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人读《尚书》

2016-03-19 10:28麻荣远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苗语淮南子雷神

麻荣远

(长沙黑石渡医院宿舍,湖南长沙410003)

苗人读《尚书》

麻荣远

(长沙黑石渡医院宿舍,湖南长沙410003)

《尚书》同苗族的来源和历史有直接的关系。苗族是《尚书》反复提到的第一个民族群体。苗族的先人驩兜是用苗语和帝尧对话。《尧典》中的不少词、句需要用苗语或与苗族口碑传说比较才能顺利解读。《尚书》不单是汉文典籍,反映的历史也不单是汉族史。《尧典》的主要人物尧、舜、禹等也不仅是汉族。苗族的语言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复兴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尧;女娲;制历;舜;高祖夋;禹;伏羲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料文献,又是儒家五部经典的第一部。因此无论研究中国上古历史还是中华古老文化都不能绕开它。《尚书》还同苗族的来源和历史有直接的关系。“苗”才是《尚书》反复提到的第一个民族群体。

1.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舜典)

2.庶绩咸熙,分北三苗。(舜典)

3.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臯陶谟)

4.各迪有功,苗顽弗即工。(益稷)

5.三危既宅,三苗丕叙。(禹贡)

6.蚩尤惟始作乱……延及平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皇帝哀衿庶戮……遏绝苗民,无世在下。(吕刑)

7.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吕刑)

8.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吕刑)

如果“三苗”“有苗”“苗民”与现今的苗族是一脉相承的民族群体,那么苗族就是中华民族中第一个在《尚书》出现的族群。要了解苗族的历史就必须读《尚书》。苗族历史的专著已有不少,然而对《尚书》的相关记叙多一仍《史记》之旧。按照《史记》,被帝舜殛杀的鲧乃是他的六世伯祖,这早在宋代已被目为笑谈,在科学昌明的今日,自更不能令人信服。因此,对《尚书》的涉苗史料仍须作科学的择别,否则苗族乃至中国的上古历史就只能还笼罩在迷雾之中。

但读懂《尚书》又很困难,如顾颉刚先生所说的“研究它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处处是困难,处处是麻烦”[1]503,自有汉伊始并没有人基本读懂《尚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语言、文字的变迁,另一方面则是《尧典》的神话属性。

自有汉以降,中国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格局。这是好事。但原本多民族缔造的中华文明从此主要由汉族继承,参与缔造这一伟大文明的苗族等族裔大部分也融入汉族,余下的则很快进入边缘状态。此后,《尚书》就作为儒家经典而主要在汉族的文人中流布。可是在民族大融合中铸就汉族的同时,不但语言发生剧变,历史和神话传说也大量失传,造成汉族原生形态神话的极度贫乏。而处于边缘的苗族,因脱身于中原变故之外,语言连同口碑材料幸能保全。这使人们有可能把苗语和苗族丰富的口碑传说与书面材料进行比较、勘对,使《尚书》的有关篇章得到更好地诠释。这是苗人也可以读《尚书》的一个内在优势。事实证明,古老的苗语和丰富的苗族口碑对中华文化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人们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对古老的文化也应该有全新的思维,尤其需要克服那些有失偏颇的观念。比如:

(1)《尚书》里的“史”仅仅是“汉史”,《尚书》使用的都是汉语;

(2)尧、舜、禹都是汉族,尧、舜、禹和苗人之间的事就是汉族和苗族间的事;

(3)编定《尚书》的人必定是汉族。

一、现在的苗族就是“苗民”的后代

《尚书》八次提到“苗”。笔者认定三苗、有苗、苗民和当今的苗族是一脉相承的民族群体。但是历史的是与非需要确凿的证据。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则所谓“苗人读尚书”就没有意义。

古苗与今苗一脉相承,并非理所当然,因为苗族的历史没有连续记叙,出现了很长的空白。要证明从古苗到今苗一脉相承,就须找到一条历史的链条把今古两个环节牢固地联结起来。好比计算机的程序有了漏洞必须打上补丁一样。

20世纪30年代初,蔡元培先生指派凌纯声和芮逸夫两位专家到湘西做民族学调查,最大的成果就是发现伏羲女娲原来是苗族隆祠的祖神,也就是苗人通常称为奶傩巴傩、沈从文先生的著作中常称作“大傩神”者。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闻一多继续考定伏羲女娲就是《山海经·海内经》所记的人首蛇身、左右有首称为延维的苗民之神[2]49-63。“延维”又就是《庄子》书中的“委蛇”。伏羲一词也大量出现在战国时代各种文献中。现已判明,伏羲一词本身就是苗语(是扑仰的意思),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也已从湘西苗绣中现形,说明这些超凡脱俗的形象两千多年来一直活在苗人的语境之中。这样苗族祠奉伏羲女娲为祖神的历史便可追溯到战国时代。于是祖神伏羲女娲就成了那根联结古今的链条。《墨子》书中多次提到三苗和有苗,又三次直接引用《吕刑》之文,当然知道《吕刑》中的苗民与三苗、有苗是一个。则今之苗犹古之苗也。任何争辩都成多余。这个补丁就成功打上了。

二、《尧典》和女娲氏的制历事业

在女娲的诸多功业中惟制历最具实质意义。古文献记叙制历的还有《尧典》和《淮南子》。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尧典》,须把它们做一番比较。先看《淮南子·览冥训》的记叙: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

这一情节与苗族《古老话》关于历法制定的神话在以下方面明显相符:(1)“四极废,九州裂……”与《古老话》“烧木焦竹,柴见柴焦,炭见炭着,大山大石烧成崆成峒,岩壁岩石烧成磴成台……冀窦(jib doub)人住不得,冀垃(jib las)人居不成”相符。(2)“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与《古老话》“溥天塌下来…盘古来补土底石底,南火来补日底月底”相符。(3)“断鳌足以立四极”与“立四大黾鳌擎天”[3]1-3相符。(4)“杀黑龙以济冀州”与“打死崩苟达王,剥它的皮来做青天……挖它的心肝来做疆域”[4]20-21相符。但是《淮南子》省去了射日射月、十二神兽协同补天等重要情节,只用“和春、阳夏、杀秋、约冬”一句话带过。《古老话》中的南火也就是女娲。故《淮南子》与《古老话》看似不同其实只是同一传说的繁简表述。但《淮南子》缺少了许多重要情节,因此只能是《淮南子》袭《古老话》。

还有一个细节:《古老话》中的“冀窦”显然就是《淮南子》文中的冀州。《淮南子》文开始说“四极废,九州裂”,但后来只说“济冀州”“冀州平”。非女娲只重视冀州而忽视其他八州,而是“九州”原本只是冀州即苗语冀窦的谐音。被“济”、被“平”的冀州就是废、裂了的“九州”。当初冀州和九州本指同一对象,由于“九”字的强烈数词意义,致好事者在冀州之外又补足八个州。这段记述保留了由冀州到九州的递嬗之迹,说明苗族的传说远在《禹贡》形成之前已广为流传。

讲述制历最详的还是《尧典》。它叙说了四季的观察及“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过程,而且指出了四季分至与四仲星的对应关系,及太阳南北回归的事实。问题是,苗族的《古老话》和《尧典》是否也有共同的来源?来看《尧典》的一段话: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殷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

这段话叙述了四仲星在四仲月出现的对应关系,但是由于里面包含有苗语密码,所以不容易被准确理解。

1“.宅嵎夷”“宅南交”“宅西”“宅朔方”,四个宅字是苗语之nchant。意思是撑、擎。

2.南交之“交”为苗语jos,意思是南方,与前面的南并列复合指南。古称南方为交趾,即由此而来。

4“.南讹”的讹来自苗语之ghaos,意义是倾倒。“南讹”是向前或向南倾倒。讹即化之假字;甲骨文作,从正、倒人,读若wa“s化”,分化瓦解之意。因从倒人,故又可释为ghao“s跤”。

6“.宵中星虚”的宵来自jaos。苗语称晚上为hmangt jaos“暮宵”。“殷仲春、秋”的殷是认字的音假,有标志、指认之意。

7“.星昴”的昴也来自苗语nbaot或maot,是密密麻麻的意思。查星图,昴星正是密密麻麻的一撮。

8.从词法角度来看,出日、纳日、星鸟、星火、星虚、星昴都是苗式词法习惯,司马迁写《史记》,就把“出日”改成“日出”。

所谓“南讹”(向前扑倒)、“朔易”(向后翻倒)是指太阳南北回归的现象。现在人们知道这是地球赤道平面和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之间有一个倾角造成的。可是古人以为这是溥天不牢靠,前后摇摆所致。因此要让羲氏、和氏四兄弟去“宅”四方。《淮南子》的说法则是“断鳌足以立四极”,《古老话》是让四条黾鳌去支撑四方,都是一个意思。《古老话》中还有制造土秤石秤、日秤月秤用来秤日秤月,以保证日月运行平稳。这相当于《尧典》说的“平秩东作”“平秩西成”。北斗七星有天枢天权。天权便相当于“土秤石秤、日秤月秤”,也是想象中用来起平衡作用的。

9“.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与《淮南子·览冥训》“水浩洋而不息”也只有详略的差别。“怀山襄陵”的襄字应该同《诗·大东》“歧彼织女,终日七襄”之襄一样读若囊。在彼是梭子之意,在此则是囊括之意。“怀山襄陵”的意思是洪水把山陵尽数囊入,也就是尽数淹没。

10.还有: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下民其咨。”

闻一多《伏羲考》在引用这段话之后说:“那一整段文字似乎从未被读懂过。”[2]86他以为僝当读为栫,是《说文》“以柴木壅水也”之意;“方鸠僝功”即《周语》之“壅防百川”;庸违便是庸回,又是康回的异文。闻一多先生的这一见解确为卓识,但还稍有未明。一是僝径改为栫证据嫌不足,且即使如此,仍然难以判断这究竟是动词还是名词,鸠也没有着落。今查《说文》僝字别作孱。从孨读若翦,知该字也当读若翦。鸠,《说文》引作救,显然只是个借音字。经此比较后可以确认,“鸠僝”来自苗语jous jant,是筑堤蓄水之意。方的意思是擅长;功当本领解;“都”是苗语对君主的称呼。静言相当于今语“别说了”,象读若降(湖南许多地方“像不像”恒言“降不降”),施放之意。因此,整段话的意思是;驩兜说:“君主,共工擅长筑堤蓄水的本领。”帝尧说:“别说了,庸违降下滔天大水,下民怨声载道。”庸违是共工的别名。庸是苗语yongx,挺直、伸展之意。回、违是weax,迂回、曲折之意。龙蛇只有死了才僵直,所以《离骚》云“鲧婞直以亡身”,《九章》说“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庸回、庸违、康回都是共工。共工之子是龙,共工当然也是龙。鲧从鱼从系或玄。鱼虫相通,系玄用以指示逶迤之形。则鲧专指共工婞直如棍状,故为僵死状态。龙在人们的观念里故然神圣,但在苗族的传说中龙也有壅塞河川以致灾患的一面。所以桥拱上常要装“斩龙刀”以防或有龙壅塞河水之患。玄又代表黑色,故《舜典》有“殛鲧于羽山”,而《淮南子》说“杀黑龙以济冀州”,《古老话》的又一版本则说“打死崩苟大王”。

此外,《尧典》开头的“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勲,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等,也同样是没有被看懂过的,且意义也很重要。由于篇幅所限,过往各家解释从略,仅胪陈拙见。

11.曰若稽古帝尧。曰本作粤、越,若又作惟。越当即苗语wel“我”,若或惟当为nis,音同匿,训“是、在”。唯唯诺诺即苗语nis nis rut rut(是是好好)。稽为chat“查”,相当于“讲”。讲故事,苗语称“查古今”。帝训大。因此“曰若稽古帝尧”也就是:我在讲古大尧。

12.钦明文,思安安。钦从金从欠。欠像人张开大口之形,旁边加两点即得吹或次。但两点又可以是金的本字,棣定为金就得钦字。从文字学的角度看,钦乃吹或次之误,当读若苗语ceid,即谇,训祈、蕲或请。明与文可视为同音义。思通司,与谇、祈、蕲义同;安本作晏,从日安声,是暗的本字。明文与晏晏相对成文。放勲为人名,或为伏羲之音变。这样,这句的意思就是“叫那放勲:要光明!光明就来了;要阴暗!阴暗就来了”。这是剖判天地,创设晦明的行径。

13.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恭本作龏,以龙作意符,当为苗语gongb“鑚”。龙的本领是鑚山入地,龙体善于迂回曲折,遇到坚硬的障碍就“让”,迂回前进,而非硬碰。光被四表指躯体的四面都很光滑,阻力很小。格于上下指来往于上天下地。格又作假、各,为苗语gheat,相当于到、至。春秋战国后多用“之”。这是说尧的本领入地可达矮人国之代速代箭,上天可达天庭果夋果打。

14.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钦,如上解;若,相当于今语“那”;昊天,苗语ghob ndeat“果打”,是对上天的人格化;历象,leis xangt,涂抹之意;星,灰、沙、seat“糠”;辰,尘。星辰指细碎如灰如尘的火子,是把星辰比喻为无烟无焰但仍闪烁火光的余烬。这句话是说:才命羲和去让那昊天把日月星辰涂抹于天幕之上,教会世人时间观念。这明显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另一说法。

《古老话》与《尧典》之间还隐藏一些特殊的细节上的相符:

(1)在《古老话》中,射日射月的英雄是果射果箭(一称代速代箭)。《尧典》没有射日、月的情节,但《淮南子·本经训》的一段话弥补了这个缺失: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按照《本经训》,尧时上射十日的是羿。苗族传说,射日月的果射果箭个子很小,他们住在地底下的矮人国里,太阳要晚上才照到他们的国度。“堯”字是专为这位圣君设计的,垚表土堆或很厚的土。所以,尧字就是人在垚下,或垚下之人,与果射果箭是土下之人相符。

(2)尧加亻得侥。尧亦即侥。孔子说:“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国语·鲁语下》《山海经·海外南经》:“周饶国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焦侥国:在三首东。”僬侥、周饶、焦侥就是尧。今语侏儒即周饶之演化。又《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下地,地之下也。可见羿们也是地下矮人国中的矮人。

(3)蔡忱在《舜典》“璿璣玉衡以齐七政”下注云:“……《天文志》云,言天体者三家……浑天说曰,天之形状似鸟卵,地居其中,天包地外,犹卵之裹黄……其术以为天半覆地上,半在地下……”显然和苗族太阳白天照在地上世界,夜晚照在地下世界的说法相符。但在苗人这种说法是妇孺皆知的。以前湘西地方的苗族老百姓不知道有美国,抗美援朝时,说起中国的白天就是美国的夜晚,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不就是“代速代箭吗”?这说明,这种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其实来自苗族。

对比较研究来说,这些细节极其重要,相当于一个人的胎记。人的容貌可以改变,但凭着胎记仍可以把他指认出来。因此细节上,尤其特殊细节上的相符是比较学认可的事物有共同来源的最有效的证据,适用于比较神话学,也适用于比较语言学。

通过以上比较可见,《尧典》《淮南子》《古老话》的制历故事出于共同的来源。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尧典》是一份宝贵的文献。它说明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历法,有了太阳南北回归的知识。无论当时的“天子”是不是尧,抑或根本还没有什么“天子”。

三、舜是大夋

由于现在的《舜典》本是《尧典》的一部分,而《尧典》已证明来源于苗族的制历神话,则舜与苗族传说也有关也就顺理成章。但这对苗史及中国古史仍是个很重的话题,所以仍有继续进行比较论证的必要。

首先,晋代郭璞、清代毕沅已提出帝俊亦即帝喾。近人王国维、郭沫若、杨宽等又相继证明帝喾、帝俊即帝舜又即甲骨卜辞中的高祖夋[5]223-238。帝俊亦即帝舜的书证还可找到不少。袁珂在《大荒东经》“有中容之国……”条下复注云[6]345:“郝(懿行)说帝俊即帝喾,是也;然谓‘郭云俊亦舜字,未审何据'则尚有说也。《大荒南经》‘帝俊妻娥皇'同于舜妻娥皇,其据一也。《海内经》‘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即舜子商均(《路史后记十一》:“女罃生义均。义均封于商,是为商均。”说虽晚出,要当亦有所本),其据二也。……是郭(璞)所云实无可非议也。”又,杨宽曰:“舜之父瞽叟姓妫(《史记。五帝本纪》引《书传》),其先世姓妫(《汉书·元后传》《王莽传》),舜后陈亦姓妫(左昭八年传注),盖尧‘厘降二女于妫汭'(《尧典》《史记·陈世家》),舜居妫虚(《世本》《汉书·地理志》),故以妫为姓氏”[5]238。然而王国维《鬼方昆夷玁狁考》[7]583-605谓,鬼、畏、媿、隗、威、嬇、隤诸字相通。其说至确,由于篇幅太长不俱引。但笔者也注意到喾和鬼亦属一音之转,妫和畏、媿、隗、威、嬇、隤也同音,故妫也即喾。再推广一下,虞与妫、媿、隗、威、嬇、隤也是相通的。陈为舜后,所以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我先王……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诸陈”,《国语·鲁语》“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太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此“虞阏父”“虞胡公”即“妫阏父”“妫胡公”。再来看这位帝舜或高祖夋同苗族传说的关系。

夋读若梭与苗语之sob(即雷神,苗语称“大夋”)同音。如果帝舜和雷神也有关系,则帝舜也就是“大夋”。虽然原本《舜典》已经不传,但仍不难从其他典籍找到踪迹:

(1)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墨子·尚贤中)

(2)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山海经·海内东经)

(3)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山海经·海内北经)《淮南子·坠形篇》因云:“宵明烛光在河洲,所照方千里。”

(4)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山海经·中次十二经)《潞史·后记十一》因云:“宵明烛光处河大泽,灵照百里,是为湘之神。”

(5)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而甽亩正;河滨之渔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韩非子·难一)

(6)期年已一过,……舜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不亦无术乎?(韩非子·难一)

(7)尧有九佐,舜有七友。(战国策·齐策四)

从(1)(2)两条,历山也即雷山,音稍变而已。雷泽中有雷神,显然只有雷神自身才敢在那儿渔。(3)(4)两条,舜妻登比氏之女自然也是舜之女,而能灵照方百里、千里,又出入必以飘风暴雨的当然也只有雷神。当然,也只有雷神的女儿才是雷神。而且,从(5)(6)两条又可看出,舜去历山耕、去雷泽渔,是为了息争止讼,是去断案子的,所以他是个断案能手。

雷神在苗人的精神生活中享有极高之地位,又是苗人心目中的祖神之一,苗语称大夋,或阿仆果夋,意为果夋公公。苗族传说雷神有七个兄弟夋雷(lial“闪电”)夋打(deus“炸响”),个个神通广大,以钱(凿)、刀(斧)为武器,通过与窦乃王基(doub nex wangx jit)比试,迫使王基交出公平正义的管辖权。如果有人行伤天害理不德不义之事,雷神当先判或燠其树木以示警告,对不思悔改者,便要遭“大夋判”或“大夋燠”[3]134-177。苗人不少重要祀典如椎牛、椎猪都要先祭祀雷神。“大夋判”“大夋燠”是咒人的口头禅。帝舜和苗族的大夋在一些细节上也相符。1.舜有七友,大夋也是七兄弟;2.根据《古老话》夋雷夋打出自Jangs songb lix zhoud“匠讼历州”Jangs sead lix xanb“匠莎历岘”。“匠讼”“匠莎”是断案能手之意,所以和舜一样,大夋也是断案能手;而“历岘”“历州”明显就是历山雷泽。3.夋雷夋打在《古老话》中还有[3]164“才以一粒长兄,乃以一位贤弟,留在雷山之寨,留居雷峒之垈”。“雷山”“雷峒”显然也是历山、雷泽,与“舜耕历山”“渔雷泽”相符。此外,古代的中原地区对雷神也和苗人一样的敬畏。如:

《春秋·僖十五年》:“乙卯晦,震夷伯之庙。”《左传》:“罪之也,于是展氏有隐匿焉”。

这是说展氏一家做了见不得人的事,雷神给了震庙的警告。又:

《左传·昭二十五年》:“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杀戮。”

这是说刑罚威狱起于仿效雷电的震曜杀戮。但根据《吕刑》,刑法是苗民最先发明的,苗民仿效的就是大夋。于是舜即大夋——雷神——可以肯定。

四、大禹和巴傩夔

上节证:帝舜即大夋。然大禹的出现和帝舜又有密切的关系,从系统观点看也当和苗族的传说有同一来源。

大禹事迹离不开一场特大洪水。然据凌纯声和芮逸夫的调查,洪水故事恰在苗族中流传最盛,且偏及各个分支。东部方言见诸文字便有三种: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的《傩神起源歌》[8]293-297,龙炳文、龙秀祥搜集的《古老话》[3]226,苗青主编的《东部民间文学作品选》[4]45。大禹和涂山女相当于巴傩、奶傩。帝舜殛死了鲧而又起用大禹;大夋则降大水淹没了果本而留下巴傩、奶傩重新繁衍人类。巴傩、奶傩又称伏羲女娲。巴傩又称巴傩夔(bad nongx ghuib)。故洪水故事和《尧典》制历故事是同一系统的神话传说。

许多人对此很难理解,毕竟大禹治水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再看以下一些例证:

(1)《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三身……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2)《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郭璞注曰:“……《开筮》曰:‘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

(3)《淮南子·坠形训》:“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

(4)《淮南子·览冥训》:“尧之时……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5)《吕氏春秋·行论》:“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欲以为乱……仿佯于野以患帝。舜于是殛之于羽山,副之以吴刀。”

(6)《史记·夏本纪》“禹曰:‘予娶涂山……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索隐》:“……《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正义》:“……《帝系》云:‘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

在第(1)条“禹鲧是始布土”可以看到,禹鲧子名父名连称的奇特语言现象。汉语没有这种习惯,但苗语有。苗语中,子名常常和父名连称,而指的只是子。这儿的“禹鲧”说的也只是禹。从第(2)(3)(4)条看到,鲧和禹都以“息壤”“息土”“息石息壤”来“堙”或“填”洪水。从第(5)条知道,鲧、禹所堙所填的和女娲所止的都是“尧之时”的同一场洪水。则“息壤”“息土”“息石息壤”及“芦灰”也当指同一形态的物质。按照郭璞的说法,“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但女娲所用的“芦灰”看不出也有这样的性质,同样可以止洪水。从苗语知道,息或作熄与苗语xid“烯”同音,也就是灰。息壤、息土或息石息壤即苗语xid doub xid roub“烯窦烯坳”,意思是细微如灰尘般的土石粉末。草木灰及干燥的土石粉末都有强烈的吸湿作用,也叫“堙”。“芦灰”也是苗语rux xid“茹烯”之对音,意为灰堆。从(5)还可以知道,舜和鲧,一个得天之道,一个得地之道,是经过激烈的搏斗的。这同苗族传说中大夋与果本一个管天,一个管地,而激烈搏斗[4]45的情结雷同。所谓“吴刀”即苗语ghob daot“斧子”的对音。又第(6)条,大禹所娶的涂山女便是女娲。而伏羲女娲正是一对兄妹夫妻。综上可得:大禹和涂山女也就是伏羲女娲,苗语称巴傩奶傩,伏羲又称巴傩夔。

此文仅限于《尧典》部分,然已足证《尚书》与苗族历史的密切关系。

[1]刘起釪.尚书参阅刘起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闻一多.神话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

[3]湖南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主编.苗族古籍之二《古老话》[M].长沙:岳麓书社,1990.

[4]苗青.东部民间文学作品选[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5]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M]//吕思勉,童书业.古史辨七(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谢雪莲

Miao People's Reading of The Book of History

MA Rong-yuan
(Heishidu Hospital,Hunan Changsha,410003)

The Book of History has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the Miao origin and history.Miao is the first ethnic group repeatedly mentioned in The Book of History.Miao ancestor Huandou dialogues with the Miao and Yao in Miao language.A lot of words and sentences in The Law of Yao can be smoothly interpreted with Miao language or the comparison to Miao oral legends.The Book of History is not just the Chinese classics,and it reflects not just the history of the Han.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Law of Yao are not just Han people.Miao language and culture also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renaissance of Chinese culture.

Yao,Nvwa,calendar system,Shun,Emperor Qun,Yu,Fuxi

C95

A

1674-8891(2016)04-0024-05

2016-03-19

麻荣远(1939—),男,苗族,湘西花垣县人,主修机械专业,业余研究中华文化和苗族语言文化。

猜你喜欢
苗语淮南子雷神
苗语典型存在动词初探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黔东南地区苗语的使用现状及其保护传承
——以凯里地区为例
Thor’s well雷神之井
苗语汉语互译工具设计与实现
“雷神”雄起
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雷神出击
从齐学研究角度看《〈淮南子〉道论研究》的创新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