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为什么这么难

2016-03-29 00:06刘济良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减负

霍 洁,刘济良



教育“减负”为什么这么难

霍洁,刘济良

摘要:教育“减负”问题一直备受教育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减负”成效甚微,甚至出现越减越重的结果。“减负”本身带有的虚拟性和“减负”中利益人群的反对导致其举步维艰。一线教师对“减负”的怀疑、担忧甚至排斥,家长们声称“减负”很好但做不到,以及学生“自主减负”意识的缺乏等一系列因素阻碍着“减负”的实施。深入理解和分析阻碍减负的复杂因素是制定减负政策措施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减负;负担;自主减负

霍洁/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河南开封475004);刘济良/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开封475004)。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的一个顽症。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实施,教育“减负”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减负”条例也出现在一些重要的文件中,如教育部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曾在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然而到目前依然未见“减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甚至出现越减越重的结果。是从源头上没有认清“减负”的内涵,还是没有触及到“减负”的实质,抑或是来自于“减负”背后利益人群的阻碍?可“减负”不单单关系教育,它同时涉及社会价值取向、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

一、“减负”问题本身的虚拟性

所谓“减负”,就是减轻负担。“减负”的出发点是减轻学生过重的、不合理的以及不必要的课业和心理负担,使学生不至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课业的学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及身心健康成长。然而,“减负”本身带有虚拟性。

(一)何为“负担”?何为负担“过重”?

“负担”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承当(责任、工作、费用等);承受的压力或担当的责任和费用等。”[1]负担具有双重词性:一是动词,解释为承受、担当或者承当;二是名词,理解为费用、工作、压力或者责任。负担是一个中性词,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贬义词。其中,作为责任解释时,应理解为是分内之事。因此,中小学生的负担更多是指其学业上的责任或者压力。学生的责任就是学习,学习的过程伴有压力是正常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马斯洛强调学习者需要通过某种刺激激发学习动力来完成学习,奥苏伯尔也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是学习者努力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过程,这些理论都表明学习是需要付出努力、承担一定责任的。“减负”强调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学业负担显然不是越重越好,但也绝不是越轻越好,对某些学生而言,有的负担还是需要加强的。因此,“学习负担最优化”[2]似乎比“减负”这一提法更科学。负担的体验因人而异,同样的学习任务对不同的学生会有负担是否“过重”的区别,因此,“过重”这个表达程度的词语也很难准确把握。

(二)相关“减负”文件可实施性小

据统计,1985至2000年中央下发的“减负令”多达49次。近几年来“减负”声音依然不绝于耳。如2010年《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再次提出“减负”;教育部在试点地区希望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问题;湖南省教育厅颁发了当时全国最严“禁补令”……面对教育部和地方的三令五申,“减负”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从媒体显示的数据和我们看到的结果发现“减负”成效甚微。教育部于2013年出台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是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规范考试、等级评价、一科一辅、严禁违规补课、每天锻炼一小时、强化督查。十条规定看似合理,却经不起仔细推敲,这些内容既没有体现因材施教,没有针对城乡学校的区别对待,也没有对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区别说明等,这种“一刀切”的“减负”政策是很难实施的。

二、以考试作为评价制度的应试教育

有效的考试评价制度可以评判学生是否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根据考试题目的设置可以检验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还可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因素,为进一步改进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当前的教育环境,考试这一评价制度不但可以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在教师绩效评估、学校办学质量、区域教育质量的检验中也承担重要角色。尽管《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提到规范考试、等级评价等内容,北京、上海等一些地区也作为试点进行控制考试次数,实施分层评价等制度,但是教师绩效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要根据学生的成绩和分数来检验,“减负”就一定存在着多方阻力。特别是现在的高考制度,使学生不仅有学业负担,还有心理负担,减少考试次数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我国的教育评价机制变成了一种选拔性的工具,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很好的方式来取代高考,而“减负”最不利于学生通过高考进入所谓好的大学,因此,“减负”在考试评价制度存在的今天想要取得成效是举步维艰。

三、一线教师的怀疑、担忧甚至排斥

“减负令”出台至今,很多一线教师没有纷纷响应,而是持静观其变、置之不理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的态度。

大部分一线教师不愿意改变自己已有的授课习惯。他们坚持认为上课讲授、课下留大量家庭作业是学生学习、巩固知识最好的方式,因而对下课不留书面作业的硬性规定持怀疑态度。不少一线教师对《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里的很多条目表示担忧。其中,“零起点”教学的规定是: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准拔高教学要求,不准加快教学进度。这是对孩子智力的怀疑,太信任所谓的“课程标准”,这是很多人相信原有学校教育的任务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制定出来的“减负标准”。类似“不留作业”的规定同样会引起教师们的担忧,因为他们坚信大量的作业是学习的保证。一线教师的教学成绩和职称评定都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每位教师都不敢放松对学生的学习监督,都不会冒险不布置家庭作业。

一些教师为谋求个人私利,在节假日办补习班的现象已屡见不鲜,甚至屡禁不止。当下我国教师的薪资水平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部分教师打着“因材施教”的幌子开办补习班,这一行为恰恰迎合了每一位望子成龙家长的需求,教师通过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利用周末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开班,收取高额补课费。更有甚者,在课堂上不完全把必要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只有在自己的辅导班上才讲授全面的知识点,这种做法不仅占用了学生本该有的自由、快乐的节假日,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严重败坏了师德,亵渎了教师这一光辉形象。

四、家长对“减负”的矛盾心理

在“减负”的利益人群中,家长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家长对于“减负”有着极其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抱怨孩子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心疼孩子天天熬夜写作业影响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又十分担心孩子没有学到所谓的有用知识、缺乏社会竞争力。家长们发出呼声:“减负”很好,但是我们做不到。

尽管家长们深知“减负”会给孩子减少很多学习负担、压力,但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压力使他们却不能冒险让孩子变得轻松,反而更加“关爱”孩子的学习。家长们经常有诸如此类的感叹:我让孩子“减负”了,别人家的孩子不“减负”,吃亏的一定是自己的孩子,关键的择校考试、升学考试特别是高考输掉“一分”,就有可能输掉孩子的人生。在各种重要比赛、考试来临之际,家长们更是不惜花钱给孩子报强化班、补习班、辅导班等,因此与家长的这种“高期望”配套的校外教育就构成了学生学业负担加重的又一来源。有抽样调查显示,在北京有87%的中小学生利用课外、周末及假期时间上校外辅导班,并且平均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两个。[3]这就形成了“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这一常见现象。

2015年3月,山西省教育厅明确提出:从今年暑假起,高三同学节假日也不能补课。此政策出台伊始就引起了家长们的强烈不满,联名在请愿书上签字,要求学生在校补课。2015年11月,在武汉武昌区同样上演了家长们的联名签字,请求教育相关部门恢复高中晚自习和周六校内补课。家长们认为武汉市不补课,别的地方补课,在高考实行全省统考的前提下对自己孩子是不公平的。因此,“减负”要在家长这个群体中奏效,不仅要变革高考制度,还必须要统一“禁补”,即在同一地区同一评价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统一“减负”措施。而这违背了“减负”的因人而异、因地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

五、学生自主减负意识缺乏

如果通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减负令”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属于“外在减负”,那么通过学生自身减轻学习负担可以称为“学生自主减负”。所谓学生自主减负,是指学生自身通过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来实现对学业负担的自我调节,创造适合自身的学业负担即“量力负担”,进而实现减轻学业负担并提升学习质量的过程。[4]相对于外在减负,自主减负需要依靠减负主体本身,在了解自身的学业情况,针对自身过重的“负担”进行“减负”,自主减负的前提是要有对学习自愿的、自律的、高度的自觉意识,它是一种全新的“减负”思想与策略,更多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

1.当下中小学生学习类型多为“被动接受学习”,而不是“主动探索学习”。这和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有极大的关系。自古以来,对教师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说法,因此,教师一直承担的是“传授知识”这一角色,无形中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对象。教师们习惯于上课讲授、下课统一布置课外作业,所有学生需要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同作业。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于不同的问题都有自己的假设和结论,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最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对别人意见的反思来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而进行探索学习。这种“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减负”。在学习和反思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客观、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知者加速”“惑者求助”。因此,自主减负首先应该从主动探索学习开始。

2.书面作业多且类型单一,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大于学习压力本身。学生们习惯被动接受学习,对老师布置的单一类型的作业已习惯接受。中小学生作业类型的单一、对某一知识点反复练习,这种机械式的练习很容易让中小学生产生排斥、厌倦的心理,进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会远远大于学习压力本身,而课外作业多样性对调节学生心理压力有很好的帮助,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操作性作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布置整理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布置调查类作业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布置参观类作业或者娱乐类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使其精神饱满……体验是一种最直接的参与方式,学生对亲身体验有最深刻的感知,更容易在丰富的体验中反思自身的长处与不足,进而提升自我评价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张荆晶.如何实现“学习负担的最优化”——从巴班斯基的“最优化”谈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5).

[3]柯进,张婷,高靓.减负这个结到底怎么解?[N].中国教育报,2013(2).

[4]王贤文,熊川武.学生自主减负:减负提质的有效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4).

责任编辑:段旭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6-0024-03

猜你喜欢
减负
辽宁鞍山为“减负”规范作业布置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减轻初中语文过重课业负担的思考
春节已“减负” 送礼根难除