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法的原则

2016-03-22 02:04张亮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6年4期
关键词:讨论思考初中数学

张亮

【内容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法,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教师要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趣味性和层次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用心去思考,去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 思考 讨论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新时期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以课堂为载体,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通过师生之间相互的合作、探究与创新,来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有效。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采取自主、互助、合作学习等方式,相互探讨,得出答案或结论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我们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平时,我们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呈现如下原则。

二、初中数学问题法中的六个原则

问题法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设计问题是问题法教学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问题法注重的几个原则:

1.问题要有趣味性

大家都知道,数学学科是高中阶段最难学的学科。不少同学对之缺乏兴趣。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趣味性。因为,如果我们的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他们很快会放弃这门学科的学习。

我们只有应用网络和多媒体来整合一些新鲜的素材来设置问题,或者利用最新的科技新闻来创设问题情景。这样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我们在进行相关理论推理和证明的过程中,借助生活中的实物或模型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抛出这个问题:如果知道一个角对应相等以及两条边对应相等,我们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2.问题要有确定性

如果我们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任何思考的价值,学生会感到没意思,不耐烦。为此,教师定位要明确,也就是说,我们准备的问题要有确定性。必要时,我们也不妨可以先范例性地抛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相互尝试提问,相互讨论,共同得出结论。另外,我们要注意教学目标要切合实际,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实际,忌假大空的过于理想化的目标。

3.问题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去。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机盎然,充满诗意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信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4.问题要有新颖性

我们要抛弃过去那种单一的,死板的问题形式。问题的新颖性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这样做会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会使得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让学生熟悉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加快解题速度,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新颖的视角独特的问题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我们也应该教育他们避免传统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求异,鼓励他们多想想问题的可能解决办法。真正做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以激励表扬为主,以鼓励肯定为主。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才会提高,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才会不断增强。

5.问题要有全面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碎问碎答”的模式不便于学生把握数学知识要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涵盖整个章节的重点和要点,使学生深入领会学习内容和重点知识,设问的方法和角度很多。

如在复习课讲评中,复习完某一专题后,让学生归纳解答同一类型专题的方法和思路。

说到全面性,我们还要注意问题的有效联系和系统性,如新旧知识的联系,前后章节的联系。以及提问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如教师亲切的眼神、及时的表扬,都能给学生一种激励。

6.问题要有层次性

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问题,在难度和梯度上有所区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我们能够应用的比较好的一种方式。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我们设计的问题就要体现出难度,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我们设计的问题就不能太难。

教师要分层次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开拓未知领域。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的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在二次函数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以及意义等等。比如,我们先问:什么是二次函数?你会写出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吗?然后,我们进一步提出:你能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吗?二次函数的图象有何特征?我们能够运用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来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等等。这样,我们可以逐层深入,各个击破。

猜你喜欢
讨论思考初中数学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