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积分制度对民办高校贫困生教育与管理的促进作用研究
——以广州某民办独立学院为例

2016-03-19 06:26刘歆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广州510990
高教学刊 2016年9期

刘歆(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广州510990)



公益积分制度对民办高校贫困生教育与管理的促进作用研究
——以广州某民办独立学院为例

刘歆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广州510990)

摘要:高校的贫困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更多关注的是怎样合理、公平、高效地分配各项资助资源,而对贫困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本课题拟从公益积分制度出发,探寻贫困生日常教育与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在公益实践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解决贫困生心理、心态以及诚信问题。

关键词:贫困生教育;公益积分;公益积分制度

Abstract: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how to allocate the funding resources reasonably, fairly and efficiently, but attach less importance to the poor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Based on the public welfare integral system,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new methods of poor students' dail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aims to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ies from every aspect in the public welfare practice and solve the poor students' mentality, psychological and integrity problems.

Keywords:education for the poor students; public welfare integral; public welfare integral system

一、研究背景

(一)贫困生教育与管理的问题

2007年,国家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07]23号),明确指出要求高校成立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社会不断发展,高校的“贷、补、免、减”等单向性、直接性的经济资助对贫困生的经济压力有所缓解,但部分贫困大学生产生依靠意识或“弱势群体”意识,久而久之,他们便会缺乏自强、自立意识[1]。

胡丹蕾和刘波指出高校贫困生教育与管理有三个亟需解决的问题[2]:一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不少贫困大学生出现较强的自卑感,容易形成学习和思想“双困”的状态。二是贫困生中出现“等、靠、要”的消极心态,不少贫困生缺乏正视困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感恩、奉献、责任”意识不足。三是部分贫困生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尤以国家助学贷款还款为重。

(二)公益积分制度现状述评

新生代大学生社会意识不断增强,高校越来越注重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学生中的作用。然而高校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存在诸如流动性大、没有创新、没有激励机制及完善的培训体系等系列问题。而这需要制度和措施来保证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率和活动质量,从而培养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情感[3]。公益积分制度由此而生。

公益积分制度在贫困生教育与管理的应用暂见于广州大学薛燕老师的研究。广州大学自2012年开始实施公益积分政策与贫困生接受资助相结合的方式,力争使高校贫困生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并且帮助高校贫困生树立“回馈社会,传递爱心”的感恩意识,实现经济与身心的“双脱贫”[4]。她认为,广州大学实行公益积分政策可达到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5]。

二、公益积分制度及公益活动现状调研

(一)公益积分制度实施措施

学院公益积分制度在实施措施中规定:获得奖助学金资助的学生(非毕业班)本学年度参加公益服务活动时间累计不少于20小时,毕业班学生当年不少于10小时。未获助学生自愿参与公益服务活动,每学年的公益服务数将作为下一学年申请各类助学金资格条件之一。

公益积分制度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有专职人员负责开展实施。可建设专门的网站,以便对参与公益积分制度的同学情况进行公示和统计。

(二)问卷编制与施测情况

作者编制了《公益积分制度及公益活动现状调查问卷》,抽样调查公益积分制度的实施效果及公益活动现状,样本为通过贫困认定的学生1464人。

问卷采用里克特量表的形式,针对贫困生对公益积分制度的了解、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及对自身的意义、自强社相关情况三个方面采用客观实际的表述,让测试者根据自身情况,按照“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五级填写。问卷发放方式为电子版,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7份,回收率是95.66%。

(三)数据分析

1.贫困生对公益积分制度的了解程度和认可度高

公益积分制度的推广程度较高,79.3%的学生了解公益积分细则以及公益积分最低时数,仅有2.4%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有公益积分的概念。而在“网络公益行”的了解程度上,超过九成的学生(91.4%)对公益活动报名流程、响应方式及积分流程的有清晰的认知。

学生对公益积分认定范围、认定程序和最低公益时数的认可度高:88.28%的学生认为公益积分制度完善,92.97%的同学认为公益积分制度有益于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及教育管理模式。

2.贫困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较好

贫困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良好,82.42%的学生能坚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如义教、义务劳动(94.14%)等,仅有1%的学生表示暂未参加任何公益活动。

3.公益活动对贫困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公益活动对贫困生有较为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自信、拓展交际圈以及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及培养感恩意识四个方面。在提升自信的调查中,85.94%的学生认为公益活动的实施对自信有明显的提升;在拓展交际圈方面,83.59%的学生认为极大地扩展了自身的人际圈,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方面,92.19%的学生认为完成公益活动,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94.92%的同学认为,参加公益活动是体现感恩意识,回馈社会的最好方法。

4.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目的相对明确

84.38%的学生认为参加/选择公益活动出于个人兴趣,而94.92%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公益活动,展现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意识和行动。56.25%的学生认为获得公益积分有助于自己申请奖助学金。

5.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存在阻碍

虽然大部分学生(94.14%)认为公益积分制度能督促自己参加公益实践,提升自己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97.27%),但是他们参加公益活动仍旧存在一定的阻碍,主要体现在公益活动的形式、资讯、参与途径以及个人时间方面。

公益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义务劳动、义教、探访老人院、三下乡活动等,而这主要依托各组织的义教队或班级活动开展。形式和内容稍显单调。有83.59%的同学认为公益互动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关。

校内公益活动的资讯主要由学生处发布,消息发布渠道主要为QQ群、微信群。参与调查的学生80%认为信息不畅通,导致自己参加公益活动较少。自开启了网络公益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资讯不畅通的局面。

在参与途径方面,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主要为校内发布的资讯,94.92%的学生从学院自强社、志愿者之家获取参与公益活动的资讯和途径,而主动参加校外公益活动的则较少。

在个人时间方面,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参加公益活动较少的原因是时间有限,73.83%的同学认为,时间制约了自己猜公益活动方面的投入。通过访谈个别学生发现,部分公益活动开展的时候,正是自己上课的时间,没有办法参加。

41.02%的学生认为每学年20个小时的公益积分过多,不易实现。这也是公益积分制度的一个阻碍因素。

6.自强社在贫困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中作用重大

自强社对公益积分制度的宣传与实施,是大部分学生了解和参加公益活动的保障,87.5%的学生认为自强社对公益积分制度宣传到位。大部分自强分社都经常与系内义教队、服务队组织公益活动,且能及时转发学院各类公益活动的资讯,超过九成的学生从中获得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

结合调研情况,自强社的成立为贫困生的教育与管理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助贷、公益积分工作等可以在此全面铺开;学生可以在此流畅交流,互通有无;老师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贫困生实施日常教育、引导与管理。

三、问题与建议

(一)拓展公益活动的参与途径,完善公益活动的实践平台

公益活动,特别是校园公益,它具有集教育、环境、管理、实践为一体的优势,组织大学生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能培养学生感恩、自我完善意识;帮助贫困生提升自我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独立自主。

学校可联系校外志愿服务机构,结合该机构发布的公益活动资讯,让学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参与校外公益活动,也可适当引导学生,加入可信的社会义工机构,参与社会公益。“网络公益行”作为校园公益活动的辅助推广平台,其实际功能还不够完善,需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公益活动宣传和实践平台,建立多样化的实践基地。

(二)引导调动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调研,学生对公益积分制度很熟悉,对自己的督促作用也很明显,然而内化为自身行动方面则存在不小的问题。学校可继续发挥学院自强社和各系分社的统筹作用以及指导老师的个别教育,鼓励学生明确公益活动对自身的意义,从自身出发,由外而内,通过公益积分制度的督促,将公益服务活动内化为习惯。需要提出的是,不能让学生出现为公益而公益的行为,如生搬硬套、作秀、应付乃至弄虚作假等行为,需明令禁止且要有一定的奖惩措施。

(三)提升公益积分的使用范围

公益活动具有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服务意识的功能。公益积分制度完全可以不局限于学院通过贫困认定的学生,其他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也可以加入到公益活动的行列。而这也可以丰富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拓展综合考评学生能力的举措。

(四)塑造并宣传公益活动服务标兵

公益积分制度从制度保障方面促进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但因公益活动形式的局限性,学生的参与缺乏内在的动力。学院可通过拓展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途径,结合校内开展公益活动的统计,将真正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学生打造成标兵,让其讲述服务公益的历程和心得体会,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公益服务标兵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内驱力。据了解,该学院拟于2016年开始,在学院学生之星评选中,增设“志愿服务之星”,而这恰恰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公益积分制度对督促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提升学生能力有巨大的正面影响。而通过公益活动对贫困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提升他们的能力,可行且效果显著。这也是对民办高校贫困学生教育与管理新途径和新方法。

本研究仅仅对公益积分制度的实施情况作了一个初浅的调研,后续的研究将着眼于贫困生性别、年级、生源地域等差异化研究,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展不同的教育和引导。另一个方向是通过教师的视角来探讨公益积分制度对贫困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绥波.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研究[M].西安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6.

[2]胡丹蕾,刘波.浅析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与贫困生的教育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11,3.

[3]刘颖春.“公益积分”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论坛,2013.

[4]薛敏.公益积分政策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的研究——以广州大学为例[J].长春教育学报,2013(13).

[5]薛敏.公益积分政策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中实施情况调查——以广州大学为例[J].长春教育学报,2015(7).

作者简介:刘歆(1984,12-),男,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9-01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