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科学精神培养

2016-03-19 06:26陈伟山盐城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盐城224001
高教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互联网+互联网

陈伟山(盐城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盐城224001)



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科学精神培养

陈伟山
(盐城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盐城224001)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互联网+”也应运而生。“互联网+”模式与教育事业相结合,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文章主要针对“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相结合,探讨其对于教育行业科学精神培养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科学精神;培养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people's lives, "Internet +" gradually emerged. "Internet +" mode with a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will bring new challenges and the impact to China's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its impact o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spirit in the education field.

Keywords:"Internet +"; scientific spirit; education; cultivation

前言

通过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即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知识的普及,从而形成“互联网+”教育这样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模式相较以往具有更大的规模、更多的关注以及更加开放的特点,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理念以及内容的全新变革。借助“互联网+”教育模式所提供的助力,能够促进其相关机制和教育体系的完善,同时对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互联网+”教育概述

(一)“互联网+”教育的内容

所谓“互联网+”教育,是指依靠网络技术将教育信息与互联网数据进行转化和结合,对人才培养的目的、过程以及相应的评价进行变革,对人才培养的整体机制进行变革,从而实现以互联网作为整体架构的全新教育模式,培养能够满足新时代互联技术要求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完成教育事业的整体战略发展以及转型。

(二)“互联网+”教育的特征

“互联网+”教育具有开放性、规模性、关注性以及革新性等特征。所谓的开放性即是指教育理念、教与学的形式、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评价等等,更加具有开放性,取消部分教学限制,使大众能够更好的学习知识,提高学习人员学习的体验以及效率。规模性即是指参与“互联网+”教育的人才数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打破了以往教育方式人才培养在数量及时空上的限制,由原来的一屋一室的数十人转变为千万人。关注性是指“互联网+”教育模式更加重视人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让每一个人学会思考,学会用全新的视角去关注社会与自然,同时教育者也需要重视每个人对于教育教学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革新性是指相较于以往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颠覆了以往的教学流程并产生了全新教学机制,教学的场地不再受到传统校园限制,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程学习,并且其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更加具有全面性,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1]。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于过去人类科学思想的继承,科学精神逐渐在人类社会产生,它是人类历史上科学理论以及科学研究的精神沉淀,综合了科学技术中的人文价值以及社会规范,崇尚对于真理的追求与探索,将寻求真理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以及最终目标。

(一)科学精神追求实证性

科学精神的实证性要求科学必须基于一定事实或者是科学实验,并将其作为最高检验标准。科学精神的实证性简而言之即是实事求是,即对于实际上所存在的事物,必须借助实践的探求,寻找到能够正确反映其客观规律以及其客观本质的真理,对于事物的外在、事物的发展规律要具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在实际的科学工作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因主观因素干扰而违背事实的客观本质,保证科学精神的实证性。

(二)科学精神具有理性

人类科学诞生于对周遭事物的怀疑精神以及理性的萌发,当人们学会用怀疑以及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时,科学由此而产生。每一次的科学进步,都是对上一代科学体系与认知的否定,是在以理性为前提下,对于事物产生怀疑而促成的。科学研究必须要理性化,不能因为主观意识的干扰而影响了对于客观事物应有的怀疑精神。科学的理性化,借助怀疑精神的推动,实现了人类科学史上的一次又一次进步。人类科学通过对自身以及自然的理性反思与批判,不断改变原有的主观观念,对于事物的客观存在以及其发展规律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从而更好的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理念的革新。

(三)科学精神的创新性

科学精神的本质即为对于社会与自然的创新意识。科技进步来源于创新精神,通过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通过客观事物以及客观现象以检验其正确性,每一次实践的创新都是对科学理论知识的完善与发展。科学精神的创新不仅应用于具体的科学实践,还在于科学理论以及科学观念的创新,通过对客观实验研究以及客观事物的观察,凭借创新性思维,进而产生新的科学理念与观点,从而促进科学的进步与创新。所谓的真理,具有一定的范围和条件,当其范围与条件发生改变时,则应当突破原有思维观念的束缚,并在其基础上对科学理念进行创新,从而不断完善真理的内容以及条件范围。创新性的科学精神,是科学得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三、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科学精神培养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与互联网的联系逐渐密切,“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渐趋成型。借助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人工智能以及虚拟教学等等,不仅对教育体系产生了影响,同时对于科学精神的培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互联网+”教育通过变革学习方式促进科学精神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倾向于课堂内容的传授,而“互联网+”教育模式借助移动终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教学的场地以及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打破原有的课堂局限,使学习人员能够拥有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对于所学知识能够用更高的眼光去看待。在对待新知识新事物时,能够运用科学精神对事物有更加客观的理解,通过实践去求证其真理性以及客观发展规律,通过创新意识,对于新知识新事物拥有更加面的认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将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教学,而是更多的依靠网络去获取资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通过更加具体的学习实践以及互动讨论促进知识的全面掌握,通过相关的实践或自然现象对于知识能够拥有更为深刻的理解[2]。学习空间的转变,使得学习人员对于知识的获取也更加方便快捷,同时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学习人员也必须提高自己的科学精神,借助实证精神以及理性思维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甄别,学会用怀疑的眼光看待知识,避免因为主观臆断而违背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

(二)“互联网+”教育通过改革教育观念转变科学精神的培养方式

在“互联网+”教育中,个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加强,由传统的培养和塑造科学人才转变为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随着互联网与教育体系的融合,借助信息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信息环境,可以充分激发个体的潜能,使其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且更好的将其应用于科学实践中去[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对其有一个正确的客观认识,在对知识有了详尽的掌握的同时,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了相应的科学精神。不同于过去由老师在课堂教导学生应有的科学精神,而是借助自己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的结合,自主培养自身的科学精神,因此其培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三)“互联网+”教育通过革新教育考核制度改变科学精神培养的理念

旧有的教育体系多依照考试成绩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其评价往往具有片面性。基于“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考核,更加注重对于学习者综合素质的评价,其中也包括对于科学精神的考核评价。新的教育模式不会仅仅依赖于考试而单方面的决定一个学习人员的整体能力,而是通过对其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对于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科学精神,能够做到对知识的客观理解与掌握,能够用理性思维去看待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以及知识的应用具备创新性,将科学精神的培养由原先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提高,使学习者能够了解到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四)“互联网+”教育对于科学精神培养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两方面,“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于科学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互联网+”教育的出现时间较短,信息网络却极速发展。目前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平台;教育理念和方式尚未做出适时的更新;互联网空间信息内容繁杂,其真实性、科学性也无从验证,缺乏普遍认可的权威性;加之网络信息的多样化、娱乐化,容易误导学习者等等。如此种种的缺陷不利于学习者理论知识的积累、心理状态的陶冶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四、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模式对于教育行业而言既是冲击和考验、也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机遇和途径。通过科学利用互联网,把握机遇,构建新型教育平台,创新教育模式,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其相应的科学精神,从而实现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南中.“互联网+教育”内涵解析与推进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1):6-11.

[2]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2):85-108.

[3]王辉,和建华,杨伯成.浅谈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15):177-178.

作者简介:陈伟山(1976,7-),性别:男,籍贯:江苏大丰,高校讲师,研究方向:物理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9-0265-02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互联网+互联网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