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建设对策分析

2016-03-24 05:37尤冬克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研究型通识应用型

尤冬克

(上海电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06)

基于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建设对策分析

尤冬克

(上海电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06)

通识教育是当今我国高教领域研究的常态主题,但在各类高校的境遇却很是冷热不均。研究型大学多以从理论研究走向多元实践,而在应用型高校却还尚处于探索与初期实践阶段。为了加强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本文在总结通识教育历史和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现状与弊端,提出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的对策与实施路径,对期许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理性的提升与教改实践落地,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 对策分析

1 通识教育释义

通识教育是一涉及古今中外不同文化背景、具有历史延展性的词汇。肇始于古代欧洲“培养通达智能”的博雅教育,崇尚“探索高深的纯理论知识”与受教育者“身心自由”的自由教育都可见通识教育的端倪。18世纪,自然科学大发展,西方大学又在自由教育、普通教育中开始强调文理兼备特别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这使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理念走进了高教研究视阈。19世纪后,自然科学和职业学科在大学课程中比例大大增加,对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与教育中心的美国的一些一流大学,呼吁要加强通识教育,并在具体教学中积极实践。1829年,美国学者帕卡德专门撰文为在大学课程中设置古典语文、文学和科学课等公共课程辩护,认为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必须得到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并称这部分教育为通识教育。这是大学通识教育一词最早的含义。

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通识教育,虽起源在美国,但在全球化、后工业社会的当今世界,这一思想却具有普遍的现代性,因此,从上世纪到当今的百年间,世界各国仅在亚洲,如日本、香港、台湾、韩国等各国一流大学,都相继为推行通识教育进行着不懈努力。2000年,世界银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报告,曾专章论述通识教育,认为在教育伦理上说,通识教育是所有高等学校,不管是何校、何专业学生,都应接受的普通教育,并建议发展中国家,要设计好适合自己国家教育价值观与教学结构体系的通识教育课程。

我国庠序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不乏“通识”的教育思想,但“博学之,慎思之、笃行之”的目的,多在求仁与治世。把“通识”放在与“专业”相对话语背景上探析与实践,则始于我国有了现代大学制度之后。1902年,京师大学堂建校就提出了“造就通才”的办学宗旨。本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提出“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到了30年代,清华大学提出“通识文本,专识为末”等等。在慎思现代大学教育的至真使命时,“通”与“专”构成的 “二元结构”,曾经是中国现代大学并行不悖的一贯教育思想。但到1949年建国后,国家亟需专才,专业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地位凸显,通识教育逐步被边缘化或意识形态化。20世纪80年代,在专业教育经验遗存中开始的中国高等教育,面对人才要求的时代性高移,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通识”与“专识”之间的关系。在对比、借鉴西方通识教育,以及国内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识教育被不断挖掘出新的现代意义。上世纪80年代末,通识教育以素质教育的名义被解读。进入90年代后,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理性逐渐从素质教育的胞衣中剥离出来,成为高教理论研究的热词,并进而成为了一个固定的研究视阈。但西方研究者感叹,在高教研究视域里,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像通识教育这样,在概念上歧义众多,研究上被持续关注。我国同样如此。尽管研究成果愈渐增多,但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始终莫衷一是。笔者认为,通识教育是指专业教育之外,为培养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的那部分教育,即在高校除了专业教育之外的所有教育实际都是通识教育。

历史上所有被传承与发展的思想,都是我们再认识的结果,回眸通识教育在中国高教领域多元化与本土化的教改实践,如今,我们对通识教育有了一般普遍与共性的认识。

(1)通识教育是大学育人观的组成部分。大学教育包括通识与专业教育两大部分,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是大学教育的全部。专业教育强调专门化与职业性,通识教育重在综合性与普适性;专业教育训练学生的精专和技能,通识教育强调人的主体价值性;前者为培养工作能人,后者要培养“全人”。否定人具有未完成性,遮蔽通识教育价值,或异化专业教育理性,都不是完全的大学理性。如果没有对这一理念的坚持与认同,认为通识教育可有可无或矫枉过正,不可能有科学、有实效的通识教育。只有树立“专识”与“通识”两元育人观,通专结合,坚持专业教育守正,通识教育协调发展,“大学之道”才是康庄大道。

(2)这一全人育人观要通过周正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平台才能得以展现。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平台。如何借鉴上下两类型高校通识教育经验,创制属于自己的通识教育模式,是时下应用型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最应考虑的实际问题。

(3)保证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是一项系统的教改工程。通识教育理念的实现,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教改与校本文化传统等各方面,诸如培养方案体系的统筹、课程模式的建构、师资的遴选与培训,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涉及到了教育教学行政组织、教务管理等学校各种力量和要素的变动重组,而这其中对通识教育理念的笃定、师资力量与教学方法的革新是关键。

(4)通识教育作为一系统工程具有未完成性。历史范畴中的通识教育,具有多维度、多阶段特征,是自上而下、在实践中循序渐进、与时俱进、不断增益、不断完善的教改过程。

一所高校能开出多少高质量的通识课,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通识课程虽要量,但更重在质,忌多而烂。通识课程体系虽有多种建构,唯有适当、周延、有实效,才是好的通识教育课程。

2 我国三类高校通识教育共性与差异性分析

我国普通高校现通行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和实用型三类[1]。通识教育从研究趋热到成为校本普遍实践,20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三类高校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总结其规律,对提高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效能会有裨益。

(1)指导思想有异同。应用型一般与研究型高校一样,都把本科教育视为通识教育的主体,实用型高校对通识教育也普遍持接受态度。二是在通识与专业的衔接上,一般都认为通识在前、专业在后。三是都强调文理专业学科的互补性。不同表现在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明显差别。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倾向精英教育,目标设定在培养为国家战略、社会文明进程具有担当责任的未来人上。应用型高校多强调通识对完善知识结构、高技能应用、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上。实用型高校倾向培养社会公民与合格职业人。因此,就形成了越是研究型重点大学,对通识教育越具有主动性,更有执行力;越是倾向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的高校,离通识教育也越是渐行渐远的现状。处于中间状态的应用型大学则多有矛盾心态:一是认为应用型高校,虽不至于把“够用”作为目标,但能“应用”即好,不需“通用”;二是认为通识教育是务虚教育,用务虚教育挤占专业教育,两头都不见好,得不偿失;三是对实施通识教育资源等保有压力。种种微词,根本还是对通识教育价值存有疑虑。

(2)教育模式有异同。研究型大学多参考国外本科通识教育模式,根据学校实际,在实验班(书院)加全校通选课、全校选修课、本科学院、小学院四种模式中各有选择,尽管模式不尽相同,但把通识教育作为本科当然教育内容,纳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的做法是相同的。而应用与实用型高校一般不更延通识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常以校级选修课的方式开展通识教育。

(3)组织管理有差别。研究型大学都专设有相关的组织保障管理系统。如校通识教育委员会、通识教育专家指导(或工作组)委员会,有的还有实体本科学院或书院,在通识教育整体规划组织,教学保障各方面实行垂直管理。而应用与实用型高校则多由教务部门统一监管,有些学校虽设有通识教育中心,但整合管理的作用不强。

(4)资源摄取有异同。研究型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常有丰厚的校本资源,普遍倾向以本校历史与先贤等文化资源为通识教育正名,而应用与实用型高校常以学校地方性与办学特色为依托,来突出通识教育特色。一般因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尤其是师资力量的不足,更愿借现代技术与地域之便,开展网络通识教育,虽然在具体教学实效上,时常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仍愿意改进,以期为通识教育增设新资源。

(5)媒介平台有宽窄。研究型大学普遍设有通识教育网站或网页,网站(网页)成为学校通识教育的互动平台,而应用与实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媒介比较碎片化,常在教务系统与学生条线有零星提到。

三类高校通识课程教学同样有同有异:

(1)课程类型有异同。相同在我国三类型高校的通识课程,实际都是多种课程类型的交合体,而且都偏重于整合知识结构。不同在研究型大学常设有校本核心通识课程,以此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主体平台。核心型、分布必修型、自由选修型与名著课程型,四种通识课程类型常常都有选择,鼓励跨学科选修成为一种趋势,而且常把它作为学生毕业获取学位的一项门槛制度。应用与实用型高校对通识课程常有“通识”“素质拓展”“选修”等多种称谓。整合学校现有学科专业资源开设选修课,常是这些学校的通常做法。

(2)教学模块有异同。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多根据专业学科的关联度、互补性结构教学模块,更注重知识领域的统整性与本科生学术力培养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而应用型大学多采用人文、社会、自然等大类通识模块的划分方法,与专业与专业基础性课程相加,模块设置虽然简单明了,但缺少通识与专业教育关系的深入研究,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与能力的培养关注度常常不够。

(3)教学条件有异同。通识教育涉及学校硬性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与成本投入,为此,研究型高校多在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通识教学方法的较大改革,诸如小班制教学、导师制、助教制等,注重讨论课及其深度的延展,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许多学校还利用学生培养层次的梯度差,充实本科通识课师资与组织力量等。而应用型高校的通识课程,常有在通识教育名义下,对公共基础与选修课进行称谓置换,用旧瓶装新酒,实际还是传统教学,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改革。一般应用型高校对通识教育虽有所强调,也多在增加通识课程门数上,一般缺乏对通识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校本评估。网络与校本文化常成为通识教育的承载方式之一,传统讲授式仍还是应用型与实用型高校主要的、普遍的教学方法。

(4)修习时间与学分要求有异同。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主体时段,一般都在四年制本科前2年,采用通识学院制的在1-4年不等。应用与实用型高校多在前1-3年。

研究型大学通识理论课的学分大都为12分以上,工科学校与有名家助力、有通识传统的大学,更重人文通识。应用型高校学分多在8-12分之间。实用型高校强调在“适度”与“办学特色”中通专结合,学分多在4学分左右,其课程形式、教学模块与应用型高校相比差别不大。

(5)面临的常态教学问题有异同。不管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与实用型高校,都存在着国体思政类必修课程比例居高,通识课程比例偏低的情况。不同的是应用与实用型高校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思政类国家课程差不多等同了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再加上外语、计算机、体育,通识教育的学分成了压缩饼干。当今,研究型大学已开始了通识教育的新一轮改革,应用型高校怎样在通识教育逐步常态化的教育教学中,提升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水平,在教改实践中步入新常态,是应用型高校面临的新问题。

3 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建设对策分析

通识课程体系虽有多种建构,唯有适当、周延、有实效,才是好的通识教育课程。应用型本科的通识教育,有大量工作要做。

3.1 要有对大学观念批判与发展性的认识

只有对通识教育价值的科学认知,才会有通识教育的判断力、构建力、创新力与执行力,才能愿意并且敢于开展通识教育改革,并在教改实践中总结出适用应用型本科的通识教育模式。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与现有资源条件,决定了其通识教育要走上不攀附、下有区别,适量扩张、内涵式发展,迈小步、不停步的通识教育路线。

3.2 设置通识教育监管机构

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之所以常有课程系统混乱、内容随意、质量参差、考核放水等多种被人诟病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监管不利。凸显专业教育时,公共基础类尤其是人文类课程一直是课程体系中的边角料,组织成本的投入有明显不足。为了保证通识教育有效实施,应用型本科必须设置通识教育监管机构,对通识教育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遴选与培训、课程组织与教学监管、调研与评估、媒介宣传等各方面、各环节实行有效管理,在体制与机制上保证通识教育常态化、规范化建设。

3.3 做好通识教育顶层设计

把通识教育纳入本科教育体系,是落实通识教育顶层设计的基础。在通识教育观指导下依据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生成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开展通识教育顶层设计的前提。在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设计通识教育大目标,通识教育才会有方向。依次才能确定通识教育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在明确学科领域的前提下,才能科学划分通识教育课程结构,适度调整学分。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是纲,有“纲”的统领,通识课程之“目”才会张,才会有与专业教育匹配度高、专通并重、以通促专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3.4 加强人文通识课师资队伍建设

通识教育的重点在人文教育,因此通识教育搞得好的学校,必定是人文师资力量好的学校。要上好通识课,首先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教师。第二在教学方法。师资与教法相长,通识课程才有实效。为保证通识课程质量,应用型高校应在即使没有相关人文学科专业的条件下,也要设立具有导向性的相关重点学科,作为孵育人文教师的基地,帮助鼓励人文课程教师,提高专业与教学能力。

3.5 搭建与专业教育相互衔接、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立性的通识课程平台体系

应用型大学通识课程平台体系设计的原则:一是要定向,做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目标合一,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体系并行不悖;二是要定位,明确专业与通识课程是二元结构,应相互支撑,各在其位、各具功能;三是要定性,明确通识课程为专业学习提供隐性课程支持,并多向人文课程倾斜的属性;四是定序,明确通识课程先基础、后附加,先核心、后外围的建设次第。

(1)科学制定通识课程平台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的权重比例,以及与专业课所构成的匹配关系,是校本通识课程地位的真实反映。为此各类高校都会在接受高教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反复推敲,最后生成符合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平台。在通识教育平台建设上,一要防止“通识”与“素质”概念的通兑不清,二要防止虽认同专业与通识的两元教育结构,但在课程平台体系上分类的相互包容。理顺通识教育下行路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才有名可正,有理可循。

(2)整合通识课程模块。通识课程采用模块化,是中外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一贯做法。通识教育模块的设计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模块设计过多过繁,不易学生记忆与选课操作;二是模块设计大而不当,知识范畴过宽、过广。应用型本科的通识教育模块设计既要适当,又要提升层次。

(3)调整通识课程学分。通识教育改革最终的杀手锏实际在学分上。一般应用型本科的学分尚有调整与适度增加的必要与可能。方法一是将现行共同必修课程“通识化”,释放出更多学分给更能体现通识之意的课程;二是在通识课程设计体系中,将国体思政类课程拓展到哲学、历史、文化等更为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通过教学模块的重新统筹与整合,提升此类课程的品质与视阈;三是打通文理工,实行通识课程跨学科选修,这一做法对偏文或偏理、具有单科性质的高校来更有必要。

(4)保持通识课程的长期建设。①开设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通识核心课程指具有人文基础性、受众广泛性,影响学生思维品质、价值观与方法论的课程。②遴选通识选修课。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统领下,在科学划分教学模块的基础上,梳理先有选修课程,淘汰一批,整改一批,本着先主后次的原则建设一批,应是一般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当前的主要工作。③建设通识精品课程。精品通识课程建设的对象,应是那些具有基础核心性、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通识课程。

(5)调整考试制度与学业评估标准。要精选主干的、核心的通识课程使之成为考试课程。同时变更考试要求,重点考学生视野、阅读量、思维品质、知识更新、分析问题与写作能力。

(6)加强通识课程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通识课程教法与学业评价标准改革,教师与学生,学校与教师、学生间互动,更需要有一个高效、便捷的网络平台。利用校园网络,开发校方、学生与教师信息系统,设置教学网络留言板、讨论专栏、资料上传、学生论文、作业提交等多项栏目,教师下发资料,学生定期提交作业、论文,讨论问题,都能在网络中得以实现。

3.6 促进学校人文环境建设

通识教育搞得好的学校,必定是人文学科发展好的学校;人文学科发展好的学校,必定是校园文化建设好的学校。校园是通识教育的环境与背景,一个只讲就业率的校风,不会有学好通识课的学风,一个社会型的校办工厂,不在乎学校有多少社团与第二课堂。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的高度发达,使掌上媒体成为一种惯性生活习惯,学校如果因势利导,建设通识教育网络平台,通过网站或网页建设,多多提供优质、经典的阅读资源,培养学生愿意读书、读好书的教养与习惯,本身也是褒性延伸的通识教育。

[1] 潘懋元.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7.

责任编辑:刘 琳

Analysis on Countermeasures of Gene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YOU Dongke

(Marxism School, Shanghai Dian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General education is the normal subject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but the situations in all kind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different. Most of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 have developed from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multi-practice, but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re still at the stage of initi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general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general education histor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modern universities, in view of the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s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his essay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hoping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s for the rational promotion and practice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gener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 and analysis

2016-04-09

尤冬克(1961-),女,黑龙江呼兰人,教授,主要从事大学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G641

A

1009-3907(2016)12-0076-05

猜你喜欢
研究型通识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