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2016-03-20 20:59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第二中学覃明合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习题课一题习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第二中学 覃明合



浅谈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第二中学 覃明合

习题教学应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氛围。

一题多解 举一反三 思考

物理教学特别是复习课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课型,贯穿于物理教学始终。本文阐述习题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一、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是每堂习题课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五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

其次,根据认识规律引导学生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身边生活、生产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促使掌握学生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知识做准备。

二、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

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方法。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

例如,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笔者设计一道题目:上午8∶00打卡,教师从家到校的距离是9km,如果开车的平均速度是20m/s,问教师7∶55从家动身会迟到吗?解题后,学生发现教师迟到了。笔者接着提出如果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动身。这样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

2.注意一题多解扩展,学生思路

“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一道题:小明家需要购买4.5kg花生油,容积为SL的容器能装下吗?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5 kg花生油体积的方法判断结果。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启发学生从SL的容器能装多少kg花生油和4.5kg某种液体体积为S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注意一题多变,扩展学生思路。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变化例题,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 一艘游船长50m,以10m/s的速度通过一条长1.45km的河道需要用多少时间?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艘船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条河道用150s,那么河道有多长?教师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游船长、河道长和通过河道时间,求游船过河道速度;已知河道长、游船速度和过河道时间,求游船长等题目。“一题多变”的习题可以开拓学生思路。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动口解答物理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

1.指点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

例如,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后,笔者让学生讨论:3米每秒速度匀速提起、静止空中、以5米每秒速度匀速下降三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为多少?大多数学生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或者说速度变化后力也发生变化,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学生对重力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

2.引路

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

例如, 1立方厘米的冰融化成水后,体积是多少?由于刚学密度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三步解题:①求冰的质量;②求水的质量;③水的体积,引导学生重温“在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状态变化了,但质量不变”的知识。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总之,复习课、习题课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还应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和积极性,全面提高思维素质。

ISSN2095-6711/Z01-2016-07-0103

猜你喜欢
习题课一题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一题多解
实现课堂高效的初中化学习题课教学策略
一题多解在于活
高效课堂之高中数学习题课初探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习题课应有利于学生真正实现“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