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汉语课堂朗读教学研究
——以喀什地区县乡小学为例

2016-03-28 21:16柳元丰
昌吉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民族地区

柳元丰

(喀什大学中语学院 新疆 喀什 844007)



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汉语课堂朗读教学研究
——以喀什地区县乡小学为例

柳元丰

(喀什大学中语学院新疆喀什844007)

摘要:双语教育的有效推进是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近年来,新疆喀什地区的双语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双语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小学汉语课堂朗读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便是其中之一。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双语教育的有效推进,需要双语教育工作者从多方面去解决。

关键词:民族地区;汉语课;朗读教学

引言

美国著名的功能派语言学家侨姆斯基(Jom⁃sky)说:学习母语是说在前、读在后;而在没有外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学习外语,是读在前、说在后。目前,喀什地区的少数民族小学生基本就是在维语语言环境里学习汉语,所以,要能达到用汉语交流的目的,他们就必须先学会朗读汉语。在小学汉语教学中,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能正确地进行朗读,这是学好汉语的第一步。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也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基本技能之一,更是学好一种语言的基础。事实上,这种同时使用眼、耳、口、脑各个器官来进行的有声阅读,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汉语思维和记忆能力。可见,“读”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如今在汉语课堂上,崇尚互动教学,往往是老师们进行问题设计,孩子们负责作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了,但朗读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民族小学汉语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非常必要和紧迫。同时,探索有效的朗读训练方法对于激发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促进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要。鉴于此,笔者对处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喀什地区部分县乡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汉语课堂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朗读教学用时少,普遍被忽视

当前,小学双语教育正在喀什地区蓬勃开展,但是汉语课堂的朗读教学普遍存在用时偏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双语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不合理。朗读教学被忽视的很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双语教育评价机制。目前,喀什地区对小学汉语课教学,对双语教育成效的评价基本是以考代评、以查代评。考试成绩被地方教育部门作为职称评定、人员管理的手段[1]。从调研情况来看,90%以上的双语教师都认为考试是最重要的评价方式。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任课教师的年终奖金和绩效工资。而学生们的汉语口语、汉语朗读能力并不是考核内容。这就导致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小学双语教师并不愿意在汉语朗读教学环节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小学双语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还突出表现在对汉语课堂教学管理的缺失上,部分学校在加强对教师课堂双语教学的管理上做得不到位,仅满足于有人进课堂上课即可,导致部分教师上课十分随意,朗读教学形同虚设。(2)教材选用和编写还有待完善。目前,喀什地区县乡小学采用的《汉语》教材版本繁多,更换频繁。从调查情况来看,部分教材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以疏勒县塔孜洪乡中心小学四(1)班使用的新教版《汉语》为例,每课基本都围绕字、词、句的学习和练习展开,甚至出现了后缀构词法的学习,没有安排朗读练习。这对于连课文都读得嗑嗑巴巴的少数民族小学生来说实在是操之过急。任课教师也普遍反映,每课要讲的内容太多,课时非常紧张,几乎顾不上朗读教学。(3)对朗读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老师课堂上太注重讲和问,而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拿到一篇课文,老师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这种满堂问、满堂灌的做法导致学生课堂上没有时间和机会去读,忽视了朗读教学。

(二)朗读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

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孩子的日常生活用语基本是本民族语言,生活环境和周边氛围的影响使学生离开学校就很少再使用汉语。使用汉语的环境和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的汉语能力较低。因此,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普遍存在发音不准、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问题。虽然教师们认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教师要完成教学设计或者由于自身汉语水平的制约,使得朗读教学环节往往是来去匆匆,流于形式。普遍情形是,小学低年级一般由老师领读三、四遍,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小学中高年级基本是按照老师先读一遍(或用电教设备放一遍录音),再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然后老师就每段提问,并讲解其段落大意的模式进行。教师们往往这样示意学生:“请A同学读课文的第一段,请B同学读课文的第二段。大家齐读第**自然段”、“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朗读。”什么叫带着感情?又需要带着怎样的感情?事实上,这一点有很多老师自己都答不上来,更别说让孩子们带着准确的感情色彩来朗读课文了。对于孩子们的读音错误,部分教师似乎见怪不怪了,无动于衷。比如,学生在朗读《杏子熟了》的课文时,把“黄澄澄”读成了“黄登登”把“害羞 ”读成了“害丑 ”,但教师并未予以纠正。汉字的声韵调读不准,朗读教学处于低水平。“字正”做不到,更别提“腔圆”。“字里”规范没解决,“行间”的思想感情怎么能理解呢[2]。至于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的问题,基本上没有教师予以指导纠正。由此可见,整个朗读过程变成了教师指挥一群毫无目的的孩子进行朗读练习。孩子们的朗读热情很高,但看似热闹的课堂却往往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孩子。他们往往丢掉了朗读的目的性,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训练收效甚微,朗读这个实实在在的实效手段,变成了课堂的点缀工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民族双语教师汉语素养差,朗读的基本技巧欠缺。目前,喀什地区县乡小学汉语课教师多为少数民族教师,部分民族教师汉语普通话和朗读技巧不过关,不能很好地驾驭汉语教材,进行朗读教学。首先是汉语发音不标准。例如,教师在范读《唯一的听众》一课时,竟将“奏鸣曲”读成“奏鸟曲。”正因如此,部分民族双语老师对朗读教学有一种畏难情绪,怕在学生面前出丑,不愿过多在朗读教学上投入时间。其次,因为汉语素养不高,对汉语的语法掌握不好,对汉语朗读中的停顿、语速、语调等技巧也就掌握的不好。教师本身汉语朗读水平不高,或者朗读技巧欠缺,也就无法采用多种朗多技巧去指导训练学生。(2)对朗读指导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在汉语学习环境缺失的民族地区的小学生要习得地道的汉语,主要表现在其声调和语调准确与否上,所以他们只有学好了语音、声调、语调后,才能运用声音技巧准确表达思想感情,在小学汉语课堂汉语朗读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规范的朗读训练,使他们在学习中准确习得汉语语音、语调等语音形式,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同时通过教师正确规范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节奏的指导,可以使学生更为娴熟地掌握和理解句子内部结构及层次,提高其朗读能力。部分教师不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对朗读教学中指导的重要性认识较为模糊,认为其可有可无,这也导致了对学生朗读指导的忽视。

二、建议

在小学汉语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汉语课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是我们双语教师研究探索的重要内容。基于以上视点,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一)保证朗读教学的时间

1.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双语教育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双语教育评价机制是汉语课堂朗读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针对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以查代评、以考代评”的评价机制,教育部门应建立更为科学的双语教育评价体系,把汉语口语、朗读教学作为衡量汉语课堂教学甚至是双语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考核内容,一个重要指标,使学校和教师重视汉语朗读教学,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的汉语朗读能力,从制度层面上保障汉语课堂朗读教学能取得实效。

2.进一步优化教材

首先,一本好的小学汉语教材是搞好朗读教学的关键。针对目前喀什地区县乡小学使用的汉语教材多存在字、词、句的学习过多而朗读教学设计较少或者根本就没有的问题,相关教育部门应考虑南疆民族小学生双语学习的特点,开发适合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际情况的双语教材和教辅资料。教材的编写在遵循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兼具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则下,加大朗读环节的教学设计,使教师和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朗读训练当中,从而切实加强汉语课堂的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教师要明确朗读教学的目标,合理安排朗读教学时间

随着双语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老师已开始重视汉语课堂的朗读训练,但由于对汉语朗读教学的目标不明,对各年级汉语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导致汉语朗读教学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白汉语朗读教学的目的和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养成根据教材设计朗读方案的习惯,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的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要求用汉语普通话、声音响亮、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部学生都读好、读完,不能只做样子,流于形式。要留出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心设计训练过程,把那些意义不大的“一问一答”让位给读;放弃那些形式花哨的、没有实效的讨论,充分保证朗读教学时间。

(二)丰富朗读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有效指导

1.提高教师汉语素养,掌握朗读技巧,提升朗读正确性

汉语普通话朗读是一门学问,它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这是一个教授汉语的教师的基本语言能力。汉语水平差,普通话不规范是影响汉语教师课堂朗读教学的不利因素。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特别是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汉语普通话水平和相当的朗读体验与相关知识,才能在汉语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因为只有自己先做一个成功的朗读实践者,才能有效地指导学习者。因为要做到“读中做指导,读后搞评判”。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汉语素养、规范的普通话,并清楚朗读具体要求与技巧。因此汉语课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汉语素养,比如自学,业务培训等。教育部门要制定科学的选拔和淘汰机制,对不合格的双语教师坚决予以分流或淘汰,对于新进教师要严把入口关,使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2.采取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巧妙训练朗读,确保有效朗读

要确保朗读在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巧妙地安排各种朗读方式去训练学生的朗读。比如,小学生是喜欢模仿的,示范朗读可以给学生提供可模仿榜样,所以范读应是朗读训练开始阶段最常用的手段。教师只有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倾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是对学生语感的有效训练。还有多种朗读方法可供教师选择。如群读,老师在进行一番指导后,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进行朗读训练,这就让一些因为汉语发音不好而胆怯的孩子放下心中的顾虑,自由自在地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训练。对胆怯的孩子而言,这无疑是最好的训练方法了。此外,轮流朗读,比赛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朗读教学形式也可视情况采用。

当然,朗读教学中,一定的激励机制是必要的。每个班级都有几十个孩子,朗读水平不可避免参差不齐。于是,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也应当体现层次性,采用相应的激励机制,让学生多一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朗读训练中,根据他们不同的起点,评选出朗读较好或较认真的孩子,提出口头表扬或发给小红花,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他们的朗读积极性。

3.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汉语课堂朗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指导。首先,应加强对学生汉字读音的指导。汉字的读音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轻声、儿化音等。对于少数民族小学生而言,在汉语课堂朗读教学中,很多学生连声调都读不准,更别说掌握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轻声、儿化音了。因此把字音读正确首先表现在把汉字声调读正确。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从初学阶段到高级阶段,声调偏误一直都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有的人尽管到了能够流利地使用汉语交流的程度,仍难以去除其因母语影响造成的特有腔调,在教师领读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学生声调表现较好,而一旦自己读,就容易出错。有的学生顺着母语音高的语感,怎么容易怎么读,并没有着意去辨读声调。因此朗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在自己读时培养正确的汉语声调意识,尽量避免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以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学习目的[3]。让学生把每一种字调都发音到位是汉语声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解决了声调问题的基础上,再逐步解决声母、韵母、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轻声、儿化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以维吾尔语为代表的新疆民语言是有重音无声调的语言,重音固定在每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词重音和语调重音在语流中起着分词、停延、强调、表达语气等作用。这与汉语语法体系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教师应加强小学生汉语朗读中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技法的有效训练。这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其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随着双语教育的深入发展,朗读在民族小学汉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小学汉语课教学要提高对朗读的重视程度,将朗读作为培养民族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汉语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部门应建立科学合理且具操作性的汉语朗读教学评价机制,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朗读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最终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小玲.新疆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2012,(3):153-155.

[2]吴洁敏.汉语普通话朗读的韵律规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3):24.

[3]刘岩,李玲等.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声调偏误的实验研究[J].语言与翻译,2006,(2):66.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69(2016)03-0042-05

收稿日期:2016-02-25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喀什县乡小学汉语课堂朗读教学研究”(XJEDU070115C06)的阶段性成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项目“南疆三地州双语状况调查研究”(040413C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柳元丰(1975-),男,湖南岳阳人,喀什大学中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双语教学。少,被忽视的情况。以笔者调查的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中心小学为例,该校中高年级的汉语课每课由话题解读、学习提示、课文一、练习一、课文二、练习二、话题交际等七个部分组成。一般情况下,每周(7学时)一课。其中,有朗读教学安排的课文一、课文二为2个学时,其余部分为5学时,这些部分以字、词、句的学习为主,并无朗读教学内容,教师一般也不会进行朗读训练。从调查情况来看,每课或者说每周的汉语朗读教学总用时一般不超过30分钟。由此可见,分摊到学生头上的朗读时间少之又少,有些学生甚至没有朗读的机会。又如,在疏勒县阿尔曼小学三年级汉语课《雾在哪里》一课的朗读教学环节中,教师只让学生听了一遍录音,就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还没读完,该教师又迫不及待地问:读完了没有?很多没读完的学生也只能回答读完了,整个朗读教学环节不到10分钟。这就是目前喀什地区很多民语系小学汉语朗读教学的现状。在汉语学习环境缺失而主要依赖课堂习得的民族聚居区,朗读成了点缀,而非实效手段。这对于纠正学生的汉语发音,培养汉语语感,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极为不利。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民族地区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