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中虚词的运用

2016-03-22 02:46李永林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6年4期
关键词:花影文意实词

李永林

关于古典诗词中的炼字,人们大多谈论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也有人谈到虚词,但是关于虚词的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和作用,还是有许多人语焉不详。结合笔者这些年来对虚词及其作用的理解认识,谈一谈我个人的理解,希望抛砖引玉,引来大家的探讨。

古典诗词的语言讲求简练,能不用虚词时尽量不用,所以给人以古典诗词很少用虚词的虚假印象。其实古典诗词中的虚词的运用并不少,其中以副词最为常见,如:

①杨花榆夹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②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连词也不少见,如:

①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王涉《登山》)

②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③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语气词也偶尔有之,如:

①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②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染啼痕。(秦观《满庭芳》)

其实,虚词的作用很大。吕淑湘、朱德熙二先生认为“虚词的数目远不及实词多,可是重要性远在于它之上”,又说“实词的作用以它本身为限,虚词的作用在它本身之外”(《语法修辞讲话》)。这是很精辟的见解。我认为如果将人身体的骨骼比作语言的话,一块块骨头是实词,而关节是虚词。正因有了这些关节,人体才可以活动起来。虚词的这些作用在名家笔下的古典诗词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虚词运用得好,可以有力地推进文章

①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②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用副词“已”,接着用副词“更”,写出了梅花的不幸遭遇。白居易的《琵琶行》,先用副词“始”和“犹”,很好的表现了邻舟弹琵琶女子在人们千呼万唤后才从船舱中走出来,而她还用抱着的琵琶半遮到脸的羞怯和不愿抛头露面的神态。“犹”在“始”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了琵琶女这一形象。

二、虚词运用得好,可以突出文意

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②此身行作稽山上,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沈园》)

李白用了副词“更”突出了“愁”,本想借酒消愁,结果反而使人更加愁了。陆游的《沈园》在“此身行作稽山上”的铺垫下,后句用上了副词“犹”突出了诗人对前妻唐婉的深厚感情。

三、虚词运用得好,可以前后搭配呼应,更好的表达文意

①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苏轼《花影》)

②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苏轼的《花影》,前句的副词“刚”与后句的副词“却”配合,写出了花影在白天、夜晚连续出现的情景。秦观的《鹊桥仙》,前句的连词“若是”与后句中的副词“又”配合,很好的表现了相爱的人坚贞的爱情若是长存,倒是不一定非朝朝暮暮厮守在一起的思想。

四、虚词运用得好,可以对比鲜明地表达文意

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②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苏轼的《赠刘景文》前句用“已无”,后句用“犹有”,使两句文意形成鲜明的对比,着力赞美了花朵虽已残败但仍存傲霜枝的菊花。陈陶的《陇西行》,后句上用上副词“犹”,于前句的“可怜无定河边骨”形成强烈的一体两面的对比,有力地抒发了作者极为沉痛的情感。

五、虚词运用得好,可以使文意形成有力的转折,或者使文意跃进

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②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惜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杜甫《赠为八处士》)

辛弃疾的《青玉案》用了副词“蓦然”而使得文意产生了突然的转折,在人群中千百遍得寻“他”都没有找到,“蓦然”一回头却使人惊喜的在灯火零落的地方意外地发现了“他”。杜甫《赠为八处士》中用了一个“忽”,使文意产生了突然的跃进,写出了时间飞速流逝和朋友的巨大变化。

六、虚词运用得好,可以提挈全篇,突出全文的中心

①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猜你喜欢
花影文意实词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杨智作品
——《花影》(水彩)
沉思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花影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借你一双明亮眼,力拨迷雾见阳光——破解文言文文意理解常见设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