2010年,教育部对研究生思政课实施的新方案明确指出,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具有理论性,又有科学性,还有实践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认知,实践认识双管齐下,激发学生学、思、用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在“中特研究”课上采取“专题讲座”和“学生讨论”这两种学生普遍欢迎的教学方式,通过专题,对社会主义本质、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等基本理论进行透彻剖析,学生讨论则是结合专题内容,选择社会发展中凸显的难点、热点问题,自主探究、对问题成因、发展趋势、解决的策略或路径等进行思考,培养自己综合能力。这种培养方式与学生的心理预期相符,也与新形势下研究生双向培养方式趋同。

三、“中特研究”课在研究生培育中的作用

(一)坚定理想信念

研究生阶段更注重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不断增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独立研究的能力。青年时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系统学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关节点。通过“中特研究”课的学习,努力掌握其中蕴涵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以饱满的激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方法、观点,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定“三个自信”,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对当代中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深入探

究现当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增强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为中华百年梦想而奋进。

(二)激发创新能力

“中特研究”课,既强调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注重对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介绍,目标指向帮助研究生把精神层面的内容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自觉行动,理论联系实践提高研究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意识,触动创新行为,激发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我们紧紧抓住实践这一目标,通要求研究生结合当下社会现实,选择中国社会实践中突显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研讨,并把研讨的内容制作成PPT,最后以学生自己讲课的方式完成对问题的认识。这一方式引发研究生如何看待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和问题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锤炼学生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理解性、创新性研究的能力,这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够使学生很好的认识事情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理解认知相关知识内容,最大限度的完成知识理解到创新运用的转变,现实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为研究生的研究学习和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思路和启发,从而激发研究生研究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导向价值人生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研究生的主体需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学术的需求、个人的需求和社会需求,三种不同的需求对研究生的价值观都会产生影响。研究生的培育应该实现三者之间的整合,在新的时期,这种需求表现的更为突出。研究生的培育应该满足以上主体需求,同时对不同需求在价值层面进行协调。“中特研究”课涉猎社会发展的相关学科,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涵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社会发展、教育生态等各个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学习理论与实践构建,帮助不同主体在需求要求下协调价值导向,使研究生在思想上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在情感上对有伟大祖国的认同,在精神上充满正能量,从而为研究生的发展提供价值人生导向。

参考文献

[1]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概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59(3):43-47.

[2]范印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求是,2007(24):27-297.

[3]郑黔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4:22-23.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

[5]秦永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可接受性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78(10):67-70.

[6]刘全菊.我国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9-12.

[7]吴苏芳.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11-12.

作者简介:颜茵,女,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贵州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贵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的改革与建设(SJJG20150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9-0030-03

猜你喜欢
研究生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