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2016-03-19 06:26彭鸿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4
高教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生命观生命教育高校

彭鸿(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4)



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彭鸿
(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4)

摘要:高校自杀、他杀事件、社会离婚率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在增加,社会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信仰危机、生命困惑……这一切,都让生命失去了她本有的纯真、善良、阳光、美好。大学期间是学生生命观“修正”的最佳时期,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极为必要,这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生命观

Abstract:With increasingly easier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there has arisen an enlarged proportion of highly educated people who are involved in suicide, homicide and divorce, causing increasing damage to society. Basically it is caused and being worsened by people's spiritual crisis, belief crisis and confusions about life. The prime time to help student to correct distorted and establish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is when they are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refore it is vital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life education course for students, which will in return benefit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the whole society.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fe education; outlook on life

2004年,马加爵事件;2010年,药家鑫事件;2013年,复旦林森浩投毒事件等一系列的校园屠夫案;2015年5月人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高校艾滋病、大学女生堕胎数急速上升,生命提早透支;2015年,助学达人王杰性侵儿童事件;幼儿园儿童性侵事件;社会离婚率急速上升,“小三”事件层出不穷……我们的校园、家庭、社会怎么了?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期,更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然而,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信仰危机、生命困惑……这一切,都让生命失去了本有的纯真、善良、阳光、美好……笼罩着的是欺世弄权、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无视生命的黑暗。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1]当我们认为生活在一个美好世界的时候,还是无法欺骗自己,只是人们不太愿意承认。但是活在其中的我们无法不去面对、承受生命不可承受的“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生命的价值在哪里,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势在必行。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生命教育的发展

日本学者谷口雅春于1964年在其专著《生命的实相》中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意义。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加州创建“阿南达学校”时提出:学校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谋取职业和知识的帮助,还应该通过“生命教育”实现引导学生体验人生、迎接人生的挑战。澳大利亚于1979年在悉尼成立了世界第一个“生命教育中心”,其目的主要是预防暴力、药物滥用和艾滋病,帮助青少年有一个正面积极的生命起点。台湾地区从1997年开始生命教育,也是基于学生自杀,地震中大量生命的丧失,青少年不尊重、不珍惜生命的现实。2006年台湾已在高中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发展至今,台湾的生命教育已经趋于成熟。

中国大陆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才逐步开展生命教育,进入21世纪得到一定的发展。比如:2004年辽宁省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2005、2006年上海、湖南颁布了有关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生命教育引起了政府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2008云南省实施“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存教育;2010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在京成立——中国首家以生命教育为研究主题的学术研究机构;2010年7月29日,中国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举动极大地促进了生命教育的发展,生命教育被上升到中国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当生命教育被学者提出之后,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教育方式、内容进行思考及围绕生命教育理念的理解实施生命教育活动;理念是行为的基础,若是对理念错了,那么在此之上的行为都不可能产生好的结果,甚至事与愿违。所以,生命教育是什么?

处理好“知识增长”与“生命成长”之间的关系是生命教育的核心问题。[2]这是郑晓江教授所理解的生命教育。为什么郑教授将这一问题看作是生命教育的核心问题呢。我想这源于知识增长与生命成长形成巨大反差的社会现实。冯建军教授认为:从本体意义上,生命教育不是因为生命出现问题而治疗的教育,而是为了生命意义的教育,是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的教育。[3]实际上这两种作用都是存在的。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以“人性向善”为基本的价值预设,以学生的当下生活为出发点,它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4]这是对生命的美的一种理解。谭传宝教授说:生命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生命意义的教育,而人生信仰的确立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最为关键。[5]台湾学者季洁芳认为:生命教育内涵包括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大自然。[6]其实,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在发展,变化的;但是不论如何,都离不开生命本身。

二、高校生命教育的缺乏

进入21世纪,中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时期,但是为什么随着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程度加深时,个人、家庭和社会问题却变得更加严重。

(一)生命观成型的“场所”

应该说,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基本成型了。所以大学是个人“三观”修正的重要时期。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个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也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之执着的心态。[7]作为一个“成人”,只有形成对生命“真、善、美”的观念,才会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才会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个人的生命状态、家庭和社会的谐和取决于个人的生命观念。大学肩负着修正这些未来社会成员之前生命中所形成的一切扭曲的、畸形的生命观念。

(二)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开设不足

生命教育在中国国内的发展起步晚,自上个世纪末,才逐步开始生命教育的研究。这与中国大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思想问题和社会问题有很大的关系。也正是产生了一系列的非正常事件:自杀率、他杀率上升、离婚率速增、社会环境破坏严重等等,生命教育才引起学者的重视。特别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面临那么多生命的失去和失去亲人的幸存者,生命的意义突然之间变得从未有过的重要。面对“生命”,人们显得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何去何从。从此,生命教育也进入了政府的相关政策,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但是发展缓慢,更多的是局限在研究层面。

大陆专门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由于学术的独立性不够,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和课程的开设仅仅是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甚至思想政治等学科的角度进行。这造成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狭隘化,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缺乏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甚至缺乏对生命本真的认识。所以当学生面对生命挫折、困难时,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传统的授课方式及师资的不足,影响生命教育课程开展的效果。传统的上课方式以说教为主,重形式,轻实践、轻体验,无法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台湾生命教育课程中有一课是通过“背背包”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妈妈怀孕的辛苦,进而懂得孝顺双亲、珍惜自己。学生将三公斤的包包背在面前正常生活,一至两天不放下,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母亲的艰辛。这样的授课方式在大陆基本是没有的。其实作为即将走出学校、步入社会、成家立业、为人父母的大学生,这样的体验何尝不好呢。再者,为人师者,先为“人师”。作为一个高校的教师,“经师”固然重要,毕竟高校是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的组织;但更为要紧的是“人师”,即能够通过自己生命的外在的言、行去感动学生生命、温暖学生生命和照耀学生生命的人。否则、教师给学生谈及生命的真、生命的善、生命的美,都显得像一个笑话;就如一个巨贪在主席台上给台下的人讲着要如何廉政为民一样。不但对听众没有正面的影响,反而有负面的作用。

三、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时代意义为:探索生命的意义;澄清生命价值;多元适性发展;启发创造力与培育沟通艺术和提升承担挫折能力。[8]其实,作者认为,生命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意义是认识生命的本真,帮助受教育者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因为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具有个别性,还育有普遍性,即人类共同的普世观念--真、善、美。一个明白生命的本真,有自己纯正信仰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怜悯之心的人,一定是一个对人、对家庭、对社会有爱的人;一定是一个愿意成为一束光去照亮别人,一定是一个可以承受生命挫折的人。换句话说,生命之意义是无条件的,因为它甚至包括了不可避免之痛苦的潜在意义。[9]一个懂得生命苦难正是生命正面价值体现的人,又怎么会承受不了挫折,而不积极生活呢。

参考文献

[1][法]阿尔贝特·史怀泽著,[德]汉斯·瓦尔特·贝尔编.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1985.

[2]郑晓江,罗伽禄副.生命忧思录——青少年生命教育刻不容缓[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1.

[3]冯建军.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J].教育研究,2014,6:33-40.

[4]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4:30-36.

[5]谭传宝.论人生信仰的生命意义与生命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3-76.

[6]季洁芳,郑玮宜,郑璿宜,等.生命教育教学[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4年9月p3

[7]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8]纪洁芳,郑玮宜,郑璿宜,等.生命教育教学[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4,9:3.

[9][美]维克多·弗兰克尔著.活出生命的意义[M].吕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6:142.

作者简介:彭鸿,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辅导员、高等教育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9-0204-02

猜你喜欢
生命观生命教育高校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