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历史学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2016-03-19 06:26陈芸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3
高教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运用

陈芸(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3)



论高校历史学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陈芸
(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要: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传统式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技术等多重因子的有效结合,能够激发教师与学生的自身潜能和作用。当前,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均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和不足。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中的合理设计与运用,从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后思考的历史学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训练入手,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教师的知识牵引技能。但在全新教学模式引入的同时,既要权衡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又要不断提高教学参与者的技能和水平。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历史学专业教学中的运用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历史学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运用

Abstract:The Mixed teaching mode is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hich can arouse teachers and students 'potentiality.Currently there are deficiencies before class, in class, after clas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history college.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is reasonably designed and applied from preview before class,seminar in class to think after class ,which can enhance students'self -learning ability greatly,improve teachers'knowledge guide skill in history teaching of colleges .But the apply of new teaching model not only needs to balanc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gainst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but also needs to advance the skill and level of teachers .So the teacher is faced with new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in mixed teaching mode of history major.

Keywords:the mixed teaching mode; history major;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pply

在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被动者。由于忽视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逐渐被销蚀,致使历史学素养和技能的培养极为困难。上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模式自此产生,这一新技术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依赖网络技术或视频资料,师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不足。这样,过分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致使教学模式又走向了另一极端。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对各种学习媒体、学习模式、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等多重学习要素的有效混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优化学习资源的组合,从而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和经济效益;将电子化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相互结合、互补,建构出一种既能发挥课堂学习中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进行建构知识的全新学习方式。

一、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课前学生们的自主预习能力不够,历史基础知识欠缺

历史学专业教学需要开设诸多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史等课程。此外,根据历史学专业教学的需要还开设了专业选修课,如思想史、文化史、经济史等课程。事实上,学生们对这些专业课程知之甚少,尽管他们对部分课程会有些许了解,如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课程。但是对历史细节及其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评价认知不足。这就需要在课前,学生能够预习相关授课内容,参阅相关学术研究,但是自高中以来的填鸭式灌输,已经使学生习惯了课堂上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课前预习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历史基础知识极为欠缺。

(二)课中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师生互动或课堂研讨开展困难

1.由于学生对历史细节、发展规律把握不够,知识储备不足,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自然参与程度不高。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性地介绍了学术前沿信息和学术评价,激发学生参与研讨,但由于学习知识的匮乏和陈旧,师生的互动或课堂研讨难以调动起来。

2.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便于课堂纪律管理,往往充当的是知识传授的工具,以讲授法为主,教学模式和方法较为单一,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落,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3.史学问题研讨仅限定于浅层次的知识回顾与叠加,而非学术性的启发探讨或商榷。为了锻炼学生们的创新性和思辨能力,曾经利用几个课时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学术问题的研讨,譬如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袁世凯与近代中国近代化的关系等等,但学生们的研讨深度极为欠缺,知识结构陈旧。因此研讨往往所收获得是形式,而未能收到研讨实效。

(三)课后学生深度学习劲头不足,师生学术问题沟通交流甚少

由于学生兴趣不足,教师引导不够,师生交流不畅,课后学生历史学问题的学习深度跟进困难。学生们对历史学专业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讲授内容的一部分,而对教师布置的相关查阅问题或课后问题,一般都是敷衍了事或置之脑后。

二、当前历史学教学模式的对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以教学资源库为依托,拟定学生小组学习任务单,便于课堂研讨和解惑

1.建构完备的教学资源库,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在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已搭建的基础上,可以建立起较为丰富、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库。优秀、多样的课程教学资源是网络环境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教学课件库、常见问题库、试题库、案例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等等教学资源,还可以由教师录制相关知识点的微课视频。要想促进学生知识的良好建构,资源内容的设计开发要从原来“以教为主”转向“学教并重”,即不仅开发素材、史料、课件资源,还要运用支持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资源。

2.制作课程学习任务单,阐释教学计划和目标。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将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以及各个阶段的教学计划公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以便学生准备和预习。教学计划说明的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安排和教学评价方式等,要求学生按照此任务单安排好预习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前预习。

3.安排课程小组预习和小组任务。在小班授课的基础上,以3-5人组成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任务分工与学习合作,使各自的任务切实地落到实处,并进行责任问责,拟订奖惩机制,及时奖励和惩罚。

(二)课中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激发学生兴趣点,找寻问题突破点

1.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引导性地展开课堂研讨。教学离不开教学目标,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两个纬度:一个是“知识”维度,另一个是“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主要协助教师来区分教什么,认知过程维度主要协助教师明确促进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阶段历程。有鉴于此,教师应打破章节界限,将逻辑相关内容串联起来讲解,分配学生们课前预习,查找相关主题的资料,并形成初步的认知。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课堂上的逻辑思维的讲解,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学习方法的应用。

2.课堂研讨中以兴趣点引入,引导学生研讨,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如孙中山的研究,先以中山装与孙中山的关系为引子,而后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对孙中山及其思想的探讨;以袁世凯称帝的原因为切入点,而后展开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的问题的探讨,这样由浅入深的研究和探讨,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一步步将其引入研究的殿堂。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通过一般性、通识性、兴趣性知识的引入,让学生自主建构起知识点与问题的联系,自主分析论证。

3.在课堂研讨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深度问题,激发学生的课后思考,维持学习热度。课堂上的问题研讨仅仅是学习内容的一小部分,答疑解惑也仅仅是一小部分,专业学习还可以做进一步问题延伸。据此,教师应及时提出相关的深度问题,引发课后思考,并及时在电子化平台上交流、畅言、解惑、引导。

(三)课后根据知识类别和认知过程要求,编写能够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测评方式

1.通过网络资源如BBS论坛、博客、电子邮件、QQ等聊天工具,反馈课后学习内容及其深度学习。在网络上讨论时,教师尽量避免命令式、权威式的语言出现,以免阻断学生发散性思维,多维度思考。

2.制定评估机制,其中包括教学资源的评估、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学实施的评估。通过课堂反馈、课后调查,网络问卷、电子邮箱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作出调整和革新,以便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和习惯。

3.在沟通、评估机制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下一次或下一轮课做好准备工作。

三、历史学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析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教学系统,它包括众多的影响因子,如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库、教学效果和评价等等,各种因素通过教学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充实和调整自身,使各个影响因子之间达成优化配置和机能提高,协调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混合式教学活动的设计首先关注学生需求,根据对专业的认知,班风、学风、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在每次的教学设计活动后,都需要学生做出及时的反馈,以便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混合式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要给学生提供知识资源,更重要的是不断地提高学生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掌握和提升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是混合式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支持者,因此混合式教学对教师的自身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出更高要求,既要关注“如何教”,又要把握“如何促进学”。教师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从中不断调整和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和充实知识储备。此外,教学资源库应及时更新和填充,教学模式推陈出新,根据课程的不同,教学评价机制及时调整,以便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在全新教学模式引入之时,各项教学因子需重新作出权衡和调整,因此专业教师在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必须不断研究、探索、总结、反思,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国栋,李志刚.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指定教材:混合式教学与交互式视频课件设计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

[2]詹泽慧.混合学习活动系统设计策略与应用效果[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解筱杉,朱祖林.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

[4]李高祥.论实施轮合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现实性[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1.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作者简介:陈芸,女,历史学博士,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9-0104-02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运用
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外语师资的要求及建设策略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媒体广告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