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俄语课程教学探究*

2016-03-19 06:26程爽婷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高教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俄语人才专业

程爽婷(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俄语课程教学探究*

程爽婷
(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急需“专业+俄语”的拔尖创新性人才。文章着重分析了“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俄语课程教学特点及策略,指出在新形势下该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便为中俄两国的战略合作培养“专业+俄语”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专业+俄语;人才;教学

*项目: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No.WY2015038-B)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Russian relations, "professional + Russian" top-notch creative talents are needed urgent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ies of Russian teaching under the "professional + Russian" mode, noting the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o as to train "professional + Russian" compound talents for the China-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on.

Keywords:professional + Russian; talents; teaching

“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中俄两国不断深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合作,拓展双方经贸交流的大环境背景下,为改变两国在专业领域俄语人才匮乏的困境,有针对性的选择急需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既懂专业又懂俄语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崭新模式。在此框架下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于2011年10月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成为全国首批17所试点学院之一,并开设法学、应用物理学、生物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学六个专业。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行初期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种模式有何优势,如何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改进传统的俄语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大家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一)社会的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中俄两国各领域合作日益加深,各专业领域急需既懂专业又懂俄语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所培养的外语人才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翻译和教师行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以流利使用外语为前提的、跨国就业的、跨行业的专业性人才。[1]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中俄两国边境有很多合作的企业,两国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如果产生经济纠纷,这就需要那些既懂得两国法律又懂俄语的专业人士为两国企业服务。以往传统模式培养出的俄语专业人才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也可为其服务,但一旦涉及到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就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去从头了解这一专业,这既浪费时间精力,也会影响到工作效果。因此,迫不及待地需要“专业+俄语”的拔尖创新复合型人才。

(二)地缘优势

我省与俄罗斯毗邻,水陆边界线长约3045公里,是开展中俄边境贸易的大省。借此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我省多所学校与俄罗斯高校开展教育领域的合作,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这里已经成为了培养中国俄语人才的摇篮。在俄语界黑龙江大学更是有着“天下俄语半是黑”的美誉。[2]在这样师资力量雄厚、平台多元化、资源共享、资源优质的条件下,想培养出“专业+俄语”的优秀人才并不是难事。除师资条件外,边境贸易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类对俄展览会为学生锻炼和缓解就业压力也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一切都归功于我省天然的地域优势。

二、“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俄语课程教学特点

(一)首先,在基础俄语授课过程中要有选择性的讲解词汇

我院学生多为零起点,在低年级基础俄语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地选择和着重讲解与学生所学专业接近,或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够使用到的词汇。除教材当中可选择的词汇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学生所学专业,有倾向性的从新闻、杂志、网络等多媒体当中摘取积极词汇作为补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因为中俄学院的授课特色是从第四学期开始就有外教为学生们讲授专业课,所以在此之前,除了基础的俄语课程之外,还可开设一门“专业词汇课”,为学生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选择适当的教材

与英语相比,俄语属于小语种,市面上中俄双语的专业性教材和工具书都少之又少,专业课的授课教师上课时使用到的词汇或信息多半是从资料或媒体当中摘取,这非常的不便。我们更希望中俄两国的教师能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合作,编纂出针对各个专业的中俄双语权威性教材,这会为我们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便利的条件。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实践能力

这种模式下的学生要学会利于俄语来查阅文献或是翻译资料。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俄语的语法比较复杂,词形多变,句法冗杂,特别是在科技文献中长难句、后置定语居多、专业词汇量大。教师在授课时要教会学生分析句子结构,提炼句子的主要成分。同时可以为高年级的学生提供一些专业的俄语原版教材,让学生扩大专业材料阅读范围,提高阅读速度。

(四)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听说的训练

因受传统“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的影响,有人会认为只要学生能读得懂外文文献就可以了,但是从我院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看法是存在误区的。因为我院在第四、五、六、七、八学期都会有俄罗斯教师为学生们讲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法律类等专业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从第四学期开始必须具备扎实的听力、口语、以及翻译的能力。外语教学讲究“精讲多练”,授课时教师要谨遵这一原则,课堂上掌握好时间分配,争取做到老师的“讲”与学生的“说”能够达到六四分或者是较为理想的五五分,甚至是四六分。多互动,多练习,多给学生“张开嘴”说俄语的机会,而不是教师自己一个人在枯燥的讲解。听力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养成做听抄练习的习惯,高年级时还可搜集与其专业相关的时事新闻作为训练听力的材料,这既能锻炼听力又能使其接触到最新的相关专业的信息。

三、“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俄语教学策略

(一)词汇在特定专业领域具有专业性、准确性、唯一性等特点,俄语词汇也不例外

针对专业词汇量大的问题,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给学生讲授有规律性词汇的学习方法。[3]俄语课教师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要学会简要、精确地表达每一个俄语词的词义,特别是在某一特定专业使用领域,以免学生在使用时出现歧义。比如化学用剂或药品名称,一旦表达不准确将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甚至是造成严重的事故。所以俄语授课教师一定要严谨,要对自己说的每一个词有十分的把握,对没有真正理解的词汇术语做精确的查找和确认,切记不懂装懂、模棱两可。

(二)“专业+俄语”的培养模式对授课教师提出一些新要求

授课教师不仅要做到提高自身的俄语修养,备课要准备充分,还要具备一些专业知识,依据学生具体专业学习情况要将专业知识与俄语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于教授俄语课的教师们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教授俄语基础课程的教师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兴趣适当选择一门专业,不断补充知识,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三)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学生会产生疑问“专业+俄语”的模式到底是专业重要还是俄语重要?根据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的实际情况,第一、第二、第三学期俄语尤为重要,因为从第四学期开始会有俄罗斯外教来我院为学生们上各类专业课。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在第四学期就具备良好的听、说、和理解能力。如果前三个学期的俄语没有打好基础,将会造成后期专业课出现“鸭子听雷”的状况。因此,从一入门开始,俄语授课教师就要做好引导,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学生们学习听俄语音乐,看俄语电影,多为学生讲解有关俄罗斯有趣的事情,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学习。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俄语的能力

在大学学习和中小学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受时间、人数等条件的约束,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训练,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主支配。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工作,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使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除了在课堂上的俄语训练之外,可鼓励学生自行组织研讨,各专业小组讨论,或是开展各种形式的趣味俄语比赛,这既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也会使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改进和创新测式形势

测试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以往传统模式的俄语课程测试绝大多数是笔试。我们可以试着将测试类型多样化,比如增加口试,由考察理论过渡到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或是给学生特定的专题,让学生以讲座的形式对专题进行立体论述,由考试小组给学生进行评分。理科类可以以做实验和口语测试相结合的形势对学生进行考试,而并不仅仅是传统的笔试。再或者让学生在有限时间用俄语阐述一个科学问题,由教师来进行提问,根据其表现给出得分。这种测试形式的多样化会从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问题分析等多角度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依据各个专业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不同的专业,不仅专业词汇完全不同,语法特点也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4]从以往的授课情况来看,理科类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说俄语,听力也较法律和金融偏文科类学生要差。在备课、授课形式、授课方法上俄语教师应该有所区别。例如,理科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习惯以“公式”的形式思考问题。俄语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词形变化和语法关系以“公式”的形式列举出来,多为这类学生总结高频词、惯用语、惯用句子结构,方便学生记忆。

四、结束语

“专业+俄语”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前期的摸索时期,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契机。俄语授课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一时机,做到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期培养出为社会需要、知识多元化、视野广阔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教学过程中可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专业+俄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会应时代潮流,推陈出新,逐渐步入正轨。

参考文献

[1]侯瑞君,梁中贤.中国高校专业外语教学面临的挑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

[2]http://www.qnr.cn/news/2015/201501/1029447.html.

[3]杨英,陈永杰,石爽,等.高校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思考[J].教改创新,2012,6.

[4]吴梦徽.不同专业的专业外语教学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12.

作者简介:程爽婷(1987-),女,硕士,助教,主要从事俄语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9-0098-02

猜你喜欢
俄语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俄语词“Sherti”在蒙古语中的变义(蒙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